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偉 惠嘯 何宇
基于信息化教育發展戰略理論,采用文獻研究法與訪談法,深入探討了現代技術在構建信息化武術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情況,旨在著力探索武術教育改革新路徑。研究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在高等院校武術教學中尚未廣泛普及,而現行的多媒體教育資源和環境常受限于傳統模式,未能充分適應學生的多元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為促進武術教育的革新和持續發展,需要構建融合數字多媒體技術的情境教學法,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互動教學策略,并拓展遠程教學、微課程以及短視頻等教學形式。本研究不僅迎合了現代教育發展趨勢,也為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動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正不懈地推進教育信息化,旨在通過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縮小區域和城鄉之間的數字差距。“開拓更加廣闊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共同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這突顯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改革和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互動的重要性,強調了構建網絡化、數字化、特色化教育的必要性。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僅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是高等教育中實現學科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橋梁。它代表了中華民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歷史上,武術教育一直是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石,其武德思想對于培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今世界科技水平和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下,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正深刻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高科技與教育的結合,正在滿足學生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特別是在大數據戰略和大武術觀念指導下,武術教育信息化不僅是一種改革趨勢,也是教育創新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本研究以武術教學為切入點,探討了武術與信息化技術結合的教育策略,旨在為高等教育中武術課程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通過深入分析,本文期望為武術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建言獻策,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
1 高校武術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與挑戰
1.1 創新意識缺失:武術教學轉型中的教育思維困境
在高校武術教育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指導思想已逐漸由單一的套路模仿轉向實戰應用的重視。這種轉變并不是對傳統套路教學的完全摒棄,而是在保留套路教學的同時,更加注重實戰技擊的結合與應用。進入21世紀,教育工作者正在積極探索與新時代技術接軌的教學方法,其中包括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武術教學中。當前,在多數高校中,這類技術主要以多媒體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主流。然而,盡管教學環境由戶外轉向了更多室內計算機輔助的模式,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尚未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問題表現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多媒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以我國田徑信息化課堂為例,其教學思路較為創新,采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腦中形成動作的視聽印象,通過快慢播放直觀地掌握整個動作流程,這樣的步驟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直觀認知。部分田徑教師為更快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增加了教學步驟,如觀看影像、模仿記憶、分解動作講解、實踐練習、錄制學生動作、回看并對照標準動作進行自我改進。相比之下,武術技術內容更為復雜,如何借鑒田徑信息化教學的成功經驗,轉變傳統武術的教學模式,并提升教學的創新能力,是當前高校武術教育信息化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
1.2 適應性難題:教育資源更新與武術教學同步的需求
在現代教學中,教學資源包括各種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為課程設計的相關素材,如課件、圖片、視頻和案例等。然而,當前網絡信息化教學在資源利用上面臨數個挑戰。首先,多數學校所采用的教學素材基本一致,缺乏差異性,無法滿足量體裁衣的教學風格需求;其次,教學內容往往停留在傳統上,一些案例資料長時間未更新,缺乏特色化優勢;最后,資源的設計與制作方法較為傳統,難以在直觀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也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雖然數字信息化在教學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成功實現了網上選課、音視頻隨選、數據保存、遠程教育和網絡考評等功能,在便利師生教與學方面有顯著成效,信息化的普及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這些成就難以直接應用于以戶外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體育專業在信息化資源的利用上依然存在不足,因為體育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增強體質和技能,而這通常需要通過實踐來實現。武術教學與體育教學面臨相似的挑戰。資源的完善和健全是一個長期進程。盡管有學者進行了相應的探索,但從教育現代化和課程創新的角度來看,武術教學的數字信息化資源優化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1.3 課堂互動困境:多媒體環境下教師與學生角色的挑戰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加速發展,多媒體教室已在國內教育改革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教學的標配設施。這些教室通常由計算機、投影儀、視頻展臺、中控系統以及音響等設備構成。在這種環境下,教師主要通過計算機操作來進行教學,將講授內容通過投影儀展現給學生。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往往導致學生角色的被動化,學習過程中的互動和實踐機會減少。武術教學,特別是它對動作細節和身體協調性的高要求,更是難以在傳統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實現最佳教學效果。