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肖詩雨 宋鵬波



摘? 要: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如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是落實這一理念的關鍵。該文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對大學生課堂參與的情況進行分析與歸納,構建課堂參與影響因素、課堂參與建設、課堂參與效果的理論模型,據此提出一種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卡片教學法,并進一步闡述問題卡片教學法的創新與實踐。
關鍵詞:課堂參與;問題卡片教學法;創新實踐;扎根理論;理論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9-0058-05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How to let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learning is the key to implement this concept. This paper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construction, and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effect. Based on this, it proposes a new, student-centered problem card teaching method, and further elaborates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oblem card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problem card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ve practice; grounded theory; theoretical model
課堂是學生拓寬眼界、汲取知識養分、培養專業技能的場所,更是各種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的踐行地。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是否良好是決定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因素,甚至能夠直接影響到其學習結果和個人的未來發展。但是現在的高校課堂中,普遍采納課堂講授法,該教學法在知識傳授方面是最有效的,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向學生講授課程,雖然教師能夠在課堂中表現出積極性、活躍性,但是學生始終被動接受知識,被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主動性受到局限,在信息獲取更加便捷的數字化時代,學習資源獲取顯得輕而易舉,僅僅通過課堂獲取知識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以及大學生學習的需要,學生需要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之中,應該建設以學生課堂參與為中心的大學課堂,他們應該成為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應主動轉換角色,從課堂主導者轉換為課堂的組織者、學習的引導者。另一方面,社會更新加快,比起過去而言,新的知識會更快地替代舊知識,學生真正處于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必須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應該把培養學習能力、主動學習習慣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是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
已有一些研究關注了學生課堂參與問題。例如,通過檢索,有關問題引導教學的文獻,數量還比較少。有研究針對研究生課程,提出問題驅動的教學方法[1],但是該方法依然以理論講授為基礎,通過課后學生小組對文獻研討與回答導師的問題,激發學習主動性與效果。還有研究提出“基于問題的啟發式”教學方法[2],該方法聚焦于問題討論、分析與解決方案辨析,容易拓展發散性思維,但也忽視了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與新知識拓展的過渡過程。對哈佛大學教學方法分析后,指出該校教學方法本質為問題教學[3],而在思政課程中也提出采納問題邏輯教學[4]以及“問題解析式”教學方法[5],上述三項研究均對問題如何提出、問題發現與選擇、解答與評價等展開深入研究。綜上,已有研究主要論述了高校課堂參與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形成原因及改革方向策略,但是尚缺少從學生角度出發的課堂參與影響因素,以及教學方法改革創新進一步的具體方案設計,在此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展開研究。鑒于此,本研究將從學生評價的視角,探索影響學生課堂參與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問題卡片教學法”。
問題卡片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該理論主張發現式學習、采納類目化學習等觀點[6]。在結構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學習是個體主動認知的過程,新知識拓展建立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最佳方式是發現學習,學習過程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為目標。問題卡片教學法強調學生發現式學習,強調新知識與舊知識勾連并形成體系,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得以發揮,師生之間形成良好互動,并且兼顧不同層次學生學情。該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經過研究者兩年教學實踐,該方法收到學生歡迎與肯定,本研究也將闡述該教學法的操作流程。
