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會監督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維護中央政令暢通、規范財經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財會監督是單位內部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現階段情況,企業財會監督存在法律法規待完善、企業內控有效性待加強、財會監督與其他監督職責邊界待厘清、財會監督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等問題。基于此,從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完善企業治理體系、健全企業內控體系、貫穿落實全價值鏈財會監督、加強財會監督隊伍建設,培養復合型財會監督人才、提升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全面提升企業財會監督進行了分析和建議。希望能夠通過財會監督不斷規范企業運營合規水平、提高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財會監督;企業治理;內部控制;價值鏈
0 引言
202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了財務監督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維護中央政令暢通、規范財經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企業作為微觀經濟運行的主體,內部加強財會監督職能,強化財會監督責任,以財會監督促合規經營,是新時代賦予企業財會監督工作的責任和使命。
1 企業內部財會監督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財會監督是對微觀經濟系統運行的最有效監督形式之一。而企業作為從事經營活動的單一經濟組織,其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合規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經濟的信息可靠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企業合規和信息準確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財會信息的質量也影響國民經濟信息的準確性。因此加強企業財會監督,促進企業合規運營,保證財務報告信息的準確,是企業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提升的重要任務。
企業財會監督不同于傳統的會計監督,財會包含財務和會計兩個方面,監督是對現場或某一特定環節,過程進行監視,督促和管理,使其結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所以企業的財會監督,是指相關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財經法律法規,通過財務管理和會計監督的手段,對企業經濟活動合法性、合理性、內部控制有效性、預算管理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整性進行的監督。企業內部需要在治理體系中明確各級監督機構職責,共同保證財務監督的有效性。相較會計監督,財會監督視角更加廣泛、范圍更加多元、意義更加重大。
加強企業財會監督,對企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加強財會監督,有助于提高財務報告質量。有效的財會監督能夠及時發現錯誤信息,并及時糾正,提高報告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從而幫助經營者正確決策,幫助投資人、債權人及其他報告使用人對企業經營狀況有正確的理解和判斷。
(2)加強財會監督,有助于推進企業合規運營。財會監督以各項法律法規、會計準則等為依據,將各項規定落實于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點滴,并通過自身及督促各業務部門遵循上述規定,有效規避舞弊行為,確保企業經濟活動合法合規,避免因違規而受到懲罰。
(3)加強財會監督,有助于規避舞弊行為。財會監督可以發現和防范企業內部的貪污、挪用等違法行為,減少企業的損失,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4)加強財會監督,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加強財會監督,能夠推動企業提高全面預算管理、采購及招標管理、成本費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通過強化收支監控,避免浪費,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同時通過事前監督控制,可有效預防規避風險,降低企業損失。
(5)加強財會監督,有助于提升企業信譽。有效的監督體系能夠提升企業數據的可信度,樹立企業良好的信譽,為企業在上下游生態系統提供優質背書,幫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 企業財會監督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2.1 法律法規體系尚待完善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強單位內部監督”“各單位要建立權責清晰、約束有力的內部財會監督機制和內部控制體系”[1]。這在頂層設計上對企業內部財會監督給予了定位和要求。在企業財會工作中,主要以《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預算法》及相關稅法、經濟法、會計準則等法律法規為遵循依據,但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條文相對分散,頒布時代背景有所不同,適用場景、適用對象、執法機制等有一定差異,從監管制度設計的角度出發,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的政策保障[2]。
