閆赫
摘要:黨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高校黨建引領思政工作融合機制的建設對促進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將黨建工作與思政工作有機結合,能更好地發揮高校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思政工作的形式和內容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注重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求,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念。
關鍵詞:高校;黨建;思政工作;融合機制;價值觀念
中圖分類號:G6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6-0033-04
黨建工作作為高校的全局性、長期性工作,具有整合資源、匯聚合力的作用。通過黨建工作,高校能夠充分利用黨組織的強大優勢,將各方面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合力,從而提升各項工作的標準和效率。在課程思政工作中,黨建工作可以起到引領作用,幫助高校確立正確的教育方向和目標,推動高校思政工作的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相結合,高校能夠更好地組織和管理教育工作,確保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和實施,從而培養思想堅定、道德高尚、知識淵博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具有內在聯系,是由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決定。高校黨建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黨員素質,推動高校科學發展。而思政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關系密切,能夠相互促進和支持。首先,高校黨建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組織保障。高校黨組織是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主要實施機構,黨的組織結構和制度能夠為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黨支部和黨員之間的互相監督和帶領作用,能夠推動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同時,高校黨建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活動平臺和資源支持,包括組織各種思政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學習資源和講師等[1]。黨建組織能夠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品德。其次,思政教育是高校黨建的重要內容。黨的宗旨和黨建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政教育就是高校黨建的具體體現。通過思政教育,學生能夠深入了解黨的理論和政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對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加強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等方式,達到高校黨建的目標[2]。再次,高校黨建和思政教育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高校黨建的理念和實踐能夠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與創新,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在黨建工作中,高校可以通過設立黨員會議、開展學習討論、組織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等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思政教育也能夠為高校黨建提供人才和資源支持,培養更多積極向上的黨員干部,促進高校黨建工作的良性發展。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內在聯系緊密,兩者相互促進和支持。高校黨建為思政教育提供組織保障和資源支持,思政教育是高校黨建的重要內容。通過相互促進和影響,能夠實現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1.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校黨建工作是黨組織和黨員在高校內的一系列活動和制度的總稱,包括黨員發展教育、組織管理、黨支部建設等。而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將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融合,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黨建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論和實踐經驗,而思政教育則提供了強化價值觀教育和思想道德修養的途徑,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能夠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針對學生需求進行精準教育[3]。高校通過在黨建工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能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貫徹黨的理論、方針政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責任感。
2.加強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核心價值觀建設
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可以加強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核心價值觀建設。黨建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黨性,使他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增強對黨的忠誠度。而思政教育強調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的社會態度,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引領者,應通過黨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培養他們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通過黨建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和理解黨的領導地位,進一步增強對黨的忠誠和信仰,從而培養更多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
3.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黨建工作強調學生在組織中的黨員身份、積極參加各類黨建活動等,通過黨員學習、思想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而思政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和實踐。這兩方面融合,能夠使學生在黨建工作的指導下,更好地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4.推進學校全面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
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推進學校的全面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高校黨建工作是推動學校各項事業改革發展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關鍵,而思政教育則是培養學生擔當社會責任意識,使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重要途徑。二者相融合,能夠更好地推動高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并深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等,進一步推進學校全面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建設要求黨員不僅要關心國家和民族大事,還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思政教育則強調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黨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1.基層黨建引領工作不全面
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基層黨建作為引領工作的重要環節,存在著不全面的問題。第一,在一些高校中,基層黨支部設置較少,甚至存在支部缺失的情況,導致黨建工作的覆蓋面不廣,難以滿足廣大黨員的需求。同時一些支部的調整和合并也不夠及時,導致一些黨員失去了參與黨建活動的機會,從而影響了黨建工作的有效開展。第二,一些基層黨支部的領導干部工作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和動員能力,導致黨員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強。一些支部的具體工作內容和任務安排不夠明確,導致黨員的工作動力不足,無法積極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第三,部分高校黨員活動缺乏系統性、連續性和規范性,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一,無法滿足黨員的需求。一些黨員活動缺乏思想性、針對性和創新性,無法引導黨員增強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黨員參與活動成為一種形式主義。第四,基層黨組織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上缺乏精細化和個性化的指導,很少有個別規劃和跟蹤管理,導致黨員的素質培養成效不明顯。一些基層黨組織的干部培訓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培訓內容和方式簡單化,流于形式,無法滿足黨員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需求。
2.課程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首先,思政課程內容設計不夠全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課程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方面的內容設計相對薄弱。學生的德育、思想政治素養需要通過高校思政教育來培養和塑造,這方面的內容在思政課程中應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經常忽視這一點。其次,高校思政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不夠完善。當前,部分思政教師對教育理論和思想政治理論的掌握不扎實,對學生的心理性格特點和發展規律了解不深入,缺乏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5]。再次,現行的思政教育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思政能力不夠有效。在思政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常常采用傳統的講授方式,使得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參與和思辨的機會。
3.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
