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普惠金融是滿足當下經濟金融發展需要的全新金融服務模式,旨在強調為傳統金融領域所忽略的對象公平地提供金融資源,充分便捷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緩解融資約束,促使中小企業發展,進而促進就業。中國國內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可以通過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通過鄉村振興政策促進創業三個方面支持中小企業就業增長。同時,數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就業面臨的相關障礙也日益突出,文章針對數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就業的障礙,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 中小企業 就業增長 融資約束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1-123-03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工作戰線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取得了巨大進步和成就,高質量地實現了適齡人口的就業。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著眼于新的發展方向和新的時代需求,對于就業提出了新的部署,明確就業優先戰略要求,確保就業工作穩定持續進行,擴大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能否處理好就業問題、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關系到民生根本,深刻影響到國家社會正常運行與發展。
就業問題的解決以及高質量就業的實現離不開中小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在我國的就業結構中,中小企業解決了80%的城鎮就業,同時帶動農村創業,改善農村就業結構,促進非農就業。在傳統金融領域中,金融發展可以對企業緩解融資約束、統籌資源配置起到了有效作用,很大程度緩解了企業金融壓力,促進了企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增加就業。然而,中小企業在傳統金融中很難獲得金融支持,尤其是對于偏遠不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自身具有高風險、輕資產的特點,缺乏與大型企業相比足夠的信用保障,難以通過傳統金融資源風險評估,再加上傳統金融融資渠道復雜和傳統金融資源的有限性,容易被傳統金融機構忽略融資需求,中小企業往往被排斥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面臨更為嚴重的融資約束的困境,在傳統金融中處于被動地位,這將極大限制中小企業發展升級,阻礙就業增長。
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科技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不斷發展,為滿足當今經濟金融需求,數字普惠金融全新服務模式誕生、實施與普及,中小企業成為數字普惠金融主要服務對象。數字普惠金融以多樣的產品類型、高效的金融服務和便捷的融資渠道同時結合互聯網高速信息網為中小企業提供短平快、一站式融資服務,及時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為中小企業擴張提供助力,促進就業增長。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覆蓋面進一步擴張到邊遠地區,為“長尾人群”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促使農村電商蓬勃發展,改善非農就業結構,實現高質量就業增長。
結合已有的文獻研究和現實狀況,數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就業增長的同時,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負面作用。針對征信系統和監管系統不完善、勞動力技能與企業需求沖突和教育失衡妨礙數字普惠金融普及等主要障礙作出具體分析,結合我國國情,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
二、數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就業增長的證據
(一)數字普惠金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就業增加
根據金融深化理論,數字普惠金融可以直接影響中小企業就業增加。數字普惠金融具有較低融資成本、便捷融資渠道和多樣金融產品等特點,可以高效率深覆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中小企業金融可獲得性增加,信貸結構改善,中小企業進一步的發展和擴張,對于員工的需求也會進一步加大,促進就業。當企業發展擴張時,首先影響企業績效,隨著企業績效的不斷升高,進一步提高企業員工的需求,促進就業。同時,個人投資者通過數字普惠金融獲得金融收益,提升自身技能,提高勞動力供給質量,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實現高質量就業。
(二)數字普惠金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進而促進就業增加
數字普惠金融間接影響中小企業就業增加體現在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技術創新已經超越物質資源成為企業維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技術創新不僅對于企業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更是對于國家產業結構轉型縮小技術差距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比例占到了70%,但是由于融資約束的存在,中小企業往往無法獲得充足金融資源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數字普惠金融彌補了中小企業創新研發金額的不足。充足的技術創新促使中小企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由單一型企業向復合型企業轉變,增加了企業存活率,對于就業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的產業結構優化,新增產業線不僅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更對勞動力供給質量提出了高質量的要求,進一步實現高質量就業。
(三)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就業增加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且勞動力豐富的國家,東部地區和城鎮地區經濟發達,金融獲得性強,然而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一直是傳統金融所忽略的區域,東西部和農村城鎮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進一步加劇。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大量勞動力前往東部地區和城鎮地區,勞動力流失進一步加劇,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和金融獲得性降低,然而,東部地區和城鎮地區則出現勞動力富余導致就業困難等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數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務西部邊遠地區和農村落后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以及數字鴻溝,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度更廣深度更深。同時,數字普惠金融根據地區經濟生產特點,創造全新產品,擴大內需,推動農村供給側改革,進而激發出中小企業在西部和農村地區創業,農村企業和農村電商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和擴大,進而增加了勞動力需求,使東部地區和城鎮地區勞動力回流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拼多多首創“農地云拼+產地直發”的模式,聯系全國超1000個農產區,惠及1600萬農業生產者,其中36萬來自脫貧地區。農村電商數量逐年增加,占比維持在70%。
