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梅


文章以中國知網(CNKI)中2018—2022年間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研究的論文為樣本,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研究的趨勢和熱點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分析,五年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合研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及推廣普及狀況調查及結合普通話研究上,后續研究可進一步創新研究方法、拓寬研究角度,明確今后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即“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我國法定的通用語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劉朋建(2022)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正在向著全面普及的目標穩步邁進”。新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工作要聚焦重點區域的重點群體,把學前兒童和在校學生、中小幼教師、青壯年勞動力和基層干部作為推廣普及的重點群體。張鑫、段雪柳(2018)指出,“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研究對象,對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和概述。
1 研究現狀及總體趨勢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利于做好民族工作,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讓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實現創新交融,這與國家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是一致的。以“少數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中文文獻檢索,刪除無關文獻,除去報紙和會議,共559篇,篩選出394篇文獻與研究問題相關度高的文章,從整體來看,研究數量自2018年呈現快速上漲趨勢,在2021年達到峰值320篇,這歸功于當年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和國家語委印發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全國范圍普通話普及率達到85%,基礎轉薄弱的民族地區普通話普及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6~10個百分點,接近或達到80%的基本普及目標。”2022年研究數量明顯減少,但波動幅度低于前三年上漲幅度,表明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見圖1)。
2 研究分類和熱點分析
文章按照研究的主題進行分類,文章以“少數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搜索相關文獻,發現目前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方向還有待進一步拓展,也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從類型來看,研究包括了期刊、會議論文、報紙、碩士論文和學位論文,學術期刊522篇,學位論文共39篇,其中1篇為博士論文。研究主題主要分為如下幾個方面:國家通用語言文字186篇,其中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占比最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9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22篇,國家通用語言18篇,推廣普及16篇,民族地區13篇,鄉村振興13篇,普通話11篇,中華民族11篇,實踐路徑9篇,少數民族學生9篇(見圖2)。
本文通過統計分析2018—2022年394篇有關國家通用語言研究的論文,描述并總結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研究中多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研究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國家通用語言使用推廣情況等。根據論文題目進行分類,總體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最多,關于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較多。通過對以上論文的分析得出,非本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類: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調查、部分區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成效研究和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精確篩選出18篇與研究問題直接相關的文章做一個綜述,以期能掌握國家通用語言研究的前沿動態。
3 有關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狀況的研究
黃景懋(2019)從“推普脫貧”的角度出發,借助于社會語言學、語言經濟學理論,對東興邊境居民的語言使用情況及語言能力進行調查,全面分析了語言能力與社會經濟地位的關系,得出的結論為語言掌握數量多,經濟收入結構多樣,對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普通話熟練度越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針對其語言使用的特點、成因,提出建議:一是學校教育加強語言文字工作,二是針對不同行業加強語言普及保護,三是借助區位優勢,發展語言產業。
那地爾·艾買爾(2019)抽樣調查阿勒泰地區的維吾爾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現狀,發現阿勒泰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烏孜別克族等多民族雜居地區,呈現出相對特殊的多語言環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傾向于交流方便的原則,學習途徑單一,總體上國家通用語言意識逐步提升。
焦開山、郭靚雯(2021)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實地抽樣調查,分析國家通用語言能力與語言使用間的關系,并探討了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對國家認同的影響,但國家認同是一個維度寬泛的概念,不同的民族群體和個體之間國家通用語言使用情境存在差異,受教育程度越高,國家認同水平也越高,這對國家通用語言與國家認同的作用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文章關于國家通用語言能力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研究結論是否同樣適用于其他地區的民族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
