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 要】“雙減”政策背景下英語作業以減負增效為指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核心素養。依據學生學習認知和發展需要,設計個性化作業引導學生在聚焦主題、多元智能、學情差異和思維拓展中發現問題、探析問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個性;主題;多元
2021年國家實施“雙減”政策,要求“作業設置更加科學合理”,要求教師“把握好作業的內容、難度和數量”,引導學生“發揮學習潛能,促進自主學習”。然而,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特別是在作業設計上,仍或多或少存在總量偏大、層次性不夠的問題,難以激活學生作業的主動性、積極性。盡管有些同仁探索多元化、創新性和分層性作業設計,但作業的公平性、有效性、形成性仍需要探索。為此,本文以“雙減”政策背景下英語個性化作業設計為話題,從個性化作業的內涵、意義、設計方法等方面作探索嘗試,圍繞“雙減”政策背景下激活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活力,嘗試從設計內容、設計形式、設計體量、設計階層等方面作闡述,旨在為提高英語作業質量“拋磚引玉”。
一、個性化作業內涵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應“根據實際學情”,為學生提供“符合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練習。個性化作業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能力水平和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適合個體成長需求,滿足學生自由、和諧、全面發展個性的練習要求。
個性化作業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一)差異化,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設計具有差異化作業,讓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生選擇;(二)多元化,作業體現以生為本、切合教學目標、動態多元化的特征;(三)發展性,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充分挖掘學生的內驅動力與潛能,培養學生發展創新精神。
二、設計個性化作業的意義
(一)提高課堂教學質效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方向出發,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學習需求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查漏補缺、溫故
知新的作業,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更好更有效地探究
問題。
(二)激活學生學習內驅動力與創造活力。圍繞培養學生積極學習情感與興趣,通過個性化作業增強學生學習的新鮮感,引領學生在探索嘗試中不斷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以此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三)促進學生均衡發展。教師在設計個性化作業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個體特性,有的放矢地對學生的學習與能力檢測評估,讓學生成為在生成積極情感的基礎上成為“各類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三、設計個性化作業的方法
(一)聚焦主題,突出內容個性化
課程標準強調“主體具有聯結和統領其他內容要素的作用,為語言學習和課程育人提供語境范疇”。為此,圍繞主題設計具有個性化作業,應在緊扣內容的基礎上能多給學生有的放矢地參考選擇依據。聚焦主題能使得作業有綱可循,也能給學生留有時空,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強烈愿望。
切合主題設計內容個性化作業,能幫助學生打開認知思維。像在九年級英語上冊的第5單元的“Reading Tan Duns music”導讀中,針對“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表達主題,可引導學生從深諳內容角度完成相應的任務練習。根據文章中提及的人物譚盾,可設計對話作業,要求學生從“If you were a journalist,what would you like to interview Tan Dun?”角度了解譚盾,引導學生從創作歷程、作品特征、藝術理念等方面去深入體味其中的內涵。在此基礎上,以仿寫的形式,圍繞“Tan Duns acceptance speech”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揣摩和構思,幫助學生從“Music cre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life cognition,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art(音樂創作是生活認知、情感體驗及審美藝術的融合過程)”角度多闡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此來生成多元拓展的作用。此外,教師可從主題遷移創新角度,圍繞“How do you understand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理解,幫助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收集和挖掘與之相關的素材。以聚焦主題引領學生從不同內容中深入探索,能使得學生在由此及彼的探究解讀中深化認知,便于學生在溫故知新中形成深刻認知印象,并能拓展認知思維。
(二)關注多元,彰顯形式個性化
