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繪澤
摘? ? 要: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需要在政治引導、學理闡釋和價值塑造上下功夫,其中政治引導是根本遵循,學理闡釋是內在要求,價值塑造是核心目標,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互為一體,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著力點,也是推進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原則,對提升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實效意義重大而深遠。
關鍵詞: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政治引導;學理闡釋;價值塑造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4-0012-04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
義學院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在政治引導、學理闡釋和價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學實效。”[1]“三個下功夫”找準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關鍵點,體現了黨中央對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要求,也指明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遵循、內在要求、核心目標,為進一步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思路、方向和目標,對持續提高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實效,不斷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政治引導: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基本功能。”[2]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政治要強”作為思政課教師“六要”素養之首,把“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放在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的第一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意見》中又把政治引導作為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三個著力點之一,并居于三個著力點之首。這是由思政課的性質、任務、地位和作用決定的,體現了政治引導對新時代進一步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極端重要性。政治引導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堅定政治方向、強化理論武裝和拓寬政治視野等方面。
第一,堅定社會主義政治方向。思政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承擔著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根本任務。堅定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就是在思政課改革創新中突出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強化學生的政治意識,增強學生的政治情感,培養學生的政治品質,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一是堅持和信任黨的領導。政治引導首要的是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引領,使廣大學生能夠堅持黨的領導,信任黨的領導,并能夠始終做到聽黨話、跟黨走。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始終圍繞堅持和信任黨的領導這一根本與靈魂,不僅讓學生深刻理解黨的領導的顯著優勢和黨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持續增強對黨的深切情感,實現高度的情感認同,而且要從黨的性質、宗旨、運行機制等多角度分析黨的成長規律和執政規律,深刻體認堅持和信任黨的領導的歷史性、必然性和科學性,引導學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堅持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成就,它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從歷史和現實邏輯、實踐和理論邏輯、國內和國際邏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統一等多個角度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理論問題,讓學生能夠全方位深刻把握和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增強堅持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定力、底氣和信心。三是堅定和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學生健康成長和吃苦奮斗的根本動力。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在講清楚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著眼于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是否具有理想信念是有客觀標準的,而這一客觀標準就是能否勤勉地工作,做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因此,要教育學生做“頂天”理想和“立地”實干的統一者,既要有崇高理想,又具有求實精神,不貪吃懶做、好逸惡勞,更不游手好閑、坐享其成,要以積極昂揚的精神狀態勤于學習、勇于實踐、敢于吃苦,能夠奮斗,做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新時代好青年。
第二,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理論基礎,沒有科學的理論支撐,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會缺乏充足的學術和理論依據。思政課改革創新說到底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武裝學生,切實發揮其對學生政治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蘊含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就是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蘊含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以此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與觀察社會的智慧和能力,并自覺運用這一思想武器改造主客觀世界。二是掌握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創新成果。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最關鍵的就是要深入學習和把握新時代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最新創新成果。這些新成果適應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國際復雜形勢的變化,著眼于新時代重大理論和實踐的解決,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三是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點。毛澤東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都是在與各種錯誤思想斗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們每前進一步都是與同時代各種錯誤思想展開激烈斗爭的結果。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通過強化理論武裝,循循善誘,說服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免疫力,科學認識和旗幟鮮明地反對與抵制各種錯誤思想觀點。
