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雷


[摘? 要]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與人工智能的崛起,數學作為思維的體操,課堂不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當前最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 文章認為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課堂教學環境營造措施主要有:營造開放環境,誘發創新意識;營造探索環境,打造創新空間;營造互動環境,發展創新思維.
[關鍵詞] 創新思維;環境;語言
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如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又以創新思維的培養為基礎.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營造開放、探索與互動的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 然而,實際教學中仍有些教師只將目光放在成績上,忽視教學環境的營造,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為此,筆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營造開放環境,誘發創新意識
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能有效激發潛能,誘發創新意識,提高學習效率[1]. 究竟該如何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以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1. 借助語言營造開放環境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場所,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心理有著重要影響. 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的措辭、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或者課堂結尾的總結語等,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再講出來,要能啟發學生的思維.
尤其是教學過程中銜接各個環節的過渡語要盡可能為學生創設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產生思考的行為,切忌用一些封閉式的語言堵死學生的思維路徑. 有些教師為了讓課堂呈現出“光鮮亮麗”之感,常常會為了“面子”而做一些表面文章,看似讓學生自主思考,實則都是些無用功.
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語言需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將指令性的語言轉變為商討式的語言,如在傳統教學背景下,教師會發號施令:“某某某,請回答這個問題”“請把這道題完成一下”等;而在開放環境背景下,教師會將問題轉化為“誰愿意跟我們分享一下這道題的解法”……這種微小的變化,會讓學生感到源自教師的尊重,體驗到師生間的平等與課堂的開放,從而更樂意去探索、去研究.
教師在語言表達上的轉變還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從注入式表達轉化為引導式表達;②從評判式表達轉化為建議式表達;③由統一性表達向自由性表達轉化等.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這種需求尤為強烈[2]■. 教師的語言對學生而言充滿了“魔力”. “通過以上過程,大家發現了些什么”“說說你在觀察中的想法”“誰能編擬一道利用類似方法來解決的實際問題”……這些開放性的語言既為學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又為學生營造了廣袤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共同參與,一起研究與思考,創新思維往往在這種開放性語言的誘導下自然生成.
2. 從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
引導學生積極地動腦思考是誘發創新思維的起點. 教學中,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學生在解題或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思維卡殼的情況,教師為了節約課堂時間,直接用包辦代替的方式幫助學生“渡過難關”. 殊不知,教師以自己的思維直接替代學生思維的行為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囫圇吞棗地越過當前的問題,直接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不僅思維沒有得到有效訓練,而且學習積極性還會受到嚴重的挫傷.
這種極不尊重學生思維的表現有悖于新課改所倡導的“以生為本”的理念,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根本就談不上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思維的發展上與“創新”二字毫無關聯.
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作為教學的首要因素,不論是代數、圖形,還是幾何等內容的教學,甚至概率與統計的教學,都要盡可能地站到學生的立場上來看待、分析與思考問題. 在“共情”的狀態下實施教學往往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營造探索環境,打造創新空間
初中階段的數學內容與小學階段相比抽象了不少,尤其是概念的形成過程相當枯燥,學生難以對此產生探究欲.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既要從教材要求著手,又要充分了解學情,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及特點設計一些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去,使他們充分感知數學學習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從而啟發創新思維.
案例? “三角形中位線”的教學
環節一?搖 認識三角形中位線
為了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筆者設計以活動探究的方式營造寬松的探索氛圍,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產生創新意識.
問題1 ?搖三角形是我們熟悉的朋友,它除了有三條邊之外,還存在什么重要線段?說說這些線段的特殊性.
學生積極表達,教師適時投影出相關圖形并展示相應的線段. 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提取出三條重要線段分別為:中線、角平分線與高,并一起回顧了它們各自的性質.
活動1 ?搖除了這三條線段,三角形是否存在其他特殊的線段呢?請大家嘗試在草稿紙上動手畫一畫.
經歷了“獨立畫圖—小組合作—班級展示”等環節后,學生自主總結出以下幾種線段:①三角形面積三等分線;②三角形兩條邊中點的連線;③三角形兩條高的垂足的連線等. 教師趁機揭示本節課所研究主題——中位線(兩條邊中點的連線).
設計意圖? 此處沒有按照常理將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邊形來揭示課題,而是引導學生回顧舊知,通過對活動1的思考與交流發現與三角形相關的新的線段來揭示主題. 這種從知識生長點出發,鼓勵學生自主發現新知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啟發創新思維.
活動2?搖 請大家在草稿紙上畫一個三角形,并畫出它所有的中位線,數一數共有幾條中位線,并分析中位線與中線的區別.