覃慧(2021)以貴州黃臘鄉布依族、苗族為研究對象進行田野調查,分別從語言能力情況、家庭語言使用情況、社區語言使用情況、跨社區語言使用情況和其他場合語言使用情況來分析描寫語言使用現狀,探討民族雜居下的語言生活,通過分析發現漢語方言、普通話雙語、多語交流或成為當地未來的發展趨勢,從依靠語保工程和建立語料庫兩方面提出民族語言保護與發展的建議。
李秋萍、陳保亞(2022)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低學歷、低收入少數民族群體為主要調查對象,調查發現在內部的日常交際中以民族語為主,漢語方言是其對外交際的強勢語言,使用普通話人數占比低,使用頻率極低,但村民學習普通話意愿高。
縱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研究、語言使用情況研究總量多,研究者們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少數民族地區主要以雙語或多語交流為主,語言生活豐富,但國家通用語言成為強勢語言的趨勢并不明顯。
4 有關部分區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情況的研究
王洋、李慧慧(2018)把新疆五所專業型和綜合型高校預科生作為調查對象,研究發現,預科生在國家通用語言學習過程中想要掌握漢語“語法”知識和提升“說”的技能,要改善學習成效,應從積極轉變教師理念、提升輸入量、調整課程設置和加強與專業內容銜接方面突破學習難點。
成園園、李莉、王朋玉(2019)以CIPP評估模型為基礎,并結合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優化評價內容,分析新疆和田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情況,雖然在投入和行動過程中存在問題,但推廣工作整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張全生、張世淵(2019)對675名南疆維吾爾族教師語言能力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包括教師在不同場合的語言文字使用、語言測試、語言態度和語言學習情況,顯示其國家通用語言普及度達87.3%,70.1%的教師達到熟練水平。
阿依蘇璐·拜合提爾(2020)以新疆波斯坦鐵列克鄉200名農牧民為調研對象,得出當地國家通用語言的普及水平較低,針對調研結果,從建立良好的推普氛圍、合理配置國家通用語言教學資源和開展適合農牧民的教學方式三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措施。
阿卜杜吾普爾·熱合曼(2021)以新疆喀什市一所夜校為研究對象,69.28%的人認為參加夜校對國家通用語言學習有效果,墩艾日克村農民夜校學生意識到學習國家通用語言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改善生活水平。
郭雨苗(2020)使用數據庫進行實證研究,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出發考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效果,研究得出大部分地區的女性語言能力的增長帶來的收入大于對應地區的男性,隨著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提升,個體社會認知和民族地區的人民收入正向增長,作者從農業和非農的角度分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得出基礎教育應關注非農地區。
謝成玉、楊維平(2021)選取了內地普通高校民族預科班分析其普及現狀,發現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存在重語言輕文字、實操邊緣化發展、普及教育工作存在教學模式僵化和內容同質化的情況。
王寅(2022)調查了四川鹽源縣四所中學學生普通話的普及情況,得出該縣的普通話普及成效較好,學生普通話總體接受程度較高,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普通話的途徑較為單一,說明推普形式應更多樣化,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習慣。
研究者們選取了不同民族地區不同階段、不同職業群體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推普工作有了成效,但學習形式單一,教學質量有待提升,鄉村振興階段語言幫扶成效需要繼續提升,民族地區要以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和普通話水平測試(PSC)為抓手,提高國家通用語言能力認定標準,進一步提高教師國家通用語言職業門檻,就目前來看,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水平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但在推進過程中尚有一些問題急需解決,今后要繼續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宣傳力度,這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5 有關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
邵芹(2018)對內地新疆高中班學生的普通話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得出“民考民”學生普通話表達普遍不流利等結論。陳欣(2021)通過分析湖北省12所中小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樣本,得出行政區劃級別與普通話水平有關聯,學生所屬的行政區劃級別高,其普通話水平測試良好的比例就越高,與中學階段相比,小學階段表現更為明顯,為進一步推廣普通話打下良好基礎。
陳彬姿(2021)分析得出當前師范生語言文字應用現狀中存在寫錯字、別字,亂用繁異體字和學習生活中仍有方言、文言文寫作現象,出現不規范網絡語言的問題,從以考促學的角度提出以漢字應用水平測試(HZC)和PSC為抓手,促進師范生語言文字規范化。
陳永亮、張立輝、邱金華(2021)以涼山彝族自治州Z縣、攀枝花市Y縣為例,將Z縣“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作為個案深入探討,分析語言環境影響和學校教育對“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的影響,反思新時代民族地區“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的合理路徑,研究發現“學前學會普通話”教育規模布局已基本形成。
趙海蓮、廖新華、馬瑾(2022)通過教學實驗分析對分課堂教學方式在普通話教學中的適應性問題,發現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普通話時存在識字量不夠,錯讀嚴重,主要是聲、韻、調的錯讀、混讀或缺陷,學生不懂發音規則,拼合錯誤造成發音錯誤,普通話的強化學習最好考教結合,今后的普通話訓練教學應分別以MHK和PSC為基礎知識及語音強化測量標準,以考促學。
張媛媛(2022)選擇了河南農村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包括教授的普通話水平和使用情況,發現農村中小學教師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地區間差異大、普通話一級水平占比少及使用范圍有限等問題,方言在當地表現強勢。
