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卓豪 謝兆康 李欣怡 潘雨桐 張銳
家庭教育質量對學生成長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家庭教育指導是鄉村教育在家校合作中不可忽略的一項重要工作。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當前惠州市B縣鄉村學校家庭教育的指導現狀,在分析鄉村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困境的基礎上,從政府、學校、教師等多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議,包括完善政府保障機制;健全鄉村學校家庭教育管理體系;促進教師的自身發展;協同建立高校與地方小學合作模式等,對鄉村教師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具有較大的實踐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在學校、社會教育的不斷改善中,家庭教育作為連接學校與社會教育的中間地帶越發受到重視。但現如今,父母家庭教育知識的欠缺以及許多傳統落后的教育理念、方法使得家庭教育發展受到阻礙,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已成為當下備受關注的焦點。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對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家庭教育是學校的法定職責,且要將家庭教育相關內容作為學校工作計劃,并劃為教師培訓和考核內容。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環節比較缺失,鄉村學校的家庭尤為顯著。并且高校對于師范生關于家庭教育指導方面能力的培養尚未重視,存在教育缺失、研究不深等問題,而鄉村定向師范生作為國家鄉村扶貧計劃的重要部分,面對鄉村學生家庭情況的不確定性與多樣性,在家校溝通及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必將肩負著更為艱難的重任。
1 鄉村教師家庭教育指導現狀分析
為了讓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鄉村家庭土壤中生根發芽,讓鄉村定向師范生擁有更扎實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了解惠州市B縣鄉村家庭類型情況、父母家庭教育認知態度和方式,以及教師所掌握的家庭教育指導方式和能力現狀。并結合區域實地調查B地區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探究學校層面所達到的發展水平及家長層面的落實效果。從而揭示出指導服務體系中的運作規律和特征,為解決現階段鄉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在落實當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供有效提高鄉村教師家庭指導能力的借鑒參考。
1.1 家庭教育指導認知態度情況
在家長層面,鄉村家庭的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的認知態度情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的認知情況總體良好。尤其是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上,極大部分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指導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而在調查結果中僅有幾位家長對此未能引起重視。第二,大部分家長認為獲取家庭教育相關知識非常有用,對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處于較高水平。由此說明,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重視家庭教育領域對孩子和自身帶來的收益,逐漸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情,而是學校和家庭共同承擔的責任。同時也說明大多數家長都愿意配合學校和教師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避免了工作進程中來自家長方面主觀認識上的障礙。
在教師層面,調查的所有教師都認為學生家長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和幫助,與家長的需求狀況相一致,說明教師和家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達成共識,共同希望該項工作能準確落實。然而當調查教師對當前家庭教育指導情況的滿意度時,仍有65人認為“一般”或“不滿意”,占24.81%,其中大多來自地區比較落后的村小,反映出學校及教師所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與學生家長需求的不對等。在對待學校開展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態度上,大部分教師能夠主動配合學校工作,并表示“積極參與”。而在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勝任能力感知上,有將近八成教師認為能夠勝任,反映出大多數教師對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保持著較高的信心,但當前的工作中仍存在著許多困境與不足,需要進一步地改善。
1.2 家庭教育指導開展形式
第一,集體指導形式上,家長會在義務教育階段仍然長期保持著家校溝通最主要的地位。這種傳統的模式能將家長集中起來,不僅能夠高效地傳達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同時班內的家長也能夠互相分享成功的“育娃經驗”,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和宣傳效果,是一種被絕大部分家長接受和認可的集體指導形式。但隨著家庭教育的影響不斷擴大,許多學校越來越重視該領域的發展,逐漸開設更具專業化的家長課堂或專家講座,然而各地區學校響應情況卻不盡相同。鄉村學校開設的專題講座常常得不到家長的積極響應,所以有些學校自然而然地降低講座的頻次甚至取消開設,導致鄉村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依舊落后;但鄉鎮小學對該項工作的開展取得進步性的成就,有的學校還達到供不應求的局面。
