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兵恒 董源
摘要:在推動“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雙碳”人才缺口問題日益凸顯,職業教育要抓住“雙碳”產業對人才需求的機遇。本文基于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和不足探討了職業教育要怎樣在學科建設、共享資源、共建教育平臺和實訓裝備平臺、產教融合等方面進行開拓,如何基于企業和市場需求更有針對性地培養“雙碳”人才。在國家支持和產業需求的雙重推動下,職業教育將在“雙碳”時代大有可為,未來可期。
關鍵詞:碳中和;碳達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發展路徑
DOI:10.12433/zgkjtz.20240437
基金項目 :本文受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新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資助
一、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下的宏觀背景
隨著工業發展對化石燃料的不斷消耗和人類對環境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全球氣溫上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以及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氣候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發表《英國政府未來的能源——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白皮書[1],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同時發布英國2050年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從此,低碳經濟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同并開始各自結合國情和發展水平制定相關的低碳政策。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碳中和碳峰值雙目標的提出,得到國際的密切關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3]以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4],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在國家層面上進行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建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碳中和是指一段時間內特定主體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海洋吸收、植樹造林、節能減排、工程封存等自然或人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實現整體的零碳排放;碳達峰是指某一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達到峰值且不再增長,之后進入下降階段[5]。碳中和是通過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凈碳排放為零來達到氣候目標,不僅包括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涉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世界各國紛紛制定碳達峰目標,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這意味著要在產業結構、能源體系和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刻變革,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碳達峰目標的制定不僅對氣候治理具有深遠意義,也是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轉型的緊迫任務。
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需要面對一些嚴峻的考驗:第一,“土木鋼石”的經濟結構,基建投資規模大,能源消耗大,經濟轉型壓力大。第二,“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結構,長期對煤炭的依賴程度較大,向綠色能源轉型的壓力大。第三,經濟規模大,人口基數大,即使有些資源總量已是全球第一,但人均后仍是較落后的水平。第四,低碳技術投入大、回報慢、市場預期不確定因素多,仍需要依賴政策的扶持和經濟的激勵。第五,我國經濟仍處于發展中國家水平,需要走出比發達國家質量更高的碳減排路徑[6]。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任務重,時間短,需要從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能源效率等方面不斷改善和優化,走基于中國國情的低碳之路。
二、碳中和、碳達峰人才的欠缺
“雙碳”目標作為全球性的氣候行動計劃,雖然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認可,但在實施過程中卻面臨著嚴峻挑戰,即“雙碳”人才的不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提前做好人才儲備是實現“雙碳”的基礎性保障。“雙碳”人才的欠缺不僅存在于科學研究領域,也在政策制定、技術創新、產業轉型等多個層面逐漸顯露出來,會阻礙“雙碳”目標的順利實現。
碳中和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氣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技術、大數據分析等,在推動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環境監測、氣候建模、碳捕捉、碳儲存等方面的研究,以支持政策的制定和技術的創新。在產業和企業領域,新的清潔能源技術、低碳產業的發展都需要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團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管理經驗和強大的國際交流能力。“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各國政府采取一系列積極的政策舉措,包括減排目標的設定、碳交易制度的建立、環境法規的完善等,需要掌握大氣、環境、管理、經濟、法律、金融、互聯網等多學科知識。然而,很多國家在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缺乏對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實施經驗,導致一些政策難以有效制定或執行。在國際層面,協調多國合作的人才更是稀缺,制約了全球氣候治理的進程。2022年,我國教育部發布《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要求“加強綠色低碳教育,推動專業轉型升級,加快急需緊缺人才培養,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能力”[7]。
三、職業教育在“雙碳”目標下的機遇
