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艷麗
摘要:融創性作業設計在實踐中涉及到技術融入、學科融合、生活融貫、實踐融匯、思維融通等諸多方面,注重多元融合,進行多方鏈接,實現學習與能力訓練、理論與實踐、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的多面貫通,幫助學生建構起結構化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對知識全面立體、縱橫聯合的深入學習和靈活運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融創性;多元融合;作業設計;理解權利義務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為新課標)的發布為學科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有效依據,新課標強調要結合學生生活,創新作業方式,設計開放性、情境性、體驗式等形式多樣、難度適宜、項目任務性質的作業。作業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延伸,承擔著既要充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又要有效落實雙減任務的多重功能,融創性作業有效實現了二者的統一。
融創性作業是指在作業設計中融合多種教學資源和技術,如將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跨學科知識、生活經驗、多元實踐、思維訓練等融合于作業設計,在創新理念的指引下進行整體作業設計與實施。融創性作業設計既是對新課標、新方案價值取向的回應,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必然要求。
智慧筆技術是依托互聯網和專業軟件系統,學生用訂制、可連接藍牙的專用筆完成作業并實現課堂實時上傳作業和課后緩傳作業的新技術。教師可利用此技術的多項功能讓作業的檢測和鞏固更精準有效。
在復習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六三學制)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時,筆者設計智慧筆作業如下:(文本資料略)
例1:
任務一:閱讀文本材料,請結合公民權利和義務相關的知識,圈畫關鍵詞并在空白區寫出該內容所對應的公民權利或義務。(8分)
課堂完成作業過程中借助智慧筆的隨機點名功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保持學生認真聽課的持續性;及時批改功能快速檢測任務一中關鍵詞圈畫及知識點選擇的完成情況,教師根據精準數據分析和錯題定位到人的功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提問,了解學生的知識漏洞或方法誤區;對比講評功能則能夠有效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生的答案同時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生生對比、自寫答案和參考答案對比等形式,讓學生更全面地進行自我評價,并在對比過程中找尋差距,精準定位,提升自我。
智慧筆技術系統具有思維再現功能,即像回放錄像一樣回顧學生解題的過程,作業講解時教師充分利用該功能回顧學生解答作業的思維軌跡,更有效、更直接地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高解題技能,讓鞏固知識、反饋學生學習情況變得更加高效、直觀、具體[1]。
筆者在作業設計與實踐中充分利用智慧筆這一科技手段,讓完成作業變得更有科技感,反饋知識更快速有效,既讓專題復習課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也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涵養了規則意識、理性思考、有序參與、責任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
作業不僅是學生反饋學習效果的手段,更是延展課堂、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增強知識儲備的有效途徑。在作業設計中實現學科知識有效融合,能夠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打開學習新格局。
在本單元作業設計中,筆者將語文學科閱讀篇目《活著》中主人公充滿坎坷的一生作為文本材料,引導學生在完成本學科作業的同時,學會思考如何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挫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能夠用綜合、辯證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復習法律的概念時引入地理學科的兩河流域文化知識,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認知范疇,從時空角度去解析抽象概念,讓概念更具體生動、便于記憶和理解[2]。
例2:閱讀《活著》這本書的內容簡介,結合本單元所學知識,完成三項學習任務。
文本材料: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一生經歷了多次不幸,這其中的每一次遭遇都曾讓他痛苦到無法呼吸,可他一次次與命運對抗。
福貴出生于地主家庭,家境殷實,財產豐厚。父母送他到縣城去讀書,他卻因為賭博敗光家產。一貧如洗的福貴和家人辛苦種田,努力勞動,生活稍有起色后卻被國民黨的部隊抓去當壯丁,歷經多次戰爭后他遇到了解放軍,面對繼續當兵還是回鄉的兩重選擇,他重回家鄉務農。平淡踏實的日子沒過多久,厄運接踵而來,兒子有慶因血型與縣長老婆血型一樣,在抽血中因失血過多而亡。福貴痛不欲生卻維權無門。命運多舛的福貴后來又經歷了鳳霞難產死亡、家珍因病離開人世、二喜因工遇難,由他撫養、相依為命的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活活撐死等不幸。
命運的苦難將福貴一次次推向生活絕境,他卻用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對現實釋然,對命運寬容。
學生任務:
任務一:閱讀文本材料,請結合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相關知識,圈畫關鍵詞并在空白區寫出該內容所對應的公民權利或義務。(8分)
任務二:結合文本材料及你的閱讀經驗,節選福貴一生中經歷的某件事,向他說明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10分)
任務三:請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福貴一生中經歷的某個片段,結合書本知識設計并表演一個小短劇。(臺詞中至少包含兩個公民權利或義務)(6分)
例3:根據地理學科中兩河流域法律的形成過程解析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法律的概念和性質。
地理學科:“中東———匱乏的水資源”一課中兩河流域的文化……兩河流域的文化形成有其特殊的因素,特別是法律的形成:
第一,由于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形成不了自給自足的經濟,但又是東西方交流的必經之路,所以貿易相對發達,以致于該地人們信奉實用主義,對事情有些斤斤計較。
第二,兩河流域地形開放,無險可守,經常受到外敵侵擾;內部的民族矛盾導致沖突不斷,人們不安全感和心理壓力大,面對長此以往的斗爭統治者需要強有力的統治工具。
所以,兩河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和混亂的社會環境讓該地區的人們只顧眼下,認為自我利益最大化才是需要優先考慮的。這樣的社會狀況需要通過實際的法律來制約和改變。
埃及地處尼羅河流域,尼羅河為埃及帶來了肥沃的土壤,造就了典型的農耕文明。埃及人不需要付出太大努力,就可以衣食無憂,所以埃及社會僅依靠道德、倫理即可治國。
由地理學科中我們學過的兩河流域孕育法律的過程,明白了法律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統治者用來管理國家的工具,即: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用來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也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
學科融合的作業設計可以延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可以讓學生在深入了解某一領域知識的同時,再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其他領域中。在本單元的學科融合作業設計中學生既可以在文本材料中感受到小說寫作手法和人生哲理,又可以將道德與法治中權利和義務的相關知識運用其中,可謂一舉多得[3]。
