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 謝盼盼


在學前教育領域,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備受研究與關注。該模式以兒童早期發展理論為基礎,強調在學前階段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為一體,旨在實現兒童全面發展的目標。在這一模式中,德育側重于價值觀培養與社會規范的傳遞,強調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素養;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情感管理、情緒調控、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培養,旨在幫助兒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質?;诖耍恼乱詫W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為研究主題,闡述了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意義與現狀,提出了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策略,以期為學前兒童教育提供參考。
在學前教育領域,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育人模式日益受到重視。此模式強調在早期教育階段,通過整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在兒童早期發展理論的指導下,此模式注重兒童自我認知、情感調節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力求在道德觀念培養與心理素質提升之間找到平衡點。早期德育的核心在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規范,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側重于情緒管理、壓力應對與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這種綜合教育模式的實施,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備跨學科知識結構,同時也要求課程內容設計與教學方法能夠靈活應對不同兒童的個體差異。因此,探究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育人模式,不僅對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學前教育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論。
1 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意義
這一模式的意義在于,它致力于培養學前兒童的全面素質,旨在實現兒童在道德、心理、社交等多個層面的健康發展。協同育人模式強調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緊密關聯,有助于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提高情感管理和情緒調控的能力。同時,該模式注重兒童的自我認知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其社交適應能力,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此外,協同育人模式還促進了兒童的學習和發展,通過個性化教學和情境化學習的策略,有助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環境,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這一模式的意義還體現在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方面,通過家校合作,家長和教師可以共同關注兒童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
2 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現狀
2.1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在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現狀分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顯得尤為突出,這一現象體現在多個維度。學前教育機構普遍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未能充分融入兒童日常學習和活動中,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與兒童的實際需求存在脫節。同時,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普遍不足,無法有效識別和應對兒童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情緒管理、社交技能、自我認知等。此外,學前教育機構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存在明顯不足,如專業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匱乏(如圖1所示)、相關教學材料和設施缺失,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設計上,缺少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差異化教育方案。例如,對幼兒園低齡組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情感認知與表達能力的培養,而對高齡組兒童則應更多關注社會適應能力和獨立性的培育。然而,現實中這種差異化的教育方案并不普遍,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進一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來衡量教育成效,這不僅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升,也使得教育工作者難以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調整。家庭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目前家庭與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聯動機制尚不成熟。家長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難以在家庭環境中為兒童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引導。此外,學校與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和協作上存在障礙,未能形成有效的協同育人模式。
2.2 德育內容陳舊
在當前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現狀中,德育內容的陳舊性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德育教育內容與時代發展脫節,缺乏對現代社會多元價值觀的反映和對新興社會問題的回應。例如,傳統的德育教育重視道德規范的灌輸,強調遵守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而在處理個體差異、創新思維和批判精神等方面相對欠缺,這與當前社會對個性化、創新能力的高度重視形成鮮明對比。此外,學前教育機構在德育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缺少互動性和參與性,不利于兒童德性的內在化和自我意識的發展。現階段的德育教育內容過于側重于傳統美德的培養,如誠實、勤奮、禮貌等,而對于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環境意識、全球視野等現代德育要素關注不足。同時,德育教育在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上往往忽視了與兒童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主題,如網絡安全意識、信息辨識能力等,這些都是當代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德育教育資源配置方面,缺乏創新和多樣化的教學輔助材料,如以兒童為主體的德育故事書籍、互動式德育游戲等,這些材料對于提升兒童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至關重要。
2.3 缺少針對性教育
在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現狀考察中,缺少針對性教育成為一個顯著問題,這在多個方面得到體現。當前學前教育中,教育內容往往采用一般化的模式,缺乏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個性特征和發展需求的兒童進行個性化教育設計。例如,在德育教育中,普遍未能根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設計相應的道德教育內容,對于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道德認知能力、行為規范理解和應用能力未能進行有效區分和針對性教學。同樣,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教育內容和方法也缺乏針對性。盡管心理健康對于兒童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邊緣化,未能作為一個獨立且重要的領域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專業化的處理。缺乏針對兒童心理特點和需求設計的教育活動,如情感表達、社交技能訓練、自我意識增強等,導致教育內容與兒童實際心理健康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此外,教育評價體系在現行的教育模式中同樣缺乏針對性。評價機制多聚焦于學業成績和行為表現,而對兒童個體差異、心理發展水平及其進步的細致觀察和評估不足(如圖2所示)。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特性,未能全面反映兒童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發展和需求。
3 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策略
3.1 強化心理教育,注重實際效果
在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策略研究中,關鍵在于實施一系列針對性強、效果顯著的心理教育對策。這些對策應基于學前教育心理學原理,緊密結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和需求,通過綜合運用行為觀察、情感教育、社會互動等多元教育手段,系統地構建和完善孩子的多元能力的教育內容。例如,教育活動設計應兼顧情感教育、社會化技能訓練和自我認知培養,以促進兒童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全面發展。對于教育效果的評估,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需要結合定量和定性的評價方法,不僅關注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掌握和技能提升,也重視兒童的情感體驗和行為改變。通過持續的觀察和反饋,教育者能夠及時調整教育策略,確保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教育機構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通過定期的培訓和研討,教師能夠掌握最新的心理教育理論和實踐技巧,更好地滿足兒童多樣化的心理健康需求。同時,教育機構應與家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關注和支持兒童的心理健康。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至關重要,因此,應通過家長教育、家校互動等方式,增強家庭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2 結合兒童興趣點,創新德育課程
在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策略中,結合兒童興趣點創新德育課程是關鍵環節。針對兒童早期發展特點,應設計富有吸引力且符合兒童興趣的德育課程,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在課程內容上,應融合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故事講述等形式,使兒童在自然互動中學習和體驗道德行為及其背后的心理動因。例如,通過設計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的道德困境情景,引導兒童探討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其道德判斷和決策能力。同時,教育者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將德育內容分級細化,確保課程內容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對于小班兒童,重點在于培養基本的道德感和行為規范,如公平、分享、尊重等;對于大班兒童,則更多關注其社會責任感、環保意識、全球公民意識的培養。此外,創新教學方法也是提升德育課程效果的關鍵。采用游戲化、故事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加深兒童對德育內容的理解和內化。
3.3 實施個性化教學,滿足不同需求
在學前兒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策略中,實施個性化教學以滿足不同兒童需求是關鍵環節。個性化教學策略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每個兒童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學習風格和發展需求,基于此制訂符合每個兒童特性的教育計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意味著對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互動方式的個性化調整。例如,對于活潑好動的兒童,可以采用更多基于游戲和動手實踐的教學方式;對于內向、敏感的兒童,則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創造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同時,教育者應通過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和情感反應,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以更好地促進兒童的道德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個性化教學同樣至關重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求,開展針對性的心理教育活動,如情緒管理訓練、社交技能培養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協同育人模式在學前兒童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模式強調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指出僅有德育或心理教育單一的介入是不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兒童成長需求的。通過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可以更全面地關照兒童的道德發展、情感成長、社交能力和心理調適,從而促進兒童在多方面的均衡發展。這一研究強調了教育者在實踐中需要深入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
(作者單位: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