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繽宇
1 基本概念
1.1 課堂擾亂性行為的概念研究
課堂擾亂性行為是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之一,是課堂中最常見的問題行為。“課堂問題行為”這一概念自產生以來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哲學和生態學的觀念和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課堂問題行為的研究。在這些學科的加持下,促使課堂問題行為的研究范圍逐漸趨于全面,研究內容逐漸由宏觀到具體。然而,各界學者在對其概念的界定上還未形成統一的看法。
美國學者威克曼最早進行課堂問題行為的研究,將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按照其主要傾向性分為擾亂性行為和心理性行為。其中擾亂性行為是指違反課堂紀律,影響正常課堂教學秩序等外在性的行為。而心理性行為則表現為退縮、神經過敏等內在性的行為。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則認為,“課堂問題行為是指任何一種引起麻煩的行為(干擾學生或班級集體發揮有效的作用),或者說這種行為所產生的麻煩(表示學生或集體喪失有效的作用)。”該觀點可以理解為問題行為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外在的負面影響、能夠對他人及班集體造成干擾的行為。
在國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學者也對學生的問題行為進行了界定。孫煜明教授認為,“兒童的問題行為是指那些障礙兒童身心健康、影響兒童智能發展,或是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麻煩的行為。表現在課堂中可以分為外向型問題行為和內向型問題行為。”外向型即攻擊型,表現為做事不專心,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等。內向型即退縮型,細分起來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口訥少言,膽小退縮,落落難合,不易適應新環境;另一種是性格溫順,但過度敏感,煩躁不安,神經焦慮。
以上的相關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課堂擾亂性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從狹義的角度,將課堂擾亂性行為定義為:直接違反課堂紀律,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干擾教師或其他學生的教與學的活動的行為。
1.2 小學生課堂擾亂性行為的特點
(1)普遍性
在小學課堂上,學生擾亂性行為是普遍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擾亂性行為的學生不等同于后進生。后進生主要是從學生的學習成績方面進行的評價,被評價為后進生的學生的行為問題相較于其他學生稍顯嚴重。但在正常的課堂中,后進生仍是處于少數的,而擾亂性行為作為一個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某一種行為而言的,除后進生以外,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也有可能產生課堂擾亂性行為。斯威夫特等學者在進行了系統的課堂觀察后發現,課堂中25%~30%的學生都存在課堂問題行為。我國學者魯玲與楊艷平的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課堂違規現象是普遍存在的,95%的小學生都認為自己有過課堂違規行為。
(2)以輕度違紀為主
在小學課堂中,95%的擾亂性行為只是隨意說話、接話、隨意走動等輕度的問題行為,基本是由于教師及家長教育觀念的偏差,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沒能滿足學生在各發展階段中的需求而導致的。因此,只要家長、教師和學校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對學生的成長多加關心和幫助,就能夠改正學生的課堂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優良的品格。
2 小學生課堂擾亂性行為的成因
學生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表現出的問題行為是多樣的,同樣引起這些問題行為的原因也是多元的。因此,只有深入分析學生課堂擾亂性行為的成因,才能找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而學生、教師與環境則是學生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的直接根源。
2.1 學生方面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小學生課堂擾亂性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可以分為性別因素和個性因素。性別因素即學生男女性別差異對其課堂問題行為的影響。往往男生相較于女生更易出現具有外顯特征的擾亂性行為,而女生則更多表現為心理性的問題行為。個性因素又稱人格因素,是指學生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個體之間形成的不同品質。從性格差異的角度來看,外向型的學生比內向型的學生更易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從氣質差異的角度來看,氣質類型為多血質和膽汁質的學生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的概率較高于黏液質和抑郁質的學生。
此外,當學生存在先天或后天的身心缺陷時,也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擾亂性問題行為。如患有學習技能發育障礙、多動癥、自閉癥等疾病的學生,在課堂上更易出現隨意講話、多動、打擾他人和攻擊性行為。
(2)尋求他人關注
奧地利學者德雷克斯認為,“人的所有行為,包括不良行為,都受其內在需要所驅動,并盡力追求個人的社會認同。”很多小學生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只是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和重視。小學生在步入校園之前,在家里都是父母和家人的“團寵”,家庭中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這一個孩子身上。而在步入學校后,老師和其他同學不能像父母家人一樣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注,使得學生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在這種強烈反差感的驅使下,學生被關心、被重視的需求更加強烈。當學生發現擾亂課堂紀律可以獲得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捧場”時,就會故意出現嘩眾取寵、整蠱同學、隨意接話等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滿足自己被關心、被重視的心理需求。
(3)規則意識尚未養成
很多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尚未建立規則意識,有時不能理解為什么在家父母允許的行為在學校就不被允許。如在家時父母鼓勵孩子積極表現自己,在搶答問題時會被家長表揚,而進入課堂中不斷搶答老師的問題就會被老師批評為隨意講話和接話。同時,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認知自己的擾亂性行為帶來的后果,集體榮譽感較差,傾向于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自己的行為給教學秩序以及其他同學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認知。當出現上課隨意講話、隨意走動、接話等行為被老師制止后只知道這樣的行為不被允許,但是認識不到此類行為帶來的危害,導致三番兩次地出現此類課堂擾亂性行為。
(4)自制力有待提高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小學生的行為傾向于以外部控制為主,教師制定的課堂規則只是被當作權威的命令,服從命令則能夠獲取獎勵,避免懲罰。一方面,小學生的身心尚未發育完全,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差,且對新鮮事物具有極大的興趣,有時即使內心已經知道某些行為是違反規則的,但仍然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小學生的注意力比成人更難集中,難以區分重要信息和干擾信息,這就會導致其在受到其他同學的干擾后,注意力被吸引或無法集中于課堂學習,繼而出現集體性的擾亂性行為。