第二,個別指導形式上,教師大多數還保持著家訪、電訪等傳統的交流方式,無疑這依舊是教師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最有效的工作方式。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教師進行家訪的頻率受到限制,利用微信進行指導工作越來越受到家長和教師的歡迎,有學校也為此購買了家庭教育相關的線上課程,圖文知識的傳播與傳統模式相比更高效。
1.3 家庭教育指導培訓情況
大部分教師都參與過家庭教育指導相關培訓,分別以“專家指導”和“教師交流會”的形式進行,還有極少數教師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培訓。但研究者在走訪時發現,大部分村小教師以自主學習為主,多以“網絡和書刊”的形式獲得相關知識。有受訪的鄉村教師提及到,“學校不能很好地向我們提供專業的系統化學習渠道,就算有也僅僅只是不定期與鎮小教師的交流會,所以村小教師整體接受專業化的培訓程度不高”。而城鎮上有些小學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師資建設上已走在前列,許多教師已經開始進行專業化和系統化的培訓,并取得了相應的資格證書,在學校組成講師團隊。
1.4 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困境
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發展,教師的主觀意識是主導因素,這與教師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息息相關,但同時一些客觀的條件也將制約著工作開展的進程。調查過程中還發現,當前教師指導工作還面臨著“與家長溝通困難”“時間精力不足”“特殊家庭指導策略缺乏”等困境。
教師與家長協調溝通的能力是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重要的要素之一。結果顯示,教師與家長溝通問題的產生有近五成以上的教師選擇了“偶爾”,還有14.89%的教師選擇了“經常”。調查還發現,溝通上存在阻礙的原因大多數是教師與家長的教育觀念不合,如,鄉村家庭家長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對教師的指導理解不透徹,執行程度低;鄉鎮家庭家長或堅持自己認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忽視教師的指導;同時學生家庭內部父母雙方的教育觀念的不統一,也是導致教師與學生父母難以溝通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師的時間精力不足是導致家庭教育工作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調查發現,學校教師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學生的學習,班主任還肩負著管理的職責,讓部分教師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產生“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是職責之外的事情”的錯誤觀念。
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復雜性更體現在學生家庭的特殊性,鄉村家庭往往還表現出留守兒童問題的特征。這要求教師不僅僅需要掌握普通家庭的指導能力,還要掌握特殊兒童心理輔導能力和特殊家庭情況的指導策略等。經調查,仍有七成左右的教師在該方面捉襟見肘,需要進行專業的指導,也從側面反映出留守兒童和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有待深入研究。
2 鄉村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本次調研中,惠州市B縣鄉村教師家庭教育指導總體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雖然學校、教師和家長均認同家庭教育指導的意義及其重要性,但通過問卷數據的整理和訪談的分析,結合團隊在調查過程中的親歷體會,無一不反映出鄉村教師在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且在基礎教育階段具有一定的共性。
2.1 教師缺乏專業系統培訓
鄉村教師家庭指導服務隊伍專業化、規范化程度較低,主要體現在缺乏專業系統培訓上。問卷調查中顯示,大部分教師接受培訓的形式以“專家指導”和“教師交流會”為主,但培訓頻率并不高。而在培訓內容上,不少教師抱怨道:“有些家庭教育培訓其實并不適用于我們鄉村地區,很多都是按城里的那套照搬過來,所以感覺這些培訓用處不大?!本C合反映出鄉村教師的培訓形式單一并且次數較少,培訓內容缺乏整體性和特殊性,最終導致鄉村教師無法有效地獲取家庭教育指導相關知識與技能。其中導致鄉村教師未能有效接受系統培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的培訓成本較高。調查顯示只有個別學校組織教師到專門的家庭教育指導培訓機構進行學習,并獲得資格證書,但這不是每個學校所能承擔起的。一方面,培訓機構以營利為主,教師個人必須通過“網上報名—課程學習—資格考試—專業認證”這一捆綁式流程并交納培訓費用才能完成培訓;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所提供的經費有限,學?;蚪處焸€人則需要自行承擔高昂的業務培訓費用。由此可見,鄉村小學教師若要接受指導培訓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第二,學校缺少專門的組織機構。目前B縣大部分鄉村學校并未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對教師家庭教育指導進行統籌與管理,因此難以對相關培訓進行統一的調度安排。當教師培訓缺乏頂層設計時,將造成培訓內容針對性、系統性、整體性和連貫性的缺失,最終導致現存的幾類培訓收效甚微。
2.2 教師自身內部動力不足