2.2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有待加強
從公司治理體系上,企業雖設立相關內部控制規章制度和監督機構,但可能受股權集中帶來的管理者影響,以及監督部門疏于監督等,造成重要業務領域失控和監管部門喪失監督職能,從而產生違規行為和不實的財務信息。如2020年發生的瑞幸咖啡財務舞弊事件,由于缺乏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加上公司管理層對財富過度渴求,造成2019年業務存在大量虛假交易,收入確認中存在跳號虛增訂單量的情況,就是企業未能在重要風險領域建立起嚴格的內控制度[3]。
企業內部往往重事后檢查,輕事中、事前監督,一般企業的內審部門、財務部門在工作中偏重對事后發生的問題進行審查和建議,而對事前和事中流程的控制和監督重視程度不夠,監督部門沒有真正深入業務一線,發揮幫助業務有效管控風險、監督流程合規性的作用。
2.3 財會監督與其他監督職責邊界有待厘清
企業實際運營過程中,單位內部存在財會監督、審計監督、紀檢監督等監督形式,外部還接受稅務、審計、財政等監督,各監督形式一定程度上存在邊界和職責的不清晰,橫向信息的共享互通程度不夠,造成資源的浪費和效率的降低。
2.4 復合型財會監督人才隊伍建設不足
有效履行財務監督職責,就需要復合型人才支撐。所謂復合型人才,既需要熟練掌握會計、審計、稅務等專業知識,同時又要具有豐富的經驗,簡單來說就是既懂財務又懂業務的專精人才。但由于財務人員崗位相對固化,缺少業務輪崗的經驗,同時目前對財務人員的培養培訓機制不夠完善,單純強調專業領域知識培訓,缺少實踐機會,無法快速提升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也就不能滿足全過程、全方位開展財務監督的要求。
3 加強企業內部財務監督的建議
結合企業實際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建議從國家層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企業完善內部治理、落實全價值鏈貫穿的財會監督、加強財會監督人才隊伍建設及從信息化水平提升方面,建章立制、明確責任、規范管理,落實監督責任,推進企業規范運營,助力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提升全員重視程度
從立法和政府層面,應逐步建立完善財會監督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規范和明確財會監督的內涵定義、監督主體、職責分工、監督范圍、工作程序及獎懲機制,為財會監督提供法制保障。針對經濟運行和財會監督的新要求、新變化、新特點,修訂完善《注冊會計師法》《關于加強國有企業財會監督的意見》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層級的財會監督主體和作用,并借助注冊會計師力量提升財會監督效果[4];推動企業會計準則、內部控制規范等修訂完善,推動企業合規運營,保證會計信息、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真實性和準確性;優化完善企業經營評價機制,從盈利能力、經營效率、創新發展等不同維度對企業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引導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杜絕短視或舞弊行為動機。
各級部門應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層次開展財會監督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增加輿論宣傳,讓財會監督工作深入人心,為財會監督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依法合規前提下積極推動財會信息公開,增加信息透明度,提升財會信息的可信度和權威性。
3.2 完善企業治理體系,提高管理層重視程度,為財會監督提供組織保障
隨著我國企業發展壯大,組織分工日益精細化,加強財會監督,應當從企業治理體系上給予組織保障。
首先,完善公司治理體系,應當落實和發揮“兩會一層”的責任制度,即董事會的決策職責、監事會的監督職責、管理層的經營管理職責,形成董事會、監事會與管理層三者之間互相監督制約的機制,避免一方獨大帶來的財務舞弊行為。
其次,企業董事會、管理層要加強對財會監督工作的重視度,各單位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財會監督工作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財會工作和財會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管理層要加強財會知識學習,樹立風險意識。同時要組織參與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宏觀設計,從流程設計上充分考慮財會監督的要求。要增加全員尤其是關鍵業務人員對財會知識的學習,加強對監督部門的信任和支持,為財會監督站臺,使監督部門在舞弊行為面前敢于說不、敢于“亮劍”。
