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引鴿 張永剛
摘? 要:基于新時代下自然資源學課程思政與協同育人理念,構架課程思政元素教學模式框架,從時間、空間、標題等多維度分析思政元素內涵挖掘與協同育人路徑,培養學生對專業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價值觀及實踐應用能力,實現自然資源學思政元素的應用,愛國情懷、世界觀的培養,達到專業課程知識和綜合素質培養的協同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校地理專業;思政元素挖掘;育人路徑;自然資源學;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181-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natural resources courses in the new era, a teaching model framewor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s is constructed. The connotation mining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analyze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time, space, and title dimension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deep understanding ability, cognitive ability, valu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subject knowledge. Simultaneously,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goal of appl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cultivating patriotism and worldview, as well a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course knowledge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re achieved.
Keywords: Geography major in universities;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path to education;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new era
新時代下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知識創新和教育振興的協同發展是我國地理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大學生課堂教學重要培養目標之一[1]。綜合素質包括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及各種能力,是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指出了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從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教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到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3],課程思政在不斷推進和探索,而且成為了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戰略,就是要在課堂教育中滲透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及人格素養,從專業課的不同角度分析課堂教學融入思想政治內容的方式、思路、技巧和元素。對于不同課程,課程思政的內涵理解不同,研究側重點有差異[4-5],課程思政的理念、原則、實踐還在不斷研究深化中。所謂課程思政就是在大學課堂教學中,以立德樹人為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具有社會主義的國家情懷、倫理、科學和人文精神,以及全球意識,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觀的統一,形成一個多方位協同育人理念和格局[6-9]。大學課程設置一般分為專業課、通識課及思政課三種形式,教學內容、范式、理念有各自的定位和目標。專業課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訓練,通識課關注學生全面的人文和科學素質的教育。根據不同課程類型需要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思政要素的挖掘和融入教學,進行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培養及創新應用能力的協同培養。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高校地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因此,本文以自然資源學這門課程為例,分析新時代下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徑及教學理念、思維及多元化培養方式,為大學生綜合專業素質與協同教育培養目標提供參考。
一? 自然資源學思政元素挖掘構思
自然資源學是研究自然資源的特征、性質及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包括資源數量、質量、開發利用及其后果、保護和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自然資源課程的專業知識基礎體現在自然資源的稀缺理論框架、資源生態學、資源經濟學、資源管理的社會學原理的理解與實踐應用的案例分析與結合。資源包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等,涉及領域廣泛[10]。因此,課程思政元素的資源來源首先要從課程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結構出發,考慮所涉及到的時間、空間和標題等維度,查找反映國內社會主義特色、國際和平及區域價值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及知識資源,將其融入到專業學科的課堂,形成協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時間維度可以從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資源認識、開發和科技發展,到現在的生態文明建設、資環保護、信息資源與科技發展融入課堂,從而增強學生對自然資源相關內容理解和認知。空間維度可以將全球、國家、區域、個人價值的典型案例融入課堂,使學生了解資源的空間分布與人類的關系,尤其是化石能源、森林資源和水土資源的保護及國際和平性資源利用,增加保護資源的愛國熱情。標題維度就是通過案例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學生從綜合角度和多方位認識資源的合理利用、科技在潔凈能源開發中的作用,增強對國家資源開發技術先進性的認知,培養學生從多維立體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從學生、老師、教學內容、思政元素融合、教學效果方面進行教學目標實現的教學模式頂層設計(圖1)。
教學過程中,老師是主題的引入者,學生是知識接受者和實際應用者,課本專業知識是教學體系的主要構架。通過構建自然資源課程體系,融入思政元素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的變化與人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體現出的突出問題,從而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的知識創新和教育振興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世界和我國自然資源稀缺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例如,通過氣候、土壤、土地、草地、林地、水域、農作物、畜牧品種、工業節能、新能源及潔凈能源的開發利用實踐案例與地理專業理論知識結合,并與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交流和反饋,診斷分析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信息認知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資源認知情感,實現資源生態、經濟、管理知識價值引領,從而加深學生深刻理解人口數量過剩與消費過剩產生的自然資源及生物資源等可再生資源的退化和消耗帶來的資源危機,形成教書育人的統一,從而增強學生大局意識和社會擔當及樹立資源保護價值觀及責任感,實現立德樹人和專業知識傳授有機融合的教學目標。
二? 協同育人與思政元素融合教學路徑
課程思政元素的源泉可以從課程內容認知、國家情懷、國際背景、科技發展和實踐五個方面進行思政元素資源的剖析和挖掘,達到綜合素質培養及協同育人的教學目的,思政元素資源的挖掘路徑如圖2所示。
(一)? 課程內容