我國家庭教育服務尚未建立專業化、規范化的培養體系,這也意味著教師需要主動尋求渠道提升自身的指導能力,培養指導意識。調研中Y小學的一位老師曾分享:“雖然學校也有組織過有關的講座、培訓,但一線教師很難長期穩定地接受培訓并成功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眴柧碚{查結果也顯示,大部分教師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成效持肯定態度,但是對于是否能勝任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認知存在較多偏差,甚至對有關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缺乏關心,在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存在主動性缺乏和積極性不高等內部動力不足的問題。
其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工作負擔較大。鄉村地區師資配置不足、生源結構復雜,導致鄉村教師的工作總量多,工作難度大。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功能不同,涉及學科更廣、更深,復雜性甚至要高于學校教育,這無疑將增重教師的負擔,可能導致部分教師身心俱疲、自主能動性降低等后果。
第二,教師缺乏家庭教育指導的主體意識。問卷調查顯示,有部分教師是“被動參與”到指導工作中,對這類工作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相對較低。部分教師的自我定位是學校工作者,對家庭教育問題不關心、不干預,在主觀因素上不作為,更偏向于將時間精力安排在自己的教師專業化發展上,對耗時長、任務重的指導工作“避而遠之”。
第三,教師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缺乏信心。部分教師雖然能通過觀察認識到班級中某些家庭的教育存在問題,但卻因為自身認知水平不高、指導策略缺乏等因素,主觀上認為自身的指導難以改變當前局面,對指導工作持悲觀態度,導致自我效能感偏低。
2.3 家長主體責任意識缺失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更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與實施者。因此,家長的認可與支持是教師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重要根基,其配合程度對指導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調研結果顯示鄉村家長仍存在對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缺失的現象,無法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受限于自身認知水平。鄉村家庭受限于自身受教育水平和認知視野,教育觀念相對陳舊、滯后,對于家庭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認識不足,因此他們不清楚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時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教師和學校的責任。在這種觀念主導下,家長容易出現推脫責任和裹挾教師的不良現象。
第二,受制于生活經濟壓力。隨著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更多鄉村人口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為由,前往城市或鄉鎮進行務工。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家長外出務工。由此可見,鄉村家長承受著較大的經濟壓力,以至于他們缺乏時間與精力顧及子女的家庭教育,導致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缺失。
2.4 家長實際配合度比較低
雖然調查數據中顯示家長對家庭教育配合程度較高,但實際仍存在較多家長不愿意配合或者表面配合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即使教師擁有系統的相關知識,如果無法順利和家長進行交流,也就無法實施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在采訪Z小學時,校長指出,“學校一般指導的是愿意配合工作的家庭”,而結果表明這部分家庭在總人數中占比不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家長缺乏發聲渠道。雖然家校之間通過協商解決問題的意識越來越強,但學校和教師仍然占據家校溝通的主導地位,家長缺少說話的機會,出現了溝通中一方的“沉默”現象,這是低效溝通或假溝通的一種典型表現。也就是說,即使是家長在有能力促進家校共育的情況下,出于某些原因,也選擇沉默。導致學校忽視家長的真正需求,打壓了其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處于“表面”階段,無法深入實施。
第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部分家長固執地認為自己孩子健康、無問題,不愿意聽從教師的建議,甚至和教師的教育理念產生了偏差,導致家校合作的協調度不高,無法形成統一的合作戰線,形成了不良的家校關系。在這種關系下,教師難以發揮家庭指導的作用,使得家長無法有效獲取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
3 鄉村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困境解決策略
3.1 完善政府保障機制
2022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該法第六、第七條中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并要將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各級政府必須貫徹落實相關法律規定,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切實有效的保障機制。
第一,政府要倡導良好的家庭教育風氣。培育良好的家教家風,宣傳工作必須大力推進。在具體宣傳工作中,各級政府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加強正確輿論引導,通過家庭教育先進典型案例弘揚優秀家風,傳播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導家庭教育者廣泛學習。
