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作業作為鞏固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方式,一直都是關鍵教學模塊,要求教師切實提高作業質量。在初中歷史校本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情,做好分層作業設計工作,保證學科作業充分契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科教學中發揮預期的效果。本文先闡述了初中歷史校本作業設計的基本現狀,接著明確了校本作業分層設計的重要意義,最后從關注學生能力差異、結合學生興趣愛好、根據學科知識內容、引入小組分工作業等多個方面,探索了校本作業分層設計的具體策略,給歷史教師布置高質量作業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初中歷史;校本作業;作業設計;分層
作業
隨著新課標的全面推行,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也迎來了諸多變化,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錘煉學生的核心能力。多元化的校本作業能夠給學生帶來多種鍛煉,促使學生獲得全面提升。特別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理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需要積極推動學科作業的創新。目前,不少教師都已經開始應用分層作業模式,提高作業的靈活性,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正常完成學科作業,切實提高學科作業的最終價值。在這種背景下,就有必要全面分析初中歷史校本作業的設計與分層方式,通過學科作業持續提高學生的素質品格。
一、初中歷史校本作業設計現狀
(一)作業缺乏針對性
現階段部分歷史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作業內容缺乏針對性。特別是不少教師直接將歷史課本教材中的題目設計為作業,導致作業內容豐富性不足,很難起到鍛煉作用。事實上,歷史教材中的例題雖然比較經典,但是數量和類型比較少,需要教師增加一些課外資源。而一些歷史教師并沒有認清這一點,導致最終設計的校本作業在內容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需要在后續進行相應調整。
(二)作業形式較單一
初中歷史校本作業設計過程中,還存在作業形式單一的問題。初中歷史學科的知識點是非常多的,需要通過學科作業進行鞏固加強。一些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更傾向于知識性作業,面向學生強行灌輸學科知識,比如背誦作業等。這種單一類型的作業形式很容易挫傷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心理抵觸,不僅無法取得預期的作業效果,還會影響歷史學科教學的最終成效,必須盡快轉變。
二、初中歷史校本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校本作業分層設計可以顯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目前不少學生已經對歷史學科產生了負面感知,在完成學科作業時也處于明顯的被動態勢。在這種情況下,作業分層設計可以提高學科作業與學生的適配度,降低學科作業的難度,并使得學生在完成學科作業過程中真正獲得快樂。在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后,他們在學科作業中就會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使得學科作業更容易達成預期效果。
(二)貫徹分層教學理念
初中生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非常顯著的個體差異,同樣的校本作業會給學生帶來差異的感受?;谶@種情況,分層教學理念開始得到全面應用,并且成為應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重要教育理論。而分層作業也是教師在校本作業設計中全面貫徹分層教學理念的成果,可以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差異化作業,提高校本作業與學生的契合度,使得學科作業能夠發揮相應價值。
(三)錘煉學生綜合素養
在新課標全面貫徹以后,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也開始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校本作業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經引起了充分重視。在校本作業設計中使用分層作業模式,可以從多個層面錘煉學生的素質能力,使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實現綜合素養潛移默化的提升。特別是在完成拓展作業類型以后,最終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三、初中歷史校本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策略
在初中歷史校本作業設計過程中,分層作業已經成為重要的創新方向。目前,不少教師已經開始重視這種作業模式,并且開始積極開發與應用,但最終取得的效果比較一般。這里也結合初中歷史校本作業設計實踐經驗,談一談分層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
(一)關注學生能力差異,設計能力分層作業
在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已經表現出了顯著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能力差異,并基于此設計能力分層作業。在這之中,教師可以引入最近發展區理論,考查學生的實際學情和潛在學習能力。基于這些考量,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不僅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契合他們真實學情的作業,還要避免學科作業對學生帶來過大壓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適當加大作業的難度,利用學科作業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與深度,引導他們朝著最近發展區成長,使得他們在歷史學科學習和作業訓練時有追趕的目標。這種個性化變量作業不僅能夠提高學科作業的成效,還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積累,最終達到量變產生質變的效果,使得學科基礎薄弱的學生不斷提升。