在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聽眾的教學模式中,武術的動作變化和精髓難以通過單一的視覺呈現被充分傳達。針對這一問題,有專家通過對體育教師在多媒體教室中角色變化的影響,設置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模式:第一種以室外傳統教學為特征,教師扮演主導角色;第二種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強調學生中心,教師角色較為被動;第三種模式結合室外活動與多媒體資源,實施雙重自主學習策略。比較三種教學模式的成效顯示,第三種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方面更為有效,其成績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模式。這表明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同等重要,不應過度強化任一方的主導性,而應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共同參與。因此,在武術教學及其他體育科目的信息化進程中,教師應當調整自己的角色,以促進更高效的學生參與和互動,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確保教學質量不受影響。
2 武術教育信息化課堂模式的構建
2.1 設計多元化的啟發式教學情境
網絡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推動了從傳統的“一言堂”教育模式向情境化、民主化、創新型教學模式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促進學生智能的全面發展。相比較于傳統教學過程中的枯燥模式,以及在書本知識限定下的思維,當前的教育模式越發注重引入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外部資源,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考慮到傳統武術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武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化技術,設計各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例如,播放精選的經典武俠電影短片,讓學生在觀看后模仿簡單的對話或打斗場景;或者介紹中國武術家的傳奇故事,引導學生簡述故事內容或回答相關問題。通過這樣的互動,學生有機會身臨其境地體驗武術文化,從而鍛煉他們“一招多解、一事多說、一問多答”的綜合能力。情趣盎然的多媒體教學情境不僅能夠輕易地讓學生從了解武術轉變為熱愛武術,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2.2 構建多媒體輔助的武術教學空間
在社會發展的快節奏中,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已成為滲透各個領域的重要工具,其在教學領域的應用尤其顯得不可或缺。有效地整合這些創新技術手段對于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至關重要。武術信息化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系統化教育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本質的區別。在傳統模式下,戶外教學側重于動作技術的近距離指導,而多媒體室內講授則側重于武術文化知識的傳授。然而,這兩種方式都存在局限性,戶外教學缺乏對武術文化的深入呈現,而室內教學則缺失動作與理論知識的有效結合。新型的武術教學空間旨在突破這些限制,它是一個配備了計算機、投影儀、音響系統以及適合武術練習的地毯和墊子的多功能數字化室內環境。在這種配備多媒體設施的教學空間中,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地結合理論與實踐,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教學活動首先從多媒體教材開始,教師利用中控系統展示與武術相關的豐富素材,如視頻、電子書、故事和音樂,以此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認知。隨后,教師會利用教室的空間優勢,結合多媒體教材對技術動作進行詳細講解,并傳授相關的技擊原理,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深化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最后,學生將通過多媒體手段對學習的技術動作進行自我評估,識別與標準動作之間的差異,從而達到深層次的學習效果。
2.3 開發和應用遠程武術教育系統
遠程教育系統的發展現已成為教育領域擴展優質資源、推動創新改革、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增強網絡互聯共享的關鍵環節。作為一種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教學模式,遠程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桎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靈活便捷的學習途徑。在此背景下,建立一個全面的遠程武術教育系統顯得尤為必要。這一系統應包括在線指導、答疑服務、輔導資源、虛擬課堂、錄播教學以及配套的服務器支持,具備在線學習管理、數據資源共享和課程培訓等多項功能。通過這一系統,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介入課程,無論學生身在何處,都能夠實現與教師的即時在線互動。網絡視頻系統作為遠程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信號傳輸實現了信息的在線流通。它使得網絡教學和現場授課能夠同步進行,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學生可以通過課程軟件在任何地點與時間,便捷地接入學校的網絡教育平臺,并與武術教師進行在線咨詢。這種平臺滿足了學生在各個武術領域,包括拳術、散打、搏擊、器械、專項理論和晉段等方面的學習需求。通過實現武術教育的虛擬化,遠程教育系統不僅完善了課內外教學的一體化,也為面對面的俱樂部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力補充。目前,隨著互聯網的持續發展,這一模式已經在一些高校中得到應用,并為廣大熱愛武術的學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支持,這在實際應用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4 構建武術微課教學體系
(1)微課內容和類型設計
為響應信息化教育發展的需求,深化微課教學的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武術微課的設計應深刻反映武術內容的創新性和多樣性,同時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一個完整的武術微課系列通常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其一,實踐部分。這一部分應聚焦于套路和防身格斗技巧,選擇簡便實用的招數,強調實戰格斗知識,實現攻防兼備的訓練目標;其二,理論部分。這部分講述五千年武術文化的發展歷程,涵蓋古代和近代兩個時期的重要發展脈絡;其三,影視欣賞部分。這部分精選剪輯國內外經典武打影片,供學生觀賞學習;其四,問答部分。這部分包含多個與武術相關的習題,定期更新,幫助學生檢驗學習成效。這四部分應相互銜接,內容選材需保持新穎,以促進學生興趣的快速激發。問答部分需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武術微課的類型大致可分為錄屏型和攝像型。錄屏型是利用錄屏軟件捕捉教師在電腦前講解武術動作的全過程,主要展示的是文字、聲音和圖片,以數字多媒體形式錄制。攝像型是使用外部錄像設備記錄教師在現場演示武術技巧的真實過程,向學生提供直觀的現身授課體驗。
以上微課內容和類型設計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互動且富有創新性的學習平臺,使學生們可以在靈活的在線環境中學習武術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2)微課教學方法的科學設計