一? 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是一種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善于從原始資料中建立理論,發現概念之間的關系與內在規律[7]。通過扎根理論規范、嚴謹的研究程序所構建的理論牢牢扎根于經驗數據,而且其研究能夠被追溯檢查,甚至在相當程度上實現重復檢驗,使理論構建成為一個科學的過程,提高了信度和解釋力,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規范的方法論支持,研究過程難以追溯和檢驗,得出的結論說服力不強的問題[1]。其研究過程可分為四步:產生研究問題、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和理論構建。從一定的原始資料和經驗事實中不斷地歸納分析,通過編碼形成理論模型,并通過比較來修正和完善理論。
本研究首先收集相關資料,對學生關于課堂參與問題進行了解,并對課堂參與的學生自我評價進行了統計與總結,形成了一個總體的情況匯報,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然后通過扎根理論的方法,對收集到的有關好的課堂參與的表現的資料,整合分析并進行編碼,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采納開放式編碼,對原始資料分析并歸納,形成概念與范疇,然后通過主軸編碼來建立各范疇之間的聯系;最后通過選擇性編碼對主軸編碼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行整合、提煉,最終構建良好課堂參與特征的關系模型。
二? 編碼與內容分析
(一)? 描述性統計分析
選擇甘肅省某二本院校參與過課堂卡片教學法的大二學生為訪談對象,訪談時間為2022年6月,即第四學期,絕大多數課程采納課堂講授法,學生能夠對課堂教學的參與情況進行評價,獲得的訪談資料的真實性、全面性更好,保證訪談資料的可信度與有效度。資料獲取方式如下:針對兩個不同專業的班級、共計90余名同學展開調研,在學期末的班級復習課上,發放作答白紙,要求學生就本學期非問題卡片教學法的課程進行評價,對班級同學的課堂參與現狀、行為表現、影響因素進行總體評價,所有回答寫在白紙上并回收。由于本次作答是自愿的,最終回收50名同學的答卷。初步分析顯示,參與本次調研的學生中,女生29人,男生21人;專業為旅游管理、歷史學;學生課堂參與總體評價并不樂觀,認為本學期課堂參與情況良好的只有24人,不到總數的一半;而選擇一般的有16人,評價為不好的達到了10人。
(二)? 開放式編碼
整體閱讀原始資料后,將原始語句概念化,然后將概念范疇化。初始挖掘出164條原始語句,并對其進行標簽,歸納為具體的概念。由于初始概念數量多,且很多概念的內涵存在重合交叉,因此再將高度相關的概念歸納為共同的范疇。最終,提煉出11個范疇和對應的32個相關概念,結果見表1。
(三)?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通過聚類歸納,發現和建立范疇之間的各種聯系,以形成更系統概括的范疇。在前一階段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根據范疇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重新整合歸納,得到主范疇。最終得到3個主范疇,分別為課堂參與的影響因素、建設途徑、參與效果,見表2。
(四)?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將統籌主軸編碼結果,建構一個扎根于材料的理論。將前一階段抽取的主范疇與關系內涵聯結為故事線,得出了課堂參與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具有良好參與效果的課堂表現為互動形式、課堂氛圍、學習態度3個方面。參與效果受到學生、教師兩方面的影響,其中,影響因素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狀態、主體意識和課程屬性,而課堂參與建設包括參與調動、問題質量、授課技巧和激勵設計。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三個主范疇的內在邏輯關系。從學情方面來講,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學習的主體意識與狀態,直接影響課堂參與效果;從教學方面來說,教師是否有針對性地設計也會影響課堂參與,包括教師是否注重調動學生參與、問題質量、激勵設計等具體手段;學生狀況也會反饋給教師,并對參與式課堂教學方法產生影響,由此導致“影響因素”會影響“課堂參與建設”。
三? 問題卡片教學法創新與實踐
基于課堂參與的理論模型及其內涵,筆者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問題卡片教學法。該教學法以學生課堂參與為中心,在整個教學中均重視學生深度參與,通過自學、問題、互動交流的環節組織課堂教學,教學理念強調教學組織而非課堂講授。經過筆者兩個學年實踐與觀察,問題卡片教學法有效提高了課堂參與效果,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得以實現。
(一)? 區別于傳統授課方式,以學生參與為中心的問題卡片教學法
問題卡片教學法是將學生自主學習、問題組織教學、答案探究與課堂講授以及知識與思維邊界拓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涉及“問題”“卡片”兩個要素:關于“問題”,是組織整個教學環節的線索,以探究問題的答案作為誘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手段;關于“卡片”,是標有學生姓名與學號的小卡片,卡片上并沒有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即收回卡片,記錄為平時表現,因此,卡片成為是督促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回答的手段。問題卡片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是一種啟發式、具有互動性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二)? 兼顧學生知識基礎,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主體意識
