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產業集群:源起、內涵特征與研究框架

2024-04-25 17:12:00焦豪馬高雅張文彬
產業經濟評論 2024年2期
關鍵詞:研究方法

焦豪 馬高雅 張文彬

摘 要:數字產業集群是把握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進而構筑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選擇。首先,本研究從數字技術興起、政府政策支持和企業數字化轉型三個方面分析了數字產業集群得以興起的原因。其次,從空間分布、產業范圍、協作方式、治理模式等方面對數字產業集群的特征進行了分析。再次,基于“運行載體-發展目標-治理機制-演化過程”的分析思路,提出可以基于平臺視角、網絡視角、制度視角以及種群生態視角等理論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展開研究。最后,提出采用案例研究、定量研究、社會網絡分析、定性比較分析等方法對涉及數字產業集群的重要議題展開科學化和規范化分析。

關鍵詞:數字產業集群;內涵特征;理論視角;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DoI: 10.19313/i.cnki.cn10-1223/f20240312.002

一、引 言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推動力(焦豪,2023)。然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尚面臨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供應鏈受制于人,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數字鴻溝未能有效彌合以及數據資源潛力釋放不夠充分等嚴峻的問題和挑戰。數字產業集群作為數字經濟時代全球范圍內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行業企業依托數字產業平臺虛擬集聚而形成的新的集群形態,有助于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要素資源最優配置與流動(王楠,2023)。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因此,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是我國把握新一輪信息科技革命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實現技術跨越的重要抉擇(安同良和魏婕,2023)。

數字產業集群與虛擬集聚、產業集群虛擬轉型及產業數字化轉型等具有不同程度的關聯,均涉及到數字技術對產業集群及集聚活動的影響滲透。當前學者們已經對虛擬集聚、產業集群虛擬轉型及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開展了研究與探討。例如,王如玉等(2018)提出虛擬集聚這一概念,認為虛擬集聚是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以數據和信息實時交換為核心的集聚形態與模式,同時較為詳細地分析了虛擬集聚的類型、形成機理及其功能、載體、特征與模式;陳小勇(2017)指出產業集群的根本優勢在于促進了分工的深化發展,闡述分析了產業集群虛擬轉型的形成動因及其對傳統產業集群組織形態、運作機制及演化路徑形成的變革作用;肖旭和戚聿東 (2019)從產業效率提升、產業跨界融合、產業組織競爭模式重構、產業升級賦能四方面分析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維度,揭示了數字技術應用對傳統產業升級的影響機理。

盡管學者們關注到了數字經濟及廣泛應用的數字技術對于產業層面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但是對數字產業集群這一新的產業活動現象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卻相對缺乏。具體而言,“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是認識和思考新事物新現象需要遵循的普遍規律,深入認識問題“是什么”和“為什么”是形成“怎么做”解決方案的關鍵(樂云等,2022)。然而,當前文獻的側重點在于面向實踐需求對“如何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展開討論,研究焦點集中在“怎么做”的問題上,相對而言,對數字產業集群“是什么”“為什么”等基礎理論問題缺乏深入研究與討論。同時,由于數字產業集群研究正處于起步萌芽探索階段,需要探索性、指引性研究,而當前對數字產業集群如何開展進一步研究的探討卻相對缺乏。因此,有鑒于數字產業集群的實踐發展及其對數字經濟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潛力,本文嘗試對這一新的集聚現象“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進行初步研究,并基于不同理論視角與研究方法解析其中涉及的諸多研究問題,以期推動并激發更具學術意義和理論思維的對話與探討,促進數字產業集群研究體系的系統化與邏輯化發展。

余文主要內容如下:首先,論述數字產業集群的源起與內涵;其次,闡述數字產業集群的重要特征;再次,對數字產業集群研究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進行分析;最后,總結本文主要研究結論并提出未來展望。

二、源起和內涵界定

數字產業集群的源起關注其存在和形成的原因與意義,屬于“為什么”范疇的內容,數字產業集群的內涵則關注其本質和定義,屬于“是什么”范疇的內容。對數字產業集群源起與內涵這兩方面內容的分析有助于厘清數字產業集群概念內涵、這一現象的研究邊界等基礎性理論內容,是后續研究的鋪墊與基礎。

