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娟
摘要:肉牛支原體肺炎是育肥養殖期間經常發生流行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與絲狀支原體感染有關,發病之后典型的臨床特征是壞死性肺炎和傳染性胸膜肺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體溫顯著升高,病情加重之后很容易窒息死亡。所以加強肉牛支原體肺炎的科學診斷與防控,對降低該類疾病的發生流行率有著很大幫助。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肉牛支原體肺炎的診斷與防治措施,希望對更好地降低該類疾病的傳播流行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肉牛支原體肺炎;診斷;防治措施
在牛的多種疾病當中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常發病和高發病,尤其是在對外引種運輸應激之后,支原體肺炎的傳播流程距離會大大增加。目前支原體肺炎已經成為肉牛養殖領域的常發病和高發病,對牛養殖業造成的影響較大。由于目前該種疾病沒有針對性的疫苗,所以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應該將預防為主的理念充分應用其中,構建綜合性的防控措施,將支原體肺炎的發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學特征
牛支原體肺炎的病原是絲狀支原體(mycoplasma spp.),該種病原是一類無細胞壁的細菌,形態呈現為原球形至橢球形,大小約為0.2~0.8 μm。它們通常呈現出絲狀、扁平、螺旋形或其他不規則形態。絲狀支原體在其細胞質膜上含有特殊的蛋白質結構,稱為凝集素(Lectin),這些結構參與在其寄主細胞上的黏附和侵入,可以在多種體液和組織中生存,包括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等。與其他細菌不同,絲狀支原體缺乏細胞壁,因此無法進行細胞壁合成所需的葡萄糖代謝。它們依賴于外源條件下的復雜營養物質,如核糖核苷酸、胞外膜抗原等,來實現生存和繁殖。在寄主細胞內,它們通過黏附和侵入來感染細胞并利用寄主細胞的營養為生。然后它們會進行生長和分裂,制造新的細胞,繼續感染其他細胞。
1.2 流行特點
絲狀支原體是引起肉牛支原體肺炎的重要病原體之一,病原體通過上呼吸道黏膜侵入肉牛體內,附著于上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上。病原感染之后導致上呼吸道黏膜細胞纖毛運動受損,纖毛無法有效清除呼吸道中的病原體和分泌物。絲狀支原體感染引發炎癥反應,導致氣道發炎、水腫和黏液增加,造成肺部功能障礙。絲狀支原體感染的肉牛是主要的傳染源,它們可以在呼吸道的分泌物中攜帶和釋放絲狀支原體,通過咳嗽、噴嚏等方式將病原體釋放到環境中。健康的肉牛與感染絲狀支原體的肉牛直接接觸,如共用喂食具、飲水設備等。另外病原也可以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當感染牛呼吸、咳嗽等時,釋放的帶有絲狀支原體的飛沫可以被其他健康牛吸入。肉牛支原體肺炎對各年齡段的肉牛都具有感染能力,但在康復期的肉牛仍可能為傳染源。根據觀察,剛斷奶的犢牛和青年牛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發病。肉牛支原體肺炎常見于全球范圍內的肉牛養殖場,尤其是在密集飼養環境中容易發生。疫情一般在秋季和冬季發生,并且往往與氣溫驟變、空氣濕度增加、運輸或環境壓力等相關聯。
2 臨床癥狀
絲狀支原體引起的肉牛支原體肺炎可以表現為急性型、慢性型和隱性型。急性型支原體肺炎潛伏期通常為2~4 d,有時可能更短。在潛伏期結束后,牛會突然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咳嗽、打噴嚏、高熱、光氣作快速淺而明顯成響的呼吸等癥狀。臨床病例中可見到呼吸困難、口吐黏液、唾液分泌過多、鼻孔分泌物增多等。肉牛的食欲明顯下降,毛發無光澤。慢性型支原體肺炎潛伏期相對較長,一般為數周到數月。牛群中的慢性型支原體肺炎表現較為復雜,多數牛只會有輕度的咳嗽、呼吸急促、咳痰等癥狀。長期受感染的牛可能會有周期性的發熱,食欲減退,乳產量下降等。隱性型支原體肺炎潛伏期難以確定,可能延續較長時間。部分感染牛可能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被稱為隱性感染。這些牛在一段時間內可能充當著絲狀支原體的潛在傳播源,但它們對于其他牛的直接致病性可能較低。
3 病理學變化
支原體肺炎主要影響呼吸道,特別是支氣管和氣管。病變常表現為黏膜充血和水腫,黏液過度分泌,甚至形成黏液膿性物質。肺部炎癥反應,炎癥可以涉及肺泡、間質和支氣管周圍組織。炎癥反應包括炎性細胞浸潤,如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并可能伴有肺組織壞死和纖維化。在肺實質區域,肉牛支原體肺炎可引起滲出性病變和肺泡壁增厚,導致肺泡通暢度下降,氣體交換受到干擾,進一步導致患牛呼吸困難。在慢性發病或者嚴重感染的情況下,肺部炎癥反應可能導致肺組織的纖維化。這會導致肺泡壁厚度增加,肺彈性下降,影響正常呼吸功能。部分感染牛可能出現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心臟、肝臟和腸道等。
4 實驗室診斷
4.1 染色鏡檢
