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璇
步入經濟全球化的21世紀,我國的社會意識與民眾心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面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已成為新時代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增強文化自信的主旋律。與此同時,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元文化成為全球發展的主題,各種文化之間經歷了激烈的碰撞與交融,這也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大學階段的學生思想意識正處于初步覺醒的狀態,價值觀方面也未成熟,極易受到部分思想與文化的影響。在高校舞蹈美育課程中實現教學與非遺舞蹈的有效融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非遺舞蹈傳承意識,提升審美認知能力,鑄牢其民族審美認同感與自豪感,還有助于增強高校師生審美感知自信,進而成長為更加優秀的人才。
傳統文化的定義非常廣泛,它不僅可以用來代指一些物質文化,就連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囊括其中,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們民族的思維模式,繼承和弘揚中華非遺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更是寄托靈魂、激發民族創新的智慧源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站在當今的角度來看,我國過去數千年所積淀出的非遺文化,既有可取之處,同時也有我們應該摒棄的地方。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在發揚傳統文化的可取之處的同時,也要擦亮我們的雙眼,拋棄其中落后腐朽的糟粕,將區域非遺文化元素與灣區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相融合,打造灣區民辦高校美育特色品牌,構建多元一體的美育教育。在高等教育課堂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通過非遺進課堂、非遺潤課堂、非遺出課堂等方式搭建灣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的橋梁,使學生不僅能認識美、欣賞美,更能主動有效地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1 美育教育與非遺文化之間的聯系
2017年11月17日,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在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工作交流會上的總結發言中提出,“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的基本立足點是:科學保護,傳承弘揚。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基本任務是:為非遺保護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幫助傳承人群增強傳承實踐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教育已經取代了傳統家庭或師徒傳承的某些功能,成為傳承和弘揚非遺傳統文化的新渠道。
而高校的美育教育則可以讓非遺傳承走進社會、走進校園,面向廣大青年學生,激發非遺傳承的現代活力。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將具體的非遺項目與高校自身專業和教學特色相結合,整合與學校有關的非遺資源,注重其相關性,將文化生產、文化學習、文化研究相統一,形成完整的保護、傳承、發展機制。非遺內容的融入,有助于豐富學生單一的知識文化結構,通過藝術教育進行美感教育。在美育的基礎上,與具體項目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了解非遺所蘊涵的生活哲學與藝術智慧,讓青年一代加入到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行列中。高校應成為非遺文化和青年學生之間的重要紐帶,經由藝術教育進行非遺的交流和共享,從而實現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
2 美育教育與非遺保護融合的必要性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而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也涌現出了無數燦爛的文化,其中許許多多優秀的非遺文化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索。教師通過將非遺文化融入自己的美育教育中,不僅可以培育學生的審美素質,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國家的文化輸出,能夠讓我們國家優秀的非遺文化傳揚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中。
2.1 有助于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確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證明我們族群身份的重要途徑,通過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語言、服裝、建筑、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明確地區分出不同的國家與民族,才能夠讓我們清晰認識到自己從何而來、為何出發的問題。而我國種類繁多、不勝枚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來源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標識,傳承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與文化。以嶺南地區的非遺文化為例,當地舞蹈種類豐富,誕生了許多嶺南特色的非遺舞蹈,因此,將非遺舞蹈元素融入民辦高校學生的美育教育中有助于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確立,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前提。
2.2 有助于對學生的塑造
美感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真正的高素質人才應當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和優秀的心理定力。通過對優秀非遺舞蹈文化的學習,學生能夠從數千年的沉淀中學到很多優秀的精神,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與正確三觀的培養。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從傳統非遺文化的學習中提高自身舞蹈功底,更好地實現以美育人的目標,成長為更加優秀的人才,為我們國家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3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無論何時,文化自信都是國家強大、民族繁榮與個人幸福的基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而嶺南地區優秀的非遺舞蹈文化不僅是當地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幫助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非遺文化中的部分內容本身就極具趣味性,無論是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又抑或是人物形象、歷史故事,都可以在提高學生文化積累的同時,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此外,非遺舞蹈文化中還有許多詩詞歌賦與警世名言,通過將這些內容與美育教育的教學相結合,就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對非遺知識的學習與保護過程中。
