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明
【摘? 要】量感是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素養,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小學生直觀感知和理性認知度量單位,從而提高學生量感培養效果。體驗式教學模式下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策略具體有:情境體驗式教學,融入量感培養;實物體驗式教學,孕育量感培養;對比體驗式教學,增進量感培養;實踐體驗式教學,助力量感培養;多元體驗式教學,強化量感培養。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小學數學;量感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核心素養作出了明確界定。量感作為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已經成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對“度量單位的積累”,優化設計教學活動,落實量感培養目標,促進學生量感素養發展。基于此,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建多樣化的體驗情境,給予學生豐富的量感體驗,不斷提高學生量感素質。
一、情境體驗式教學,融入量感培養
情境教學是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學習特點的有效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創設趣味性、生活性的情境,能夠為學生帶來別開生面的感知體驗,有助于促進學生量感素養發展。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明確量感培養目標,圍繞教學內容創設體驗式的情境學習氛圍,帶領學生主動建構初步量感。
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曹沖稱象》的經典故事,引導學生直觀感知1千克和1克的重量。故事內容梗概為年幼的曹沖想到稱量大象重量的方法,將大象放在船上,在船下沉處做好標記。之后,將大象放下來,在船上放入石頭,當船只下沉到標記處時,稱量船內石頭的重量。當學生對故事講述聽得入神時,教師讓學生思考回答以下問題:問題一,曹沖能夠稱量出大象的重量是基于什么原理?你能列出其中的關系式嗎?這個問題能夠讓學生對重量的稱量方法形成初步認知。問題二,在這個故事中你對重量有什么樣的理解?這個問題能夠讓學生從直觀感知角度談談對重量的看法,培養學生量感。問題三,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現象可以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出重量?這一問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對重量獲取的量感體驗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來。上述三個問題是層層遞進的關系,能夠讓學生記憶量感的運用過程,為后面知識學習打下基礎。
情境體驗是激發學生量感體驗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經典故事創設情境,讓學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獲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類似情境中,順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情境體驗教學模式中,教師要融入量感培養目標,借助一系列問題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量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量感能力發展。
二、實物體驗式教學,孕育量感培養
學生量感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對實物的真切感知,教師要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實物體驗平臺,讓學生通過親手觸摸和親眼所見實物,對實物單位表象形成準確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帶領學生從具象的感性認知過渡到抽象的理性認知,加深學生對量態單位的理解,促進學生量感發展。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時,本節課要讓學生了解“面積”的單位表象概念,形成對面積大小的量感。教師可以開展以下實物體驗式教學活動:環節一,知識導入。教師引入主題:“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我們的課堂上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面。”教師此時用手摸一下課本的封面,向學生提問:“我現在摸的是數學課本的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是封面。”之后,教師讓學生模仿自己動作摸一下封面,按照順序慢慢摸,初步感知封面的面積大小。接著,教師提問:“數學課本除了這個面之外,還有其他面嗎?”教師讓學生一邊說出答案,一邊向其他同學演示出來。環節二,自主感知。教師設置自主思考性問題:“你還能在教室里找到哪些面?用本子記錄下來,比一比誰找到的更多?!睂W生紛紛找出了黑板面、桌面、椅子面等面,體會到了“面”的無處不在。環節三,深入思考。教師拿出一個球體,提問:“球上有面嗎?”此時學生的意見出現分歧,少部分學生認為沒有“面”,大部分學生認為有“面”。教師讓一名認為有“面”的學生摸一摸這個球,向其他學生指出“面”在哪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說說這個“面”與之前的“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總結出:“之前的面是平的面,球的面是不平的面?!痹诮處熝蛞龑拢瑢W生通過實物體驗情境理解了“面”的含義,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不同物體上“面”的區域,幫助學生正確認知“面”,為后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學習打下量感基礎。
實物體驗是學生最直接、最直觀的量感體驗方式,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生身邊的實物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物體會到不同的單位表象,對單位表象產生感性認知,進而逐步升華到概念性認知,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
三、對比體驗式教學,增進量感培養
量感是具有一定主觀性的感知體驗,是學生在看到事物后憑借自己的感官對物體大小、重量、長短、快慢進行合理估測的一種能力。為增進學生對事物的量感體驗,教師可以采用對比體驗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不同事物進行相互比照,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和理性求知兩個層面出發認知某些“量”,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素養。