(一)數字產業集群的源起

數字產業集群的興起與發展有其獨特的時代機遇與歷史背景,受到技術、制度、企業等多重復合因素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主要從數字技術使企業跨越地理距離、政府政策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力支持以及企業數字化轉型為其提供的實現條件三個方面來闡述數字產業集群的源起。

1.數字技術使企業跨越地理距離協作成為可能

數字技術的出現與廣泛應用使企業跨越地理距離成為可能。首先,數字技術改變了經濟主體的交互方式。數字技術為經濟主體構建了可交互虛擬空間,能夠加強企業間跨地域聯通(Fernandez-Escobedo et al.,2023)。以往,為了最大化降低企業間交流成本,選擇地理位置上較為鄰近或者交通比較方便的伙伴進行合作是大多數企業的選擇。而數字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可視化、線上會議、遠程通話等虛擬交互空間及平臺的發展普及,促進了空間上分散的活動的協調和整合(G?tz,2021),使企業能夠實時連接,拉近了企業之間的距離。其次,數字技術擴大了生產要素的流通范圍。對處于不同產業鏈環節的集群成員來說,他們最終的目標是完成自身在產業鏈中的任務,通過與其他企業共同協作來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暢通和流轉。因此,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彼此跨越時空的通訊交流只是數字產業集群得以形成和集聚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數字技術通過激活信息這一關鍵要素促進了流通業改造升級,能夠極大地加速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所需生產要素的流通,擴大各類生產要素的流通范圍,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成本,產品和服務的流通范圍和消費市場被大大拓展。因而,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的經濟活動也逐漸擺脫了地理距離、區域范圍的約束,使得企業跨越地理空間進行協作成為可能。

2.政府政策支持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政府政策對數字經濟的大力支持促進了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一方面,構建數字產業集群是完善數字經濟發展體系的重要內容。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是全球產業革命的發動機,也是各國新一輪博弈中努力搶占的競爭高地。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技術迭代和市場變化頻繁、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充分發揮數字產業集群潛在的集聚、溢出與協同效應,對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為數字產業集群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政府出臺的一系列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政策與重要措施,使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日益成熟,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極大地完善了數字經濟政策體系與發展體系。為了更好地解決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核心問題,政府積極引導和鼓勵數字產業集群發展,為其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推動了數字產業集群的形成演化。

3.企業數字化轉型為數字產業集群興起提供現實條件

企業廣泛地推行數字化轉型為數字產業集群出現發展提供了現實條件。首先,積極地數字化轉型為企業在更大范圍內的連接創造了條件。數字產業集群中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聯和連接體現為信息的交換與互動,需要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的交流方式和工具實現信息互動,采用數字技術并積極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集群企業往往能夠具備這種互動能力。因此,這些企業不僅擁有與地理鄰近企業進行線下交互的能力,同時具備了與遠程伙伴連接互動的能力(Jasinska 和Jasinski,2019),進而形成廣泛的網絡連接以隨時隨地溝通學習,推動企業在網絡空間內進行大規模集聚活動。其次,企業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了產業鏈轉型重構升級。完成初級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自身原有邏輯思維,并驅動企業在生產管理方面更加趨向智能化,在企業營銷管理方面趨向精準化,以及在企業資源管理方面趨向高效化,由此帶來企業管理制度和管理范式的顛覆性創新(劉淑春等,2021),進而推動自身行業實現轉型升級,廣大中小企業將從整體上顯著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數字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因此,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的不斷推進,廣大中小企業具備了數字化工具使用能力,并逐漸改變和適應數字化的生產、交流方式,為數字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現實條件和數字基礎。

(二)數字產業集群的內涵界定

數字產業集群是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產業集聚現象,當前對數字產業集群的研究正處于萌芽時期,不同學者側重于強調數字產業集群的不同性質或功能,進而給出數字產業集群的具體意涵,回答了“何為數字產業集群”這一問題(如表1 所示)。總結來看,學者們主要是從以下研究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的概念內涵加以界定。

首先,從空間分布來看,已有研究在概念界定中指出數字產業集群及其成員的活動集聚范圍。具體而言,單從數字產業集群的概念界定來看,呂璐(2022)僅指出數字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及相關機構在空間上進行集聚,但是并未明確“空間”指的是地理空間還是網絡空間。進一步地,由于數字產業集群本身的數字化基因與數字化背景,周海川等(2023)和趙作權等(2022)均在概念定義中明確說明數字產業集群是在特定地理空間或互聯網平臺/空間上進行集聚。這使得可以有根據地認為,與傳統產業集群僅在地理空間上進行大規模的集聚活動不同,數字產業集群的集聚范圍不僅包括地理空間上的集聚,更重要的是,數字產業集群使得主體成員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網絡空間上實現數字化、虛擬化集聚(Kayley,2017;Taura 和Radicic,2019),實現了地理空間與網絡空間活動范圍的結合。