2.4 有利于促進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承
毫不夸張地說,每一支非遺舞蹈的形成,都經歷了千錘百煉的打磨,是在漫長的時間當中不斷傳承并演變而來的,每一個細節之處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先輩的代代相傳才最終成型,具有十分顯著的區域性特征。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非遺舞蹈文化都面臨著瀕臨失傳的困境,甚至有部分非遺舞蹈已經從我們的生活當中消失。以嶺南地區的特色非遺舞蹈文化為例,本地區大多數非遺舞蹈文化尚處于師徒傳承或老一輩傳承的過程,如果出現下一代不愿學習的現象,就會導致這種非遺舞蹈文化失傳。再加上拉丁舞、探戈舞等外國舞的沖擊,更使得本地的非遺舞蹈文化傳承雪上加霜,進而導致非遺舞蹈文化的受眾面進一步縮小,流行文化搶占了非遺文化的生存空間。通過將地區特色非遺舞蹈文化與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相結合,可以進一步提高非遺舞蹈文化的受眾人數,也會有更多學生自發地投入到非遺舞蹈的學習當中,進而達到促進非遺舞蹈文化傳承的根本目標。
2.5 增加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的厚重性
結合當前階段我國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的現實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美育教育缺乏一定的教育資源,厚重性不足,不能滿足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強化學生審美素質的根本需要。通過將非遺舞蹈文化引入到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當中,不僅可以順應時代發展的特征,豐富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需要,還進一步實現了傳統非遺舞蹈文化在高校的傳承,堪稱一舉三得。由此可見,嶺南特色非遺舞蹈與高校美育活動結合是兩者更好發展的現實選擇。
3 非遺保護融入美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3.1 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美育類課程課時較少
許多民辦學校的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他們只是一味地強調學好課堂知識對學生未來的意義,并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將教材上的內容傳遞給學生,卻忽視了非遺文化在課堂教學中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相對于高數、英語、語文等基礎學科來說,民辦高校的舞蹈類課時也較少,這樣不僅影響對學生美育的塑造,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3.2 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足
要想從根本上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將非遺傳承融入學生的美育教育過程中,首要條件就是學生在非遺文化方面擁有充足的積累,這樣才能更好地將非遺文化滲透到教師的美育教育過程當中。但結合當前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都存在著積累不足的情況,而由于學生積累不足的原因,導致了他們很難真正意義上理解教師在自身教學過程中所傳達的非遺文化知識,從而對教師開展的課程效率產生了影響。
3.3 教師無法做好非遺保護與美感教育之間的融合
盡管有一部分教師在思想上已經認識到傳統非遺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他們本人能力水平有限,對傳統非遺舞蹈的相關知識掌握不夠深刻,自身的教學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導致了他們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無法很好地將非遺舞蹈與美育教育進行結合,而有些教師盡管能夠理解二者的關系,卻無法將自己的理解傳授給學生,最終出現的結果就是非遺舞蹈保護與實際舞蹈美育教學之間存在分離,受這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相對較低,最終導致學生的審美觀念出現了問題。
3.4 非遺舞蹈面臨的現實困境
嶺南作為一個聚集了眾多民族,傳承了眾多文化的地區,在漫長的發展中誕生了許多優秀的非遺舞蹈,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之一。相關數據顯示,嶺南現存的傳統舞蹈多達450多種,因嶺南地區文化氛圍濃厚,傳統民間舞蹈也處在一個相對活躍的生存環境中,但是對于非遺舞蹈來說,其更多時候僅以一種“活態”形式存在,且由于保護機制相對不足,導致許多優秀的非遺舞蹈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最終消失在文化傳承當中。由于這些非遺舞蹈表演形式多為群體性,其傳承和展示也需要群體性的支持和參與。如果非遺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單靠民間的一些老藝人,其發展面和受眾會越來越小。此外,由于傳統非遺文化的性質,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非遺舞蹈在傳承與發展中更側重言傳身教。對于嶺南非遺舞蹈而言很多藝術修養高、經驗豐富的老藝人數量越來越少,這些因素也是導致非遺舞蹈保護和傳承面臨重重困難的重要原因。因此,將非遺舞蹈與高校美育活動結合起來,無疑是非遺舞蹈得以傳承和弘揚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嶺南非遺舞蹈與美育結合仍存在諸多限制,在此因素影響下,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和舞蹈傳承激情不高,只有切實解決了非遺舞蹈所面臨的困境,才能更好地促進非遺舞蹈與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的進一步融合,最終達到雙贏的目標。
4 非遺文化與美育教育的融合研究
4.1 巧用網絡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引入現代的數字信息技術,充分發掘有效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利用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充分調動課堂學生的積極性,做到教學效率的最大化。站在民辦高校美育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教師應當在進行課程講解與內容分析的同時,利用非遺舞蹈文化對學生的課余生活進行豐富,嶺南地區的非遺舞蹈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含了杯花舞、英歌舞等各種不同形式的舞蹈,嶺南作為非遺舞蹈的重要區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蹈種類就有25余種之多,教師通過對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就可以將這些舞蹈內容輕松滲透到自己的課堂舞蹈過程當中,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充分保證教師的教學效率。