“雙碳”人才的分類標準眾多,按照雙碳人才知識技能所屬領域可分為技術人才、工程人才、經濟管理人才等;按照雙碳人才工作的創新性可分為研發類人才和應用類人才兩大類[8]。應用類人才對工作的創新性要求較弱,更側重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可通過職業教育進行專項培養;本科教育提供更廣泛的知識基礎和綜合素養,為更深入的研究和創新提供了基礎,側重培養研發類人才。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根據教育發布的數據,2022年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共招生1014.54萬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67.94萬人,職業本科招生7.63萬人,高職(專科)招生538.98萬人,另有五年制高職轉入專科招生54.29萬人[9],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已比本科教育的規模大,職業教育面對的受教育人數更多,涉及的行業和產業也更廣泛。
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實際技能和職業應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適應工作市場的能力。隨著低碳和清潔技術的發展,新的綠色產業正在涌現,例如,綠色能源風能光伏氫能產業、分布式能源、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制造、低碳智能工廠、綠色建筑等。職業教育的學制一般為三年,比本科教育少一年,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迅速調整課程和培訓內容,以滿足快速變化的行業需求以及新興產業和碳中和技術人才需求。
職業教育更加強調實踐經驗,例如,實習、實訓和實地操作,提倡產教融合,讓學生更直接地應用他們所學到的知識,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提前熟悉工作場景、職業規范和團隊合作,有助于他們順利過渡到實際工作中,這對應對實際環境挑戰和推動實際碳減排項目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職業教育可為企業人員提供短期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機會,讓已經從事行業的人員快速更新技能,適應新的環保要求和技術創新。職業教育機構通常與行業有更緊密的聯系,與企業、行業協會等建立合作關系,確保培養的人才更符合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各種專業技術和解決方案,例如,碳捕獲技術、碳存儲技術、碳排放統計核算等,職業教育機構可以提供這些領域的專業培訓,培養專業人才,以支持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四、職業教育在“雙碳”目標下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在碳中和和碳達峰的時代,職業教育有很多發展機遇,但也要認清基礎設施短缺和上層布局不足的現狀。隨著清潔技術的崛起和低碳經濟的發展,相關領域對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需求逐漸增加。然而,目前的職業教育系統在這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阻礙了人才培養。
首先,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和資源有待增加。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涉及環保工程、新能源技術、企業管理等專業領域的培訓和教育。然而,很多地區的職業學校和技術培訓機構在基礎設備方面存在不足,很多優秀雙碳人才扎堆本科院校或大型企業,不愿去職業學校或技術培訓機構就業,造成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導致學生無法得到較好的師資支持,無法獲得充分的實踐經驗,所學的知識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同時也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影響了相關領域人才的培養質量。
其次,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相對滯后。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清潔能源技術、碳捕捉與儲存等新興領域的知識需求迅速增長,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然而,很多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相對保守,甚至有些課程和教材十幾年不變,滯后于時代發展,未能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在新興領域的專業需求。
最后,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對接程度不夠,導致學生在就業市場上面臨著信息不對稱和技能不匹配的問題。碳中和目標下,企業對于擁有清潔技術、可持續發展等專業知識的人才需求迅速增加。然而,職業教育體系與企業的緊密聯系度不足,導致學生難以了解實際用人需求,也使得企業難以獲得滿足需求的人才。
五、職業教育在“雙碳”目標下的發展路徑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目標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10]。碳中和領域人才缺口2025年預計可達50~100萬,如果培養一名碳中和領域高級技師的綜合成本為10萬元,這對職業教育而言將是一個千億市場,前景廣闊,未來可期。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現實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路徑可以通過以下關鍵步驟展開:
(一)建立專業的實驗室,研發核心技術,開發職業標準,編寫數字教材,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
針對“雙碳”產業中的新興領域和產業,第一,職業教育學校可以與科研機構、企業等聯合建立專業實驗室,配備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研發產業中的核心技術,對研發成果擁有相應的知識產權,同時培養學生在相關領域的創新和核心技術能力。第二,制定和完善與職業教育相適應的職業標準,確保教學內容與企業用工需求相符,學校、企業和行業協會等各方共同合作,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第三,制作數字化的教育資源,包括在線課程、數字化教材、虛擬實驗室、模擬工作場景等,以此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便于不同學校和教育機構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這些實現路徑可通過政府支持、產學研合作等多種方式推動,政府可以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鼓勵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機構形成合作共贏的生態系統,推動職業教育創新和升級。
(二)團結全國院校,合作制定職業標準,構建教學體系評價體系,創建人才孵化基地
