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燕
摘? ?要:人教版《英語》教材Lets talk板塊教學是小學英語聽說教學的主要途徑。由于之前對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聯性、語篇解讀的單元整體性、活動設計的邏輯層次性等關注不夠,致使聽說教學的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教師要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文本解讀和活動設計,引領學生在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的系列活動中建構知識體系,探究主題意義,從而使其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小學英語;聽說教學;英語學習活動觀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01-0041-06
聽說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主要依托Lets talk 板塊開展聽說教學。廣大教師都能意識到這一板塊教學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相應的教學研究已不在少數。然而,由于對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聯性、語篇解讀的單元整體性、活動設計的邏輯層次性等關注不夠,實際的Lets talk聽說教學中還存在碎片化和淺層化的傾向,致使聽說語篇的育人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本文試圖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來設計小學英語聽說教學活動,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聽說教學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明確指出: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教學設計與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
根據《課標》要求,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學習策略,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理解文化內涵,提升思維品質和價值判斷力。
可見,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教學方式。其中包含的三種主要活動類型,它們互相關聯、循環遞進,為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提供實施指導框架。其主要的操作流程見圖1:
圖1 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的課堂學習活動
為此,在小學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開展基于單元整體和學生學情的文本解讀,提煉語篇主題,進而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一系列基于語篇、深入語篇和超越語篇的聽說活動,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聽說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和價值判斷力,同時引領學生投入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整個過程,以更好地發揮出聽說語篇教學應有的育人價值。
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聽說教學實踐
為更好地闡釋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聽說教學活動設計,筆者以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3 Where did you go? B Lets talk板塊教學為例,來探討關注語言學習和探究主題意義并重的教學策略。
(一)立足單元整體,深度解讀文本
本單元圍繞Last holiday這一話題展開,在學習前一個單元Last weekend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和運用一般過去時談論和描述人物過去的假期生活。本課時是該單元的B部分內容,而在 A部分已經談論了主人公John的五一假期經歷,學生初步學習了如何談論假期活動。在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中Amy和小伙伴分享了自己的寒假生活經歷,是以對話問答的形式呈現的。涉及到的核心語言是以where, what, how等疑問代詞引導的一般過去式特殊疑問句,以此來談論假期的出游地點、活動內容和出行方式等。本課時對話語篇的主題意義在于:假期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學生在享受假期的同時,能從“談論假期”到認識“假期內涵”,并樂于分享假期生活的美好。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經歷中,對一般過去時以及假期的話題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較好地運用How was…?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等句型進行描述。該話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相應的生活經驗和語言儲備,他們也具有表達的欲望。在本課時中,教師引領學生在單元整體語境中學習語言,發展思維,并在有意義的活動中探究主題意義。
基于以上分析,從英語學習活動觀層面對本課的教學目標作出如下定位:
1.能在情景中通過聽、讀等活動獲取信息,能在圖片、導圖等的幫助下理解對話大意,能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對話和角色表演。(學習理解、應用實踐)
2.學會如何使用一般過去時的特殊疑問句型如Where did you go? How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等談論自己的假期生活。(應用實踐、遷移創新)
3.對假期的內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懂得美好的假期出行需要合理安排,并樂于分享假期的美好生活。(遷移創新)
(二)遵循學習活動觀,設計課堂活動
活動觀將語言、文化和思維三者緊密結合,成為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實施路徑。它不僅為教師如何開展教學指明了方向,還為教師設計、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在深入解讀文本、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設計學習進程,促使學生在有效的聽說活動中達成素養的進階。
Step1: warm-up熱身鋪墊,激活認知
Activity1:師生共同演唱歌曲Holiday,營造學習氛圍,自然地引出本課的學習主題——“假期”。
Activity2:完成書本Lets try 部分的聽力練習,該部分是本課對話文本學習的一個準備和熱身活動。其主要內容是Sarah和小伙伴們談論了自己的寒假生活情況,其中涉及到假期的出游地點、同行人物和主要活動等,為進入對話文本的學習做好鋪墊。其聽力文本見圖2:
圖2 Lets try 聽力文本
[設計意圖]在上課伊始,充分利用歌曲和相關的聽力練習資源,來引起學生的感知與注意,激活學生關于“Holiday”話題的認知,為進入本課對話文本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Step2:Know about Amys holiday經歷學習,建構體系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理解,本部分筆者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活動來支持學生的信息獲取、梳理和知識體系的建構,并進行有效的主題意義探究。
Activity1:自主提問,引發思考。教師以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mys holiday?
