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摘? 要? 意識形態的核心功能在于闡釋革命為何而來,又為何持續不斷,是理解與認知革命新聞政治性的關鍵要素。目前,學界主要遵循文本解讀的學術視角以及邏輯思辨的研究范式對此主題展開探究,盡管取得一定學術進展,但也存在缺憾。其或混淆于功能與載體的效用說明而難以深刻闡明革命新聞本質,或遮蔽于邏輯思辨的推測而難以闡明其作用機制?;谛侣剬W視域,革命新聞的本質為生成意識形態確證革命合法性與正當性,并強化與提升群眾的革命認知。意識形態貫穿于革命新聞的有效、創造、傳播等全部功能之中,不斷強化革命新聞的人際傳播,建構完善的革命認知圖式。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革命新聞;意識形態;功能
中國共產黨革命新聞(以下簡稱革命新聞)作為傳播媒介,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擬通過探究革命新聞的意識形態概念而深入其功能結構:即革命新聞的最終目標在于生成相應的革命意識形態,而革命意識形態的功能結果在于凝聚與動員。由革命新聞到革命意識形態,是以“塑造革命群眾”方式實現了革命新聞與革命意識形態的深度適配。革命意識形態功能也由此成為革命新聞實現凝聚與動員效應的關鍵要素。
一、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的概念界定
一直以來,學者們界定新聞意識形態概念都是基于意識形態“政治性”,這種定義暗含整體主義的價值判斷。20世紀80年代,托伊恩·范·迪克重點建構并完成學術論證,主張意識形態是群眾積極自我形象的價值觀定位。這種價值觀定位從性質上是積極的,從結構上是向外的。據此,新聞意識形態則是典型的新聞行為及其內在的新聞自由、客觀、公正等價值觀,以及與國家、讀者、消息來源、新聞行為者的關系構成。[1]遵循此互動性解釋路徑,政治性一直凸顯著意識形態研究。意識形態甚至被簡單化、符號化為新聞表達,甚至成為與革命新聞等同的政治符號。
將新聞與意識形態相勾連,卻無法解釋究竟是新聞內容還是其內在意識形態發揮了凝聚與動員效用,需要對其進行深入探究。這關涉到如何定義新聞意識形態,以及由什么主體進行定義有關。侯竹青指出革命意識形態時常與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2]
無論是革命新聞內容本身,或是隨之產生的革命意識形態,透過其功能指向,革命新聞作為革命動員媒介影響著群眾的革命認知。有鑒于此,本文將對新聞意識形態進行本質性定義,并將新聞與意識形態作為了解革命凝聚與動員的措施與過程。因此,盡管新聞意識形態在各類著作中生成多樣化定義與說明,但是均源自托伊恩·范·迪克的基本提法。雖然至今尚未生成精準性、一致性的概念表述,基于新聞與意識形態的緊密邏輯關聯,可以將其釋證如下:新聞意識形態是通過新聞內容的載體效應,將革命主體的革命動機借由系統革命話語體系進行意識形態化表達的政治觀體系。具體而言,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的生成是革命認知建構過程。要實現這個過程,需要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的載體推動以及二者不同程度的融匯。以此作為基點,深刻探究新聞意識形態的概念生成及其意義。
所謂新聞意識形態,是由“新聞”與“意識形態”所勾連,自我闡明的概念組合,語義邏輯上由數個緊密關聯而又相互支撐的意義生成:其一,意識形態動機。意識形態生成先于新聞內容。即意識形態生成先于新聞內容而存在,為新聞內容提供基本規訓,是新聞內容生產的根本動機。其二,意識形態目標。革命新聞內容是傳播革命意識形態的主要路徑,其他路徑與其存在相輔相成關系。其三,意識形態標準。新聞意識形態是塑造革命認知的主要載體,不論主動與被動、觀望或參與,群眾革命認知與意識形態表達一致是生產革命新聞的內容標準。以上三點確證,革命新聞意識形態是基于革命認知與實踐啟動的,而革命認知則是意識形態的生成標準。深刻把握這個要點,要闡明意識形態、革命意識形態、新聞意識形態以及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等范疇。