第一,全國院校可以聯合成立研究平臺或研究團隊,跨學科、跨專業合作,自身強的專業可以和其他院校強強聯合,弱的專業也可以通過平臺取強補弱,聯合研究可以促使不同學校充分發揮專業力量,共同推動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技術創新。第二,聯合研究團隊共同研發相關領域的職業標準和核心技術,確保其科學性、普及性和實用性,同時構建一套統一的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確保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以及評價標準的公正性。第三,不同院校可以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和人才孵化基地,發揮各自的地域優勢和專長,提供更貼近實際工作的實踐機會。
全國范圍內的合作是一項工作量龐大又有前瞻性的工作,需要全國教育部門的統籌安排,全國院校能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更好地適應碳中和時代的人才需求,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實用性強的專業人才。
(三)與企業深度合作,立足企業對人才的崗位技能和任職資格需求,產教融合,為企業輸送人才
第一,職業教育學校積極參與最新產業的展會和活動,了解最新的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向,使之真正符合實際用工需求。第二,與企業共同制定實際用工標準,包括技能要求、任職資格等,確保學生在畢業后具備符合企業期望的技能和素質。第三,與企業合作,建立訂單班制度,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訓的機會,產教融合,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實際工作環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企業輸送有實際經驗的人才。第四,設立校企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實際項目的開發和學生的實踐活動,基金可以由企業提供贊助,也可以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籌資,促使合作更加深入,形成深度合作的產教聯合體。
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職業教育可以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更有效地培養符合企業期望的高素質人才。產教融合的模式有助于打破傳統教育和企業之間的壁壘,促進雙方良性互動,實現更加緊密的合作,這對于培養適應碳中和時代的人才、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四)創建教育平臺,在教學設施、實訓設備上進行配套建設
第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設數字化教育平臺,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資源,包括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等,通過數字化手段,使學生更靈活地獲取知識,增強學習效果。第二,不斷引入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以創新的教育理念推動教育平臺發展,以此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在校園內建設現代化的教學樓和實驗室,配備高效的教學設備,滿足新興領域的實際教學需求,包括綠色能源風能光伏氫能產業、分布式能源、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制造、低碳智能工廠、綠色建筑等方面。第四,現代化的設施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舒適度和效果,吸引更多優秀的師資和學生。加大對實訓設備和實踐場地的投入,建設現代化、智能化的實訓裝備平臺,確保學生接觸先進的技術和工具,以此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提高他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六、職業教育在“雙碳”領域大有可為
“雙碳”產業屬于新興產業,雖有國家宏觀政策支持,但面臨著巨大的人才缺口,相信這一缺口可為職業教育帶來萬億市場。在“雙碳”目標下,職業教育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通過不斷創新和提升教育質量,為國家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具備環保理念的專業人才責無旁貸。職業教育要在學科建設、教育資源和實訓裝備平臺上進行開拓,抓住機遇,為國家培養“雙碳”人才。在國家支持和產業需求的雙重推動下,職業教育將在“雙碳”時代迎來大發展。
參考文獻:
[1]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J].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our-energy-
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2003-02-24.
[2]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
話(全文)[EB/OL].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2020-09-23. http://www.cppcc.gov.cn/zxww/2020/09/23/ARTI1600819264410115.shtml?eqid=c8e9beab00179c3700000003644c7cae.
[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1-10-24.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4/content_5644613.htm.
[4]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1-10-24.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skinTheme=0.
[5]“碳達峰”與“碳中和”——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N].人民日報,2021-08-03.
[6]歐陽志遠,史作廷,石敏俊,等.“碳達峰碳中和”挑戰和對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1,42(05):1-11.
[7]教育部關于印發《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教育部,2022-04-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205/t20220506_625229.html.
[8]黃明.碳達峰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運行機理與界面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22(12):79-84.
[9]教育部:2022年學歷教育在校生2.93 億人新增勞動
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EB/OL].教育部政府門戶網,
2023-03-2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mtbd/202303/t20230323_1052352.html.
[10]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2-10-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0/07/content_5716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