如何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將會直接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傳統的講授法以教師講授組織整個教學流程,難免忽視了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對于知識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注意力必定會逐步降低,難以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問題卡片教學法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情,在為時兩個小時的大學課堂中,前一個小時教師并不講授,而是以學生自學相關章節為主,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會投影在白板上,這一節課旨在建立學生和老師的共有知識基礎,也就是學生了解老師要講授的主要內容,學生建立起和教師一樣的知識基礎。第二節課結合相關問題,由學生先回答,教師作出反饋,對關鍵知識點進行解釋、補充,這一過程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特別是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解答吻合,自然也就增加了學生在參與中的獲得感,由此調動了學生學習和參與的主體意識。
(三)? 提高問題質量,設置不同難度層次的問題,兼顧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
問題卡片教學法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問題,就筆者實踐經驗來說,問題需要與講授章節匹配,同時還應該具備層次性,第一層次問題為基礎知識問題,在課本上、閱讀材料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這些答案實際上就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要知識點,適合水平偏低的學生。第二層次問題為拓展性問題,答案不完全依賴課本,需要學生結合課本、其他課程上的相關知識甚至需要學生查閱一些資料才能夠解答,旨在使新知識與舊有知識相互勾連形成體系。第三層次問題為分析性問題,答案完全不在課本上,需要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才能解答,或者需要學生運用章節知識、融合學生理解才能解答,適宜能力水平較高的同學,旨在拔高少數學生能力水平。通過問題的層次性,兼顧到不同水平的學生。
(四)? 激勵設計、參與調動成為建設參與式課堂的新技巧
設計激勵方式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是問題卡片教學法得以實施的必要條件。就激勵設計而言,主要通過回收問題卡片的方式激勵學生回答問題,卡片上記錄了學生姓名與學號,回收后就記錄為學生的平時成績,整個班級有90%以上的問題卡片回收后就重新發放新的卡片,每整體回收一次,教師公布剩余10%的未回收卡片的學生姓名,如此激勵全體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回答。對于第一層次的簡單問題,回答的學生較多,教師隨機選擇同學進行回答,沒有回答的同學就必須準備其他問題,如此激勵所有同學思考更多問題以及更有難度的第二、第三層次的問題。對于問題卡片已經回收的同學,依然鼓勵回答新問題。由于每堂課的問題數量有限,本節課未被回收問題卡片的同學,需在之后的課堂上繼續準備新問題,最大限度地激勵所有同學持續性學習、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
(五)? 激發學生之間良性競爭,提高課堂參與氛圍
問題卡片教學法營造了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通過回答問題建立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實現了教學相長。在課堂互動中,學生被放置到相互比較、相互激勵的時空中,同一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正確與否也不盡相同,其中穿插教師點評或連續發問,同學們可以對不同答案進行比較,最終尋求到較為合適的結果。這一過程激發了學生之間良性競爭。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問題,使得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受到感染,班級中的課堂氛圍也會逐漸活躍。筆者實踐表明,問題卡片教學法不僅能夠組織課堂學習,而且能夠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膽怯心理得以緩解、對于問題的考慮也會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 劉廷章,艾葉.研究生課程的問題驅動教學方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7(11):78-80.
[2] 彭芬,劉李豫.基于問題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與實踐——以“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3,35(3):65-67.
[3] 沈毅,寧永臣,鄒萍.哈佛大學教學方法的隱性理論基礎:問題元理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36(7):70-73.
[4] 王天恩.問題邏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思想理論教育,2011,27(13):38-42.
[5] 陶倩,趙國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問題解析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29(9):72-76.
[6] 張婕瓊.西方大學生認知結構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38(11):52-53.
[7] 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