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運用對比體驗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包括: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教室內的鐘表,要求學生每間隔10分鐘記錄一次自己對時間快慢的感受,之后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時間段的感受,總結出對時間的量感體驗結果。有學生認為,在課堂聽課的第1個10分鐘自己的注意力十分集中,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在第2個10分鐘自己依然能夠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感覺時間過得也很快。在第3個10分鐘教師布置了課堂練習題,自己還沒有做完時間就過去了,感覺時間飛快流逝。在第4個10分鐘自己感覺到疲憊,注意力不集中,期盼著快點下課,感覺時間過得很慢。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一下課堂上的10分鐘與課間休息的10分鐘,談談自己的感受。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課間10分鐘過得飛快,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精神狀態、情緒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對相同時間產生不同的感知。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繼續對著鐘表多記錄幾次聽課時的時間感受,循環操作幾次后,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判斷出聽課經歷了多長時間,還有多久下課,有助于增進學生對時間的量感體驗。
對比體驗教學是鞏固和加深學生知識認知的有效教學方法,教師要采用對比體驗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對“量”的直觀感知,讓學生能夠估量出事物的量態,感受出事物的大小關系,從而使學生在衡量某些“量”時能夠排除其他干擾因素,促進學生數量感知力發展,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四、實踐體驗式教學,推進量感培養
實踐體驗式教學強調給予學生最真實、最直觀的體驗,這與培養學生對事物屬性、大小的直觀感知能力有著高度匹配性,有助于推進學生量感培養。為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采用實踐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建真實的體驗平臺,讓學生根據親身經歷發現和總結知識,促進學生量感素養發展。
如,在教學“厘米和米”時,教師提供20厘米直尺、3米卷尺等測量用具,讓學生在校園區域內開展實物測量。在測量實踐中,由各小組確定測量的物體,撰寫實踐報告。報告中要寫明具體的測量對象,記錄下測量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讓學生親身體驗長度單位的大小。有個小組測量的對象是校園內的長方形花壇,在測量時小組成員先拿直尺測量,學生發現直尺長度較小,需要反復測量做下標記,并且還要進行大量計算,使得測量過程十分繁瑣。此時,小組中另一成員提議采用卷尺測量,因卷尺長為3米,所以小組成員在相互配合中很快完成了測量數據記錄和計算,順利完成了實踐體驗任務。在實踐報告中,小組成員得出以下結論:花壇長度是5米,長度就是從花壇的一個頂點沿著邊沿到另一個頂點之間的距離;在測量長度較長的物體時應當采用卷尺,節省測量時間,使測量過程更加簡便。在測量長度較短的物體時,使用直尺。通過親身實踐體驗,學生能夠對長度測量產生較強的量感意識,并且還能夠運用度量工具測量出較為準確的度量結果。
實踐是將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體驗機會,讓學生將學習到的新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來,培養學生對量感的感知能力,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加深學生對度量類概念性知識的理解。
五、多元體式驗教學,強化量感培養
多元體驗式教學模式強調同步調動起學生的手、眼、腦、耳等多種感官,為學生創建綜合性的體驗情境,讓學生在多重感官的聯動下加深對單位表象的感知,獲取最為全面真實的認知。教師要在備課階段精心設計多元化的體驗活動,轉變以往僅依靠“看”去培養學生量感的做法,通過喚起學生多種感官體驗充分認知“量”。
如,在教學“分米和毫米”時,教師采用學生常用的鉛筆盒作為測量對象,設計多元體驗式教學活動,具體包括:活動一,認一認。教師向學生說明,文具盒的寬度大約是1分米,請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認識下1分米有多長,數一數1分米之間有多少個1厘米。學生在認一認的活動中能夠自主總結出10厘米=1分米,幫助學生完成對抽象“量”的具象化認知?;顒佣嬕划嫛=處熥寣W生畫出長為1分米的線段,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畫出線段的方法?;顒尤?,比一比。教師將1分米的小棒分發給學生,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小棒的兩端,并在腦海里烙印下這一小棒長度的場景,之后教師讓學生放下小棒,用拇指和食指比量出1分米大小,再用小棒驗證自己的比量結果是否正確?;顒铀?,找一找。教師讓學生觀察周邊的物體,讓學生找出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在1分米的物體,之后再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誰找得又快、又準、又多?;顒游?,試一試。教師向學生分發彩帶,讓學生在不使用任何量具的情況下剪出一段長為3分米的彩帶段,剪完后用直尺驗證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則要求學生按照直尺上的刻度剪出3分米彩帶段。最后,教師再讓學生利用3分米彩帶段,剪出一段長為5分米的彩帶段,繼續用尺子驗證,幫助學生加深量感體驗。
小學數學教學的量感培養要以學生多種感官體驗為突破口,為學生打造多元體驗式課堂,讓學生在認、比、找、數、估、測等操作中學習度量單位知識,提高學生的量感素養。教師要明確多元體驗式教學中由感知過渡到操作、由操作過渡到思考、由思考過渡到體悟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度量的經驗。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要關注學生量感發展,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描述事物,學會用數學視角看待世界,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打下基礎。數學教師要認清體驗式教學模式與學生量感培養的高度契合性,在教學中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創建多樣化的體驗式教學情境,調動起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加深學生對度量單位的認知,促進學生量感發展。
【參考文獻】
[1]林美鳳.基于量感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3(1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