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霞 李擎 李希勝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自動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面向新工科的《自動化生產線實訓》線下一流課程建設”(202149);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背景下自動化專業創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案構建與實施”(E-ZDH20201602)
摘? 要:在新工科建設和立德樹人的時代背景下,工科類課程思政建設成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點。文章首先探析了工科類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系統性不足、缺乏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法、思政教育與生活的分離等;而后針對自動化專業不同課程模塊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的特點挖掘其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從而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建立起課程思政體系。同時,為保證課程思政體系的實施,文章還構建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與保障體系。
關鍵詞:新工科;課程思政;課程思政體系;教學實踐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4-00? -04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而進行的教育改革,其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教育主渠道的各專業課程中,用價值引領、知識傳授為專業課程樹魂、為人才立德。文章對工科類專業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析,并以自動化專業為試點,深入挖掘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構建起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并探索教學實踐體系和保障體系以保證課程思政體系的實施和教學效果。
一、工科類專業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工科類課程都是關于知識、技術原理等客觀性知識的課程,貌似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場,所以其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一定的難度,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的系統性不足
工科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等都經過了嚴密的規劃,較為系統化,而在課程思政上則是各門課程各自為政,缺乏頂層的、系統化的設計,各門課程的思政建設幾乎在任課教師的“一念之間”,導致了課程思政或反復重建、或覆蓋不全[1-2]。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并“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針對不同工科類課程,應挖掘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層次性、系統性,把育人目標分解到不同課程中,從而形成系統性好、針對性強、專業特色明顯的課程思政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融合方法有待提高
課程思政就是在完成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的同時完成對學生的價值塑造、品格養成等,在教學主渠道中把育才和育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進行無痕銜接和融合,那么銜接和融合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優劣。
目前,高校較廣泛地采用了講授,即用“教”的方式來進行學生的價值塑造,很明顯這種方式較難和學生之間形成共鳴,從而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課程思政與生活分離
長期以來,工科類的課程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術為授課目標,“知識即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大眾所熟悉的觀念,尤其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和正在經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知識和科學技術帶給社會的發展力量更使人相信它們能夠滿足個人物質需要和社會地位提升,“以何為生”成為工科教育的重點關照,從而給學生塑造了科學世界而遠離了生活世界[3-5]。
思想政治教育同生活的分離還表現在師生以及學生之間交往的缺失。社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和,德育價值是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與交往中形成和展現的,“外得于人,內得于心”中的“外得于人”說明了這一點,價值認可在人與人之間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才能協調和規范個人的行為。哈貝馬斯說:“一個人以為在遵守規則,并不是就在遵守規則。規則是不可能‘私下遵守的;否則的話,以為自己在遵守規則,就會與遵守規則是同一回事了。”
(四)教學中的主客體分離
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處在了絕對的主體位置,把學生當作教育客體,也就是典型的單子式主體教育模式,該教學模式是高高在上的態度和單向灌輸式。
習近平在考察人民大學時指出:“思政課要注重方式方法,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學生平等相待并充分調動其主體性,才能達成情感共鳴、思想共振,才能走入學生內心,學生能情愿接受,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德性的修養。
二、課程思政的目標和價值體系構建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使知識與價值同行。
不同工科課程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教授目的等都不同,所蘊含的價值體系、科學素養、職業規范、品格意蘊也都不同。對不同類型的工科課程深挖其價值蘊含,不僅可以增強課程思政的針對性,也可以結合課程之間的聯系使其系統化。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規定的課程體系分為7個模塊,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體系被分為5個模塊[6-10],每個模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訓練如表1所示。
數學與自然科學課程以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研究對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是最為突出的特點。認識和掌握這門課程需要科學精神,包括面對挫折和挑戰時探求真理的求真精神、秉承實事求是的批判和懷疑精神,以及不斷創新和超越的精神。