其次,從功能作用來看,已有研究在概念界定中對數字產業集群能夠帶來的功能作用與競爭優勢有所涉及。具體地,由于數字產業集群實現了地理空間與網絡空間中集聚活動的結合,學者們對數字產業集群發揮的促進轉型融合、競爭合作以及網絡共享等作用加以強調。其一,數字產業集群作為眾多企業主體及組織機構實現集聚的空間與場所,能夠通過最新技術支持他們在流程、服務和商業模式上的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效率和競爭力(Jasinska 和Jasinski,2019),同時能夠為參與者的經濟活動提供有力幫助,從而加強不同組織之間的聯系(G?tz,2019),促進實現跨部門活動融合(Evans,2019)。其二,數字產業集群是數字化組織競爭與合作的虛擬空間,參與者可以利用虛擬空間中的技術基礎設施在虛擬空間中實現競爭與合作,支持甚至取代任何數字化的組織功能(Fernandez-Escobedo et al.,2023)。其三,數字產業集群有利于形成線上與線下相互融合的企業網絡,有助于企業成員借助數字技術強化自身與其他企業在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及數據技能上的關聯共享(趙作權等,2022)。

最后,從主體構成來看,已有研究在概念界定中側重于突出數字產業集群由哪些組織或機構組成。具體地,雖然呂璐(2022)指出數字產業集群是由數字產業鏈上的企業主體和相關組織機構在空間上集聚而成,不過這一界定對于構成數字產業集群企業或機構的闡述較為籠統。王政(2022)和周海川等(2023)均提出了數字產業集群構成企業主要從事的行業及業務范圍,包括從事數字技術應用、數字化產品服務與制造、數據驅動的企業。周海川等(2023)則進一步指出除企業主體之外的其他機構,如基礎設施供應商、管理機構、服務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由此可以看出,數字產業集群由多元化的經濟主體與組織機構構成,除了從事具體生產、交易活動的企業組織,還需要各類發揮不同作用功能的服務機構來保障其良好運行。

基于對數字產業集群源起動因的分析,并結合當前學者對數字產業集群的闡釋,本文認為數字產業集群是數字經濟背景下本地或跨越地理距離、由政府政策與制度支持的、以數字原生企業及在位企業數字化轉型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產業集聚現象。

三、具體特征分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數字產業集群,本文從空間分布、產業范圍、協作方式以及治理模式等方面對比傳統產業集群,對數字產業集群的特征展開分析,如表2 所示。

(一)空間分布

1.傳統產業集群:以地理空間分布為基礎的集聚

傳統產業集群產生于產業集聚,用以分析企業在區域內的集聚現象(Tsakalerou 和Akhmadi,2021)。在地理空間上集中是傳統產業集群的最大特征,也是傳統產業集群得以形成的原始動力。一方面,特定地理區域具備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市場資源等稟賦優勢吸引廠商聚集在一起開展經濟活動,能夠有效縮短分工的地理距離,有利于形成大規模產業集群;另一方面,特定區域范圍內產業集群形成的外部性優勢能夠大幅降低廠商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產生技術、品牌、學習等多方面積極的溢出效應(Jasinska 和Jasinski,2019)。盡管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集群在提升區域競爭優勢方面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由于受到地理空間邊界較為嚴格的約束與限制,有著天然的地理依賴性,能夠輻射和影響的主體及范圍是有限的。尤其是隨著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傳統產業面臨增長挑戰,產業集群競爭力逐漸表現出頹勢(金楊華等,2023)。

2.數字產業集群:以地理空間+網絡空間或單純網絡空間為基礎的集聚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期望在數字環境中聚集,以改善合作和互動(Fernandez-Escobedo et al.,2023)。在一系列數字技術及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沖擊和影響下,產業集群的形式與性質發生了改變。因此,產業集群逐漸擺脫了地理空間的束縛,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空間集聚(王政,2022)。有些數字產業集群在依托特定地理空間的基礎上,疊加網絡空間實現線上線下分工協作;有些數字產業集群則徹底擺脫了地理空間的束縛,分散在不同地理區域的集群成員完全依托網絡空間開展產業活動。

