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統 唐上欽 王淵
[摘 要]立足軍隊院校裝備課程的特點及崗位需求,采用課程群組的概念,開展航空軍械裝備課程群建設探索與實踐。在改革探索實踐中,堅持“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基于知識技能融合、能力素養主導,構建了全新課程教學體系和實戰化、信息化教學條件,探索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方式,重視課程思政元素在課程群中的有機融合,逐漸形成了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效果突出、建設成果豐碩的課程群。
[關鍵詞]崗位任職需求;裝備課程群;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2-0033-04
軍隊院校作為部隊“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基礎,是部隊相關崗位生長軍官培養和軍官、軍士任職培訓的重要基地。同時,隨著軍事人才培養渠道的不斷拓展,大量通用技術類、兵器類、航空類等地方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也成為武器裝備專業崗位人才的重要補充。軍隊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決定著未來部隊的戰斗力,如何使軍隊院校培養的學員更加符合部隊作戰的需要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所在課程組立足軍隊院校航空軍械裝備課程的特點,采用課程群組的概念,開展了航空軍械裝備課程群建設探索與實踐。
一、研究背景
在專業化軍事人才培養方面,國內外軍隊院校都十分重視軍事人才崗位任職能力的培養。美國西點軍校軍事教育課程貫穿于四年教學的始終,學員接觸到大量的裝甲車、火炮、飛機以及導航系統,在演習中,學員可以見到戰場上美軍最為致命的戰斗系統并作為一個戰斗小組進行作戰;美國海軍學院的學員在四年學習中,共經歷三次大的實習,需要完成多項訓練任務;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非常注重學員的實戰能力訓練,突出學員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技能培訓,所用武器裝備、補給標準和考核要求等與作戰部隊相同,通過設置逼真的實戰環境,賦予學員行動任務,使學員經歷各種壓力和危險的考驗。
針對新工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我國軍隊院校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鸺姽こ檀髮W的袁曉靜等針對實戰化裝備狀態保持和首次崗位任職能力需求,通過優化重組課程內容、探索維修保障能力生成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資源體系、培養過硬教學隊伍,進行了維修保障專業課程改革實踐,很好地提高了學員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1];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的王成學等針對當前軍隊新裝備教學中存在的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力量相對薄弱等問題,開展了新裝備教學“四位一體”聯教聯訓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卓越成效[2];西北工業大學的鄭龍席等針對航空發動機結構分析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環節和考核環節四個方面進行改革,改革后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更強,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3];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沈建國等按職業崗位群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以知識應用為主線、能力培養為核心,對液壓與氣動技術實訓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構建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4]。上述探索和實踐是針對某一門課程開展的,沒有涉及課程群的概念。事實上,裝備類課程都具有涉及領域繁雜、作戰保障一體、安全要求嚴格等特點,課程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單門課程與其他課程交叉融合并形成課程群聯合施訓已經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
為更好地實現以專業方向課為支撐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組結合崗位任職需求,立足教育訓練改革,在軍隊院校深化理論訓練、普及演示訓練、配套模擬訓練、拓展實踐訓練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一方面立足于提升軍隊院校裝備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有效提升實戰化態勢下本專業各層次學員的崗位任職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借鑒本省各大軍工特色院校課程建設理念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課程群建設的理念并進行探索和嘗試,著眼“裝備+能力”的建設目標,按照知識技能融合、能力素養主導的理念科學構建裝備類課程群教學體系,為地方畢業生入伍開展崗前培訓和任職教育提供支撐,為兄弟院校探索高校實訓課程建設提供借鑒,同時為促進軍隊院校和駐陜軍工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提供契機和平臺。
