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霞霖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蘇南地區經濟重鎮,蘇州市吳江區高度重視通過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對外貿易規模呈現不斷上升態勢,對外貿易發展質效不斷提升,對外貿易結構持續改善,對外貿易業態多元發展。吳江對外貿易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壓力也在加大。要從加快貿易方式轉型、強化貿易能力創新、提升貿易政策支撐三方面促進吳江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吳江
對外貿易是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樞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改革開放以來,吳江堅持以開放為高質量發展賦能,不斷加快推進外貿轉動力、調結構,外貿發展既有量的穩步增加,又有質的顯著提升。當前,吳江外貿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探索外貿發展新路徑,推動吳江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
一、吳江對外貿易的總體情況
(一)外貿取得新突破
吳江因改革而興,因開放而強。1982—1994年,吳江外貿雄踞全省“13連冠”,這是吳江開放型經濟發展史上一段輝煌歷程。1985年,吳江縣列入長江三角洲對外經濟開放區中的對外開放縣;1988年,全區第一家外資企業西麥克玩具工藝品有限公司成立;1992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蘇州圣源鑄造有限公司落戶;1993年,第一家規模型外商獨資企業華淵電機成立。在此基礎上,1995年,臺灣明基電腦14家配套企業落戶吳江;1998年,第一家IT整機企業高創電子落戶吳江,占據吳江外貿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基本發展成型,加上民營經濟的崛起,吳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雙輪驅動”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是外貿總量連續跨上新臺階。吳江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突破10億美元、100億美元和200億美元大關。到2021年,吳江進出口達到創紀錄的264.8億美元,外貿總量占到蘇州的6.8%,江蘇的3.3%;2023年仍保持在227.52億美元的高位。二是對外經貿往來范圍顯著拓展。吳江目前與187個國家(地區)有實際貿易往來,其中雙邊貿易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有44個,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有84個。吳江有外貿進出口實績的企業近3200家,企業在吳江進口關稅總水平為2.87%,顯著低于中國入世承諾的9.8%,也低于全國目前進口關稅總水平7.4%。三是進出口商品類種也日益豐富。目前,對于《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列明的22大類國際貿易商品,除第19類外,吳江企業已實現全覆蓋,進出口商品種類達3036種。
(二)外貿質效不斷提升
縱覽吳江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對外貿易是推動吳江經濟量質提升的重要引擎。一是對外貿易承擔了吳江經濟“壓艙石”作用。2023年,吳江共有“四上”企業3000余家,其中外貿企業980家,占當年吳江“四上”單位的32%,測算GDP增加值為627億元,占當年吳江GDP比重為28.2%。從經濟對外貿依賴程度看,2023年,吳江外貿依存度分別高于蘇州市11.4個百分點和江蘇省32.1個百分點。二是對外貿易推動形成了千億級產業集群。目前,吳江有電子信息、絲綢紡織、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四大千億級產業,這些產業的形成都與對外貿易緊密關聯,其中最顯著的是電子信息產業。目前,吳江外貿100強中,52家是電子信息企業。2023年,電子信息、絲綢紡織和裝備制造的產業外向度分別達到60.6%、15.2%和39.9%,數據表明,吳江產業已經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三是對外貿易有力支撐了吳江全省民營經濟領頭羊的地位。目前,吳江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區約60%GDP、70%稅收和就業崗位、80%專利授權數。從2022年吳江百強企業來看,50家是民營工業企業,其中有進出口經營實績的47家。海晨倉儲作為聯想集團的四個全球節點分撥倉之一,2023年,其進出口總額超過50億美元,占吳江進出口比重近1/4。作為世界500強企業,2023年,恒力系企業實現進出口同比增長27.9%;盛虹系企業實現進出口同比增長14%,龍頭企業對吳江外貿形成了有力支撐。
(三)外貿結構持續優化
主要體現在:一是一般貿易比重上升,加工貿易比重下降。2006年,吳江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81.6%,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占比達82.4%、進口占比達70.81%。此后,加工貿易的比重持續下降,到2023年,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8.3%,不到最高峰時的一半。一般貿易占比一路攀升,2018年占比(42.2%)首次超過加工貿易(40.8%);2023年,一般貿易占吳江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9.7%。二是民營企業占比增加,外資企業占比減少。2012年,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吳江進出口總額的81.2%,呈“一家獨大”之勢,民營企業僅占18.8%。之后,民營企業在外貿中的份額快速提升,2021年,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吳江進出口總額的52.6%,首次超過外資企業,2023年,此占比已經超過55%。三是出口比例增加,進口比例降低。2012年,吳江進口與出口比值為0.45:0.55,而2023年兩者比值為0.23:0.77,十余年間,出口占比提升了20個百分點,貿易順差從11.88億美元增長至94億美元,這反映出吳江出口競爭力增強,也折射出吳江進出口結構的變化和產業鏈的深度變遷。