[設計意圖]提問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思維支架,自主提問的能力是思維品質的外顯特征。教師用問題和關鍵信息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批判性思維和主動探究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的提升。
如果學生沒有方向性,思維出現停頓時,教師則給出提示 places, time, activities,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Where did she go? How did she go there? What did she do? 等,并適時板書,形成如下思維導圖(見圖3):
圖3 假期思維導圖
Activity2:問題驅動,聽音輸入。讓學生帶著自主提出的問題進入對話文本的學習,來獲取對話大意,并提醒學生在聽的時候要專注聽,學會抓住關鍵信息,適當做一些筆記,給予他們聽力方法的指導。
通過聽,師生總結哪些問題得到了解決?比如where和who的信息比較明顯,學生容易獲取到:She went to Sanya with her family.教師適時板書。此時教師追問:Why did they go to Sanya in winter? 引發學生對合理選擇出游地點的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總結出:Because
its warm in Hainan. The beach is beautiful.如此,也為下文交流假期內涵埋下伏筆。
Activity3:視聽結合,突破難點。讓學生繼續帶著其他還未解決的問題,比如How, what等問題觀看本課的動畫視頻,以更加直觀的方式獲取其他方面的信息,并指導學生繼續邊觀看邊記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接著反饋交流出行方式,學生在觀看視頻之后能較好地回答出:They went there by plane.教師繼續追問:Why did they go by plane? 引發對選擇合適交通工具的思考。合理的出行方式必須考慮到路途、速度和消費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如此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能聯系生活實際思考語言背后傳遞的內涵。
又比如,在談論假期活動時,文本中只提到了“拍照和游泳”兩項活動,此時,教師充分利用書本中的插圖讓學生展開聯想(見圖4),What else did they do?以此來拓展rode bikes, played football,picked up seashells等活動的表達,實現語言的增量化輸出,也拓寬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同時,為后續的遷移創新提供了更多的語言素材。
圖4 假期活動
Step3:Read,act and retell鞏固運用,內化語言
在學生對對話文本有了較好的理解之后,需要教師設計一系列的應用實踐類活動來幫助學生內化、鞏固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加深對主題的理解,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Activity1:模仿朗讀,角色扮演。聽音模仿朗讀對話,引導學生重點關注人物的問答形式和對話時的語音語調。接著進行小組內的角色扮演。
Activity2:圖片環游,復述評價。再次呈現Amy的寒假活動照片,在板書和語言支架的輔助下,師生共同回顧和復述,進一步鞏固和內化知識。復述并不是簡單的背誦,而是通過內化之后的個性化輸出,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鞏固知識。接著,教師提問:How was Amys holiday? Do you like it? Was it a well-arranged holiday? (板書well-arranged)
[設計意圖]從談論假期上升到評論假期,培養學生的信息歸納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同時也引發學生思考怎樣安排假期才是合理的。進一步發展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促進主題意義的生成。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給出提示并引導學生總結:安排合理的假期需要考慮合適的出行地點、出行時間、交通工具和活動安排等。如此,使得主題的理解和意義的生成能自然而然,不露痕跡。
Step4:Talk about our holiday拓展延伸,升華意義
《課標》指出:堅持學創結合,引導學生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聯系個人實際,運用所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
為此,在該部分筆者設計了三個活動環節,來達成拓展延伸和遷移創新的目的,升華主題意義。
Activity1:聊假期,說安排。結合板書和思維導圖支架,圍繞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桌合作創編對話My favourite holiday。該思維導圖是在課堂學習進行中不斷完善建構起來的,同時提供了主要的語言支架,豐富學生的語言輸出(見圖5)。
圖5 My favourite holiday 思維導圖
教師先邀請一位學生進行示范,鼓勵學生盡量多說幾句。此處給出評價標準:1.內容豐富2.語言正確3.表演生動(見下表)。并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實現教、學、評的統一。
對話表演評價標準
[設計意圖]思維導圖的運用貫穿于課堂的始終,為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提供支架,同時隨著學習的深入,思維導圖也在不斷地完善。在此階段,讓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開展自主交流,培養其合作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提供評價標準,且評價的內容就是假期活動的主要方面,在互相評價中,使學生的語言輸出不斷優化。