最后,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崗位職責和授權制度,特別是明確財務部門權責和匯報關系,以及重大事項匯報機制。在機構設置上要嚴格按照“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劃分業務執行和財務監督的職能分工,避免出現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情況,保證財會部門的獨立和客觀。
3.3 健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優化財會監督效果
企業的財會監督與內部控制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內部控制作為一種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的手段,對實現財會監督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內部控制是財會監督的基礎。一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規范的財務管理環境,促使企業所有經濟活動都在既定的規范和框架之下進行,從而有效防止財務違規行為的發生,增強財會監督的實效性。此外,內部控制可以為財會監督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數據支持。通過內部控制體系,財會監督部門可以獲得真實、全面的企業經營活動信息,為財會監督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內部控制是財會監督的保障。通過內部控制,可以實現對企業內部各個環節的財務活動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從而確保企業財務活動的規范性和合法性。同時,內部控制可以提高企業財會監督的效率,通過優化企業內部管理流程,減少財會監督的不確定性和風險[5]。
首先,建立健全各項內控管理制度,包括財務管理制度、風險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內部監督制度等。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做好財會監督的基礎,一方面保障企業的穩健運行,使部門之間各司其職,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讓財會監督有據可依,為財會監督提供制度保障。有助于內部監督部門依規履責,及時發現、防范、控制經營風險,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其次,建立完善內部授權體系,在股東會和董事會授權范圍內,對內部運營涉及的授權事項及授權人員進行梳理,明確職責和權力,制定相關授權制度,規范授權事項、授權金額、審批程序及約束條件,確保內部職責履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也能夠提升事務處理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溝通成本。
最后,建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通過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和內部監督五要素的建立和落地,對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報告可信度及規避經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將財會監督穿插于內部控制體系,以監督促合規,財會監督與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相輔相成,更加有助于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保障企業的健康發展。
3.4 貫穿落實全價值鏈、全方位的財會監督
財會監督是全方位對財務活動的監督,應從價值鏈角度出發,識別關鍵控制活動,規范監督流程,結合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工作,開展全方面、全過程、全員的監督。
首先,從企業內部價值鏈角度出發,對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進行識別和重構,明確重點監督領域,制定相應監督流程。以制造類企業為例,內部價值鏈一般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支持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研發、采購、生產、營銷、物流、售后活動,輔助支持活動包括人力、財務及其他職能支持的活動。針對每一活動,財會監督側重點應有所區別,如研發活動中應加強在產品研發設計的成本效益性評估、研發費用從預算管理、采招管控、費用報銷等各環節的管控及研發成果的轉化評估等方面的監督;在采購活動中應重點對供應商管理、采招合規、付款管理及原材料庫存等方面合規性的監督;在生產活動中重點關注成本效率提升、資產管理、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內容;而對于營銷活動則應側重信用管理、客戶關系、產品管理和銷售費用的控制監督等;對于輔助支持活動,人力資源方面要重點對人力成本、員工關系、激勵與培訓等方面涉及的合規進行財會監督,財務支持方面要通過對資金管理、預算管理、稅務、報表等監督增強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及各項財務活動的合規性。見圖1。