第一,意識形態。政治學家在社會——科學意義上定義意識形態。美國政治學家約翰·吉爾林(John Gerring)提出,自從20世紀60年代Campbell、McClosky(1960年)等人提出意識形態觀點以來,關于其概念定義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原因在于概念分辨率缺乏、數據不可通約性以及變量操作方法。[3]他主張意識形態是一個群體在社會中處于特殊戰略地位的標志,而意識形態分為兩種,一種是“內部群體”,其意識形態使統治關系合法化;另一種是“外部群體”,其意識形態是對排外或歧視性社會等級制度的抗議。[4]內部意識形態基于“國家權力來源于權利讓渡”的邏輯推演而生成,重在運用一般化的理論抽象遮蓋意識形態的階級本質。一個革命的、先進的意識形態是積極的、進步的意識形態。而外部意識形態則更側重于意識形態滿足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外部意識形態的“問題化”與“提高意識”概念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構成了導致社會進步的基石。通過這一機制,社會主體可以掌握自身存在。[5]吉爾林認為,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意識形態,其規則、規律和原則都來自其所嵌入的語言規范,要遵循語言行為來評價這些意識形態的價值意圖。他還同意意識形態存在于并通過國家與政黨官方宣傳的語言實踐發揮規訓效力,這也是“劍橋學派”歷史學家的一般方法。[6]意識形態的自我闡釋力,首要在內外部差異中探究到意識形態實現革命認知一致的證明。
第二,革命意識形態。社會變革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政治學家認為,社會的生命力在于意識形態自我調整的理論表述,即在革命更新中實現進步。唐特(Raymond Tanter)認為:“群眾和精英之間的隔閡越深,群眾活動對革命形式的影響就越大?!彼瑫r主張:“大眾社會理論闡述了精英和大眾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對于政府精英來說,應該保護其履行明智決策的適當職能,不受大眾追求的影響,因為這種影響經常以暴力形式表現出來?!盵7]但是,社會群眾在積極尋求社會變革之時,不會陷入漫無目的狀態。與此相對,意識形態的革命性將推動他們積極調適與政治精英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利于發揮先進意識形態的社會變革功能。
第三,新聞意識形態。新聞意識形態不屬于絕對“鏡像世界”,也難以純粹客觀中立,而主要用以建構世界現象。主要表現為新聞意識形態遵循自身價值理念,依靠新聞引導力闡釋世界,建構世界秩序。新聞內容要引導革命、認知革命以及實踐革命,均要以其意識形態引導力為核心?!百Y本主義關系是拜物教的,因為它們構成了一個顯然比人更真實、更強大的世界;它們具有意識形態引導力,因為它們產生了一系列虛幻的形象和規則,工人和資本家通過這些形象和規則來體驗和復制它們。”[8]為何新聞意識形態可以有效凝聚關注度?這是因為意識形態概念借由權力控制與規范認同呈現核心指向。所謂權力控制,是指意識形態作為一種隱性權力關系,一種內在權力影響力,其具有強制性以及工具性等疊加影響效應。所謂規范認同,是指意識形態作為認同價值具有指引認同導向,將分散化社會個體凝聚為政治共同體,并確定其政治邊界、規范其政治秩序的功能。權力控制以及規范認同是新聞意識形態作用于群眾,促使其與革命意識形態發生同構性的基本路徑。為何說新聞意識形態有效引導關注度?這是因為在生成以及建構新聞意識形態過程中,革命意識形態逐漸固定為相對穩定的革命認知。
第四,革命新聞意識形態。革命新聞意識形態可以深刻闡明革命蘊涵,并以此組織與規范群眾革命認知。革命新聞意識形態具有三個主要效應。
其一,示范效應。革命新聞意識形態是一種主觀認知結構,“公眾傾向于尋找帶有鮮明觀點的證據,這些證據強化了他們或與他們有相同意識形態傾向的人已經持有的立場”,[9]常被用來指代那些被認為具有特定意識形態含義以及具有指向性特質,有利于進行自我認證與行為示范,指導行為實踐。
其二,建構效應。革命新聞意識形態利于建構社會輿論導向。“建構動機發揮一種可能機制的作用。通過這種機制,政治意識形態與內容緊密相關聯?!盵10]
其三,文化自信效應。革命新聞意識形態決定文化自信程度,因為文化自信內蘊豐富的意識形態因子,可以有效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強化意識形態話語權以及保障意識形態功能發揮。當革命新聞形成穩定的意識形態內容,此內容滲透至社會群眾認知結構中,并在革命化情境中,影響群眾的革命認知思維,厘定文化自信路徑。
革命新聞意識形態一旦建構,對革命認知會發生關鍵性影響。群眾將遵循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為范式,去感知、認識以及評價革命行為,包括參與革命實踐與投身革命實踐。
二、革命新聞與意識形態的同構性