第三,拓寬學生的國際政治視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整個世界,是世界和人類文明發展成果。對學生進行政治引導還要不斷以世界眼光拓寬其國際政治視野,這也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發揮政治引導功能的應有之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世界各國的比較中準確把握中國和世界發展趨勢,不僅要關注中國和世界當前的具體形勢,而且要用歷史的眼光回顧中國和世界的過去,總結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從而把握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大方向。同時,在世界各國的比較中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中國優勢,實現堅定中國自信和開闊國際視野的有機統一。二是從世界視野中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引導學生以歷史和國際視野深刻認識世界各國執政黨中中國共產黨的特殊性質、巨大優勢和發展前景,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尤其是它不僅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選擇,而且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成為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面旗幟。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黨的世界視野、人類情懷和使命擔當的集中反映,體現在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個方面。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不僅要讓學生深刻領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不斷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而且要引導學生發揮其在國際交流中的橋梁紐帶作用,認清其在全球治理中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為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二、學理闡釋: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
所謂學理就是科學上的原理或法則,學理闡釋就是從科學角度或規律性角度進行闡釋。“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3],學理闡釋就是從學理上講道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強化學理闡釋,尤其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及學生的思想困惑或迷茫進行深入學理分析與回答。學理闡釋與政治引導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學理闡釋支撐政治引導,政治引導引領學理闡釋。
第一,思政課要高度重視學理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座談會上提出:“強調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并不是要把課講成簡單的政治宣傳,而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2]學理闡釋的魅力體現在它能夠以學理上的獨特話語和邏輯,深刻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真理的力量。革命時期一大批黨的理論工作者和著名學者,如郭沫若、艾思奇、李達等,都為學理上闡釋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值得學習和借鑒。一是從學理上深刻闡釋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政課是對學生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課程,涵蓋的內容極其豐富。思政課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有鮮活性,也要有理論深度。不僅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蘊含的基本概念、范疇、命題、原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而且要把這些基本概念、范疇、命題、原理與中國歷史和當代實踐相結合,深入闡釋其具體運用、思想指導、實踐成就和世界貢獻等,賦予抽象理論以鮮活的和靈動的意義。二是從學理上深刻回答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理論不徹底就不能說服人,理論不能闡釋實踐也不能說服人。思政課教師要從學理的角度深入分析所講的理論、觀點、結論以及對實踐的闡釋,只有這樣才能有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思政課教學目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系列基于實踐需要而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包括多種所有制問題、市場經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國家安全問題、供給側結構改革問題、命運共同體問題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概念、范疇和表述,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理上予以深入闡釋。
第二,學理闡釋應從多維度展開。思政課改革創新中的學理闡釋不僅包括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分析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也包括對思政課教學本身的學理分析。一是運用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學理闡釋。思政課教學內容和面臨的現實問題僅靠單學科知識較難解決,亟須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方法的參與,形成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有利于闡釋清楚一些僅憑單學科無法回答或無法較好回答的問題。這是交叉科學所能發揮的重要功能。二是對現實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的學理闡釋。任何社會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種問題,尤其是新時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國際國內形勢的劇烈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些社會問題,會給學生帶來諸多困惑和不解。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對學生普遍關注和疑惑的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深刻的學理闡釋和解答,把事實和道理給學生講清楚說明白,幫助和教育學生理性分析與辯證看待社會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看清真假、辨明黑白,批判假惡丑,弘揚真善美。三是重視教學過程本身的學理分析。學理不僅意味著研究理論、探索知識,也意味著傳播知識,即“教學的學術”。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高度重視教學的學術問題。比如,思政課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較為系統地講授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也要與學理分析一樣,通過選擇問題、查找資源、探索方法和解決問題,對結果進行反饋和分析,也就是注重問題性、研究性,重視和分析學生的成長性、可變性、多樣性,靈活運用和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
第三,學理闡釋反對幾種錯誤傾向。政治引導和學理闡釋側重點有所不同,既不能把二者等同,又要堅持二者的統一。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在學理闡釋上要反對幾種錯誤傾向。一是把政治引導當成學理問題。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強調學理闡釋并不是否認思政課的意識形態屬性。也就是說,不能用學理闡釋弱化意識形態屬性,不管是哪個學段,無論哪種教學方式,思政課都要體現意識形態屬性,強化政治引導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異常激烈,形勢異常復雜,尤其是一些思潮和理論觀點的背后,都有明顯的政治訴求和政治目的,都披著學術的外衣擴散傳播,因此政治引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二是把學理問題當成政治問題。學理闡釋有自身規律和特點,有些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只有通過充分的學術討論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堅決反對“用解決政治問題的辦法對待學術問題的簡單化做法”[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活躍學術空氣。要堅持和發揚學術民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學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4]三是打著學理闡釋口號反政治引導。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不能打著“學術討論”“學術研究”的旗號,以“揭秘爆料”“還原歷史”“重新評價”等為幌子,歪曲理論、曲解歷史、顛倒是非,甚至詆毀污蔑黨的領袖、英雄人物,擾亂學生的歷史觀,削弱黨執政的歷史依據。這是嚴肅的政治問題,必須加強政治引導和理論辨析,讓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問題,在各種新、奇、異的所謂“學術觀點”中識別真偽,辨清方向,正本清源。
