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娟
(山東省鄆城縣高級技工學校,山東鄆城 274700)
激勵,原是一個管理學術語,通常用來指組織或個人以實現目標為目的,通過設計適當的獎勵形式、工作環境、行為規范和懲罰性措施,在正確的信息溝通中激發、引導、保持、規范組織及個人的行為。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激勵同樣能夠發揮作用,形成中職學生教育管理的激勵機制。教師可以借鑒其他管理領域工作的激勵經驗,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創新運用激勵機制,讓學生在激勵中積極學習和生活,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極大程度地提升個人品質。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無論年齡大小,無論生活經歷豐富與否,人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及成果,獲得他人的肯定和賞識,中職學生也是如此。通過運用激勵機制,在合適的時機表達對中職學生的肯定和賞識,滿足他們“被人賞識的渴望”,使其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對培養學生學習和生活熱情有非常大的好處,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動力,順利展開中職學生教育工作。此外,通過運用激勵機制,創新中職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職學生教育管理改革,提升中職學生的教育管理水平。
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激勵并非隨時能展開,而是需要一定的時機。運用激勵機制進行中職學生教育管理首先應注意時機,避免隨意性。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變化,重視學生的自覺反思、困境與需求,因勢利導地落實激勵。
1.在環境變化時激勵。對于中職學生的心理、行為、思想等,環境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教師應持續觀察學生與環境的關系,基于學生在環境變化下的心理、行為、思想等發展趨勢,適當調整管理策略。教師可以將環境變化視為激勵時機之一,在此基礎上運用激勵管理機制。比如,中職學生剛剛進入中職學習生活時,面對新鮮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多數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由此切入,激勵學生獨立探索和感受周圍環境,讓學生在積極的中職學生教育環境中,確定長遠的學習目標,制訂健康的生活計劃。在學生基本熟悉新環境后,教師還可以借助班級或校園文化建設手段,賦予環境一定的變化性,重新使環境吸引學生,有意創造更多環境變化視角下的激勵時機。
2.在自覺反思時激勵。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學生普遍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學習和生活思維,能夠在一些情況下自覺反思問題并改正,為激勵提供了新的時機。教師可以在學生自覺反思時運用激勵機制,以反思為切口,激勵學生改正問題[1]。這要求教師全面觀察和捕捉學生的自覺反思行為,然后在學生自主分析自身問題、表明改正問題的態度和方法時,將激勵落在實處。通過這樣的激勵,學生不僅能提高改正當下問題的積極性,還能形成良好的自覺反思習慣,在之后的中職學習和生活中,持續進行自覺反思,不斷提高自主發現和解決個人問題的能力,促進中職學生教育管理反思指導工作。
3.在處于困境時激勵。“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傳遞了“堅定信念,勇于突破困境”的人生哲理。在中職學生教育環境中,由于尚未全面提升學習能力、生活品質、創新思維等,學生難免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要想使學生主動走出困境,激勵必不可少。所以說,激勵機制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運用,可以將學生處于困境時視為時機之一。教師可以先通過激勵,鼓勵學生在新環境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然后通過跟蹤觀察,發現不同學生的困境,針對學生突破困境的不同需要,在不同角度上提出客觀建議,滲透激勵,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學生不僅在教師激勵下迎難而上、突破困境,還能在撥云見日時繼續獲得激勵,增強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4.在實現需求時激勵。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同時提出了指向人類不同層次需求的激勵措施。以此為理論依據,將激勵機制運用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還可以將學生“實現需求”視為重要的激勵時機,根據學生不同需求的不同實現程度,為學生提供不同強度的激勵。比如,在學生實現基本的學習和生活需求時,教師可以為其提供基礎、簡單的激勵,讓學生初步感受實現需求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建立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在學生超越預期學習和生活目標,實現更高水平的自我提升需求時,教師可以為其提供深度、復雜的激勵,強化學生的成就感,使其進一步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學生不斷實現需求,持續獲得激勵,增強在中職學生教育環境中的幸福感,自然而然地對學習和生活產生更加強的激情和動力。
將激勵機制運用在中職學生的教育管理中,要求教師把握科學的激勵方法,譬如目標激勵法、情感激勵法、行為激勵法等。教師應根據學生“被激勵”需要量體裁衣,充分發揮不同激勵方法的優勢,提升對中職學生教育管理的效果[2]。另外,教師也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在同一激勵目的下融合運用多種激勵方法,通過綜合性激勵策略,進一步提高中職學生的教育管理水平。
1.目標激勵法。在中職學生的教育環境中,目標不僅具有“指導教育”的導向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激勵功能。通過目標的設定和實現過程,能潛移默化地激勵學生,使其建立更長遠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增強學習和生活動力。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可運用激勵機制,教師可借助符合學生個人特征和發展計劃的目標,對學生進行有效激勵。設定目標時,教師可以先放手,讓學生在自主評估個人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理想確定目標,再發揮專業優勢,對學生的目標進行指導,提高其目標的合理性。之后,教師可以督促學生以目標為核心,自主調控學習和生活,加強自我管理。在中職學生的教育環境中,每名學生都屬于“發展中的人”。在目標的設定和實現過程中,每名學生都能實現持續的發展,進而在“設定目標—實現目標—得到發展—重設目標—實現目標—繼續發展”的循環中,得到有效激勵,達成自我提升。