從患牛的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或肺泡灌洗液等樣品中收集足夠的病料。將病料滴在清潔、無菌玻片上,均勻地涂抹成薄層。將涂片在室溫下晾干或使用加熱固定法(如將涂片放在燒杯中,用火烘烤片面,直到涂片變干)。注意避免過度加熱導致破壞細胞結構。將涂片放入吉姆薩染色溶液(一般為10%硫酸銨吉姆薩染液)中浸泡數分鐘。用蒸餾水或脫離劑輕輕洗滌涂片上多余的染料,在流動水下沖洗涂片,直到明顯的泡沫和染液不再從涂片中流出。用紙巾輕輕吸干涂片表面的水分,晾干或加熱干燥涂片。使用顯微鏡在低倍鏡下觀察涂片上的細胞和染色結果。特別關注細胞的形態和顏色變化。如果存在絲狀支原體,在顯微鏡下能夠觀察到細胞內或細胞間存在呈藍色至紫紅色的小體(絲狀支原體),并且它們通常排列成群或成串[1],形態多種多樣。如果未發現絲狀支原體,在樣品涂片的細胞和背景上沒有觀察到與絲狀支原體相應的特征。
4.2 補體結合試驗
將絲狀支原體抗原溶液與新鮮牛血清混合,反應一段時間,使抗原與抗體發生免疫反應。將已與抗體反應的抗原封閉加熱,使其失去溶菌性,但抗原仍然能與相應抗體結合。待檢牛血清與已固定的標記抗原混合反應,使其與標記抗原中的抗體結合。同時設立陰性對照組和陽性對照組。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抗牛IgG抗體:該抗體能與牛IgG結合,形成復合物。加入適當的底物(如TMB,3,3',5,5'-四甲基聯苯胺),使其在辣根過氧化物酶的作用下轉化為產生顏色的物質。根據是否產生顏色,觀察和比較試驗組與陰性對照組以及陽性對照組的反應情況。待檢牛血清與標記抗原中的固定抗體發生了免疫反應,產生了顏色。表明牛血清中存在絲狀支原體相關抗體,可能為絲狀支原體感染。待檢牛血清與標記抗原中的固定抗體沒有發生免疫反應,沒有產生顏色[2],表明牛血清中不存在絲狀支原體相關抗體,可以排除絲狀支原體感染。
5 治療措施
養殖場發病確診之后,在治療之前應該對養殖場內外環境、飼養管理用具進行針對性的消毒,推薦使用2%甲酚皂溶液,2%氫氧化鈉溶液,0.1%高錳酸鉀溶液,0.1%甲醛溶液,堅持每天上午下午對需要消毒的場所和用具進行全面消毒,連續使用一周以后每周消毒1~2次,通過妥善有效的消毒處理,能夠將環境當中的病原體徹底殺滅,減少環境當中的病原數量,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蔓延。臨床治療之前應該對牛群進行妥善有效的分群處理,對于病情嚴重治療無效的牛,應該立即進行撲殺無害化處理。發病初期或者有治療價值的牛群,推薦使用泰樂菌素進行肌肉注射治療,使用劑量為10 mg/kg·bw,1次/d。對于病癥的患病牛可以額外選擇使用環丙沙星注射液,使用劑量為15 mg/kg·bw,搭配使用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 000 mL,10% VC注射液10 mL,地塞米松10 mg,混合注射。為了緩解呼吸道癥狀,患病牛可以選擇使用氨茶堿注射液,每頭牛使用8~16 mL,靜脈滴注或者肌內注射,一次量,降低呼吸道黏液的黏稠度,以便將黏液快速清除,保證牛的呼吸機能能夠快速恢復。對于恢復健康的患病牛可能會存在隱性帶菌的現象,所以不能夠與原來的牛群混合養殖,應該繼續在隔離舍當中進行養殖并進行高強度育肥,確保在短時間內快速出欄,這樣能夠減少環境當中的病原數量,同時也需要對養殖場的牛群進行持續性的血型檢測,檢測出血液凝集的患病牛作為帶菌牛立即淘汰處理,這樣能夠實現對整個牛群的有效凈化。
6 預防措施
預防絲狀支原體致肉牛支原體肺炎要做到保持牛舍和飼養場的干凈,并堅持每周進行1~2次的消毒。定期清理積聚的糞便和尿液,以降低絲狀支原體的傳播和滋生環境。對懷疑或確診為絲狀支原體肺炎的牛只,應立即隔離并給予適當的治療,以防止疾病傳播給其他牛只。提供充足的飲水和高質量的飼料,確保牛只的免疫系統處于良好狀態。避免過度擁擠和潮濕環境,以減少絲狀支原體的傳播和疾病的發生。在疫病發病高峰期可以額外增加飼料中0.1%~0.3%維生素的添加量,并添加黃芪多糖,每噸飼料添加1 000 g。嚴格控制人員和工具的衛生,避免跨物種感染,尤其是與其他牲畜接觸。堅持每周進行牛只的健康檢查,包括體溫測量、呼吸道癥狀觀察和絲狀支原體的檢測等,及時發現并處理疑似感染的牛只[3]。
7 結語
綜上所述,支原體肺炎是威脅肉牛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呼吸系統疾病,該種疾病與不當的引種行為和不科學的管理方式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在日常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封閉化或者自繁自養的管理模式,這樣能夠降低外來疫病的傳入風險,同時還應該嚴格落實日常疫病防控工作,注重做好環境消毒,增強牛群身體抵抗能力,切斷病原傳播渠道,降低該類疾病的發生流行率,確保養殖安全。
參考文獻:
[1] 曲年波.肉牛支原體肺炎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診斷及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20(9):102-103.
[2] 努熱曼·乃扎爾.肉牛支原體肺炎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及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21(4):154-155.
[3] 李景芝,代豪慶.肉牛支原體肺炎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及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