第二,加大家庭教育指導保障力度。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對鄉村家庭教育指導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經費投入,減輕學校層面經濟負擔,為鄉村學校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指導途徑與機會。為家校合作工作給予資金、技術等多方面支持,將其納入教育行政部門的考核體系中,讓家校合作在政策的保障下走向制度化。
3.2 健全工作管理體系
在家庭教育的指導服務體系中,學校充當著管理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只有管理得當,組織有序,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才能準確落實,迅速發展。
第一,學校要明確教師指導的主體責任。在家庭教育中,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其指導服務功能,給教師樹立“家庭教育,教師有責”的意識,促進教師責任感的培養。另外,學??梢灾朴喯鄳募彝ソ逃笇Х秶凸芾碇贫纫幏?,明確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具體目標和任務,并設立相應鼓勵機制,對教師突出的指導成績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教師業務培訓采用“先富帶動后富”模式。面對學校無力承擔高昂的教師培訓費用的問題,學??梢愿鶕陨項l件集中整合資源,定時派遣若干名教師進行家庭教育專業化培訓。培訓的教師在校還可通過傳授經驗、帶頭引領的形式,不斷拓展其他教師對家庭教育指導的認知,深化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意義,持續提高鄉村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整體的能力。
第三,構建家校共育平臺。學??梢岳眉椅瘯确绞?,積極構建家校溝通橋梁。在保證家長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的前提下,調動家長參與溝通的積極性,為教師實施家庭教育指導提供信息反饋渠道。并制訂《家長委員會活動章程》,規定家委會的權利、責任以及運行機制等具體內容,使家委會的活動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委會的中樞作用,促進和諧家校環境建設,協調推進家校共育。
3.3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不僅需要將時間精力投入到學生的日常教學工作中,還需要積極投入到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家庭教育只有在教師不斷學習、持續努力下,才能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
第一,教師自身需要貫徹終身學習理念。針對學生家庭教育中日益突顯的問題,教師可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指導相關培訓,學習家庭教育相關的知識,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的理解;通過接受家庭教育培訓,掌握家庭教育指導各方面的技能,以此較大程度地減輕處理家庭矛盾以及家庭教育問題的困難度,最大化教師對家庭教育指導的收益與時間精力付出比。
第二,教師應當積極反思提高自身內動力。教師應在實踐中以實際經驗為核心,分析現實教育的問題出處以及解決措施,做好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經驗總結。通過不斷地積極反思與自我改善,提高自身指導家庭教育的專業能力,增強對家庭教育專業指導的自信心,從中獲得滿足感與自豪感,從而提高實施高效的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動力。
3.4 構建校地協作模式
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中,高校(師范院校)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作為教師人才培養與輸送的園地,又因其自身專業性、學術性等顯著特征,更應充分發揮其在課程研發方面的優勢,開發家庭教育課程資源。高校與地方小學協同建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合作模式,不僅可以發揮高??蒲袃瀯荩瑤椭诼毥處熖岣呒彝ソ逃笇I水平,還能促進高校針對家庭教育指導的校本研究,培養具有家庭教育專業素養的職前教師。
第一,對職前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學科建設。高??梢詮V泛開展家庭教育選修課程,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對于有意愿從事該領域研究工作的,可以拓寬研究方向,培養研究家庭教育的學生。學生在職前通過學習,能夠掌握豐富的家庭教育指導專業知識、指導方法等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起未雨綢繆之效。
第二,促進教師“理論+實踐”雙向交流。高校可以與公費師范生定向培養地區小學協同建立合作模式,校與校之間以專業理論知識的輸出、實踐交流經驗的輸入等方式,實現專業引導實踐、實踐助推科學。通過多主體的校地協同模式構建,可以突破單一主體驅動的視域狹窄、服務“懸浮”的弊端,最終實現高校職前教師與地方在職教師的發展同向、發展共享、發展進步。
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鄉村教師家庭教育指導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惠州學院小教專業定向師范生的視角”(202210577024)、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質量發展階段‘雙師雙能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粵教高函〔2023〕4號-903)、惠州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時代‘雙師雙能型小學教師‘12345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惠院發〔2022〕163號)的研究成果。
指導教師:謝桂新、陳國欽
(作者單位:惠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