2.2 教師方面
(1)課堂管理方式不當
很多教師對小學生表現出的擾亂性行為的處理方式存在問題。如當學生出現交頭接耳等輕度的課堂擾亂性行為時認為可以視而不見,從而導致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及后果產生錯誤的認知,在以后的課堂中出現更為嚴重的課堂擾亂性行為;或面對學生產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時大發雷霆、言語過激甚至體罰學生,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出現頂撞老師,故意攪亂課堂等嚴重的擾亂性行為;或在學生為尋求關注而故意接話、嘩眾取寵給予了學生過多關注,變相強化了學生的不良行為。
(2)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有些小學新手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欠佳,在備課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了解不夠深入,教學過程設計得相對死板導致學生心不在焉、缺乏學習興趣,或設計的活動過多導致學生過于活躍而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部分教齡較長的教師自我反思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較不足,仍然固執于陳舊的教學設計理念,沒有結合時代發展和當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直接套用以往設計好的課件和多媒體設備,偏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實際情況,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注意力無法集中于課堂學習上,表現出如交頭接耳、打鬧等擾亂性行為。
(3)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
很多小學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是為了尋求教師的關注而產生的。大部分小學教師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都對學習成績較好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為關注,而班級中學習成績中等、沒有特長的學生自然就容易被忽視。因此,有些學生故意在課堂上出現頂撞老師、欺負同學、隨意講話等擾亂性行為來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以尋求老師的關注。此外,還有一些小學教師受錯誤觀念的影響,有意或無意地在學生面前滲透出“愛搗蛋的孩子都聰明”的觀點,對出現擾亂性行為的學生變相表揚,將課堂擾亂性行為嚴重的學生樹立成了“聰明”的榜樣,強化了學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使原本很少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的學生為獲得教師的表揚而紛紛效仿。
2.3 環境方面
(1)家庭環境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學生課堂擾亂性行為出現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米奇爾和謝潑德的研究表明,兒童在家庭中表現的偏袒行為與在學校里的低成績和不守紀律有顯著的正相關。因此,學生在學校表現出的課堂擾亂性行為與父母錯誤的家庭教育理念導致的問題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里被父母家人過分寵溺,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也不忍責怪,導致孩子在家里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到課堂中表現出擾亂性行為。如學生接話的行為,很多父母不會制止甚至還會鼓勵孩子在他人說話或交談時隨意插話,認為是孩子“聰明”和“反應快”的表現,使孩子養成了在別人談話時隨意插話的習慣,在學校中就會表現出接話行為。還有一些家長因為怕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和社會上被欺負,對孩子幼時產生的攻擊性行為非但不制止,甚至教育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使在家里當慣了“小霸王”的孩子在學校的課堂中欺負同學,頂撞老師,對同學甚至老師產生攻擊性行為。此外,家庭成員的關系、父母的言行舉止也會被小學生模仿。特多塔研究表明,父母的懲罰程度與青少年犯罪以及攻擊性行為有正相關。如果父母經常過分嚴厲管教孩子,或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口不擇言,也會使孩子在課堂中表現出易怒、易出現過激行為的問題。因此,學生所處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教育理念、一言一行都會對小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影響。
(2)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網絡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小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獲取各類信息。但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在網絡中獲取知識、拓寬視野和知識儲備的同時,也可能會接收到很多有害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容。而小學生又處于善于模仿的階段,因此可能會將在網絡中習得的不良行為帶到課堂中。當今課堂中表現最為常見的就是小學生對網絡流行語的模仿和傳播。有些學生將在短視頻平臺學到的一些不禮貌的網絡流行語不合時宜地應用于課堂之中,調侃老師,戲弄同學,這對于尚未完全掌握語言規范的小學生而言是有害無益的。
(3)學校環境的影響
校園風氣是比明確的規章紀律更具影響力的隱性因素。一個具有良好校園風氣學校的學生往往道德感和規則意識更強,班級紀律更好,師生關系更融洽。反之,如果學校整體的校園風氣較差,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會精神渙散、無組織無紀律、嬉皮打鬧,師生關系或是“劍拔弩張”,或是十分疏遠。
3 小學生課堂擾亂性行為的應對策略
3.1 教師教育教學方面
(1)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和關心
小學教師作為學生人生的“指明燈”和“領路人”,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應了解和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一方面,應全面了解班級內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對其產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因材施教,并及時發現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的學生是否身體不適或具有身心缺陷,給予身體不適的學生必要的關心和幫助,對具有身心缺陷的學生應格外地關注和愛護,耐心對待學生,使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帶來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應適當地將注意力轉移到班級里的中等生身上,對于為吸引老師關注而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的學生,應放平心態,轉變學生的錯誤認知,并適當進行自我反思,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2)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無規矩不成方圓。小學階段是學生建立規則意識的重要階段,當學生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規則意識不明確,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因此,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是改善學生課堂擾亂性行為的重要手段。作為教師應在學生面前樹立威信,嚴格要求學生,對制定好的規則嚴格執行并長期堅持,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教師應積極引導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的學生改正錯誤,擺事實、講道理,注意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嚴慈相濟,獎懲分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改善課堂管理方式
