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煜



【摘要】初中數學可以分為兩大板塊內容,即代數和幾何.在平面幾何板塊中三角形是最為基礎的一個圖形,其他圖形都是在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改變.初中數學中,有兩種特殊的三角形,即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為1的相似三角形,許多平面幾何問題就是以全等三角形為背景.
【關鍵詞】初中數學;全等三角形;解題技巧
全等三角形是解決諸多幾何問題的重要工具,可以帶來角度和邊長大小相同的條件.除了利用題目中已知的全等三角形,還要能夠根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去尋找隱藏的全等三角形,從而解決問題.本文將以一道在全等三角形背景下的幾何證明題為典型例題,探討解答此題的五種方法,以供參考.
題目? 如圖1所示,在△ABC中,AB=BC,BE⊥AC于點E,AD⊥BC于點D,∠BAD=45°,AD與BE相交于點F,求證:BF=2AE.
問題分析? 要證明一條線段是另一條線段的兩倍,有兩種思路:將短線段加倍,或者是取長線段的一半,此時只需要證明這兩種情況下的新線段與另一條線段相等即可.以下是以此思路為基礎的五種證法.
證法1? 如圖1所示,
因為AD⊥BC于點D,
所以∠BDA=∠ADC=90°,
所以∠CAD+∠C=90°,
因為∠BAD=45°,∠BDA=90°,
所以∠ABD=∠BAD=45°,
所以AD=BD.
又因為BE⊥AC于點E,
所以∠BEC=90°.
所以∠CBE+∠C=90°,
所以∠CAD=∠CBE.
在Rt△ADC和Rt△BDF中,
DA=DB,∠DAC=∠DBF,
∠CDA=∠FDB,
所以Rt△ADC∽Rt△BDF(ASA),
所以AC=BF.
因為AB=BC,BE⊥AC,
所以AE=EC,即AC=2AE,
所以BF=2AE.
證法2? 如圖2所示,
因為BE⊥AC于點E,AD⊥BC于點D,
所以點F為△ABC的垂心.
連接CF并延長交AB于點G,則CG⊥AB.
由已知得∠ADB=∠ADC=∠AGC=90°.
因為∠BAD=45°,
所以∠ABD=∠BAD=45°,
所以AD=BD.
因為∠BAD+∠3=90°,∠1+∠2=90°,
且∠2=∠3,
所以∠BAD=∠1=45°,
所以∠2=∠1=45°,
所以DC=DF,
在Rt△ADC和Rt△BDF中,
DC=DF,∠ADC=∠BDF,DA=DB,
所以Rt△ADC≌Rt△BDF(SAS),
所以AC=BF,
又因為AB=BC,BE⊥AC,
所以AE=EC,即AC=2AE,
所以BF=2AE.
證法3? 如圖3所示,延長AD到點G,使DG=AD,
易證Rt△BDA≌Rt△BDG,
所以BA=BG,∠2=∠G.
因為AD⊥BC,
所以∠ADB=90°,
所以∠ABD+∠2=90°,
因為∠2=45°,
所以∠2=∠G=∠ABD=45°.
由BE⊥AC于點E,AD⊥BC于點D,
易得∠1=∠3.
在Rt△BDG中,因為∠G=45°,
所以∠4=45°,
所以∠2=∠4.
所以∠1+∠4=∠GBF=∠3+∠2=∠BAC.
所以△GBF≌△BAC,
所以BF=AC.
在△BAC中,BA=BC,BE⊥AC于點E,
即AC=2AE,
所以BF=2AE.
證法4? 如圖4所示,取BF的中點G,連接DE,DG,
在△BAC中,因為BA=BC,
BE⊥AC于點E,
所以AE=EC,
因為AD⊥BC于點D,
所以∠ADC=90°,
所以DE=12AC=AE.
同理,可證DG=12BF=BG.
易證∠3=∠1+∠2=2∠2=∠ABC=45°.
因為AD⊥BD,BE⊥AE,
所以∠AEB=∠ADB=90°,
所以A,E,D,B四點共圓.
所以∠4=∠BAD=45°,
所以∠3=∠4,
所以DG=DE,
所以BF=2DG=2DE=2AE.
證法5? 如圖5所示,取BF的中點G,連接DE,DG.
在△ABC中,
AB=BC,AD⊥BD,BE⊥AC,
由證法4得BG=GD,AE=ED,
所以∠1=∠2,∠3=∠4.
所以∠2+∠C=∠4+∠C=90°,
所以∠2=∠4,∠1=∠3.
因為AD⊥BC于點D,∠BAD=45°,
所以DA=DB,所以△GDB≌△EDA.
所以GB=AE,
所以BF=2BG=2AE.
結語
此題運用到全等三角形的地方是要證明兩條線段相等.在初中數學中,常常需要證明兩條線段所在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合理選擇線段所在的三角形,除了題目圖中的三角形外,還可以通過構造輔助線的方式構造出其它三角形來證明,同時還要能夠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為方向去構造.第二步,則是通過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構造情況證明三角形全等,有時并不能直接證明,而是需要多個全等三角形進行條件傳遞,才能證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熟練運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性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內容,同時還要有構造輔助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