首先,缺乏明確的考核標準使得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工作難以量化和評估。思政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這些方面很難用具體的數據進行衡量。而如果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高校很難對思政教育融合工作的進展和效果進行客觀評價,也無法為此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其次,對高校黨建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考核與評價缺乏科學性和公正性。現行的考核機制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術表現和科研成果,忽視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一些高校在獎勵和選拔優秀教師時也往往只關注教學和科研績效,而對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的貢獻很少有任何考慮。再次,沒有完善的激勵機制導致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工作存在不穩定性。缺乏考核和激勵,會使得一些教師對思政教育投入的積極性不高,工作態度不端正,導致思政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同時,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也使得教師在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中缺少學習和進步的動力。
1.深化黨委與基層黨組織管理運作模式
在深化黨委與基層黨組織管理運作模式過程中,必須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民主集中制。高校黨委應該充分發揮核心作用,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民主決策和集中統一領導,保證黨委對基層黨組織的指導和監督。黨委要積極主動地向基層黨組織傳達和解讀上級黨委的決策精神,及時下達任務,并聽取基層黨組織的建議和意見,使黨委的決策能夠準確反映基層黨組織的要求和實際情況。一方面,要加強對基層黨組織的支持與服務。高校黨委要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為基層黨組織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條件,解決他們在思想、組織和活動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黨委可以設立專門的工作機構或崗位,負責基層黨組織的運作管理和服務支持工作。同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臺,方便黨委與基層黨組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監督與管理。高校黨委要建立健全黨員干部評價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對黨員干部的政治表現、工作業績與廉政品質進行評估和考核,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激勵和懲戒措施。黨委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日常管理,定期組織談話、民主評議等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保持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2.多維度提升“黨建+思政”育人能力
第一,充分發揮高校黨組織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高校黨組織作為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領導力的組織,應當發揮其獨特優勢,在思政教育中起到引領和推動的作用。黨組織應加強對思政教育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引導教師結合黨的創新理論和指導方針,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黨組織還應積極組織學生黨員參與到思政教育中,發揮黨員在指導學生、引領風氣等方面的作用。第二,加強高校思政課程的建設和改革。思政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環節,通過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實現“黨建+思政”的育人目標。首先,要注重思政課程的理論性和前沿性,加強對黨和國家重要決策、戰略部署的解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提高思政課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其次,要注重思政課程的實踐性和體驗性,通過實踐教學、社會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要注重思政課程的互動性和參與性,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加強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的一體化管理。高校黨建和思政教育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需要在管理層面實現一體化。一方面,高校領導要提高對黨建和思政教育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加強對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校黨建和思政教育的工作機制與體制,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同時要加強對黨支部和思政課程的評價和考核,推動“黨建+思政”育人工作的全面發展。
3.建立健全“黨建+思政”雙重保障機制
一是設立明確的目標與任務。要根據高校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明確融合過程中的各項任務,該目標和任務應當體現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標與任務的明確性能夠為下一步制定評價指標提供依據。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應當與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的目標和任務相匹配,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培養黨員的政治意識、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提升;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黨建與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推進學校的綜合發展等。評價指標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方便對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進行考核和評估。三是制定合理的激勵辦法。激勵辦法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在物質方面,可以給予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者一定的獎勵和榮譽,如評選“優秀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者”“黨建與思政教育楷模”等,還可通過增加工資和崗位晉升等方式予以激勵。在精神方面,可以給予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發言權和決策權,讓他們能夠參與高校各項決策和管理工作,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監督機制可以包括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個方面。內部監督主要由高校內部的黨員、教師和學生等負責,通過建立定期報告制度、工作檢查制度和互評制度等,對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進行監督和評估,及時糾正工作中的不足和問題。外部監督主要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專家學者等負責,通過開展考核評估、組織交流研討和公眾評議等方式,對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進行監督和評價,推動其不斷改進和提高。
總之,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引領思政工作融合機制建設要繼續深化,以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黨建工作與思政課程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政教育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在融合過程中,高校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為黨建引領思政工作融合機制建設提供更多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吉燕,余封亮.公辦高校對口幫扶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路徑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03):84-86.
[2]錢小莉.新時代高校黨建與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邏輯互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05):22-24.
[3]張文風.高校黨建工作與“立德樹人”深度融合的內在邏輯與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08):138-139+142.
[4]喬霞.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發展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2):7-9.
[5]陸佩麗.新時代高校黨務工作隊伍黨建工作能力提升的幾點思考[J].吉林教育,2023(11):6-8.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Led by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Yan 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Party building work is the core of university work 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chanism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led by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party building work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an better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party building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need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needs of individual students, stimulating their thinking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and improving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Partybuilding;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work;integration mechanism;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