本單元學科融合的作業設計目的在于讓作業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呈現,而是透過本學科折射出其他學科的知識之美,讓學生在復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涵養品格,提升認知,加強知識儲備,拓寬知識視野[4]。
作業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才更有生命力,才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價值和樂趣。生活是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課堂,作業設計只有將知識融入生活,將生活貫穿于學習知識的始終,學習知識和完成作業才能更有活力。
本單元作業設計中筆者選擇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走向社會進行問卷調查、與現實問題緊密相連的兩難辯論,讓作業變得更加具體和生動,學生不是在解答一道道枯燥的作業題,而是在體驗一種自我判斷、自我思考、自我成長的過程。
例4: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憲法的核心內容,確認并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實現,是憲法的核心價值。對公民個人來說,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不僅關乎我們個人的尊嚴與家庭的幸福,而且關乎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的發展。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設計一份調查問卷,以更好地了解公民對其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認知情況。
例5:小辯論,大思考:七嘴八舌我來辯。(分小組進行主題辯論)
“撿到失物,一定要歸還嗎?如果歸還給失主,失主需要支付報酬嗎?”
正方:支持索要報酬;
反方:不支持索要報酬。
請學生按持方觀點,自行分為正方或反方小組,思考后進行辯論。
此作業在完成過程中,每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完成方式,他們不僅體驗到了實踐能力提升的快樂,還能感受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生活融貫,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在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加有活力和動力。
實踐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方式,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除了紙筆實踐作業外,本單元作業設計了構建思維導圖、思維論辯、短劇表演等活動環節,都是能夠有效進行實踐操作的作業。
例6:“小導圖,大課堂:思維導圖我來畫”。請你設計一份以“公民權利和義務”為中心詞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的構建需要學生全面掌握知識,知識不僅要具備整體性和系統性,還需要具有一定邏輯性,讓知識不是簡單的羅列相加而是具有層次和關聯性。學生通過完成思維導圖作業,自身規劃創造能力、排版布局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將知識轉化為可視的思維導圖對學生整體學習和復習起到了關鍵作用。
思維論辯和短劇表演作業能夠有效將學科知識轉化為生活實踐,對學生知識掌握、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夠起到鍛煉和養成的作用。在激烈的辯論中,學生能夠激發競爭意識,養成快速調動本學科知識儲備的能力,有利于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性。
短劇表演的形式豐富了作業的呈現載體,理論知識轉化生活實踐的方式更加生動靈活,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選擇課前、課中或課后插入實踐活動,為學生更好地發展社會情感、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創造空間。
發現、分析、判斷、解決、創新等能力都是思維能力的具體表現,完成作業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本單元論辯作業為辯證思維培養、智慧筆作業三個任務為思維遞進式培養、讓學生自主選擇并編寫問題情境是逆向思維培養,作業設計圍繞“理解權利義務”的中心知識,總體指向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7:同學們,我們學習過程中看到的每一道主觀題都是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結合。請你們來做命題人,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真實生活情境,命制一道主觀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命題。所命題目包含材料、設問、參考答案、評分標準四個組成部分。所命試題的答案可以涉及之前所學的書本知識,但必須包含2個以上本單元所學新知。)
思維融通系列作業設計,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提升創造性。學生完成論辯作業(例5)需要調用學科知識、生活經驗、綜合知識儲備等,在論辯過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去思考問題,辨析雙方論據,提高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并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寬度。
智慧筆作業任務單(例2)三個任務為遞進式思考的問題。任務一屬于基本知識判斷性問題,為初級水平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判斷力,鍛煉思維的靈敏性;任務二為辯證性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養成初步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基本的辯證性思維能力,在對問題的闡釋中需要借助“腳手架”資料、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思維的綜合能力,拉伸思維長度。
學生完成問題情境(例7)屬于創新性問題,學生完成此作業能夠鍛煉和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在回顧知識、比對材料、深度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知識點上由淺入深、知識面上由此及彼,形成全面、理性、有深度的認知,在邏輯思維上呈現出螺旋式上升,有利于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逆向思維作業設計創造性地打破了以往常規性問題設置,讓學生逆向思考命題人的思路,有利于學生思考、探究、辯論、分析情境從而實現對學習任務的深度思考和對知識的創造性理解。
總之,本單元融創性作業設計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育人為本、適切為先、成長為要”為基本內涵,充分體現融合創新的新理念、新發展、新評價,優化作業結構,從學生的真實情況出發,思考多元融入作業設計的有效方法和實際操作路徑,幫助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能力、涵養品格、實現有效的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 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81-285.
[2] 羅斯·莫里森·麥吉爾.從作業設計開始的30個創意教學法:運用互動反饋循環實現深度教學[M].于涵,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2:52-70,176-190.
[3] 朱智偉.以“減”弘道以“增”馭術:“雙減”背景下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例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2).
[4] 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91-196.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