思政元素概括為理論知識、價值理念、精神追求。自然資源學課程內容涉及國外、國內、社會和個人等的政治、經濟發展、人文知識等領域。課堂教學中思政元素挖掘只有充分考慮教師對每節課堂的講解構思,考慮到學生知識的接受、思政元素的滲透融入、教學效果的反饋,實踐和補充修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課程內容屬性認知需要從理論、方法、價值取向、思想意識等方面對自然資源學這門課程有全面理解,教師課前必須構思課堂教學中每個章節的思政元素及課堂內容與思政元素之間時空維度的聯系,達到專業知識、思政教育協同培養的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教學中,依據不同章節內容融入思政元素,并進行課程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這節課程的重要性、隱含的國家情懷、大局意識、個人價值觀的取向及文化與文明,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認知自然資源學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及增強新資源開發應用的價值取向。對于學生的教育目標,要從內化和外化方面培養學生 “三感三精神”,即使命感、責任感、時代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
(二)? 國家情懷
我國人口眾多,與自然資源的矛盾突出,因此,通過充分認識和了解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及國情,自然資源發展演進,資源探測、稀缺與保護現狀,將中國幾代領導人的理論體系和思想融入課堂,感知自然資源稀缺本質及重要性。例如,從剖析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資源管理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認識自然資源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理解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通過這些案例、經典元素的滲透和融入,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社會性,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帶來的問題。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理解資源價值重建含義,從而使學生樹立資源評價和保護的科學理論、意識形態和方法論。
(三)? 國際背景
自然資源是全人類的資源,通過對全球背景下自然資源理念的講解,增強學生熱愛和平的精神。對世界各國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影響問題案例分析,使學生理解能源在全球社會中的戰略地位。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剖析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價值。例如,從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文明、腓尼基文明、古希臘文明、瑪雅文明及絲綢之路沿線文明的興衰,使學生理解自然資源不持續利用的環境退化及文明消亡的歷史教訓,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一直延續的愛國情懷,樹立科學發展觀,加深對資源生態內涵的深刻理解及實踐應用。通過不同時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資源利用及影響案例,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生產布局、結構效率,自然資源稀缺的全球風險、福利分配、資源耗竭案例剖析,加深學生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報酬遞減,人口、技術、經濟市場體制引起全球水資源、能源、糧食等自然資源經濟耗竭的成因。
(四)? 科技發展
科學技術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遙感資源衛星、高新科技在新潔凈能源開發利用中的影響案例分析,增強學生科學研究和攻關精神。培養學生深刻理解和認識科學技術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培養學生對資源衛星、遙感監測技術、信息系統、空間技術、系統分析技術對資源的調查、評價、開發、管理的理論方法體系應用能力。通過剖析人類必須的食物、能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歷史,如,能源從最初的煤炭到現在潔凈能源開發,增強學生認識和理解節約資源和開發新能源的科學價值觀及學生對新知識和技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
(五)? 實踐
實踐過程與協同教育結合,使學生直觀認識和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影響及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文明。利用現行實例(水資源、土地資源、化石燃料)解釋自然資源的供需平衡關系,融入全球不同國家的經濟制度在資源開發利用中帶來的環境問題案例,解釋不同社會經濟決策和管理對資源配置效率及可持續性的實踐意義。同時,鼓勵學生進行相關資源實踐調查,加深課堂知識在思政元素中的實踐認識,實現教學過程中的知識性、價值性統一,價值觀引導知識傳播的內涵和理論與實踐性統一,重要問題、觀點、理論邏輯、思維方式的專業知識性統一,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和多樣性統一,滲透與現行教育統一,學生愛國熱情、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情懷、仁愛之心與社會擔當統一。
以上分析表明自然資源學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滲透了豐富的思政元素,融合了多元素、多層次、多結構環境資源價值,因此,在新時代下,結合專業建設,要全面把握自然資源學課程的時代前沿,建立靈活的新時代課程思政體系實施計劃和目標、育人生態理念、完善課程建設及思政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和思政元素進行智慧融合,把握每個路徑思政元素的價值構建及其應用的時代性,既要遵從現實性又要考慮時代的變化,拓寬其課堂融入的新穎性。體現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既要有歷史和現代的思政元素結合,又要考慮新時代的發展,并進行取舍融入,達到精準應用于課堂,使學生能夠認識過去和現在,激發對未來自然資源保護和開發的科學感知,以及正確的趨勢認知及價值觀。最終達到思政素養、科學素質和實踐教育結合的全方位育人目標,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教學模式。同時,考慮新時代下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路徑、方法與科技發展的方法論融合,將思政元素的內涵、方法、價值觀融入自然資源學教學理論、可持續利用、循環經濟、資源保護與大政治格局中,培養學生對專業學科知識的綜合理解能力。
三? 結束語
新時代下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徑主要從課程的性質及其與國內外政策方針發展之間的聯系、國際背景的分析以及實踐教學等多方位考慮,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內容各環節中,結合時代發展,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人類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能動作用、物質能量循環的干擾與資源利用中的調控作用、資源生態系統的供給功能、調節功能、文化功能、支持功能,以及人類對資源的高質量需求等,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地資源關系思想意識。同時,通過教學過程和實踐進行反饋、交流及進一步改進,實現新時代下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創新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合統一,達到專業知識傳授、學生綜合培養和提高教學效果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 楊國斌,龍明忠.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5-17.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1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連潔:建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7(8):19-21.
[4] 李丹,徐曉風.問題意識導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角色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9(1):52-54.
[5] 郭文蓉.時政教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困境及對策淺析[J].高教學刊,2017(7):163-164.
[6] 徐玉霞,魚穎萱,曹昕.師范認證背景下地理科學專業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23(35):156-159.
[7] 李強,申秀英,張家其,等.地理環境類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教學應用研究[J].環境教育,2023(87):46-48.
[8] 劉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及其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2):84-90.
[9] 尤立杰,張凌.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困境及應對策略[J].高教學刊,2023(S1):77-80.
[10] 蔡運龍.自然資源學原理[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