革命新聞意識形態,在政治學的一般意義及其主要研究方向上,是探究革命新聞意識形態在革命實踐中的能動反應。譬如,革命形象的自我定位、革命實踐的自我體驗、革命精神的自我評估等。革命新聞的一切外向表述皆是實現革命意識形態人際傳播,即向群眾確證其對革命以及革命意義的情感生成和理性認知是正當的。這是為意識形態的革命性本體所蘊含。
革命新聞功能決不限于一般性新聞知識的輸出與傳播,還在于生成革命意識形態以規訓群眾的革命認知與實踐,包括其對革命意義的闡釋,一樣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征。政治學體系中的“革命”“新聞”“意識形態”,都是與變革、理性、政黨緊密勾連的概念與范疇,更是與作為政治主張與立場表達的“意識形態”緊密關聯的。它或是政治判斷,抑或是革命認知的同型闡釋。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的核心功能在于實現革命認知的群體化與個體化的一致性。革命新聞生成革命意識形態。革命新聞意識形態是純政治化的,由不同革命事件的意識形態內容所集體表達。這可以是對革命敵人的批判,或者對革命者的贊揚,抑或是對革命行為的意識形態闡釋。據此,革命新聞與意識形態的邏輯關聯變得明晰。革命新聞的意識形態闡釋本質,可在意識形態的革命性生成與傳播中得以充分闡明與確證。
第一,存在于革命中的意識形態。從革命功能本體意義的源始出發,革命新聞與意識形態具有天然緊密的邏輯關聯。何謂革命新聞的意識形態本體論意義?阿爾都塞基于結構主義視角進行詮釋:意識形態是一個無意識的問題,即使是統治階級也無法逃避。但是隨著《列寧與哲學及其他論文》的出版,他徹底改變了對意識形態的立場。雖然他仍然認為意識形態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也開始認為意識形態是在實際行動和行為中實現的。通過追問的概念,阿爾都塞暗示個人沒有內在的意義。沒有個人,只有主體,當他們被意識形態歡呼或質問時,他們就出現了。相反,主體只存在于他或她在一個以社會結構為參照的特定方式。因此,這個主題是由社會力量引導的,或者說“總是已經被追問過的”。這種為主體歡呼的行為受到阿爾都塞所稱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影響。[11]由此,革命意識形態以新聞、文字、信息以至符號系統等作為方式與手段,浸入社會個體的認知結構與行為過程,尤其是有意識的革命實踐。革命意識形態無處不在,因此具有普遍存在的本體意義。也可以說,革命意識形態是革命新聞的最本質詮釋。也就是說,革命新聞本身也正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意識形態化過程。
實際上,這是阿爾都塞對革命新聞意識形態性本意的揭示,深刻而又精準。意識形態作為革命新聞存在與表達的核心內容,其行為規訓與意義表達,無一不是指向建構積極革命認知。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無處不在與無時不顯的革命性,是意識形態存在于革命的基本方式。革命性是革命新聞存在的意識形式,是革命認知與意義建構的本源起點,唯有把意識形態轉化為革命新聞的內容本質及其表現方式,轉化為革命認知表達與革命實踐參與,革命性才有了切實可靠的內容依據。
第二,革命新聞釋證革命實踐。對于新聞與實踐的關系,從本體論上可以將新聞與實踐等同,即將新聞視作特殊的實踐信息。而這種實踐信息是由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實踐產物,表現為社會個體參與公共生活的實踐方式。當然,關涉于革命新聞與革命實踐,二者具有顯著差異,是革命新聞的信息生成與活動聚集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階段。革命實踐先于革命新聞,有了對革命實踐的總結概括與報道,才有對革命新聞的意識形態提升。顯然,在革命新聞中傳播革命實踐,在革命實踐中驗證革命新聞,二者具有緊密邏輯關聯。但對于其功能而言,革命實踐是革命新聞的基礎,先有實踐,才可能生成革命新聞。這在于政黨新聞宣傳話語的生成必然受到社會實踐等因素的影響制約,并與社會實踐保持相協調的節奏。[12]尤其處于革命情境中,革命新聞與革命實踐在意識形態生成與傳播上而言,幾乎等同于一件事情。革命新聞基于意識形態而生產,而革命實踐則是意識形態的實際運用。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彼此互為前提,雙向互動。革命新聞以意識形態規訓革命實踐,而革命實踐則以意識形態踐行革命新聞。二者具有一致性目標,即期望實現意識形態與實踐的同構性互證。
第三,革命新聞功能的意識形態本質。從意識形態意義上闡述革命新聞,是認識論的建構。革命新聞具有多樣化功能,主要有三:敘事、表達與規訓。