二、航空軍械裝備課程群體系規劃
航空軍械裝備課程群是指由多門與裝備聯系緊密并且直接支撐學員崗位任職能力培養的課程所組成的課程集合,具體包括航空軍械設備、航空自動武器、航空救生系統、懸掛物管理系統、航空裝備維修操作技能訓練(軍械)五門課程,如圖1所示。
上述航空軍械裝備課程在課程教學目標方面高度一致:在知識方面,要求學員掌握導發架(外掛架)、航炮、彈射座椅、外掛系統等典型軍械設備的結構組成、工作原理,掌握使用維護方法,具備維護保障基本能力;在能力方面,注重提高學員在專業范圍內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在素質方面,注重培育學員的航空機務工程素養和專業素質。
在課程群系統優化設計過程中,著眼“裝備+能力”,按照“內外兼修、資源互補、一體建設”的原則進行建設。內外兼修指課程建設區分內場、外場分別建設,內場立足于航空軍械設備實裝訓練專業教室、彈射座椅實習室等實驗室,主要用于航空軍械典型設備的結構展示、原理演示以及單兵模擬實踐操作等,外場立足于綜合維護保障、團隊綜合實踐操作等,內外場相輔相成、層次遞進,共同實現全面展示裝備維護保障中的各個環節和要求,彌補原有教學模式中內外場脫節的不足,全流程提高學員維護保障能力。資源互補一方面指統籌內場、外場教學資源,內場課堂、專業教室主要以裝備靜態展示、半實物仿真、聯調聯試等形式為主,外場主要以分組訓練、帶教指導、動手操作為主,層次遞進式地提高學員的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指積極協調機務士官學校軍械專業,在課件、動畫、視頻等資源上實現共享,在課程建設方面聯合共建,在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共研,互通有無、互相補充,整體上推進航空軍械裝備課程的建設。一體建設指五門課程在思路、體系構成、方法模式上一體化推進,一體化建設,真正實現理論—裝備—實踐的層次式教學,知識—能力—團隊的遞進式提升。
三、基于知識技能融合、能力素養主導的理念,構建全新課程教學體系
院校生長軍官培養的目標是使學員具有較寬領域的技術基礎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從事航空軍械裝備維修實踐、指揮與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夠勝任空軍航空兵部隊首次任職崗位;任職教育干部培養的目標是使學員具備工程+管理的職業素養,具備以技術為基礎的系統思想和體系把控能力;軍士技師培養的目標是使學員具備技術+技能的職業素養、以維修技術為核心的崗位行為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協調能力。
課程組按照崗位實際需要,以裝備運用能力為目標,以基礎理論夠用、適用為度,以實踐、實驗知用、善用為標,增加實踐和實驗模塊課時,秉持多動手的理念,加大教學實踐環節比重,以作戰為主線更新教學內容,并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其中,最終科學地確定教學課程結構體系。
(一)課程群層面
以在建重點建設課程——懸掛物管理系統為牽引,從優化課程教學計劃、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探索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帶動其他四門課程的建設,使得五門課程都達到院級以上重點建設課程的標準,以職教慕課建設課程——航空自動武器為牽引,全方位帶動其他四門課程的信息化建設,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式、線上線下的課程群教學體系。
(二)課程內層面
對接作戰、對接崗位需求,加大教學實踐環節比重,增加實踐和實驗模塊課時,調整迭代實踐教學內容。航空自動武器課程立足部隊使用實際,增加航炮校靶、慢動作炮的操控等實踐內容;航空軍械設備課程緊貼作戰重要任務,增加三代機多型導彈掛載以及通電檢查等實踐內容;航空救生系統課程深度挖掘現有資源,增加部件建模、3D打印等實踐內容;懸掛物管理系統課程由靜向動發展,在現有三代機總線技術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主戰飛機管理系統典型武器管理操控、顯控等實踐教學內容;航空裝備維修操作技能訓練(軍械)課程全方位拓展更新實踐內容,增加航炮外場機組校靶、彈藥裝退、聯合掛彈等教學內容。
(三)課程思政方面
針對學員普遍存在的理論向實戰轉化能力薄弱、系統分析解決問題思路不清、維護與作戰一體認知偏弱等問題,重點關注知識傳授與激勵育人有機融合,著力化解學員“底氣不足不敢干”“眼高手低盲目干”“得過且過不想干”等問題。課程組提出“三結合三融入”的課程思政原則,即結合軍隊勝戰精神譜系、結合機務維護作風傳承、結合國際國內時事熱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外場實踐、融入作風養成,通過講好案例、人物、裝備等“三類故事”,實現鹽溶于水、潤物無聲的思政目標。在教學實施中具體開展了激勵式、警示式、對比式思政教學。激勵式思政注重激發學員的內動力,培塑學員果敢自信、敢于亮劍的品質;警示式思政教育學員要腳踏實地,培養學員嚴謹細致、精心維護的作風;對比式思政糾正學員錯誤的思想認識,培育學員愛崗敬業、向戰為戰的精神。
四、基于虛實結合、理實一體的理念,構建實戰化、信息化教學條件
針對航空軍械裝備類課程教學實踐基礎比較薄弱、與部隊實際需求相差較遠、難以完全滿足學員實踐教學需要的不足,在虛實結合、理實一體理念的指導下,課程組同步構建實體教學平臺和開發虛擬教學資源,實現虛實互補的效果,如圖2所示。
(一)實體靜態資源建設
通過多年的申請、調撥,課程裝設備已能夠滿足主戰飛機分組教學實踐需求。課程組持續申領例試件、航材件進行補充。