在初中歷史八年級《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難度分層作業,并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號入座,完成分層作業的匹配。對于學科基礎薄弱并且學習能力較差的C層學生,作業內容以基礎歷史知識為主,作業形式可以選擇重點筆記、錯題本等,幫助他們夯實作業基礎。對學科能力處于中游的B層學生,校本作業可以由學生的個人需求進行彈性處理。此時教師可以制作關于本章節知識點的題庫,其中有選擇題、填空題、材料解析題等,根據學生的個體薄弱點自由選擇,提高作業的精準化與個性化水平,提高個體學習效果。對學科基礎較強并且學習能力較好的A層學生,校本作業可以設計為思維創新類題目,引導他們繼續錘煉自身的學科應用能力。這些方式可以充分避免題海戰術作業,促使學科作業取得預期效果。
(二)結合學生興趣愛好,搭建多元類型作業
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學生對歷史學科有較高的興趣,那么教學活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豐富作業的內容與形式,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本作業中。比如,當前很多初中生都喜歡盲盒類商品,因此,教師可以考慮設計“盲盒”作業,由學生抽簽選擇具體的作業內容與方式。盲盒元素能夠顯著強化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內源動力。
在初中歷史八年級“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單元知識點設計多種類型的作業,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偏向自由選擇。結合本單元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計繪制抗日戰爭思維導圖、制作重要抗戰人物志卡片、制作歷史事件手抄報等。此時教師也可以考慮引入盲盒機制,將作業類型寫到小紙條中,并將其放到盲盒里。每個學生依次上臺抽取一張小紙條,完成紙條上記載的學科作業。盲盒抽取環節可以進一步提高校本作業的趣味性,提高他們參與作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使校本作業取得預期
效果。
(三)根據學科知識內容,創建知識分層作業
結合初中歷史學科特點來看,學科作業可以分為知識型作業和技能型作業。前者主要是指歷史史實、歷史解釋、歷史影響等需要熟記的知識點,學生通過長時間記憶可以較好地掌握,而后者則是指學生結合自身所掌握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固化知識的應用能力。通過這兩類作業的訓練,學生才能形成較強的學科素養。其中歷史知識點是學生掌握歷史學科技能的基礎,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初中歷史學科知識內容特點,完成校本作業的分層設計。在具體設計作業時,教師也可以整合知識型作業和技能型作業,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的掌握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在初中歷史七年級《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漢朝歷史基本知識,設計知識型作業和技能型作業,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實現作業分層設計。在平時學習與測驗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積極進行學習的反思,明確自身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清晰洞察自身短板,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作業。比如,對那些答題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足的學生,可以優先選擇技能型作業,提高自身的知識解析能力。比如,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請回答問題:(1)結合自身所學知識,談一談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績。問題:(2)嘗試分析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共性,并將兩者放在一起評判其功績,以史為鑒展開系統性評價。從作業知識分層的角度來看,問題(1)屬于知識型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對本章節有系統性的了解與掌握。而問題(2)則屬于技能型作業,需要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以及之前關于秦朝時期的知識進行歷史規律推演,實現舊知識的遷移,錘煉他們的學科知識能力。不僅如此,此類作業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洞察自身的不足。比如學生能夠輕松回答問題(1),但是面對問題(2)不知所措,很難準確作答。那么就說明自身在歷史知識應用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后續學習中進行專項提升。
(四)引入小組分工作業,實現學生合作共進
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也要引入小組分工作業,促使學生在完成校本作業的過程中進行充分的交流與互動,在相互合作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錘煉他們的綜合學科素養。教師在劃分小組時,需要做好小組成員實力的平衡,還要遵從學生的個人意愿,切實提高分組的合理性。在完成小組分工作業的時候,原則上讓學生自行分配組內任務,并引入比賽評分機制,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拓展校本作業的應用價值。
四、結束語
綜合來看,初中歷史校本作業分層設計具有多種價值,是歷史作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教師在平時應該積極關注作業分層設計的相關理論與具體方法,積極跟其他教師進行教研互動,分享作業分層設計的經驗。在具體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時,教師也要關注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學情和課堂教學知識,選擇合適的分層方式,并積極引入一些趣味性元素和課外資源,使得分層作業更加豐富。這些方式可以逐步提高初中歷史校本作業的質量,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本文系三明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2021年度“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分層次校本作業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JYKT—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