其一,敘事功能。革命新聞強調新聞敘事的意識形態功能,主張革命要素與新聞敘事中的符號系統進行組合構成敘事信息,其他信息單元構成被敘信息。在兩種類型信息的行為互動中生成新聞敘述行為以及意識形態。“新聞敘事將現在與過去聯系起來,也可能與未來聯系起來。新聞敘述有三個重要方面:中心敘述(故事)、故事角度(講述故事的角度)和故事框架(將故事嵌入既定的解釋框架)。”[13]這種多形式的敘事注重激發革命意識形態的生成。作為意識形態的闡釋,它敘述革命主體對革命內容的認知。革命新聞敘事的目的在于激發他者對于革命認知的反應。先在的革命期望,是革命新聞的闡釋得到認可,得到群眾與革命期望相一致的反應。革命新聞的敘事,是實現意識形態一致的闡釋。
其二,表達功能。革命新聞經由革命意識形態傳播有效激活群眾表達,引導群眾關注重大革命政策與政治問題,并成為正在進行的“國家對話”的一部分。作為革命意識形態的新聞集中表達,可以有效說明革命境況,因為革命新聞表達屬于一種理性邏輯活動,其重在從革命未知到革命已知的推介。當然,不同于簡單的信息表述,革命新聞表達屬于革命信息的更高級別、更為純粹的理性活動,是從屬于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活動。革命領袖對既定的革命事件、革命行為進行分析、解讀革命文本、建構革命意義的精微之處等,都是更高級的信息表達活動,抑或是革命意識形態表達活動。何為革命性的表達?毛澤東同志在《關于陜甘寧邊區的文化教育問題》一文中做了精彩注解,提出“應該把報紙拿在自己手里,作為組織一切工作的一個武器,反映政治、軍事、經濟并且又指導政治、軍事、經濟的一個武器,組織群眾和教育群眾的一個武器”。[14]
其三,規訓功能。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的規訓功能是產生革命理解與認同的特殊形式。其包括革命術語轉化,更為注重革命意義的認知理解。革命領袖將陌生的、外部引入的革命術語帶入革命新聞的話語理性中,嘗試推介與傳播它們,因此規訓不是單純培養革命同行者的刻板性事情,不是照本宣科就可以實現的。對此,賴特·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指出:“媒介將新的身份和新的渴望帶給我們,這些新身份和新渴望確定了我們應該喜歡成為什么,以及我們應該喜歡看起來是什么?!盵15]其結果是:一方面,進行革命認知反思,以確證其革命規訓的準確性,并完成革命意識形態知識之積累,修正革命圖式;另一方面,引導群眾,充分發揮革命意識形態的推介效應,實現更大范圍的傳播與應用。在政治學視域中,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的規訓功能是一個革命主體與群眾實現革命認知一致性的互動過程。
基于功能效應展開釋證,革命新聞生成革命意識形態。毛澤東同志深諳此道。他從更宏大的革命范式新聞觀論起,強調“我們的報紙必須是群眾性的,這是我們與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原則區別”。[16]這基本承襲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新聞觀的“群眾性”論,完全可以把它視為革命新聞與革命意識形態同構性的確證。
三、革命新聞的意識形態功能
革命新聞具有革命意識形態蘊涵。這個基本命題,對革命新聞及其意識形態的建構具有重大意義,能夠解決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研究的本原性問題。
第一,革命意識形態何以有效。此處有效意指革命意識形態的革命效能顯現。根據具象化的革命現象分析,在豐富的革命新聞內容中,一篇又一篇具有革命意識形態效能的報道綿延不絕。由此造成的理論追問是,革命新聞內容中革命意識形態的生成,對某個社會群體,抑或是某種革命經典文本,形成了一種或幾種較為穩定的意識形態解讀。有的意識形態解讀被認為與革命經典理論緊密關聯、承襲發展,進入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體系,成為革命理論的經典論述。如此經典論述,對所謂理論建構以及知識創造而言,已然足夠。為什么還要持續不斷地生產革命新聞,向群眾源源不斷地輸送具有強烈革命性的意識形態闡釋?普遍性的答案在于“不斷革命”,或者說追求甚至尋求革命認知。上述答案有其適用性,但基于新聞意識形態學視域考察,則較為淺顯,距離深刻闡釋問題的本源與真相尚存距離。實則可以進一步探究,革命新聞為什么注重“不斷革命”?革命新聞內容都在強化革命、生產革命意識形態,為何又要源源不斷?政治學的相關回應是:生成革命意識形態是革命新聞的根本目標,因此革命新聞則成為永無休止的狀態。持續地揭示與闡明革命意識形態的本源與效用,由此確證革命正當性、形塑革命認知。