(二)實體動態資源建設
研發了慢動作炮、內場簡易掛彈系統、3D零部件打印系統、主戰飛機武器控制系統等實踐操作系統,實現了五門課程都有實踐操作的科目,夯實了課程改革實踐的基礎。
(三)虛擬資源建設
開發了航炮交互式教學訓練系統、系列導彈發射架動畫視頻、彈射救生系統動畫視頻等,建設開發了航炮校靶虛擬仿真實驗、導彈測試虛擬仿真實驗等科目,完善了軍械裝備視頻、動畫庫,構建了實戰化、信息化教學條件。
課程組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實裝、模擬器、軟件系統分層次教學,通過靜態實裝教學資源讓學員了解裝備功能、構造,通過實體動態教學資源進行日常裝掛和維護保障的訓練,通過動畫、視頻、虛擬仿真實驗、交互式教學訓練系統等進行裝備關鍵部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演示,三者共同作用,可以達到原理展示、細節復現、粗中有細、動靜結合的效果,最終實現由細節到整體、從內部到外部,全方位建設適應實戰化要求和能力素質培養的教學條件,支撐“知識、技能、綜合素養相融合”的培養目標和理念。
五、基于教學過程及效果最優化的理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設計上,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綜合運用自主教學、案例教學、研討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法,落實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育教學理念,使作為認知主體的學員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本科層面
軍械裝備對本科學員來說是起步課程,需要他們從裝備的功能開始學起,進而了解其結構以及工作原理,并養成良好的維護保障作風,因此課程組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以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學員的崗位任職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任職教育層面
任職教育學員一般具有一定的維護保障經驗,基本掌握軍械裝備的功能,對其結構原理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其工作原理的掌握不夠系統,在維護保障特別是故障排除方面有較大的學習需求,因此可采用案例式教學法,以案例牽引工作原理和維護保障。
在總體模式上,鑒于裝備類課程教學的特殊性,立足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課程組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探索研討式教學法、項目探究式教學法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做到理論講透、原理講清、操作講全。
六、過程結果并重,注重能力素質,改革課程群考核方式
就航空軍械裝備課程而言,不論是本科教學還是任職教育教學,都是以提升學員裝備理論、專業技能、綜合素養三個方面能力素質為目的,因此,考核方式也應該以這三個方面為指揮棒,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
在課程考核方面,加強多元化考核模式探索實踐,合理選擇多樣的考核方式,細化標準要求、形式流程、權重比例等內容,建立貫穿全程、覆蓋全面、科學有效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具體如圖3所示,從三個維度進行考核。
七、結語
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航空軍械裝備課程群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教學資源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教學效果變化明顯;團隊青年教員在學校、學院教學能力競賽中多次獲獎,主持了多項省、學校教改項目;培養的學員畢業后能夠快速融入部隊、適應崗位,3名學員在任職前兩年內即參加機務比武競賽,都取得了個人第一名的好成績。裝備類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需要面向部隊、面向實戰、緊貼裝備,認真分析、梳理裝備類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采取多種方式,通過多種渠道,循序漸進,不斷探索裝備教學的新模式、新手段,積極踐行裝備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使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實戰化的需求。
[ 參 考 文 獻 ]
[1] 袁曉靜,王旭平,李平,等. 新工科背景下聚焦實戰維修保障的專業課程改革實踐[J]. 高教學刊,2021(5):163-166.
[2] 王成學,徐偉勤,薛魯強. 軍隊院校任職教育新裝備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認識與實踐[J].繼續教育,2016,30(12):66-68.
[3] 鄭龍席,賈勝錫,李勍,等.《航空發動機結構分析》教學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0(12):128-129.
[4] 沈建國,王曉輝.《液壓與氣動技術實訓》精品課程建設路徑探索[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3):32-34.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