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廷
摘 要:愛國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有著重要意義。但由于愛國詩詞教學的內容、形式、評價標準、教學時間等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教學目標落實不到位、評價方式單一、教學模式缺乏互動與創新等情況。基于此,文章以“翻轉課堂”為重要依托,在分析愛國詩詞教與學現狀的同時,找到實施翻轉課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進而探究翻轉課堂在小學愛國詩詞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關鍵詞:翻轉課堂;小學愛國詩詞;運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1-0132-03
(一)調研發現教學現狀
為了解小學愛國詩詞的教學現狀,筆者針對本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回收113份有效問卷。同時,通過聽課對本校語文老師愛國詩詞的課堂授課過程進行了了解。通過對以上調研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在愛國詩詞教學中存在以下現狀。
1.教學目標落實不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要“注重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尚品質,激發向英雄模范學習的意愿和行動。”然而通過調查問卷發現,65%的學生對詩詞的掌握僅限于大致了解詩意和背誦,特別是在學習距離現在較久遠且復雜的愛國詩詞時,學生存在的困難更為突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體會作者情感和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在聽課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沒有深刻理解教學目標,將大部分時間放在了詩意的表層解讀,對于背景和作者的介紹如蜻蜓點水,學生自然也達不到深入體會作者愛國情懷的層次。可見,學生在學習愛國詩詞時出現情感體會不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情況,主要還是因為教學目標落實不到位,一些教師對于愛國詩詞的教學依舊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一維目標,而忽略了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
2.評價方式單一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評價的建議,“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興趣、能力和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但通過調查問卷和聽課發現,為了加快教學進度,課堂評價環節多以教師評價為主,且評價方式單一,能夠同時關注學生興趣、能力和學習基礎,且做到三者相結合的少之又少,因此達不到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
3.教學模式缺乏互動與創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根據調查問卷顯示的結果來看,在“教師的授課方式”一項,很大一部分學生選擇了“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模式。在聽課觀摩過程中,能夠看到,雖然教師基本上都會組織學生討論的環節,但明顯發現探究的效果并不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樣缺乏互動和創新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啟迪學生智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原因分析
1.評價內容重工具性輕人文性
我們發現,在平時語文檢測試題的古詩詞部分,考查點還是以古詩詞名句默寫、古詩詞作者及其朝代等幾方面為主。這些類型的考查偏重的是古詩詞知識性,側重對學生記憶力的檢測,學生通常憑機械記憶解答這些考題,形式與內容都過于單一化。相對而言,涉及人文知識素養方面的考查卻非常少,評價內容和形式缺乏多樣性,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水平。這種過于注重工具性而輕人文性的評價,使得一部分教師會抱著“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態度,出現為考試而教;一些學生也抱著“考什么就學什么”的態度,出現為考試而學,結果導致教師和學生都過于注重古詩詞知識點的教和學,而忽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2.古詩詞教學所需課時不足
從小學四年級起,所學習的詩詞內容難度有所增加,部分愛國詩詞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經歷和感悟才能更好地了解詩詞中的情感體悟。
以統編小學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為例,該單元都是表達家國情懷的愛國詩詞,需要學生走進歷史,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體會作者的境況,有真切、深入情感投入,才能“心”臨其境,更好體會詩詞意味,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學參考書的課時安排為2-3課時。一節40分鐘的課堂,除去導入、總結,以及疏通詩句、字詞教學,學習一首詩詞的時間大概只有30分鐘。在這30分鐘里,教師要講古詩的歷史背景和涉及歷史人物,又要講詩人的生平簡介,還要講古詩的大致意思,還得要引導學生品味古詩意境、體會詩人情感,若再加上小組討論、多元評價、互動交流的環節……可想而知,這么多內容,要想讓學生入情入境、“心”臨其境,3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因而,傳統的課堂往往會出現為了追求學習進度而忽略學生的體驗、忽略教學效果的情況。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小學古詩詞教學存在著“形式單一”以及學生對古詩詞學習會缺乏心臨其境的情感體驗等問題。
“翻轉課堂”是一種把課前預習知識、課上學習知識、課后內化知識翻轉為課前學習知識、課上內化知識、課后反思提升總結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素質與學生自主性的要求比較高。通過調查問卷和觀摩交流,發現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從四年級起,將“翻轉課堂”應用到愛國詩詞教學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首先,學生樂學。在調查問卷中,針對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學習的自主性以及喜愛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設問。結果顯示:95%的學生喜愛古詩詞,其中38%的學生達到了非常喜愛的程度;86%的學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其中34%的學生能夠完全自主,在沒有老師布置的情況下,也能夠主動學習,剩余52%的學生表示老師布置的會主動認真完成;58%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夠以視頻和圖片的形式提供學習資源。可見,學生樂學的主觀意志有利于翻轉課堂的有效落實。
其次,教師易教。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大部分的老師表示希望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借助多媒體等方式將課內延伸到課外,更好地實現深化情感價值觀這一層次的教學目標,更容易突破教學重難點,追蹤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不僅創新了教學模式,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更有利于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見,教師易教的主觀動機促進著翻轉課堂的推進和實施。
最后,媒介方便。當下現代教育技術發達,作為教師應當充分鉆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微課、視頻、微信……都可以作為教師傳遞資源與知識,使學生完成課前學習的媒介手段,為實現翻轉課堂、啟迪學生智慧架起了橋梁。
(一)有利于學習情況的把握