在推進人才發展戰略并優化武術學科結構的過程中,科學與實效地探索武術微課教學方法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武術微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為教師提供了靈活性,允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武術微課的教學類型豐富,包括言語傳遞類、實踐練習類、審視觀賞類、探究鉆研類和直覺感官類。言語傳遞類是側重于口頭講解武術理論知識;實踐練習類是通過實際動作的練習加深理解和技能;審視觀賞類是利用視頻等素材審視武術的美學和技巧;探究鉆研類是鼓勵學生深入研究武術的各個方面;直覺感官類是通過感官體驗來學習武術。
相應的方法選擇包括講解法、提問法、訓練法、表演法、自學法、協作法和展示法。講解法適用于對武術知識點的基礎介紹;提問法用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武術知識的問答;訓練法是指導學生對武術技術動作進行重復練習;表演法是通過示范表演來展示武術技巧;自學法是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和探索;協作法是小組或團體合作學習,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展示法是舉例說明或展示相關實物,加深理解。在這些方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的目標是使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武術相關概念、檢驗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終身習武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學習動機、培育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整體的學習合力和團隊協作、提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洞察力。
通過綜合應用上述教學類型和方法,武術微課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的學習體驗,不僅涵蓋武術的技術和文化,還包括個人發展和團隊合作的各個方面。
(3)微課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
構建一個創新驅動的武術微課評價體系是關鍵,這不僅是推進高校教學人才考核指標具體化的重要步驟,也是建立新世紀高素質武術教師隊伍的必要條件。公開且透明的評價機制能夠為教師提供寶貴的反饋,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微課學習平臺上,學生提供的真實評價反映了教師的業務水平。評價內容應廣泛而全面,允許學生在每次課程結束后通過填寫評價表格來綜合評估教師的教學。學生應在評價表格中給出各項指標的得分,并在反饋意見及改進建議區域詳細描述個人或集體聽課的體驗。這種直接的學生反饋對于教師識別并彌補教學中的不足至關重要。評價體系的類別和具體項目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能力和頁面設計。教學方法是評估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吸引力以及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方面的效果;教學過程是評價課程結構的合理性,是否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能力是包括技術動作的規范性、語言表達的清晰度、知識傳授的廣度及教學效果;頁面設計是涉及多媒體元素的質量,如音質、清晰度、情境感染力以及字幕、PPT、背景音樂和圖文配合的效果。
對每一個類別和項目都應設定相應的分值,并在評價結束后,根據所得分數給出實際的評價結果。這種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全面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且也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反饋進行自我提升。
(4)教學策略的優化設計
①系列化微課程的整體結構設計
武術教學的連貫性要求每個套路的講授涵蓋多個課時,覆蓋廣泛的知識點。例如,一個初級長拳教程可能包括一路、二路和三路等內容;而基本功教程則可能涵蓋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以及直擺腿法和屈伸腿法等。這些內容在武術微課設計中應當互相串聯、相互補充。針對這種需求,武術微課程應采用模塊化的分支程序結構,例如,一套楊氏太極拳微課可能細分為基本功、不同式太極拳、太極劍等多個子課程。通過這樣的結構,學生可以選擇性地進入微課平臺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或者按照既定順序循序漸進地學習整套課程。
②增強多媒體技術的感染力
多媒體技術作為數字信息化時代的產物,通過結合文字、視頻、圖像和音頻等素材,為制作精良的武術微課程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供了基礎。具體包括教學情境的創建、教學內容的呈現以及檢驗和小結環節三個關鍵點。教學情境的創建是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吸引人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新穎的視聽體驗。例如,在微課開始時,選用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精美圖片背景,并配上古箏等傳統樂器音樂,引導學生進入雅致的學習氛圍;教學內容呈現時PPT排版需簡潔有序,底色避免花哨,字體統一使用易于閱讀的樣式,動作解釋配以清晰的圖片和語音說明。在展示關鍵動作時,音樂應暫停,以便學生集中注意力。頁面背景圖像可以適時更換,以展現不同的武術風格;檢驗和小結環節是重新開啟背景音樂,播放舒緩的傳統樂曲,同時以大字號文本形式提出問題,通過小動畫或圖片,增強學習體驗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在小結部分,教師可運用多種演示手段,如PPT或其他軟件工具,來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通過這些教學策略的細致設計,可以確保武術微課不僅在技術傳授上具有專業性,而且在文化傳播與感染力上同樣出色,為學生提供一種富有成效和愉悅感的學習經歷。
3 結論
構建一個網絡化、數字化的教育體系成為實施人才優先戰略的關鍵。將科技創新置于教育全局發展的核心,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對于實現高質量數字教育資源的整合開發與共享至關重要。在武術教學領域中,當前的挑戰包括陳舊的教學方法、不足的教學資源以及僵化的教師角色。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確立啟發式情境教學的核心地位,深化遠程教育體系的改革,并完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合作模式。通過精確對接多媒體信息化平臺,可以促進有利于武術現代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的形成。武術微課教學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能夠有效地服務于校園內的武術愛好者,并對武術運動的社會推廣起到積極作用。將創新放在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完善微課教學體系是創建一個科學、開放、共享、綠色、繁榮的習武生態環境的基礎。因此,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武術科技教育框架對于持續弘揚尊武重德的民族精神,匯聚源自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偉力,顯得尤為重要。未來的武術教育應持續探索與科技融合的新路徑,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內容,以賦予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新的生命力。
本文系2022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研究”(SJGY2022044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