一方面,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師“獨裁”式的課堂管理方式,與學生建立民主型的師生關系。課堂中的教學氣氛和師生關系應是民主的、和諧的,不能是獨裁的或過于嚴肅的。另一方面,在管理課堂時,應把握對學生行為管理的“度”。不能過于嚴格而導致課堂氛圍死氣沉沉,也不能過于民主使學生一盤散沙。
(4)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小學教師應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打造優質的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減少課堂擾亂性行為的發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不宜將教學內容設計得過難導致學生喪失信心,也不宜設計得過于簡單使學生認為學習沒有挑戰性,失去學習興趣。年輕教師應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機智,面對學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時才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也應注意提高自己的終身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學觀念應與時俱進,避免盲目套用已有的教學設計,將教學過程變得模式化、機械化。
(5)合理運用行為矯正策略
小學教師可以合理運用行為矯正策略改善學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一方面,當學生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時,可以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使用相應的矯正方法。如當學生出現輕度的擾亂性行為時,可以利用消退法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為;當出現較為嚴重的如頂撞老師、欺負同學等行為時,也應果斷處理,及時制止學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并適當采用懲罰法,避免類似行為再次發生。需要注意的是,懲罰不等同于體罰,教師的懲罰方式應該適度,避免簡單粗暴,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當學生表現出良好的課堂行為時教師也應該及時發現并予以鼓勵和表揚,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行為塑造法和行為契約法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以良好的行為抑制擾亂性行為的發生。
3.2 家庭教育方面
(1)轉變家庭教育理念
學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很多都是由于家長的錯誤教育觀念導致的。過于容忍和過于嚴格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當孩子在生活中出現不良行為時,不應一味地指責,也不應因為疼愛孩子而不忍苛責,而是應及時發現并找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原因,耐心、積極地幫助和引導孩子改正。當孩子在學校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時,應與教師積極溝通,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具體情況,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其產生課堂擾亂性行為的原因,爭取與教師共同努力,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2)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當孩子出現課堂擾亂性行為時,家長應首先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的不良言行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如孩子在課堂上欺負同學或頂撞老師的行為,家長就應及時反思是否自己在家時也經常口不擇言,使孩子也養成了相同的不良習慣。如果發現自己的不當言行對孩子產生了不良影響,應及時改正,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引導孩子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3)規避社會中不良信息帶來的風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孩子行為習慣的好壞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孟母“擇鄰而居”正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家長應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成長。另外,當今很多父母都會選擇給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希望孩子能通過網絡拓寬視野,增長知識。但網絡中的信息良莠不齊,孩子很容易不小心瀏覽到低俗無趣的內容,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時,家長應注意幫助孩子篩選、規避網絡中的不良內容,發現孩子出現了網絡中的不良言行時應及時制止并引導孩子改正。
3.3 校園建設方面
(1)改進管理制度
學校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專業素養。只有有著良好專業素養的教師才能打造優質的課堂,減少學生課堂擾亂性行為的產生。管理過于嚴格或過于散漫都不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給教師過度施壓,將會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影響教師的課堂情緒;過度放松又會使教師隊伍散漫,無組織無紀律。因此,學校應改進管理制度,給予教師適度的壓力,明確教師專業考核和獎懲機制,并給教師打造一個和諧、友善的工作氛圍,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2)打造良好的學校風氣
學校風氣是一所學校師生員工的精神風貌,是其思想、情操、文化素養等多方面素養的綜合反映,是一所學校德智體美的綜合表現。優良的校風,對學生的政治思想、行為品德、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打造良好的學校風氣,讓學生能受到校風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塑造優良的行為習慣,改正不良的課堂行為。可以適時組織和開展有利于良好校風、班風建設的活動,如開展校風、班風建設的主題教育宣傳活動,組織各班級開展主題班會等。另外,應加強學校領導對各班級課堂表現的考察和監督,對各班級的教師和學生起到督促和引導的積極作用。
4 結語
小學生的課堂擾亂性行為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發現并挖掘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幫助和引導學生及時改正。這個過程并不是靠教師單方面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家長的配合和學校的支持,只有三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讓學生們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