人文社科類課程包括人文和社科兩類通識知識,人文類科學是關于文學、歷史、藝術等認識和感知的科學,本身因側重思想、觀念、精神等方面的關照而屬于價值性教育。人文類課程側重引領學生的審美觀和歷史觀,不僅培養學生發現真善美的鑒別和欣賞能力,還可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熱愛,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兩個百年實現的中國夢的美和善深入人心。社會科學類課程是關于社會領域方面客觀存在的知識,這是與自然科學的共同點。但社會科學知識的形成邏輯、存在和傳播會因研究對象不同而變化,所以,社會科學類課程帶有很強的價值判斷。社會科學類首先引導學生政治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和解,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堅定“四個自信”和厚植愛國情懷[11-12]。其次,社會科學類課程可引導學生建立符合社會共同利益的道德價值觀,并能對道德倫理進行理性的判斷和內省。另外,社會科學類課程養成學生的法律觀和經濟觀,法律是國家和民眾的意志體現,也是維持社會、政治、經濟、人與人之間和諧向善發展的必需。
工程基礎和工程技術類課程要講授工程原理和工程知識,以及利用它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技術和方法[13],側重的是工具價值。在工程問題日益復雜的趨勢下,工程問題涉及政治、經濟、環境等各方的利益,這也是工程知識和原理的價值需求。課程思政要引導學生工程倫理和工程思維、工程的政治價值觀和法律價值觀,并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追求人類可持續發展作為工程實踐首選等。
綜合實踐課程是關于工程實踐類的知識和技術,工程實踐類課程面對的是工程類產品,從目的、設計、實現和結果既有工具價值,又有很強的價值傾向。工程實踐類課程要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且符合國家意志與行為的理念,把推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工程實踐的最高目標。同時,在工程實踐過程中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國家、社會、環境、安全、法律及文化的需求,并具有使命意識、憂患意識、擔當意識和奉獻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工程創造精神和工匠精神,能合作、能懷疑和批判、能創新和創造地解決工程問題。
綜合以上,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思政體系、相關因素的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該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針對性。自動化專業思政體系中的思政元素是根據不同課程模塊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等的不同而得來,每一課程模塊可以有側重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系統性。自動化專業思政體系包括了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及個人道德價值觀三個維度下的應有的思政元素,并且該思政體系融合于經過多次迭代并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其思政體系的系統性得到了保障。
3.“五個全覆蓋”。自動化專業思政體系覆蓋了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全教育時間段,并且該專業的所有專業課程、各門任課教師、采用的教材及課程所有的教學環節都在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體系的覆蓋范圍內,做到了“五個全覆蓋”,實現了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也實現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三、構建課程思政的實踐方法體系
建立課程思政體系是基礎,而在教學實踐中的落實達成培養目標才是目的。
(一)建立學生生活世界的思政教學法
思想道德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遠離社會和生活,不能僅僅用理論、符號、說教等建立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世界來完成,而是讓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意義的生活世界完成。
該教學方法體系要明確教學主體。教學過程的主體主要有學生和教師,而主體性和教育的結合點就在于養成學生和教師的主體性。學生具有主體性才能能動地解決問題并主動夯實思政基礎,教師的主體性使得教師不僅能積極專業知識的鞏固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還能不斷改進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效果,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政道德水平并真正內化于身,也是保證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
生活世界概念由胡塞爾提出并由哈貝馬斯完善,認為人的生活世界有三個層次構成,分別是文化世界、工作世界和個人的內心世界[15]。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個生活世界里獲取生存的資源,且通過實踐交往獲得精神成長,建立個人的道德價值體系。
首先,學校、學院和課程等多元的育人主體和國家、社會配合營造工科學生的文化世界。文化世界側重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中國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的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樹立學生的“四個自信”,能用“四個正確認識”進行科學理性的判斷,把“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作為自己長期的、對未來美好追求和理想。
其次,工科類課程及其他交叉學科共同營造學生的工作世界,在工作世界里獲取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及幫助自己獲得高質量生活的知識、科學技術、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在工作世界里,學生不僅建立科學精神、工程思維、創新思維、工匠精神,還構建以人為本意識、工程倫理、責任擔當、問題意識、合作共贏意識,完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和諧共生。
最后,通過營造工程實踐情景,呵護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面向真實世界、真實工程世界的工程實踐情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我價值,并發現和鑒賞身邊的真善美,達成學生內心和周圍世界的和解和共享,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向美向好的內生動力,為學生的工程實踐行為的航向和續航能力提供能量。
(二)搭建課程思政的保障體系
課程思政建設是系統工程,對工科類課程而言,工具理性思維長期壓倒價值思維,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堅實和全面的保障體系來護航。