首先,以地理空間和網絡空間集聚為基礎的數字產業集群。此種類型的數字產業集群以一定的地理空間為依托,各類成員在特定區域范圍內開展經濟活動;與此同時,也具有網絡空間上的集聚活動,有利于帶動傳統產業以及傳統產業集群實現數字化的轉型與升級,推動線上線下高度融合。

其次,以單純網絡空間集聚為基礎的數字產業集群。此種類型的數字產業集群完全得益于互聯網信息技術所支撐的虛擬集聚,集群中的成員不受物理空間以及時間的約束,而是以數字化產業平臺為載體,在互聯網空間“大量集中形成集聚”,其中充滿了編碼化數字信息的流動與交互,實現了集聚方式的完全虛擬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王如玉等,2018)。

由于產業集聚而產生的地理鄰近是產業集群得以形成的原始驅動力,且先前對于產業集群的理解與研究大多是基于特定地理范圍內的研究。因此,本文認為,傳統產業集群與數字產業集群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同可以說是二者最顯著的不同,并且空間分布的不同將影響并決定著它們在其他方面的差異。同時,需要指明的是,數字產業集群并非顛覆和推翻了傳統產業集群,而是產業集群本身隨時代進步而動態演變的結果,是產業集群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生,并將推動傳統產業集群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二)產業范圍

1.傳統產業集群:以單一產業為主

傳統產業集群通常圍繞單一產業進行聚集。產業集群中相互關聯的組織和機構通常共處于某一特定的產業領域,彼此之間由于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和相似性而聯系在一起(宓澤鋒等,2020)。傳統產業集群的特征之一是集群內企業在地理鄰近性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實行專業化分工,基本圍繞某一特定產業或緊密相關產業、或幾個有限產業從事產品經營活動,彼此之間由于產業鏈分工與協作形成緊密合作關系。因此,盡管不能斷定所有傳統產業集群都是圍繞某一特定產業展開協作,但可以確定的是,傳統產業集群中很大一部分集群更加偏向單一產業,并且圍繞特定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供應鏈和人才鏈,從而實現產業價值創造與價值增值。這些產業集群通常被限制在特定地理區域內,或者對某些資源具有強烈依賴性。從更為宏觀的視角來看,傳統產業集群所覆蓋的產業領域和范圍是相對封閉的,難以實現產業的融合,最終將導致其自身范圍及功能拓展受到限制,以致難以突破自身發展瓶頸。

2.數字產業集群:以跨界產業為主

數字產業集群則具有明顯的產業跨界特征。得益于數字技術的支持,與產業有關的平臺、軟件使分散在不同地區的產業主體或參與成員都能夠通過產業平臺在數字產業集群中實現跨行業的溝通交流,通過共享式平臺架構和互補性業務創新,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體驗(王節祥等,2018)。因此,與傳統產業集群相比,數字產業集群的行業范圍和行業性質不僅僅局限在單一行業或少數幾個相關行業之中,而是能夠進一步將其他看似不相關、毫無關聯的行業納入進來,為這些多元化跨界產業及其參與主體提供資源整合與交流合作的機會,為廣大的集群參與者和產業集群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可能性。一方面,從參與者層面來看,集群參與者能夠基于數字產業集群實現自身業務功能與服務范圍的拓展,幫助他們解決難題、突破瓶頸,更容易實現轉型。另一方面,從集群層面來看,數字產業集群也更加有利于加強產業之間的融合,使集群免于對某一特定產業或資源的依賴,保持良好的數字產業集群生態,從而推動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演化。

(三)協作方式

1.傳統產業集群:以鏈式分工為主要特征的協作方式

傳統產業集群在產業鏈思維的影響下,彼此之間的協作方式往往以線性的鏈式分工為主,通常是某個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通過集聚形成產業集群(王如玉等,2018)。對于專業化分工精細明確、產業鏈價值鏈環節較長的產業集群來說,往往存在著嚴格的層級界限,一方面,在缺乏高效的溝通方式以及實時溝通范圍有限的情況下,產業集群內的知識、信息需要經過層層傳遞才能到達,這將大大增加集群內信息的傳遞成本、延長溝通反饋時間,嚴重影響信息時效性;另一方面,在集群成員較為分散、內部聯系較為松散的情況下,產業集群內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和管理的同步以及價值鏈的配合難以實現,導致成員間協調協作程度較低、缺乏創新動力,產業集群發展粗放,產業活躍度不高。因此,在鏈式分工為主的協作方式下,傳統產業集群成員之間的互聯水平較低,往往存在效率低下、信息孤島、協同不足等痛點和難點,這些特點影響著產業集群的穩定與持續,使得難以應對市場與行業的重大變化,缺乏產業競爭力。