(四)外貿業態多元發展
新業態新模式是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一是以跨境電商為中心的貨物貿易數字化快速增長。2016年,蘇州被批準為全國第二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吳江抓住這一機遇,推動跨境電商產業迅速發展,行業規模逐年攀升?!?710” 跨境B2B直接出口的成交額從2016年到2023年增長超過10倍。同時,“1210”保稅備貨模式和“9810”出口海外倉模式也得到廣泛運用,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實現了“零的突破”。二是以優勢產業為主導的服務貿易有序發展。2022年,吳江服務貿易總規模達到10.9億美元,同比增長3%。在服務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吳江逐漸形成了以建筑服務和加工服務兩大服務貿易支柱產業。三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外貿載體改革向縱深推進。2002年,江蘇省首家鎮級海關監管查驗點和物流中心在蘆墟開業,全國首家“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區”揭牌;2005年,吳江出口加工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準;2010年,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升國家級開發區;2015年,吳江出口加工區整合升格為吳江綜合保稅區;2020年,吳江開發區、汾湖高新區納入蘇州自貿片區聯動創新區。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吳江開發區為主戰場,疊加自貿片區聯動創新區、綜合保稅區、開發區等多重開放平臺屬性的外貿地理格局。
二、吳江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
(一)外貿體量和增速不高
吳江外貿體量在蘇州全市的占比總體不高。2023年,工業園區和昆山的進出口總額分別占蘇州全市的24%和31%。吳江在2012—2023年間,進出口總額占蘇州全市最高時為7.72%(2016年),最低時回落到6.46%(2018年),2023年為6.5%。十年時間,吳江外貿的復合增長率為1.53%,低于蘇州市平均水平(2.52%)近1個百分點。此外,吳江一些產業鏈的設備、原材料、零部件等對外依存度降低,外貿進口規模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這種情況在紡織、電子信息等產業內較為普遍。
(二)項目支撐功能有所弱化
2012—2023年,吳江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2012年的37.8%下降到2023年的24%。近年來,吳江引進對出口帶動作用顯著的重大外資項目較少,受制于交通、港口等因素,恒力、盛虹等龍頭企業能拉動外貿的旗艦項目也未能在吳江布局。然而,連云港受盛虹煉化一體項目帶動,202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44.5億美元,同比增長55.3%,增速排名江蘇省首位。
(三)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
2020—2022年,吳江服務貿易總額分別為11.47億美元、8.32億美元和11億美元,占同期吳江貨物與服務對外貿易的比重不到5%。吳江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以傳統的建筑服務和加工服務兩大行業為主,2022年,兩大行業占吳江服務貿易總量的40.3%。以知識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為特征的現代物流、金融、文化、科技、信息等新興服務發展水平不高,與服務貿易相關的跨境數字貿易仍處于初始發展階段,貿易主體數量偏少。
(四)外貿多元化程度不足
外貿重點企業格局基本固化,2012—2023年間,吳江外貿20強僅出現卡特彼勒和澳盛復合兩家新面孔;2014年,海晨物流成為吳江第一大外貿企業,當時占吳江進出口總額比重達16%,2023年的占比超過25%。目前,吳江外貿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以及東盟,其中美國和歐盟超過28%的份額,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將會對吳江外貿產生較大影響。
(五)開放平臺亮點不夠
近年來,吳江周邊地區在開放平臺載體上不斷發力。比如,2016年,常熟獲得了先行先試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政策,其“市采通”平臺獲得省市支持。2020年,國務院同意將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范圍擴大至昆山全市。目前,江蘇有四個地區獲批建設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其中三個在蘇州,但吳江未能納入。作為當前國內最高水平開放平臺,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整體在工業園區內,雖然有吳江開發區和汾湖高新區兩個聯動創新區,但在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培育貿易新業態等方面的自主權、資源調動能力等與園區有本質差異。作為國家級平臺,吳江綜合保稅區在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上也未能產生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三、吳江對外貿易發展的路徑
(一)加快貿易方式轉型
