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 要:普通高中開展勞動教育可以實施五種策略: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其他學科融合滲透、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等,增強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立德樹人;學科融合;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2-0031-03
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材〔2020〕4號)(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1]”勞動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學生中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普通高中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應該根據高中生的特點和學校實際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教育、學科教學、學生生活實際、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等有機融合,協同推進、整體發力,以增強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開展勞動教育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綱要》指出“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思想性”[1],要求將勞動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勞動與教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勞動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如果只有勞動而無教育,則割裂了勞動與教育的辯證關系,沒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勞動只能是被動地勞動,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導致不重視勞動。
為避免出現“有勞動無教育”,以及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是否完成勞動任務,而忽略了學生勞動情感的培養,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過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既有體力投入,出力流汗、增智強體,又能提高思想道德素養。例如,學生完成打掃清潔區衛生任務后,筆者在班會課上提出一個問題:打掃清潔區衛生有什么收獲?學生根據自己的勞動體會暢所欲言。如一名學生說:“通過打掃清潔區衛生,我的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打掃清潔區衛生出力又出汗,我從中感悟到環衛工人的辛苦和付出,我們都應該尊重環衛工人付出的勞動,不亂扔廢棄物。”另一名學生說:“今天打掃清潔區衛生收獲了一身汗水。”此言一出引來哄堂大笑。筆者抓住教育時機,再次提出問題:“我們適當出汗有什么好處?”這個有誘導性的問題再次點燃學生的表達欲望,有學生說:“出汗可以促進人體排出毒素,有利于身體健康。”有學生說:“我們整天悶在教室里看書學習,容易頭暈眼花,參加打掃清潔區衛生活動雖然大量出汗,但頭腦變得清醒了,因此適當出汗有利于我們提高學習效率。”面對學生激烈的討論,筆者肯定了學生積極、真誠的回答,并就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歸納,充分肯定打掃清潔區衛生對促進個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意義,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勞動價值的認識。最后,筆者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作為班會課的結束語,引導學生重視日常的簡單勞動,提醒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增強勞動意識。
二、勞動教育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辭海》指出:“勞動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勞動習慣和技能的教育活動。[2]”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生活為勞動教育提供了重要載體。生活是教育的根和本,如果脫離了生活,勞動教育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失去了提高生活質量這一基本作用。教育起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并為生產和生活實踐服務。生活化的勞動教育其內容具有通俗性、真實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可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勞動教育要從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注重教育內容的生活取向,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勞動中學習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
首先,勞動教育要面向真實的校園生活,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可以開展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勞動實踐,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如通過開展教室、宿舍、清潔區衛生評比等日常生活勞動,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個人生活任務情境,親歷勞動過程,領悟勞動的意義和價值,養成良好的勞動和衛生習慣;通過開展美食烹飪、簡易水電安裝和維修等技能比賽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磨煉意志,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通過設置校內環境衛生督查員、圖書館圖書整理員、食堂紀律監督員、門衛協助員等勞動崗位,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進行職業體驗,讓學生感知不同職業勞動的特點,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培養學生敢擔當、肯奉獻的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品質;通過開展垃圾分類、清潔工具改良、花草樹木養護、食品衛生安全、食堂潲水再利用等微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勞動能力。
其次,勞動教育要面向社會生活,引導學生拓寬勞動視野。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美化綠化、助殘敬老扶弱等公益性服務性勞動。學生通過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在付出勞動的過程中感受他人的肯定及自我存在的價值,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公共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最后,勞動教育要回歸家庭生活,讓學生在家庭勞動中提升認同感。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恤父母、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自覺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比如洗衣服、燒菜煮飯、清洗碗筷、打掃房間衛生等,從而增強家庭責任和主人翁意識,提高自身基本的勞動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三、開展勞動教育要與其他學科融合滲透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3]”學校要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關聯的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打造新形勢下的勞動教育新課程,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的實施。