三、數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就業問題研究
(一)征信系統和監管系統不完善
首先,中小企業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經營規模小,較為依賴當地的經濟需求,生產經營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和影響,缺乏對中小企業匹配有效的系統性風險和信用評估系統。
其次,金融系統內部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統,沒有對于中小企業一致的放貸標準,導致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困難。中小企業沒有傳統大型企業完整規范的年報,信息公開不透明不及時,為了獲取真實有效的財務、會計信息,銀行只能采取線下進行詳盡調查,避免虛假信息以及騙貸的發生,但是此舉必然增加放貸成本,導致金融融資時間增長,信貸風險增大。同時,中小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大多數是農產品以及產品價值不高的小商品,無法滿足銀行質押品的要求,獲取金融融資困難。
最后,金融系統內部缺乏完善的監管系統。數字普惠金融作為較新領域,有很多潛在問題還未發現,監管會出現漏洞和盲區,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機出現了騙貸的行為。當出現負面事件的時候,金融系統為了避免風險可能會出現惜貸的行為,監管系統的完善也需要時間,這就給中小企業融資增加了更多的成本和風險。
(二)勞動力技能與企業需求沖突
首先,數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研發投入金額不足的問題,促進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促使企業變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很多中小企業開始進行機械化生產,但是,大規模機械化必將導致人工被機器所替代,企業不再需要大量員工進行生產活動,就業率下降,此種現象被稱為技術性失業。
其次,目前我國大部分勞動力為中低型技能勞動力,對于很多中低型技能勞動力可能無法適應機械的使用并且缺少技能培訓,沒有操作機械相關技能的能力因而不滿足企業需求而被淘汰,此種現象被稱為結構性失業。
最后,由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中小企業對于員工要求也再進一步提高,但是市場上存在的大多數中低型技能勞動力無法滿足企業要求,導致企業出現用工荒的問題,就業率無法提高。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越來越看重技術創新,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大,但是創新型人才薪資要求較高,中小企業無法滿足導致人才缺失,中小企業喪失競爭力,有較大的可能性被市場淘汰造成員工失業。
(三)教育失衡妨礙數字普惠金融普及
經濟發展不平衡會直接影響教育失衡,這就導致我國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對于金融經濟的基礎知識了解更少,對于新鮮事物具有排斥性。很多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者對于先進技術和全新概念的接受度不高,無法對數字普惠金融概念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知,無法主動尋求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幫助,依舊依賴傳統信貸模式,缺少及時的融資渠道和創業平臺。前幾年,民間融資的“爆雷”現象層出不窮,更加打擊了中小企業經營者對于金融服務新模式數字普惠金融的積極性。然而,數字經濟的時代,脫離了“數字”,就會被時代淘汰。
四、數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就業的主要對策
(一)完善征信和監管系統
首先,政府、中國人民銀行及監管機構、國有銀行、商業銀行等主體應多元合作,共同打造完善中小企業征信系統,用好“稅企銀”互動平臺,明確征信標準和考核標準,完善信用機制和公開財務信息。建立中小企業和銀行線上信貸平臺和信用大數據庫,簡化信貸流程,線上提交資料,共享信用信息。
其次,鼓勵大型互聯網電商企業發揮自身影響力,結合“稅企銀”平臺構建起較為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阿里巴巴和京東根據目前已有的信用評估體系重點服務于入駐平臺的中小企業,根據信用評估和后臺交易情況,利用真實的財務信息,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融資,開拓融資路徑和減少融資成本。
最后,完善監管系統,及時發現潛在問題降低潛在風險,保障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良性發展。(1)行業內部要有自我審查機制完善自我監管;(2)行業強化與政府相關部門多元主體合作形成有效的監管系統;(3)政府不僅要完善法律法規,更要有高效的執法系統,在法律層面實現風險控制。
(二)加大技能人才培養,指導中小企業創新
我國大部分勞動力屬于中低型技能勞動者,容易面對技術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風險,一方面應當注重對于勞動者的技能培訓來滿足企業需求避免失業風險。(1)政府加大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積極宣傳職業教育的優勢,消除職業歧視,為企業培養充足的技能型人才。(2)政府加大對于在職員工的繼續教育工作,設置全新實用技能型課程,加強考核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經營者缺乏對創新的深刻認識,沒有明確創新方向,進而導致浪費研發資金對企業形成負擔。(1)政府主動上門宣傳最新的政策,在政企服務平臺滾動播放最新政策,指明發展方向。(2)政府聘請專家開辦座談會,召集經營者解疑答惑。
(三)加強金融知識培訓,消除教育失衡
數字經濟活動存在一定的準入門檻,加強金融知識培訓,消除教育失衡,使更多的人可以跟隨時代參與數字經濟活動。(1)增加中小企業和偏遠地區的通信設施的建設,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礎上,提高獲取信息的速度,減少信息延遲和信息不對稱。(2)開設基礎金融培訓班,積極宣傳科普金融知識,減少知識盲區,增加對于知識獲取的主動性。(3)積極宣傳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鼓勵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并給予獎勵。(4)開展多樣性金融防詐騙活動,例如宣講會、演講比賽、主題公園等,組織企業參與防詐騙實習演練,提高防范意識增加反詐能力。
參考文獻:
[1]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19(4):1401-1418.
[2] 洪培丹,丁詩音,傅嘉輝.服務業技術進步對企業就業的影響研宄——基于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J].現代商業,2021(25):57-59.
[3] 王光棟.技術進步與地區就業增長——對中國技術進步就業效應的地區差異及對策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241-242.
[4] 何燕,李靜.授人以漁:數字普惠金融的減貧效應及就業機制[J].消費經濟,2021,37(03):69-79.
[5] 張梨花.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貸聯動融資分析[J].財會通訊,2020(20):148-151.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經濟金融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作者簡介:宋夢醒(1997—),女,陜西延安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金融專碩在讀研究生。]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