Activity2:思內涵,作總結。在交流之后,請學生根據同伴的假期內容做出評價:Was it a well-arranged one? 再次引發思考——什么樣的假期才是合理安排的假期。尤其是當有學生提到如果在假期待在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假期是不是也是合理而美好的假期?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合理安排的假期能帶給我們美好的享受,不僅僅是旅途中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更多的是內心的體驗和收獲,從而使Enjoy holiday, enjoy life的主題意義得到升華。
Activity3:作業布置,分層延伸。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將學習有效拓展至課外:一星級作業:朗讀表演文本對話;二星級作業:能自如地說說Amy的寒假生活,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假期;三星級作業:書寫假期生活,與同伴交流并給出評價和建議。
總之,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通過聽讀活動學習理解對話;通過模仿朗讀、復述對話進行應用實踐;以談論自己的假期活動實現遷移創新,作業布置也體現了“雙減”背景下的分層作業要求。“言意兼得,學以致用”,以更好地體現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
三、教學反思與總結
(一)基于語篇開展學習理解活動,構建知識
1.創設主題情境,激活已有圖式。在此環節,通過主題歌曲快速導入情境,接著通過師生free talk的形式鋪墊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激活了學生有關“假期”主題的背景知識,從而使其對本課的學習充滿期待。
2.依托關鍵問題,形成整體認知。注重核心問題的設計,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視聽的方式,來獲取、概括、提煉聽力語篇的主旨大意。
為突破傳統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單一的信息傳遞方式,在正式學習本課之前,教師嘗試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形成自己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聽音理解,嘗試解決where, how等比較明顯的信息,形成對語篇的整體認知。
3.聚焦細節任務,建立信息關聯。繼續帶著細節性問題,通過觀看課文動畫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嘗試解決how, what等問題,進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并理解語言和意義。
如此,在層層遞進的活動推進中,學生對語篇的信息也能達成較好的建構。在與學生交流文本細節信息的同時,教師又通過Anything else? How do you know that? Why do you think so? 等進行追問,進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為主題意義的探究助力。
(二)深入語篇開展應用實踐活動,轉化能力
1.聽音模仿朗讀,內化鞏固語言。在學生對聽力語篇達成了較好的理解之后,筆者又設計了聽音、模仿朗讀環節,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對話人物所采用的語言形式、對話時的語音語調等,從而內化鞏固語言,為進一步的語言運用打下基礎。
2.結構語言輸出,達成初步運用。在此環節,筆者引導學生在板書、思維導圖、關鍵句型等支架的輔助下進行文本的復述和介紹。通過這樣的描述、分析和闡釋活動來達成語言的初步運用,進而鞏固結構化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三)超越語篇開展遷移創新活動,形成素養
1.提煉文體特征,優化遷移運用。語篇都有其特有的結構,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語篇特征,探討交際目的和表達特點,也為了更好地語言輸出,筆者引導學生對對話語篇進行了分析,充分利用思維導圖、板書等資源,引導學生梳理對話框架,并給出創編對話的評價標準,給學生以拾級而上的階梯。
2.鏈接生活經驗,深化內涵理解。在前面層層遞進的活動之后,至此環節,學生的語言輸出和意義表達也會水到渠成。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來談論自己的假期活動,從而給學生表達觀點和情感搭建平臺,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3.評價假期活動,升華主題意義。在此遷移創新運用階段,不但知識結構更加清晰,而且主題意義的內涵更加凸顯和豐富,需要師生共同總結提煉主題意義并將此內化于心。但如何更好地讓主題意義的提煉和表達來源于學生?筆者引導學生評價和思辨同伴假期活動安排的合理性,并充分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意義的深化,擴展了主題的外延。
語言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學習一套符號系統,更是為了使學生通過學習這個符號系統,能夠參與到理解和表達意義的真實社會情境下的交流活動中。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的小學英語聽說活動設計,以主題意義探究為核心,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建構知識體系,并在新的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實現與素養目標的對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梅德明,王? ?薔.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王? ?薔,錢小芳,吳? ?昊.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內涵、架構、優勢、學理基礎及實踐初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7):1~6.
[4]張曉媛,羅益維.小學高年級語篇整體閱讀教學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08):42~48.
[5]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