除了用好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教師還要充分挖掘其他課程教學中蘊含的勞動教育資源,并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發揮其他課程在勞動教育中的融合滲透作用,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解歌頌勞動人民的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和詩詞歌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了解,贊美勞動、謳歌勞動人民,從而報效祖國、奉獻社會;通過開展以“弘揚勞動精神”為主題的習作或演講比賽,帶領學生深入農村、企業等生產勞動基地參觀學習,讓學生通過撰寫心得體會加深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勞動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一切財富、價值的源泉,勞動是個人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促進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悟勞動價值,從而積極參加勞動,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教育學生學以致用,鼓勵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感悟以勞增智的道理。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述社會歷史變遷,如展示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讓學生感悟“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4]的道理。在音樂、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以“弘揚勞動精神”為主題的美術創作和歌詠比賽活動,讓學生知道美術、音樂產生于生產勞動實踐,并為生產勞動實踐服務,從而深化對以勞育美、以美育人的理解,進一步培養勞動創新精神。可見,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途徑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四、要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綱要》提出:“學校要將勞動習慣、勞動品質的養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1]”校園是學生的學習場所,也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學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中要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發揮校園文化建設對勞動教育的支撐作用。學校要精心設計、全力創設有利于實施勞動教育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學生營造勞動教育氛圍。第一,以節日為契機。在學校組織開展的重要節日活動中,教師要教育學生崇尚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比如,在植樹節來臨之際,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植樹造林、美化綠化環境活動,教育學生用自己的勞動美化家園;在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教師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觀看《致敬勞動,歡慶豐收》等節目,讓學生感受豐收的喜悅,從中汲取中國農民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在“環境日”“地球日”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活動,教育學生節約勞動資源,增強環保意識。第二,以比賽為載體。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比賽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如開展以“弘揚勞動精神”為主題的習作、演講、美術創作和歌詠比賽,教室、宿舍、清潔區衛生評比活動,美食烹飪、簡易水電安裝和維修等技能比賽活動,讓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實踐,感悟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第三,以崗位體驗為手段。結合學校設置的環境衛生督查員、圖書館圖書整理員、食堂紀律監督員、門衛協助員等勞動崗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不同勞動崗位上進行職業體驗,教育學生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和遵守勞動紀律,從而讓學生在平凡的勞動崗位上培養優秀的勞動品質。第四,張貼宣傳標語。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可以發揮教育的引導和熏陶作用。比如,在學生宿舍張貼“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等標語,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在食堂張貼“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等標語,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杜絕浪費;在綠化帶設置溫馨提示牌,提示牌上寫上“把愛護綠草當作一種習慣,把保護生態當作一種責任”等標語,從而教育學生自覺愛護校園環境,強化勞動教育。
五、開展勞動教育要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綱要》指出:“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1]”教育是人類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勞動教育過程應當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的過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蘊藏著豐富的勞動思想,因此,教師開展勞動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等優良傳統。
比如,可以在傳統文化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在解讀《章氏家訓》中的句子“傳家兩字,曰耕與讀;興家兩字,曰儉與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勞動對一個家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教育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的思想;在講述“賣油翁”的故事時,引導學生謳歌勞動人民高超的勞動技藝;在講述“庖丁解牛”的故事時,教育學生勞動要遵循規律;在賞析《憫農》中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引導學生感悟勞動的艱辛,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又如,可以在傳統節日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傳統節日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承載著民族的文化血脈。筆者以百色靖西市端午節的藥市為載體,充分挖掘端午節藥市蘊含的勞動素材,對學生加強勞動教育。在端午節前,先召開主題班會課,詳細介紹百色靖西市端午節藥市悠久的歷史,贊頌靖西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才智。在端午節期間,帶領學生深入端午節藥市調查,要求每名學生至少完成兩種中草藥資料的搜集工作,了解中草藥的外表特征、生長環境、采集、加工、用途、市場價格等,通過市場調查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學生在活動后談體會,有學生說道:“從上山采集藥材到趕集銷售藥材,藥農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當看到藥農銷售藥材獲得收入臉上露出幸福微笑時,我對‘勞動創造幸福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有學生說道:“我們南方毒蛇多,藥農在市場調查中給我詳細介紹了‘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半邊蓮等治療毒蛇咬傷的中草藥,以及野外勞動防治毒蛇咬傷的方法。”另外,教師可以安排部分學生參加端午節藥市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和主動奉獻的勞動精神。
總之,學校加強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教師要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教育、學科教學、學生生活實際、校園文化建設等聯系起來,做到有機融合、相互滲透,扎實有效地推進勞動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 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1086.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4]習近平.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 依靠誠實勞動開創美好未來[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428/c1024-21322617.html.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勞動教育專項一般課題“普通高中勞動教育調查研究——以靖西市普通高中學校為例”(2022ZJY1984)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