傳統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往往是在教師的預設下按照教學設計一步步推進。而翻轉課堂中課堂教學,摒棄教師“盲目”備學情,而是根據課前自主學習單的反饋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統計分析。依托學生在課前學習中對古詩詞的把握情況,教師更有側重地對課堂教學做出相應調整。因此,翻轉課堂的應用便于教師更精準地了解學生、分析學生、把握學情。
(二)有利于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習慣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作為教師,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小學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律意識和學習的主動性,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翻轉課堂模式下的愛國詩詞教學,課前通過給定的“自主學習任務單”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方案,為學生進行高效自主學習和思考提供了支架與載體。在沒有教師的監督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活動獲得部分古詩詞知識,并且需要自主思考并記錄學習中產生的疑問。課中則以檢測、討論、展示為主,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在活動中自主內化課前所學知識,解決遺留問題。課后的反思與拓展學習,更是對學生主動性和自律性的一種培養和考驗。整個過程,最關鍵的是引導學生有序完成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期來看,翻轉課堂的應用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提升大有裨益。
(三)有利于學習方式的深化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景,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翻轉課堂模式下的愛國詩詞教學,對學生自主性學習提出相應要求,即課前在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時可以自主安排學習任務、制定符合自身的目標與計劃,選擇合適的方法與策略;課中學生擁有高度參與課堂的機會,在學習活動中內化知識;課后根據自身能力和情況進行自主學習拓展、進行自我調控。長此以往,這將極大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此外,翻轉課堂為學生學習愛國詩詞增加了協作式、交互式學習的合作環節。比如課前與課后學生可以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就某些難題和觀點進行意見的交換,課中在進行小組合作時,既可以通過組內合作了解成員的觀點,又可以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展示,完成全班的合作共享,在互助、互促中建立學習互信,有助于學生養成合作交流的能力。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亦是難點,愛國詩詞的創作背景、歷史典故以及意象需要學生以探究鉆研的精神挖掘其中的豐富內涵,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很難突破教學重難點。而翻轉課堂為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營造空間,學生在課前學習的基礎上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課中解決問題時亦有可能發現新的問題,通過師生、生生合作探究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翻轉課堂這種“先學后教”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問題意識”,在合作交流中,逐漸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
學習興趣是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意識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體驗聯系著的。所以,在愛國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情感聯系,這是學生提高古詩詞學習興趣的情感線索。
翻轉課堂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將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變成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材料,生動的影像和音頻資料為學生學習古詩詞營造了一個相對有趣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學習途徑走進古詩詞世界,讓學生在豐富的網絡資源中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有效地為學生與古詩詞之間搭建了情感橋梁。
翻轉課堂致力于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課前自主學習以及課后拓展反思給予學生較大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情況自定步調,以達到自主、個性化地學習。翻轉課堂模式下的愛國詩詞教學可以讓學生擁有足夠時間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在個性化的學習中完成古詩詞學習的任務,這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可以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逐漸激發其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五)有利于教學時空的拓展
傳統教學因為課堂時間的不充足,導致教學過程容易變成教師對詩詞解讀的“一言堂”,學生來不及反思與體會就匆匆進入新內容的學習。
而翻轉課堂可以將學生學習的時間延伸到課外,學生課前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調整學習進度,遇到難理解或需要思考之處可以暫停或退回去反復觀看微課視頻,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通過課前教學視頻與個人理解,再進入課堂時間時,學生已經對愛國詩詞創作背景等知識有一定認知和了解的前提下,就會有更多時間通過誦讀、研討、活動等方式內化一首愛國詩詞中的情感與精神。
從空間上來看,更為開闊的學習空間是翻轉課堂區別于傳統課堂的重要特征,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習古詩詞,學生不僅從課內走向課外,也從課堂走向生活。社會中愛國人士、人民子弟兵、醫生警察等各行各業的人為國、為黨、為人民犧牲奉獻的例子不計其數。愛國詩詞的教學,不僅要從詩詞中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更要與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愛國精神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達到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
由此可見,豐富的網絡資源與社會資源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重要基礎,時空的轉換與延展不是單向而行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時空延展不是一種負擔而是對愛國詩詞更為廣闊的開發。
綜上所述,“愛國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以其獨特的語言魅力,承載著古人的家國情懷。“翻轉課堂”憑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將科技與教育相結合,讓古詩詞煥發新的生機。教師應有效應用翻轉課堂,打破時空界限,讓學生體悟詩詞背后的愛國情懷,推動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教育的落實。
(責任編輯:陳娟)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2]張福濤.翻轉課堂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4.
[3]王雨檸.基于翻轉課堂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4]沈志斌.翻轉課堂模式下古詩詞教學研究[D].揚州大學,2016.
[5]趙媛.小學高年級古詩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