2.情感激勵法。情感激勵法是指在情感層面上鼓勵和引導學生,發揮情感的正向熏陶作用,使學生形成樂觀心態,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在強調以人為本、柔性管理的教育背景下,情感激勵法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教師應正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在運用激勵機制的同時,注意關心學生的情感變化,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懷、愛護和尊重。比如,在學生因遜色于班級其他學生而表現出低落情緒時,教師可以為向學生分享自己在學習生涯中不斷超越自我的真實經歷,用親身經歷讓學生意識到一時的落后沒有那么可怕,只要保持上進心就能不斷超越自我,與更優秀的同伴并肩同行。期間,教師以己度人,快速與學生形成情感共鳴,讓情感激勵的效果更為喜人。
3.行為激勵法。行為激勵法具有“以身作則”的內涵,強調的是教師通過自身行為激勵學生。模仿是人的天性,一些調查表明,從幼兒園到中職,學生一直都在模仿教師,只是在模仿程度上存在差異。因此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運用激勵機制,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積極行為引導學生模仿,達到激勵目的。教師應塑造遵守規則、樂于助人、關注社會生活、承擔個人責任等良好形象,保持積極陽光的生活態度,并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傳遞給學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和學習教師,杜絕隨意違反規則的行為,建立正確的責任意識,以健康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時刻保持樂觀心態,足見中職學生教育管理行為激勵之效。
4.獎懲激勵法。獎懲激勵法是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激勵方法[3]。基于獎懲激勵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中職學習和生活中“應該做什么”以及“不應該做什么”,規定不同的獎勵和懲罰標準,設計不同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學生若按照要求進行積極的學習和生活,達成“應該做”的目標,就能獲得對應獎勵;反之,學生若在“不該做”方面出現違反要求的表現,則要接受懲罰。在獎勵與懲罰的有機結合下,學生一邊在“被獎勵”中獲得激勵,一邊在“被懲罰”中得到警示,得到正確的引導,使激勵機制發揮預設價值。但是教師要注意,除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獎勵外,想要保障獎懲激勵效果,還要控制懲罰措施的合理性,避免過于嚴肅地批評學生,杜絕體罰行為,防止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5.榜樣激勵法。榜樣具有示范與引領作用,同樣能夠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的運用中發揮激勵作用。簡單地說,受個體特征影響,學生在中職階段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有的在自主學習方面具有優勢,有的在不同實踐方面展現長處,還有的在創新思維、發散思維等方面更勝一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以不同學生為榜樣,然后在其他班級成員的激勵下,設定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生活目標,不斷超越自我和他人。教師可由此切入運用激勵機制,通過班會等主題活動,有計劃地表揚在某些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組織他們分享學習經驗、生活感悟等,幫助學生在班級中樹立榜樣,互相激勵。另外,教師也可以將榜樣激勵范圍擴大到年級、學校,定期向學生分享其他班級學生的優秀事跡。學生由此形成“人外有人”的意識,以更多榜樣為目標涵養個人品格,同樣可見激勵效果。
6.榮譽激勵法。榮譽激勵法是獎懲激勵法的進階,目的是利用班級榮譽激勵學生,使其在集體榮譽感的作用下產生更主動的學習意識和行為,進而與班級共同成長。隨著中職學生教育工作的不斷推進,多數學生逐漸形成更高水平的精神追求,更加看重集體榮譽,忽略個人得失,為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應用榮譽激勵法創造條件。教師可以與年級組或學校合作,根據中職學生教育環境特征,有策略地設立一些集體榮譽獎項,備好獎狀、獎杯等獎品。之后,可由年級組或學校牽頭,定期在各班展開評比,選出綜合表現最突出的班級,頒發集體榮譽獎。在集體榮譽激勵下,學生齊心協力,共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主動在學習和生活中幫助他人,使中職學生教育管理取得一定成果。
7.競爭激勵法。除集體榮譽感外,在中職學生教育工作的持續展開中,學生還增強了競爭意識,更愿意與他人進行積極的比較,并且能夠在積極比較中及時發現和彌補自身短處,實現“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教師還可以從競爭角度切入,通過競爭激勵法,將激勵機制運用在中職學生的教育管理中。比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理論知識競賽”“專業技能比拼”等競爭性活動,鼓勵學生自愿報名,參加活動,為學生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學生嚴肅地對待競爭,竭盡全力地在競爭中展示自我,既能通過“贏得競爭”得到激勵,也能在被他人超越的同時,通過觀察他人優勢而得到激勵。激勵貫串競爭全程,能使學生持續增強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優化學習和生活行為,實現新的進步。
要想使激勵機制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發揮預期價值,教師在運用激勵機制時就要注意與學生的平等溝通,克服“權威”思想。本質上,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教師與學生屬于互助、平等關系,教師不僅是學生的管理者,更是學生的指導者、幫助者,教師不應以居高臨下的態度面對學生,而應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發揮專業優勢,保持師生關系的和諧性[4]。故而,教師應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有意識地轉化自身思想和角色,塑造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形象,從“高于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到學生中去的幫助者”,主動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耐心地站在學生立場上,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需求等。教師還可以定期與學生談心,通過溫柔的談心過程,讓學生減少與教師溝通的膽怯心理。師生隔閡不斷減少,學生由此實現由“不愿被管理”到“樂于與教師交流”的轉化,減輕“被管理”的束縛感,自愿接受教師的管理,自然可促進激勵機制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運用。
綜上所述,激勵機制在中職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運用,對學生成長、班級建設、學校發展有不同好處,是改善中職學生教育管理現狀的有效方式。中職教師應該緊抓激勵時機,巧妙運用目標激勵、情感激勵、行為激勵、獎懲激勵、榜樣激勵等方法,在平等溝通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激勵,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挖掘潛力,進而通過提高中職學生的教育管理質量,讓中職學生教育取得更進一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