三、價值塑造: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核心目標
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等特征以及成長規律,決定了他們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亟須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以實現價值塑造。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不僅要實現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更重要的是要始終聚焦價值引領,實現價值塑造,落實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根本任務。
第一,價值觀塑造是根本。價值觀是推動、指引一個人采取選擇和行動的原則與標準,對人們自身的思想和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規范與引領作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就是塑造學生的思想、靈魂、覺悟,實現鑄魂育人、強基固本。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始終牢牢抓住學生價值觀塑造這一根本,把正確價值觀的要義精髓、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等,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浸潤在每個時段中,使學生對價值觀的認識在循序漸進的理論講授中上升到理性認識,升華為自身的思想、人格和信仰,內化為自身的深層次精神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基本價值在中國的集中體現和要求,其基本功能就在于構建我國不同層面的價值主體在價值觀念要求上的價值坐標,引領價值主體在多元價值中的價值評價、選擇和創造。塑造學生價值觀的關鍵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作為思政課教學的根本性工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中撒下種子,并生根發芽。學生的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依據個人利益、欲望、需要、興趣甚至情緒,會出現主觀性、任意性和隨意性,同時又容易受到家庭環境、同輩群體、社會思潮等各種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學生在多元價值沖突和價值選擇迷茫中找到科學、合理的價值依托、精神歸宿和理想追求,才能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到定向、規范與引領作用。
第二,價值觀轉化是關鍵。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不僅要實現學生的價值觀認同,更要把價值觀轉化為學生的道德情操、行為規范,這也是價值塑造的旨歸。一是把價值觀融入學生的生活和實踐。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和切實踐行價值觀,最重要的是把價值觀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中得到切身感知和領悟,這是實現價值塑造的關鍵環節。因此,要找到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中融入價值觀的切入點、融合點和關鍵點,把價值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案例、典范、載體等把價值觀落實落小,實現價值觀的日常化、形象化、生活化。二是把價值觀轉化為實際行動。價值觀轉化為事實,行動是關鍵。因此,價值塑造最根本的落腳點是要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讓學生把課堂所學內容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在實際行動中認真貫徹和真正體現價值觀。主要途徑有多個方面,比如,把價值觀升華為學生的基本守則,內化到學校的各項政策制度中等。同時,要在學生日常管理中體現核心價值觀要求,對學生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與做法要鼓勵和表揚,對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與做法要制約和批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處感受到核心價值觀的浸潤和滲透,感受核心價值觀的實際魅力和作用,真正促進和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第三,價值塑造中要防止幾種偏向。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價值塑造要防止幾種錯誤偏向。一是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塑造。思政課教學對知識的系統傳授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用系統的知識豐富學生的頭腦,才能完成知識的傳承和武裝,這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思政課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需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持續強化學生價值引導。知識是手段和載體,價值是歸宿和目的,只有在知識傳授中強化價值引導,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才能實現知識和價值的統一。二是重價值塑造輕知識傳授。知識傳授是價值塑造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條件。只有充分發揮知識的支撐、涵養作用,價值觀塑造才會恒久穩固。因此,對學生價值塑造不能忽視知識傳授,而是要在加強對學生知識傳授,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價值塑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空洞的價值觀說教,沒有科學的知識作支撐,價值觀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2]三是缺乏針對性。毛澤東在談到黨的宣傳工作時曾指出,“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5]。這對于在新時代思政課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塑造具有重要啟發和指導作用。毛澤東所批評的若干現象,恰是思政課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包括“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自以為是,夸夸其談”“無的放矢,不看對象”等,因此思政課教學要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結合具體實際,找到學生的“盲點”,切中學生的“痛點”,疏通學生的“堵點”,言之有物,以理服人,激發學生興趣,解決學生問題,不作泛泛之論。
總之,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思政課教學的多個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實現政治引導、學理闡釋和價值塑造,其中政治引導是根本遵循,學理闡釋是內在要求,價值塑造是核心目標,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互為一體。只有正確理解和深刻把握政治引導、學理闡釋和價值塑造的科學內涵與要求以及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適應和滿足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新要求與新期待,真正抓住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和重要原則,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持續提高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實效。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中辦印發《意見》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
義學院建設[N].人民日報,2021-09-22(1).
[2]?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求是,2020(17).
[3]? 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
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
日報,2016-05-19(3).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