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唱社團在音準、節奏感、表現力及團隊協作等方面顯著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本研究聚焦小學合唱社團活動對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效能,提出核心策略,包括精準的聲樂分層訓練、多元文化合唱曲目拓展、沉浸式情境教學法運用以及定期的舞臺實踐鍛煉等,旨在為小學合唱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助力學生在合唱中實現藝術素養的全面進階,快速把握合唱社團活動與學生藝術素養提升的關鍵聯系與實踐方向。
關鍵詞 小學;合唱社團活動;藝術素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12-0071-03
在當今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時代浪潮下,藝術教育在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明確指出,藝術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與文化理解等多個維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合唱社團活動作為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要實踐形式,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教育價值,成為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關鍵陣地。[1]
從社會發展需求來看,具備良好藝術素養的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多元化、創新性的社會環境。合唱不僅是一種音樂表演形式,更是一種集體性的藝術創作活動,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在學校教育中,合唱社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發展個性的平臺,有助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
國內外研究雖對合唱教育有所關注,但當前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針對小學階段合唱社團活動系統性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策略研究仍存在細化與深化空間,特別是部分研究聚焦于技能訓練,而對學生全面素養發展的綜合策略探討不足,甚至部分合唱教學研究側重于理論闡述,缺乏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實踐策略;在合唱教學方法的創新和適應性方面,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背景的系統性研究尚顯不足。[2][3]
因此,本研究結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實際教學情況,創新地將訓練方法與多元活動形式有機結合,從心理、社會交往等多層面闡述合唱社團的價值,深入分析合唱各環節對學生素養的作用機制,旨在為一線教育者提供可操作、全面性的指導方案,同時滿足當下小學藝術教育對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迫切需求,促進小學合唱社團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落實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目標,推動學生在藝術領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
一、小學合唱社團活動對于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合唱教育在學生藝術素養提升方面的重要性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國內學者通過對多所小學合唱社團的實證研究發現,合唱訓練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尤其是在音高、節奏和音色辨別方面。有研究表明,參與合唱社團一年以上的學生在音樂感知測試中的平均得分比未參與的學生高出 15 分。有國外學者指出,合唱活動中的團隊協作過程能夠增強學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學生在合唱排練中學會傾聽他人、配合團隊,從而提升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現階段,我國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了藝術課程改革的內容,強調素養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在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中,合唱是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許多偉大的、重要的音樂作品都需要通過合唱來表現其藝術價值與深刻內涵,合唱社團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有效培育學生的音樂審美與合唱能力,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而在小學合唱社團活動中,對于一些難以數字化的藝術標準,可以通過全面提升學生藝術素養,讓其對合唱擁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在大方向上找到自身的合唱技巧,進而全面挖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天賦與才能,全方位發展學生的藝術天分,為學生未來的音樂藝術道路奠定基礎。[4]
另外,小學生因為心智尚不成熟,對于事物的理解僅流于表面,將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作為合唱社團活動的核心內容,不僅能使合唱活動變得更為有趣且充滿生機,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學生音樂思維能力的進步,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及全面發展。
二、小學合唱社團活動在促進學生藝術素養提升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僵化落后
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陳舊,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過于注重合唱技巧的機械訓練,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興趣激發。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意識,未能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參與度不高。在對北京市順義區10所小學的合唱社團的調查中發現,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社團中,學生課堂注意力集中時間平均僅為20分鐘,且僅有 40%的學生表示對合唱課感興趣;在藝術素養測評中,這些學生在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方面的得分明顯低于采用創新教學方法的社團學生,平均低10~15分。
(二)曲目選擇脫離實際
教師在選擇合唱曲目時,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嗓音特點和音樂基礎,往往選擇難度過高或成人化的曲目。同時,曲目風格單一,缺乏多樣性和時代感,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難以激發學生的演唱熱情和情感共鳴。順義區的一位音樂教師為合唱社團排練一首高難度的經典合唱曲目,由于超出學生的演唱能力,導致 60%的學生出現高音破音、節奏混亂等問題,盡管專家對學生的音色及聲部及時進行調整,依然導致排練進度緩慢,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在學生藝術節合唱展演中,合唱團的成績處于中低水平,該團的平均得分比選擇合適曲目排練的社團低1.5分。
(三)團隊協作培育缺失