4.2 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
教師應當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多鼓勵學生接觸并了解一些非遺舞蹈文化,從而達到增加學生積累的目的。非遺舞蹈文化作為嶺南地區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們的民族精神息息相關,特別是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學生更容易從網絡上接收到許多復雜的信息,很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民辦高校的學生大多對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夠深刻,很難沉下心來投入到對優秀非遺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學習,促使學生在接觸中體會到部分非遺舞蹈文化的魅力與風采,并在課堂上對自己認知到的心得體會進行分享。同時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掌握一些經典的非遺傳承,這種方法對學生的審美素養的培育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既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平,又做到了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促使學生對美育與非遺文化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美育教育與非遺保護的有效融合。
4.3 加強教師培訓,強化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更好地實現美育教育與非遺保護的有效融合,首先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不斷強化教師的教學能力,幫助教師掌握非遺文化與美感教育融合過程中的教學技巧,提高教師對非遺文化的認知與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這樣教師才能夠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做到胸有成竹。此外,教師還應當認真學習教育專家所總結的相關知識,在與教育專家的溝通和交流中完成智慧的碰撞,并經常性地參加一些相關的專業教育講座,用專業知識來引領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提高自身在非遺文化方面的積累與進行美育教育教學設計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
4.4 結合生活日常,開展專題活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能夠將自己的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開展非遺保護專題活動,以此來促進非遺保護與美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在學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出濃郁的非遺文化氛圍,組織學生群體拜訪本地的非遺傳承家族,近距離接觸與學習非遺。不僅如此,學校還可以定期請一些當地的非遺代表人物講課,鼓勵學生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應用非遺相關元素。此外,處于當前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一段時間教學后,組織一次“嶺南傳統非遺舞蹈文化”的知識競賽掀起嶺南非遺舞蹈文化學習熱,促進學生對非遺舞蹈文化的了解與學習。具體做法是讓學生通過人人參與、小組合作自主擬定知識競賽的題目,題型為選擇、填空與現場表演,這樣學生可以從準備過程開始,再到最后的表演環節,一步步加強對嶺南地區非遺舞蹈文化的學習,積淀自身非遺文化知識。教師通過專項競賽的開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實現非遺保護與美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4.5 主動尋求與文化部門的合作
作為嶺南地區文化行業的主導者,當地文化部門肩負著非遺文化的保護職能,是非遺舞蹈的宣傳與保護的重要機構,也擁有著一系列的權力,能夠為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便利。民辦高校應主動尋求與文化部門進行合作,進一步提高非遺舞蹈傳承和發展的專業性與規模性。在實際操作中,文化部門可對嶺南地區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蹈進行統計與整合,并作為橋梁建立起高校教師和民間非遺舞蹈傳承人之間的聯系,提煉適合在高校美育活動中進行傳播的非遺舞蹈種類,實現非遺舞蹈與高校美育的有效融合,以達到提高嶺南非遺舞蹈的傳播介質和效率,如此才能確保其長期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同時文化部門還可居中聯系,加強非遺舞蹈文化與民辦高校的互動,真正實現非遺文化入校園的根本目標。除此以外,民辦高校還可以與文化部門合作,通過舉辦非遺舞蹈文藝匯演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擴大高校非遺舞蹈會場展示的影響力,增強宣傳效果,不斷拓寬非遺舞蹈的受眾面、增加非遺舞蹈傳承的受眾人數。
4.6 征求學生意見,做好教學設計
要實現非遺舞蹈文化傳承與民辦高校美育教育的完美融合,教學設計也是一大重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征求學生的意見,掌握不同學生對于本地非遺舞蹈文化的了解程度與對美育課堂教學設計的看法,并以學生的意見為基礎來進行教學設計,這樣不僅能給學生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所完成的教學設計也更具針對性,能夠更好地實現美育教育與非遺舞蹈傳承的有效融合。在完成教學設計后,教師應當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分析與總結,并結合教學效果來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找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針對性地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通過對教學設計的有效應用,教師能夠更好地完成非遺舞蹈保護與民辦高校美育傳承相結合的目標。
5 結語
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教育在義務教育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學生未來的工作與學習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嶺南地區具有源遠流長的各種非遺舞蹈文化,通過在美育教育中融入非遺舞蹈文化的相關內容。可以促使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本地區非遺舞蹈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與正確的三觀。此外,學生也可以在學習傳統非遺舞蹈文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與舞蹈水平,進而成長為能夠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