1、有制度保障提高教師思政意識和能力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因素。工科類專業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相關知識不足。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化專業建立了全員定期理論學習制度,每周都有固定理論學習時間,要求全員教師參加,并要求院領導聯系三級部門進行導學、領學、促學,三級部門教師完成共學后,通過分享感受和理解并達成善學、樂學和活用。學院還定期外請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專家進行針對性、系統性的理論學習和培訓,使教師的思政知識和能力都有長期營養供給。
2、有方法指導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主體間性是主體教育理念的發展,該教育理念倡導通過主體間的交往實踐不僅可以建立主體間平等關系,且在交往中互相尊重、理解、溝通、共享并達成對教育內容的共同有意義的理解[15]。把主體間性理念應用到工科類的課程思政后,傳統主客兩極教學模式改變為平等合作關系,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思政教育通過對話、理解和溝通,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達成無痕融合,且更容易讓學生獲得價值認同。
基于主體間性理念建立的思政教學方法需關注幾點,其一,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平等化。只有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在交往實踐中的對話、理解和溝通才能達成一致從而形成有意義的理解。其二,教師和學生兩主體間的平等關系是有差異的平等。教師由于自身的閱歷、知識廣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比學生具備優勢,對知識、道德觀、價值觀等多方面比學生有著更深地理解,教師在課程思政中依然是主導和引導,但這種主導不是傳統的控制者,而是思政教育活動情景的主導者,引導學生進入不同的活動情景中強化共識或達成新的共識。其三,關注學生主體之間的交往實踐對課程思政的影響。學生之間的交往不僅在課上,課下的交往更加密切和頻繁。教師除了關注課上的引導和影響,還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關照課下學生之間的交往。
3、有內容營造真實工程環境,保障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現實基礎
工科類課程和學生面對的是現實的工程問題,課程思政不能脫離實際工程問題而建成空中樓閣。基于項目、基于問題、基于真實工程問題的教學實踐方法由于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工程、貼近工作而受到了工程教育的青睞,即通過設計系列的、難度適宜、學生能積極參與的教學活動來實現[17]。教學活動要符合積極學習五要素(有用性、真實性、挑戰性、社會性、互動性)和有效學習十要素(知識建構、反思和自律、活動、經驗、情景相關、學會、交流合作、積累、多樣化重復、個性差異),在教學活動中,項目背景分析、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引導問題研討和解決、解決方案的研討中,教師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合作,不僅把知識和技術帶給學生,還用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工程倫理、科學思維、價值觀、責任和擔當意識等來影響學生,從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潛移默化給學生。
四、結束語
在新工科建設和師德建設的背景下,文章以自動化專業為試點,對工科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結合不同課程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的不同,尋找相互之間的聯系和蘊含的思政要素,從而建立工科類課程思政的體系。同時,給出了工科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方法體系和保障體系。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程,工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同時要根據工程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動態更新,如何評價工科類課程思政建設和實踐效果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構建工科類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是作者后期研究的重點。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既是評價其效果優劣的手段,也是課程思政教學反饋輸入,以使得課程思政教學形成閉環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馬建輝,文勁宇.新工科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波,于水.從“碎片化”到“整體性”: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8):140-144.
[3]高瓊.當“新工科”遇上“新思政”: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動力類大學生第二課堂綜合素質培養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增刊S1:39-42+48.
[4] 馮建軍.主體間性與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2):26-31.
[5]王曉宇.“課程思政”的價值觀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
[6]李培根.未來工程教育的幾個重要視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1-6.
[7] 李擎,崔家瑞,閻群,等.工程教育認證下自動化專業實踐類課程改革[J].2016,33(12):225-228.
[8] 那瑛,朱鳳義.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跨學科協同課程的建設模式[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5):25-27.
[9]李擎,崔家瑞,王麗君,等.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自動化專業課程地圖設計[J].高等理科教育,2017(6):110-116.
[10]林健.運用研究性學習培養復雜工程問題解決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79-89.
[11] 任少波,樓艷.論高校德育共同體的三重意蘊[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8):86-90.
[12]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13]謝國民,張勇志.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72-74.
[14]裴娣娜,主體教育理論研究的范疇及基本問題[J].教育研究,2004(6):13-15.
[15]項聰.培養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兼備的工程師:兼論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51-56.
[16]馮建軍,主體教育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5(1):115-121.
[17]趙炬明.聚焦設計:實踐與方法(上):美國“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之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