其次,從外部價值鏈的角度出發,應對上下游企業進行資源整合,通過財會監督防控來自上下游的財務風險。外部價值鏈上的風險主要來自供應商、客戶和競爭企業。作為價值鏈管理中重要環節的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需要企業予以重視,并將二者的風險識別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控制活動應當與風險評估相結合[6]。企業應通過生態鏈共同發展為出發點,發揮紐帶作用,整合上下游優勢,監督防范風險的同時,推動增強全鏈條的合規性和抗風險能力。供應商環節,企業不但要建立合作供應商的信用和評價管理機制,同時還要通過信息系統和管理模式將企業內部管理向上游延伸,探索共享庫存、JIT等模式,提升周轉效率,且財會監督應植入各個流程關鍵控制點,起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的作用。比如建立供應商評價系統,針對以往合作過程中在資質、信用、價格、服務、質量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定期評估,起到監督作用的同時,也能夠促進供應商不斷優化業務合作。客戶環節,除對銷售“最后一公里”進行監督改善外,也應將客戶服務、關系維護、客戶滿意度信息反饋等方面,納入財會監督,對涉及經濟活動、財務活動的內容,以財會監督促進不斷改善。
通過全價值鏈監督活動的控制點識別及實際開展,實現財務監督對經營活動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覆蓋,對風險及早識別、及時發現、及時監督、及時規范,減少舞弊行為和管理漏洞的發生,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3.5 加強財會監督隊伍建設,培養復合型財會監督人才
財會監督是否能夠有效開展,關鍵在于人,在于人才。企業應建立財會監督人才培養體系,建立選人育人、培養培訓、能力提升、晉升通道、人才梯隊建設等一系列機制,培養優秀員工、大膽任用優秀員工、留住優秀員工,建設專業精通、業財融合、敢于亮劍、良將如潮的財會監督隊伍。
提高財會監督人員專業知識水平,加強會計準則、財務報告準則、內部控制規范、財務管理體系等方面的知識學習,同時還應積極迎合和學習科技進步帶來的新工具、新方法,比如信息技術進行的數據分析、風險評估、財務監督等技能。
提升財會監督人員法律法規和合規意識,時刻保持合規意識,加強相關法律知識和合規方法的培訓學習,在企業運營中及時發現和防范舞弊行為。
建立跨領域交叉培養機制,鼓勵財會監督人員跨部門學習或輪崗,深入業務一線,堅持在學中干、在干中學,掌握業務的各個環節實際的運行流程及底層業務邏輯,更加清晰地識別風險,更好地發揮財會監督的職能。
3.6 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切實提升監管效能
推動財會監督數字化,通過數據共享、數據監督檢查、監督成果共享等方面實現財會監督工作的系統化、數字化。
從數據共享方面,利用企業現有信息化基礎,將包括預算系統、財務系統、ERP系統、CRM系統及風險內控信系統等數據集成至企業統一的信息平臺,方便在數據分析、日常監督、監督檢查等方面實現數據分析、監控和共享,提高監督能力和監督效率。
在數據監督檢查方面,利用數據分析技術,特別是大數據的挖掘分析手段,建立比對稽核模型,及時發現經營異常和風險信號,并建立企業風險預警系統,對異常數據和潛在的可能性風險及時上報處置,提高財會監督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預警經營活動日常存在的數據異常,并及時推送相關部門關注整改;另外針對監督的成果,要通過數據平臺實現企業財會監督、審計監督、紀檢監督等檢查結果的共享,并建立信息共享溝通的標準和機制,避免人力精力浪費,也可從不同角度審查和衡量企業合規執行方面的問題,多力齊發共同推進企業合規運營。
4 結語
當前黨和國家賦予了財會監督更高的使命和要求,作為企業財會監督,需要嚴格落實相關要求,切實提升財會監督重要性的思想認識。企業內部要完善財會監督的組織和制度保障,培育財會監督隊伍,匹配責任權利,相關監督部門也要切實履行責任,時刻將財會監督放在工作重要的位置。只有企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開展實施財會監督,并定期組織效果評估,不斷優化改進監督措施,才能夠不斷提升監督效果,發揮財會監督的重要作用。也就能夠不斷通過以財會監督促企業管理水平優化,促企業合規運營質量提升,從而助力企業在新時代下勇立潮頭,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5)[2023-06-1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3630.htm?eqid=b1b0bb56000140fe0000000564671f71.
[2]張迪.立足風險聯控機制提高財會監督效能[J].財務與會計,2022(16):31-33.
[3]胡明霞.基于財會監督視角防治財務舞弊[J].財務與會計,2021(18):44-47.
[4]徐曉紅,紀愷,梁慧婕.完善企業財會監督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21(12):72.
[5]湯玲麗.國有企業財會監督中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研究[J].新理財,2023(7):32-34.
[6]李冰心.基于價值鏈的A公司內部控制優化策略探析[J].當代會計,2021(11):94-96.
[7]王岳龍,朱琰.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強化企業財會監督的幾點建議[J].財務與會計,2022(18):74-75.
收稿日期:2023-06-14
作者簡介:
劉磊,男,1980年生,碩士研究生,高級會計師、稅務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內部控制、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