多元智能告訴我們,從發展學生的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等8種基本智能出發,多為他們建構適合自己學習發展的時空,能給學生帶來無限深思和感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學習需求,結合課程學習內容,多給學生創設具有多元認知的作業,引領學生在不同類型作業中大膽探索,能使得學生形成積極情感體驗,提升自我學習效能感。從形式入手,多為學生提供多元作業,為學生獲得深厚知識和提高語用技能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學生對課程認知的差異,從智能發展角度出發,多為學生創設多模態的作業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內驅渴望。像在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2Travelling的“Reading A trip to Hong Kong”作業設計中,可選擇動態、靜態相結合方式,兼顧融入視覺、聽覺等感覺,設計多元開放化作業,幫助學生在融入情境頓生學習英語好感。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段有關香港旅游宣傳短視頻,要求學生回答“What did you see from the video?”“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問題,要求學生從語篇中摘錄出有價值的詞匯信息。在學生對香港有了足夠認知后,可引導學生以手抄畫報的方式,圍繞“The interesting knowledge of Hong Kong”,要求學生繪制自己心目中的香港形象,可插入相關圖片、名言、影視資料等內容,引導學生從“What are there in Hong Kong Disneyland?”角度多揣摩文本表達的核心要點。在學生對語篇有了足夠認知印象后,可組織學生從香港的發展歷史出發,要求學生找出“History of Hong Kong's development”以撰寫論文的方式開展調查,引導學生從香港在我國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方面深入了解香港。此外,教師可設計開放化作業,引導學生以家庭為單位,圍繞“What do I know about Hong Kong?”話題,引導學生多收集相關的素材。
(三)依據學情,設置度量個性化
圍繞學生的學習認知需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診斷、評估和分析,為他們布置適量和適度的作業,是個性化作業的顯著特征。圍繞學生的學情,教師多給學生相應指點,能讓學生在適合的練習中積淀深厚認知。這也是“雙減”政策的需要,體現了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創新作業類型方式,科學設計,多做有效訓練的特征。依據學情制訂度量個性化作業,使得學生在融合發展中產生多樣化、深層次感知體驗。
從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出發,圍繞限時定量與循序漸進原則,可為學生提供相應作業。這些作業包括如下幾點:1.突出基礎類訓練,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對課程學習內容有全面認知感受,能在切合教材重點的基礎上,讓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可挑選的作業;2.體現時限度量,能讓學生享有足夠的時空來思考,并為他們提供與自身學習認知能力相匹配的作業,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選擇找到適合練習的作業,以此激發學生認知的活力與創造力;3.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相關層次性作業,幫助學生在參與訓練中獲得有效認知感思;4.為學生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依據,引導學生能通過自評、互評、點評等多元化評價,幫助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認知,找出與之相應的修改完善策略,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與創造力。這些具有度量化的個性作業,既能使得學生在充分了解自我的過程中緊扣學習要點,又能使得學生在積極參與練習中形成多維度、深層次認知體驗。
(四)展現思維,緊扣階段個性化
思維品質作為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反映了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認知層次,也是個性化作業關注的核心指標。從思維發展的層級看可分為低階、中階、高階等層級,分別對應為“觀察與辨析”“歸納與推斷”“批判與創造”。以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為主線,多設計具有層階化的思維作業,既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又能對激活學生探究激情起到內化促進作用。
個性化作業以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為目標,引領學生在不斷挑戰自我認知中產生多樣化、深刻性感悟。同時,以思維層階為指向的作業,能使得學生在由淺入深地感思中有不一樣的收獲。以在八年級英語下冊第四單元的一本好書的“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作業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What did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from the article?”嘗試運用文本中詞匯予以介紹,以此培養學生觀察理解能力。在學生對格列佛和利立浦特有了了解后,可圍繞“What did Gulliver meet in Gulliver?”“Why would the men of Lilliput tie Gulliver up?”等話題,讓學生從語篇中摘錄與之相關的詞匯,以此培養學生的“歸納與推斷”認知思維。在學生閱讀文本后,可組織學生圍繞“If you were Gullivers friend,what would you like to help Gulliver?”話題,暢談自己的感思與認知。教師通過換位思考方式引導學生多深入體味文本,能讓學生在融入語篇情境催生發散思維,促進其批判與創新思維發展。
四、設計個性化作業的反思
設計個性化作業應在緊扣學生學習需求和差異發展的前提下,多給學生提供適度作業。個性化作業設計應注意如下幾點:(1)了解學生關注需求點,從教材的重點、學生認知難點出發,為他們提供具有新鮮感的作業;(2)作業要有發展創造性,能讓學生在跳起來摘果中保持好奇心;(3)留有空白,引發學生對個性化作業開展二次加工,培養學生高階思辨能力。
“知此知彼,百戰不殆。”設計個性化英語作業,既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又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他們發展創新的潛力。教師在緊扣課程要求的基礎上,多留足時空和空白,引領學生在積極探索中發現問題,幫助學生在探究問題中增強問題解決能力。個性化作業能讓學生帶著挑戰去探索其中奧妙,在不斷探索中提高自己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楊靜 鄭琪.“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事實[J].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2022(8):62-66.
[3]羅玉平.“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創新與實踐[J].中學生學習報·教研周,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