何為“生成”,政治動力學的界定是革命意識形態在革命新聞的推介與傳播中形成與發展了凝聚與動員能力,是內在于革命新聞的隱性規訓與認知導向,是意圖建構一致化革命認知的推動力量。革命意識形態生成是實現不同革命認知達成一致性的恒定源泉。革命意識形態生成是自發的,是解決“革命是什么”,即群眾是否認同革命的政治追求。由此,革命意識形態才能成為群眾顯性革命實踐與隱性革命心理認知的核心動因。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革命意識形態的凝聚與動員源于非理性認知,更并非說革命意識形態的生成過程是非理性的。與之相對,革命新聞的意識形態生成是高度理性行為,是由革命理性指導與規訓的革命政治實踐,因為革命認知是需要實現人際傳播并在傳播中得到人際互證的。并由此得到自身的傳播滿足。如未達成滿足,則盡管革命道理非常深刻,卻未能得到群眾的接受。這是革命意識形態的人際傳播未得到有效滿足的表現。
面對以上表現,革命新聞是否會中止革命意識形態的生成與傳播?確定無疑,革命新聞將會以更為強烈的意識形態生成實踐,反復地強化并持續實現人際傳播。核心原因在于:革命新聞意識形態需要得到群眾認可。意識形態生成后,不能得到與革命主體期望一致的輿論反應,也就是意識形態社會傳播得到社會滿足。這會導致革命認知失調與革命傳播焦慮生長,將會產生持續的強烈意識形態傳播沖動與作為。認可動機是革命新聞意識形態生成得以持續不斷的內在動力源。革命新聞作為革命意識形態呈現政黨崇高目標追求的普遍與持續行為,其內在動力同樣源于認可動機。革命新聞持續進行革命意識形態生產與傳播,直至實現認知一致性的認可滿足。翻檢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新聞,所有報刊在革命認知問題上,譬如,革命的本質、革命的理論、革命的起源以及革命實踐的本質等。關涉革命實踐建構的各種革命理論經過不同報刊的生成與擴張,使得革命意識形態得以強化與持續。闡明“革命是什么”,本質不是認識論問題,而是政治社會學問題。革命為何而生,革命為何持續,本源在于社會的革命心理認知,在于革命新聞的意識形態生成。此為根本,余皆屬流。
第二,革命意識形態何以創造。革命主體不斷生產革命新聞,使革命意識形態的生成與傳播成為可能。新民主主義革命確證革命意識形態的創造是與眾不同、超越傳統而又引領社會輿論的。革命意識形態的創造,是由少數革命領袖發起,團隊成員配合,多數人逐漸接受,黨內輿論漸變成為社會主流思潮的過程。同時,在此過程中,革命新聞支撐意識形態自我,革命真理在與社會成見斗爭中成功實現傳播與接受。如果革命意識形態一旦遭到群眾的誤解與反對,就會強化傳播可能性,更專注于創造與更新。意識形態傳播動力,使先進的革命理論由政黨的晦澀說教進化為社會認知,并轉化為物質力量,影響與改造傳統社會秩序。革命意識形態的持續發力,使得革命新聞以獨特風格自立于社會輿論中,引領社會思潮。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瞿秋白、張聞天等革命領袖撰寫的革命新聞,堅持闡明革命主張、確證革命洞見。
而傳統社會意識對革命新聞意識形態創造與擴張的阻力強弱取決于社會認知“集體效能”呈現程度。所謂“集體效能”概念,深刻闡明了群眾對革命意識形態的傳播影響。班杜拉定義集體效能:“團體成員在某一情景中,對于自己的團隊結合在一起取得特定水平成績的能力的共同信念?!盵17]毫無疑問,從意識上引導群眾的革命領袖,其生產的革命新聞與意識形態都需要在社會中得到認可。有思考力的革命領袖,因為集體效能的內在驅動,會自動與非自動地隱藏自身對革命新聞的差異感受與認知,以此實現與群眾革命認知的高度一致性。
第三,革命意識形態何以傳播。革命新聞刺激與擴張的意識形態過程,是革命主體推介革命認知的過程。其傳播路線是:革命新聞外化為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尋求群眾認同,革命新聞與意識形態融匯,共同建構革命群眾。此類流行形式,就是革命意識形態傳播,革命意識形態傳播再次強化群眾已經建立起來的革命認知。革命新聞與革命意識形態傳播同樣是強化革命認知,而且是更根本、更深刻的革命傳播。
面向未來的傳播是革命新聞意識形態傳播的最終目標。當革命意識形態的確證性達到相應程度,革命主體就會以此作為基點,預測革命意識形態的發展未來,從革命理念上塑造未來革命目標,指導未來革命實踐行為。革命主體注重革命意識形態未來傳播的建構,表征著革命主體遵循其革命意愿強化革命認知,使得他者成為期望的革命參與者。革命新聞的意識形態表達與革命意識形態的新聞化,在新聞載體傳播中相互觀照,無限趨近于理想革命主體。同時,革命新聞所表征并傳播的革命意識形態,本質是超越的過程。這種超越,不僅決定著當下新聞意識形態的革命性,而且努力實現革命主體與革命參與者的認知提升,為二者理解共產主義革命的世界意義提供基本遵循。