2.數字產業集群:以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協作方式

在數字經濟時代,萬物互聯的信息化與智能化成為“核心”,“連接”成為萬物互聯的基本機制,企業必須與不同企業建立多層次復雜聯系才能掌握并獲取優勢資源(安同良等,2023)。因此,與傳統產業集群不同,數字產業集群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呈現出網絡化的協作方式。這種由產業鏈不同環節企業形成的新型協作網絡,有利于集群整體參與外部競爭,從而構建快速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變革的競爭能力(王如玉等,2018)。通過深入了解原有集群運作中存在的問題,數字產業集群中產業平臺架構的搭建能夠有效消除原有價值鏈活動中存在的冗余環節,對集群生態進行重構,一方面有利于集群參與成員基于平臺實現多方協作,改進溝通方式,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大大降低溝通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打通生產端和需求端之間的聯系,使得供需雙方能夠直接相連,反向推動產業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提升集群整體創新創造能力(王節祥等,2018)。此外,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在集群活動中經過采集、清洗、存儲、加工等各個環節,規模和價值不斷積累,有利于集群成員利用數據資源分析生產及需求情況以優化運營,形成更加合理的供需對接和穩定有效的生產協調機制,實現生產、研發、庫存、物流等多環節業務協同(劉濤雄等,2023)。

(四)治理模式

1.傳統產業集群:以垂直管理為主的治理模式

為了配合鏈式分工協作,傳統產業集群的治理模式主要以垂直管理為主,通過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實施集群治理。垂直管理模式具有較為明確的層級特征,通常需要經由自上而下的指令發布以及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來實現溝通協調。盡管這種治理模式能夠對產業集群協作起到一定的協調作用,但是卻存在著如治理機制的主體缺失、制度缺位和管理低效等治理缺陷(周泯非和魏江,2010)。長此以往,隨著國際產業競爭格局的顛覆性改變,大量產業集群的治理劣勢開始顯現,導致產業結構轉型艱難和績效增長乏力,許多產業集群日漸衰落。因此,吳松強等(2018)指出,在外部經營環境快速變化以及企業內部資源較為匱乏的情況下,集群企業的創新模式應該由“線性范式”轉變為“網絡范式”。

2.數字產業集群:以平臺化為主的治理模式

數字產業集群具有較為明顯的融合特征,能夠不斷突破行業間的固有邊界,導致以往傳統產業集群背景下的垂直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并有效推動數字產業集群發展,需要重新規劃設計新的集群發展治理模式(王政,2022)。虛擬集聚的載體是網絡平臺(王如玉等,2018),數字產業集群的形成得益于特定的產業平臺,使得大規模并不鄰近的產業主體在網絡空間中聚集,平臺成為市場、企業和供應鏈之外一種新的治理模式(賀俊,2020),治理方式與治理手段的實施需要借助數字化工具通過平臺進行發布并執行。與傳統產業集群的治理相比,盡管都是通過各種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安排以實現集群內各主體行為活動的協調,從而創造秩序、減少矛盾和實現集群共同利益(DeLangen,2004),但是數字產業集群的治理方式與治理手段呈現出明顯的數字化、智能化特征(齊宇和劉漢民,2022),產業組織結構更趨扁平化,有利于實現跨部門、跨行業協同及多方參與的治理機制。同時,盡管基于平臺化的治理能夠解決一些傳統產業集群中面臨的治理難題,但是也相應地需要處理更為復雜情境下的一系列交易關系與社會關系,以及主體更加多元化情況下的權力與利益分配問題,以使集群內的產業經濟活動更加有序進行。

