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園,楊 揚,葛 靜
(1.桂林醫學院研究生院 廣西 桂林 541199;2.桂林醫學院藥學院 廣西 桂林 541199;3.桂林醫學院學生工作部 廣西 桂林 541199)
“健康中國”和“教育強國”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個重要戰略,醫學教育作為兩大戰略的紐帶,是“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也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基礎。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推動著醫學的發展,隨著科學、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新醫科孕育而生。教育部先后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 號)、《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教研〔2014〕5 號)、《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研〔2020〕9 號)等一系列文件及教育部2020 年新編制的《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試行)》,充分說明了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醫學人才。
新醫科背景下,核心課程作為醫學研究生培養目標的主要實現載體,其課程設置應充分體現基礎性、廣適性、交叉性和前沿性,課程結構的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式的創新等直接決定著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水平[1-3]。當前我國地方醫學類高校醫學研究生的核心課程體系表現出基礎知識不牢、針對性不強,學科化傾向明顯、先進性不夠、學術探究性不足、人文素養課程缺失等問題[4-5]。追根溯源,主要與核心課程設置面狹窄、課程體系層級模糊、課程深度不夠、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學科交叉融合不足、課程評價不足等問題相關[6-7]。加強頂層設計,制訂方案推動醫學研究生核心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以桂林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為例,探討西部地區醫學院校醫學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措施和改革路徑選擇。
確立以醫學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目標,完善研究生核心課程體系建設,必須通過組織修訂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健全完善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機制實現[8-9]。學術學位主要以培養科研儲備人才為目標,課程體系以拓寬學科基礎知識、增強自主選擇為主,增加了方法類課程的比重;專業學位主要以培養專業技術為目標,課程體系突出實用性和綜合性,增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5]。學生可根據培養目標選擇符合自身發展的相關課程。
我校結合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和合格評估發現的問題、存在的不足,經過召開培養方案協調修訂會議,深入二級學院調研,邀請專家進行函評及入校評審的途徑,分層次(已有學位點、新增授權點)、分類型(學碩、專碩),完成醫學研究生培養方案全面制(修)訂工作。從專業名稱、代碼、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包含思想道德與人文素養、基本知識、專業技能及科研能力)、課程設置(包含課程性質和課程分類)、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含課程實驗教學、專業實踐、畢業實踐及其他實踐)、學習年限、畢業與學位授予、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生課程學分分配、研究生實踐教學安排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及培養目標要求,制訂了符合各自學科和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較強的專業能力,良好的科學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高層次醫學人才。
我校研究生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模塊,其中必修課又分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而選修課由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構成,五者按照一定比例分模塊設置課程,實施有效的學分制,圍繞一級學科設置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學科交叉的新興前沿課程,創新課程設置[8]。在充分理解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針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生的良好品德總體素質,學院開設有實踐類課程、研究方法類課程、前沿性課程等。我校將醫學與人文素養、科研思維訓練及臨床技能培訓等內容融入課程體系,改變以往研究生課程門類較少、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的問題。允許各學科根據學科特點、社會需求和個性化培養的需求,采用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構建研究生課程體系。
為解決研究生課程學習、臨床值班及技能訓練等沖突,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解答疑問,加強學生對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專業能力,我校構建了研究生在線課程,依托學校的各種網絡信息平臺,建立教學案例庫,強化醫學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同時,依托全國醫科院校研究生院聯盟SPOC 平臺,引進“生物醫學論文寫作”“臨床思維與人際溝通”“三維游戲學習消化內鏡”等優質的在線課程。開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課程學習模式,實現彈性課程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我校與培養單位緊密聯系,負責對課程建設做長遠、系統及科學的規劃,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我們強調平衡理論課程學習與科研及實踐技能的培養。在不同階段,我們將課程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保證它們相互銜接,同時,我們致力于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課程體系,通過實操型的實踐課程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在設計研究生的課程時,我們特別重視強化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明確課程實踐的內容和要求,完善實踐考核方法,制訂專業化考核內容,加強規范化評價與管理,促進實踐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注重培養研究生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我校在課程上從實驗儀器設備基本知識、細胞培養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原位組織病理技術和實驗動物基本理論與技術等對研究生進行系統培養,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基礎實驗技能。同時增設臨床影像學、腫瘤學新進展、臨床能力培訓等實踐性課程,制訂專業化考核內容,加強規范化評價與管理,從而有效地培養醫學研究生的專業實踐技能。
地方醫學院校應注重加強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管理,重視研究生同質化與個性化培養,積極加強與科研能力強、實驗設備先進的有關社會單位的聯系與合作,積極開發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同時,加大投入建設研究生學術、創新、創業平臺,為研究生提供集項目研發、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科研場所。為了克服阻礙人才成長的傳統教學與科研分離的問題,我們應當致力于融合教學與科研團隊,確保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夠直接進入教學材料中。此外,將科研的方法和思維轉化為教育手段,從而提供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更為緊密的學術環境。努力建立教學實踐、專業實踐、科研實踐和其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充分注重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
當前,不少地區的醫學院校依然主要依賴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這種方法不足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參與度。為了點燃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我們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引入案例教學、現場模擬、講座式及翻轉課堂、文獻解讀等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且定期邀請具有豐富專業領域經驗的專家進行學術講座,增加前沿學術課程內容和教學培訓力度。通過開發研究生在線課程、利用網絡、新媒體等進行教學方式改革,如騰訊會議,雨課堂等,與時俱進,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在改進教學方式的同時,為了增加課程教學的系統性、前沿性、科學性,我校通過分類型、分主題、分年級舉辦研究生學術競賽活動、學術論壇、學術誠信和人文素質教育等,打造學術交流共享平臺,以此挖掘研究生的學術潛能;通過開展研究生科研項目申報評審答辯會、優秀論文競賽、科研技能競賽、臨床技能大賽等活動,使不同的觀點交流碰撞,凸顯創新思維和醫學研究精神;同時通過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學術講座、開設學術沙龍、專業講壇等,充分利用導師和著名專家積累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開闊研究生的眼界,培養研究生對科研的興趣。
建立健全多元/分類評價、全過程督導、關鍵環節監控的質量評價體系。設立校院兩級教育指導委員會及督導組,結合學生評價、同行評價、教師自評、第三方評價、學科/學位點評估等,形成不同主體參與的全方位立體化課程質量評價體系,以加強對課程教學全過程的督導和關鍵環節質量的監控。
綜上所述,本文從培養方案的修訂、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方式的改革及教學內容的更新、課程考核評價監督體系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議,目前我校在研究生課程改革上已經采取一些措施,創新性核心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僅僅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接下來,更要將思想和行動落實到主動服務需求和提升質量上來,鼓勵地方醫學院校按照教學規律構建和優化模塊化、系統化、多元化的課程體系,打造符合個人前景、社會發展及國家需求的綜合改革模式,整合高校的有效資源,推廣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方式,努力提升地方醫學院校醫學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和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