設計意圖? 變式與反例的應用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要求學生自主畫圖、探索中位線數量的過程充滿樂趣,學生從中不僅深化了對三角形中位線概念的理解,還發現了各種變式圖形. 尤其是對三角形中線與中位線異同點的比較,深化了學生對知識間的聯系的認識,為進一步揭示中位線的本質奠定基礎.
環節二? 三角形中位線的研究
問題2?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于幾何對象的研究遵循怎樣的思路?本節課研究的對象為三角形的中位線,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對它進行研究呢?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回顧研究幾何對象一般遵循“概念—性質—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借鑒這種研究通法來規劃本節課的研究思路,進而發現并提出相應的研究問題. 從一般思路出發,展望本節課的研究路徑,意在讓學生將目光聚焦于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
活動3?搖 嘗試從特殊三角形的中位線著手,探索其中的一般規律,再畫出一般三角形的中位線,看看你從特殊三角形中獲得的一般規律是否成立.
如圖1,學生從等邊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出發,畫出中位線并猜想出一般性的規律:三角形中位線與第三條邊平行,且長度為第三條邊的一半.
問題3?搖 若想讓這個猜想成為定理,需要經歷怎樣的證明過程?
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師生、生生共同合作,通過畫圖探索證明路徑:如圖2,想要證明DE=BC這個比較特殊的結論,需想辦法將該結論轉化為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等價結論. 基于此進行思考,學生進入積極探索狀態,并順利完成證明過程.
學生的證明思路主要有:①補短或加倍法;②折半或截長法. 這兩種方法均體現了對數學思想方法中的轉化思想的應用.
設計意圖? 此探究過程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從歸納推理的角度出發,應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實施演繹推理,再應用轉化思想驗證猜想. 此過程不僅滲透了科學的探究方法,還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各種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從這兩個教學環節來看,學生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中對新知進行探索、研究,體現了“實踐出真知”的理念,也彰顯出新課改之后課堂教學的新樣態——自然生成. 基于探索環境下的教學,不僅提高了教學成效,還有效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從一類事物的探究中獲得觸類旁通的研究能力,為進一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
營造互動環境,發展創新思維
新課標引領下的數學課堂,教師需發揮好主導性作用,學生也應擁有“主人翁”意識. 教師若能處理好講授者與學生為主體的關系,則能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進入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探索中,從而真正意義上掌握知識的本質,獲得數學思想方法與活動經驗. 這一切都源于自由、民主的互動環境.
1. 師生互動
良好的互動環境是師生實施有效溝通的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倡導師生平等與以生為本的同時,不能完全忽視教師的講授與引導作用. 智慧的教師能通過自身的力量將學生凝聚起來,達到新課標所倡導的“人人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的目的.
現代教學觀提出: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協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教師作為課堂的調控者與互動者,不僅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還要具備挖掘課堂互動因素的能力,通過調控促進師生、生生之間形成有效互動.
教師提出某個具體問題后,應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來分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即使學生答得很好,教師也有必要完整地再復述一遍,這是為學生提供準確答案的過程;若只有小部分學生能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則需及時進行注釋;當學生面對教師的問題一言不發時,教師則需思考如何將問題進行分解等.
事實上,教師在課堂中的一言一行、情感變化等,都會引發學生內心的沖突. 因此,教師應做個有心人,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啟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與學生積極交流,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
2. 生生互動
生生之間的互動主要體現在探究活動中,常圍繞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或布置的操作活動進行合作探究. 當然,用來合作探究的問題必須具有開放性特征,要讓學生擁有足夠的互動空間. 一般情況下,生生互動以小組內互動為主,班級交流為輔.
如開展抽樣調查活動時,可將對袋子中黃豆和綠豆數量的研究作為探索主題,各個小組的組長負責協調所有成員的分工與合作,比如安排一名成員做好統計,一名成員匯總,一名成員表述等.
生生之間在交流過程中往往能從同伴身上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吸納到同伴的優點,取長補短. 成員之間的互動還能讓學生產生競爭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并將學習任務放在首位,避免個體思維依賴情況的發生.
為了讓師生、生生間產生更多積極的互動,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上應盡可能從貼合學生認知經驗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信息化、情景化的環境創設,為學生營造一種利于交流與互動的場所[3]. 實踐證明,真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一個“時間、空間與人際間”多維度開放的立體系統.
總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教”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良好的環境是孕育創新思維的平臺,是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 教師應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靈活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開放、優質的課堂中愉快探索與互動,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吉爾福特. 創造性才能:它們的性質、用途與培養[M]. 施良方,沈劍平,唐曉杰,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張萬祥.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3]湯慧龍. 關于數學創新性教育的另一種思考[J]. 數學教育學報,2011,20 (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