普通話逐漸成為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語言,但還不是校園語言。普通話水平測試是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途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共通和文化的共融,普通話的推廣普及是少數民族地區語言生活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助于民族發展和社會進步,今后要依據普通話政策和推普實施方案,完善中小學普通話水平測試評價體系。
6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研究建議及展望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的國家通用語言普及仍處于“加快追趕階段”。從基礎理論來看,大部分研究缺乏與經濟學、傳播學、修辭學等關聯學科的融合,理論體系不夠完整,對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效果的跟蹤調查尚欠深入。從研究方法上看,大多以抽樣調查方法去考察某一學校、某一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情況,最后提出改進建議。新時代經濟轉型期對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研究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拓展。
6.1 拓展研究角度
對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較多涉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而對于政治、經濟、文化、旅游、少數民族等其他方面很少提及,未來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中,農村地區是工作重點,民族地區是工作難點。另外,目前還沒有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普及成效的跟蹤調查研究,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地區的普及成效研究能促進國家通用語言的發展,研究者應開闊視野,對于民族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研究,還可以挖掘更多的對比面,比如個體發展、行業和地區的數據分析研究。
6.2 創新研究方法
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的絕大多數研究以調查對象的語言狀況為主,個案研究占比多,研究樣本較少,會使研究視角局限,而量化研究才剛剛開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本身是一個交叉學科概念,要求研究者立足于本體研究,具備多學科綜合視角,嘗試吸取語言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立足少數民族的雙語教學和國際中文教育,發揮學科交叉的作用,同時與其他學科建立互補整合與建設性的對話關系,通過實質性手段來研究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目前還是空白,值得嘗試。
7 結語
縱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當前研究趨勢和熱點,反映出的情況: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及與普通話水平測試、教學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語言使用”“推廣普及成效”是研究熱點,而語言能力、雙語或多語是語言使用研究中的重點,研究內容涉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本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等多方面,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次數少,重點集中于教學方面。雖然研究學者們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研究主題,而在實際研究以及文章成果展現中仍偏向于“語言使用”及“推廣普及使用現狀”研究,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效果達到何種水平”的深度探討稍顯薄弱,大部分的研究目光集中于新疆等民族地區,面向于內地民族地區,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成效的研究較少,面向少數民族農村地區、邊遠地區的推廣普及實效需要進一步開展實證研究,文章認為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研究結合中文教學也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民族之間交往的語言溝通橋梁。陳麗湘(2021)指出,新時代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要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是要重視少數民族邊遠地區,二是聚焦未進入數字社會交流的群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文化交流、文明傳播的重要基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高質量普及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故而推進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學前兒童學會普通話,提升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的能力尤為重要。文章的梳理希望能對把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未來研究趨勢有所助益。此外,近年來,黨和國家大力倡導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關心少數民族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中華文化對內普及對外傳播的必然要求,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經驗及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主動融入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和文化強國建設。
本文系2021年普洱學院校級一般科研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少數民族國家通用語言認同及應用能力提升研究”(項目批準號:2021XJYB08);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教師類項目“云南邊境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成效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23J121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普洱學院東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