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芹 王高翔
【摘? 要】 國家根據教育現狀,提出了“雙減”政策,使得“減量提質”成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的目標。確保學習效果的,關鍵在于提升作業的有效性與高效性。因此,作業設計成為提高學習效果的核心要素。“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聚焦多元共融,以實現作業的減負增效。
【關鍵詞】 “雙減”;多元共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一、關注作業目標的多維度
(一)明確作業目標
在設計作業時,首先要明確作業的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思維目標、情感目標等,教師布置作業要具有相應的目標,以確保作業能夠全面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數學思維的提升和對數學情感的保持。
(二)注重作業過程
教師應對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及作業態度給予關注。例如,要求學生嚴格遵守教師的規定,保持字跡規范、工整,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字跡、規范程度來掌握其做作業的態度及對數學的熱愛程度。對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及時獎勵,引導學生注重作業過程,注重思考過程,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作業與課堂相互促進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該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來實現課堂與作業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及時鞏固,提高教學質量。
作業與課堂內容相互補充,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將數學作業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相互補充,使學生通過作業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作業與教學進度應保持協調,教師在制訂作業時,需確保作業的難度和進度與課堂教學的難度和進度相協調,使學生能逐步掌握課堂知識。作業與課堂評價要相互配合,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使作業評價與課堂教學評價相互協調,讓學生能通過作業獲得及時的反饋和指導,提升學習成效。同時,在課堂上也要及時反饋作業,及時評價作業做到“有布置有反饋”,讓作業起到督促課堂的效果。作業與課堂活動還要相互促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使作業與課堂教學活動相互促進,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和經驗。
作業設計與課堂互相促進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習效果。旨在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策略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考慮到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和進度,使作業與課堂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二、注重作業內容的多樣性、作業形式的多元化
(一)基礎題型
教師布置作業需充分考慮所學知識及學生實際水平。針對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可以設計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等基礎題目,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為鼓勵其學習興趣,避免布置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題目,同時需布置一定數量的基礎題目。
(二)拓展題型
教師布置作業時,針對學有余力、愿意探索的學生,要設計一些思考題、分析題、綜合題等,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思考。拓展題一般具有較強的思維性,當學生成功解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時,便能體會到攻堅克難的喜悅,從而鍛煉思維能力并激發求知欲望。
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之后,教師可布置以下的題目,來提高學生對線段的充分認識。
例:下圖中各有幾個角?
學生在數角的過程中,加深對角的概念的理解,同時又理清思路,拓寬思維。在數完后,還要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總結規律。當學生具備獨立解決此類具有挑戰性問題的能力時,教師應及時給予獎勵,激發其探索精神。
(三)實踐題型
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設計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解決,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利用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布置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自主前往超市購買文具或者生活用品。在實際的購買過程中,學生可體會物品價格、總價、付款與找零錢等問題。此外,還可引導學生記錄購物、旅游、家庭開支等數據,通過數學計算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體驗和應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創意題型
為了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創意作品中,可以布置具有創意性的數學作業,此類作業一般具有綜合性,適合時間充裕的周末或者假期。數學創意性作業包括數學手抄報、數學小報、數學思維導圖、編寫數學故事等。這樣的數學作業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
數學手抄報是一種讓學生制作紙質或電子報紙,來展示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學習成果和興趣愛好的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制作數學手抄報來提高數學素養,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和表達能力。數學手抄報的制作過程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在制作數學手抄報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種數學資料,這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信息素養。此外,數學手抄報還可以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讓學生在課堂之外繼續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成績。
作業內容的多樣性,作業形式的多元化,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實現日常作業的分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作業的減量增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作業與生活的聯系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例如,當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之后,可以讓學生計算生活中物品的面積,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
題目1:請你量出數學書封面的長和寬(整厘米數),并計算出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題目2:請你量出家里餐桌的長和寬(整分米數),并計算出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這樣的題目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同時,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所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知識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三角形的穩定性,可以布置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穩定性的物品,并仿照著動手做一個。在制作和使用過程中體會三角形的穩定性。同樣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知識時,還可以利用同樣的實踐性作業,來讓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三)利用生活素材或者資源設計數學題目
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如照片、圖表、數據等,設計一些數學題目,這樣的題目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解決這些題目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學習“比和比值”知識時,可以布置以下作業。
題目:請你在家里找到自己或者家人的一張照片,測量出照片的長和寬,并求出長和寬的比和比值。
這樣的作業學生完成的積極性是比較高的,完成的過程是輕松快樂的,而且鞏固了知識,提高了效率。
(四)利用生活場景開展數學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場景來講解數學知識、設計作業。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場景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通過講解購物、做飯等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引入數學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生活場景,如超市、公園、社區等開展數學活動。例如在學習“位置”時,教師讓學生課下畫一幅學校附近的地圖,畫好之后再用數學語言描述不同場景的相對位置。在完成此項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既理解了東南西北,也體會了不同場景之間的位置關系。在具體場景的描述中學習了位置、方向,并了解位置具有相對性。
教師應鼓勵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嘗試通過數學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加強數學作業與生活的聯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
四、鼓勵作業具有探究性與操作性
作業設計應布置一些探究或操作性問題,以促使學生在團隊中展開討論與互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一年級下冊學習《找規律》時,布置以下作業,讓學生探究內在規律與聯系,培養舉一反三的數學思維。
例:在下列橫線上填上合適的數字、字母或圖形,并說明理由。
1,1,2;1,1,2;____,____,____。
A,A,B;A,A,B;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此類探索性題目可激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規律,實現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引導學生感悟具有規律性的事物,無論是用數字還是用字母或圖形,均可反映相同的規律,為以后學習“字母表示數”做好鋪墊。
再例如,二年級數學上冊,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以下題目,來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能力。
題目:“動手操作一下,把一張長方形紙沿一條直線剪去一個角,剩下的部分有幾個角?”
如圖1,剩下的部分有5個角,其中有3個直角。
如圖2,剩下的部分有4個角,其中有2個直角。
如圖3,剩下的部分有3個角,其中有1個直角。
此類題目要求學生自主操作,根據剪切位置的不同,得出各異的結果。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數學發散思維。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會,鞏固所學知識,搭建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布置以下操作性作業。
題目:請同學們利用硬卡紙制作一個長方體禮盒,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厘米作單位),如果給這個長方體貼上彩紙,請計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紙。
這樣的操作性作業,作業內容生活化,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五、強調作業評價的全面性
作業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作業評價的實施。評價過程需確保及時、全面且客觀。數學作業評價既需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需關注其學習歷程。要想深入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過程,教師首先要對作業本身有所掌握,包括作業的數量、內容和難度等。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提倡教師提前做一遍,以了解作業的質量和用時,這就是有布置就有掌握;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就必須要收,有布置就要有收,有收就有批改,有批改就要有反饋;有反饋就要有訂正,讓學生從錯題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學生的作業教師要全批全改以讓作業形成閉環,有始有終,這樣才能保障學生完成的質量。
日常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方式直接關系到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評價多元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要及時、客觀真實,并要結合思考過程、學習態度等多個方面,讓作業評價起到調動性、激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蔡雅芳. 聚焦“雙減”多元共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3(22):179-181.
[2] 馬愉翔. 《舉一反三》系列教輔品牌建設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0.
[3] 趙娜. 小學階段過程目標在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發展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4,25(0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