在合唱社團活動中,教師對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重視不足,缺乏系統的團隊建設活動和有效的溝通機制。學生之間缺乏相互信任和支持,聲部配合不默契,影響合唱的整體效果和藝術感染力。[5]在海淀區一次中小學藝術節合唱展演中,某小學合唱社團因團隊協作問題,出現聲部音量失衡、進出拍不一致等失誤,導致評委扣分較多,最終成績不理想。賽后調查發現,該社團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滿意度僅為50%,而優秀合唱社團的團隊協作滿意度通常在80%以上。
三、在小學合唱社團活動中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策略
(一)個性化聲樂訓練策略
1.學生分層
通過專業的聲樂測試,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對學生的音域、音色、節奏感、音準等方面進行評估,將學生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例如,一、二年級學生音域較窄、節奏感和音準相對薄弱,歸為初級層;三、四年級學生在各方面有一定基礎但仍需提升技巧,列為中級層;而將在聲樂技巧和表現力上較為出色的五、六年級學生劃分到高級層。
2.分層教學內容設計
(1)初級層:著重基礎發聲訓練,采用簡單的音階練習、元音發聲練習,如“mi-ma-mi”等,每次練習10~15分鐘,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發聲位置和呼吸方法。同時,結合簡單的節奏訓練,如拍手、跺腳打基本節奏型,讓學生熟悉常見節奏,每周安排2~3次此類基礎訓練課程。
(2)中級層:在鞏固發聲和呼吸的基礎上,增加音程訓練,如三度、五度音程的模唱與構唱,每次練習15~20分鐘,提升音準能力。引入一些有一定難度的節奏型,如切分節奏、附點音符等,通過節奏卡片游戲進行訓練,每周安排2~3次課程,且逐漸增加合唱作品片段的排練,注重聲部的初步配合。
(3)高級層:進行高難度的聲樂技巧訓練,如真假聲轉換、花腔技巧練習等,每次練習20~30分鐘,并開展合唱作品的藝術處理訓練,包括強弱對比、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指導,每周安排3~4次課程,且承擔更多的合唱領唱或重要聲部的演唱任務。
3.定期評估與調整
每半學期對學生進行一次考核評估,根據學生的進步情況調整層次和教學內容,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合適的難度級別中持續提升。
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初級層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發聲和基本節奏,音準準確率達到70%以上;中級層學生音準準確率達到85%以上,能較好地完成二聲部合唱片段;高級層學生不僅技巧嫻熟,還能在合唱中展現出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整體合唱團隊的聲樂水平和表現力有顯著提升,在學校文藝匯演等活動中獲得更高的評價和分數,與未實施分層訓練前相比,平均得分提高 15~20 分。
(二)多元文化合唱曲目拓展策略
1.曲目篩選
教師廣泛收集國內外優秀的兒童合唱曲目,包括經典的民歌改編曲、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創作品以及國外經典視唱及合唱作品等,如中國的《月亮粑粑》、日本的《春風》、奧地利的《雪絨花》等。根據學生的年齡、藝術素養水平和合唱團的實際演唱能力進行篩選,確保曲目既具有文化內涵又適合學生演唱。[6]
2.文化背景介紹
在排練每首曲目之前,安排專門的課程介紹作品的文化背景、創作故事等。例如,在排練《月亮粑粑》前,先向學生講解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文化特色、月亮粑粑的象征意義以及這首歌曲在國內外的傳播和影響力,讓學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內涵,每次文化講解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
3.演唱技巧與風格把握
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曲目,教授學生相應的演唱技巧和風格特點。如演唱中國民歌時,注重咬字的清晰和韻味的表達;演唱西方古典作品時,強調和聲的和諧與聲音的共鳴等,在排練過程中不斷強化這些技巧和風格特點的訓練。
學生能夠在現有階段接觸并熟練演唱5~8 首不同文化背景的合唱曲目,拓寬音樂視野,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在藝術素養測評中,文化理解維度的得分較之前提高20~25 分,且在合唱比賽或交流活動中,因曲目豐富多樣和文化內涵深刻,獲得評委和觀眾的高度認可,提升了合唱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沉浸式情境教學策略
1.情境創設
根據合唱曲目內容,打造相應的舞臺場景、燈光效果和道具等。比如,在排練冬奧主題《冰雪之夢》的合唱曲目時,在排練場地布置模擬滑雪場的背景板、懸掛銀色藤蔓、擺放一些模擬滑雪道具等,營造出雪場的氛圍;同時,利用燈光模擬出雪場中的光影效果,如銀閃閃的光、雪花的光影等,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雪場之中。
2.角色體驗
為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排練《聽音樂不要講話》時,讓他們從角色的角度去理解和演繹合唱曲目。例如,扮演打電話的人,吃東西的人,聊天的人,晃動椅子的人。學生既要通過肢體動作和表情表現出隨意、不遵守音樂廳紀律的感覺,還要唱出流暢、輕柔的聲音,在排練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對角色的代入感。
3.情感引導
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和示范,引導學生將角色的情感融入歌聲中。如在上述《聽音樂不要講話》合唱作品排練中,教師講述音樂會中出現的不和諧畫面,激發學生內心遵守規則和尊重演員的情感,讓他們帶著這種情感去演唱,使歌聲更具感染力,每次排練中情感引導時間不少于10分鐘。
學生對合唱的興趣明顯增強,參與度達到90%以上,合唱作品的情感表達更加真摯、生動,藝術表現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學校組織的藝術活動中,該合唱團的演出能夠得到更多師生的關注和喜愛,使合唱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亮點項目,有效促進了學生藝術素養的綜合發展,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奠定了堅實的藝術基礎。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合唱社團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完善學生的合唱知識體系,還應著重強調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保障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合唱社團活動中來,增強學生合唱識譜的能力,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不斷改善教學策略的過程中提高教學效率,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汪紅,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北京 100088)
參考文獻:
[1] 安青藍.雙減政策下學校社團活動對提升小學生藝術素養的研究[J].前衛, 2023(26) :98-100.
[2] 李泳龍,劉菁清.合唱社團的教學方法探究[J].學周刊,2021(14):173-174.
[3] 張華.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J].教育探索,2022(5):35-38.
[4] 劉軍.團隊協作在小學合唱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培養策略[J].北方音樂,2020(8):168-169.
[5] 劉曉華.探析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效率提升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2022(35):124-126.
[6] 王芳.小學合唱曲目選擇的原則與策略[J].中國音樂教育,2023(3):40-43.
責任編輯:毛盼盼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