針對吳江外貿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重點從強化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動進出口結構優化、提升開放平臺能級等方面推進。一是推動加工貿易穩中提質。根據吳江加工貿易企業以臺資企業為主的特點,進一步加強區級層面與臺灣總部溝通聯系,推動總部將更多高能項目落戶吳江,支持在吳江企業更大力度實施“數轉智改”。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參股、并購、利潤再投資等方式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價值鏈的研發設計、中高端加工制造環節延伸。二是提升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結合吳江產業發展現狀,以開發高端出口產品為突破口,積極推進新材料、高端裝備等產業的國際化,培育出口產業的后繼梯隊。鼓勵企業提高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比重,提升吳江出口品牌的知名度。三是擴大高端產品進口規模。積極爭創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在穩步提升大宗商品、重要原材料進口的基礎上,加快培育進口新主體,支持海晨物流依托其專業物流服務能力,在作為聯想最大分撥服務供應商的基礎上,積極爭取戴爾、惠普等新客戶,加快成為跨國企業的進口分撥商。積極培育跨境鳥等本土消費品進口企業,著力引進山姆會員商店、開市客(Costco)等高端國際知名商貿項目。四是提升外貿平臺能級。充分發揮自貿片區聯動創新區的作用,堅持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與制度創新并重,不斷提升對吳江開放型經濟支撐引領作用。汾湖高新區可以一體推進自貿區和示范區建設,學習借鑒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海南自貿區等先進經驗,不斷探索發展各種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借鑒蘇州市相城區“中日(蘇州)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重慶“中新(重慶) 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等經驗,進一步發揮現有外貿功能區和平臺載體的作用,在吳江創建中國與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合作的“園中園”“區上區”。
(二)提升貿易創新能力
跨境電商、海外倉、數字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是貿易發展的有生力量,必須全力以赴予以推進。一是以跨境電商為重點,開辟外貿新路徑。用足用好蘇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平臺,大力支持綢都網、宜布網等吳江本土外貿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加強與國內外知名網站合作,加快引進一批行業性、專業性的電子商務平臺。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尤其是在RCEP成員國、歐美等吳江重點出口目標市場建設或共享海外倉,推動企業“出海布倉”或“借倉出海”。二是以數字貿易為抓手,推進服務貿易發展。積極開展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在現有的加工服務、建筑服務以外,形成吳江服務貿易的新發展引擎。利用好吳江“東數西算”樞紐節點的優勢,先行先試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爭創國家級數字貿易示范區和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推動數字貿易的發展。三是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加強企業國際化建設。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大力建設境外銷售中心、配送中心和售后服務網絡,增加對終端客戶銷售的比重,更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支持鼓勵企業參與“一帶一路”、RCEP等國際產能合作,帶動吳江裝備、技術、服務、標準、零部件和品牌“走出去”。
(三)強化貿易政策支撐
高質量的政策供給是提升外貿競爭力的重要支撐,要加快形成更優的外貿政策支持體系。一是加強對現有政策與制度研究,增強政策的有效供給。系統跟蹤研究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海南自貿港、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全國對外開放最前沿制度創新情況,探索更多首創性、集成性的制度創新,為吳江外貿發展營造更優的政策環境,提供更高質量政策供給。二是發揮金融活水作用,多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常態化開展外貿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對接活動,引導金融機構差異化定制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擔保+信貸”“保險+信貸”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力爭實現出口企業愿保盡保,并適當提高短期信保保費扶持比例,切實減輕企業的出口風險。三是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暢通企業出入境通道。線下展會對很多企業而言無法替代,對赴境外參展、境外投資、海外營銷和來吳江采購的商務人員,給予最大程度出入境便利。在重要時點、大型展會舉辦期間,根據企業出入境需求,嘗試組織企業參與商務包機方式出行,進一步鼓勵企業出海搶訂單、拓市場,破解當前外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受限難題。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商務局)
【責任編輯:方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