參考文獻:
[1]Karin Wahl-Jorgensen,Thomas Hani-
tzsch,Edited,The Handbookof Journalism Studies,Routledge,New York,2009:192-194.
[2]侯竹青.“人民”概念與中共革命意識形態的建構(1921—1949)[J].湖北社會科學,2022(1):102-113.
[3]JohnGerring,Ideology: A Definiti-
onal Analysis,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
ly,December1997:959-960.
[4]JohnGerring,Ideology: A Definiti-
onal Analysis,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
rly,December1997:971-972.
[5]Marisela Montenegro,Ideology and Community Social Psychology: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Vol.30,No.4,August 2002:512-514.
[6]JohnGerring,Ideology: A Definiti-
onal Analysis,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December1997:968-969.
[7]Raymond Tanter,A theory of Revolu-
tion,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XI,No.3,1967:277-279.
[8]John Maguire,Marxon Ideology,Power
and Force,Theory and Decision,1976:323-324.
[9]Dan M. Kahan,Ideology,Ideology,Moti-
vated Reasoning, and Cognitive Reflflec-
tion,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VOL.8,NO.4,July 2013:407-408.
[10]Amanda K.Sherman,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Explains the Link between Political Ideology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Ecopsychology,July 2016:1-2.
[11]Michel Lee,Louis Althusser on Interpell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Not Even Past: Blog,2015:1-4.
[12]倪延年.“不忘初心”和“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新聞宣傳話語體系的演變及啟迪[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03):68-75.
[13]Abit Hoxha and Thomas Hanitzsch,How conflict News Comes into Being: Recon-
structing ‘Realitythrough TellingStories,
Media,War & Conflict,2018,Vol.11(1):50.
[14]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1.
[15]Mills,C W.The Power Elit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6:314.
[16]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1921-1949)[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38.
[17]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