四、研究的理論視角

對具體經濟現象的觀察與研究可基于不同的理論視角展開,從而剖析其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與不同內容。通過對數字產業集群相關內容的研究與梳理,可以發現:數字產業集群的運行載體是數字化產業平臺,基于數字化產業平臺匯聚企業并支撐內部產業活動的開展及數據要素、信息要素交互;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是通過網絡化實現創新產出,網絡化是至關重要的,有利于刺激各種組織之間建立聯系,增強知識交換,提高集群創造能力(G?tz,2019);數字產業集群的治理機制則涉及到對不同層次制度環境的適應及相關政策設計,以便為集群及其參與者創造良好條件,提供機制保障;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過程具有生物種群特征,與自然生物種群類似,數字產業集群內各組織形態構成不同種群群落,并且同樣會經歷不同演化周期,從而實現演化發展。因此,基于“運行載體-發展目標-治理機制-演化過程”這一分析思路,本文從平臺視角、網絡視角、制度視角以及種群生態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相關的研究內容予以闡述。

(一)平臺視角

近年來,平臺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受到管理學、經濟學、信息系統等各學科領域的廣泛關注。數字經濟背景下,商業經濟活動的運作與開展已然離不開數字化平臺的參與,數字產業集群同樣如此,需要依托數字化產業平臺,將其作為集群產業活動的載體以實現不同主體在網絡空間的集聚。數字平臺的蓬勃發展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也推動著商業實踐的更新與變革。因此,有鑒于平臺實踐的重要性和平臺問題的新穎性,可基于平臺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展開研究,探究和透視數字產業集群的相關動態。具體地,可重點關注平臺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價值共創與治理機制等相關研究主題。

1.平臺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價值共創研究

與消費互聯網邏輯下交易屬性主導的平臺類型不同,以產品生產或技術研發為主要任務的產業平臺的內核是與平臺用戶互動,從單純的交易撮合轉向產業鏈路上多主體的價值共創(金楊華等,2023)。然而,由于行業知識的多樣性以及參差不齊的集群企業數字化能力,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背景下成功的價值共創模式是較為缺乏的(馬永開等,2020)。因此,有必要探究在數字產業集群這一新現象和新情境中,相比于其他平臺類型或傳統產業集群背景下的價值共創有何不同。具體地,可基于平臺視角探究數字產業集群內價值共創的實現過程與微觀機理等內容。

首先,平臺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價值共創的實現過程研究。通過平臺視角審視數字產業集群,將平臺視為集群成員集聚并開展經濟活動的載體,其價值共創的實現是平臺主導者與眾多平臺參與者資源互動、協同合作以推動價值創新的動態過程。由于產業互聯網情境下行業知識的專屬性極強,參與者與平臺的共創特征更為凸顯(陳威如和王節祥,2021),更加需要聯合各價值主體對異質性資源進行協調以實現價值創新。那么,基于平臺的價值共創由哪些價值活動構成、不同價值活動之間如何協調、不同行業實現價值共創的活動與過程具有哪些一般性特征與普遍經驗以及獨特屬性等問題,有待未來研究挖掘。另外,各主體參與價值共創、實施共創行為策略的活動反映了各自的決策邏輯與價值認知(王琳等,2023),因此,價值共創的實現過程伴隨著怎樣的決策邏輯與決策戰略,如何實現決策邏輯、決策戰略與共創過程的匹配從而更好地促進資源交互、達成共創目標,同樣值得挖掘探索。

其次,平臺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價值共創的微觀機理研究。基于平臺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價值共創的研究,除了關注實現價值創造的整體過程,還需要關注平臺中多樣化、異質性參與者對于價值共創產生的微觀影響。其一,由于多主體協作的高度復雜性,彼此之間的信任水平是達成深度共創的關鍵,因此,探究如何建立并深化不同主體間的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信任,激發彼此聯結互動、共創共贏的意愿,從而實現產業資源整合,具有重要意義。其二,依托數字產業平臺開展的價值共創活動由主導企業牽頭,主導企業在整個價值創造活動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因此,主導企業如何處理平臺中各集群參與成員間的復雜動態關系,如何實現和應對主體層面、平臺層面及集群層面等不同層面之間的價值目標的協調與沖突,以及主導企業的戰略決策與變革行動如何影響參與主體的響應能力與共創意愿等內容有待進一步探究。

2.平臺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治理機制研究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以數字平臺為代表的新型組織形態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組織的商業模式和價值創造方式(馬鴻佳和林樾,2023)。由于數字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集群以及交易平臺的特征屬性、主體性質大為不同,且當前數字產業集群內部產業融合不深、協同性較低(周海川等,2023),因此,有必要探究應如何安排和部署各方主體以實現良好的協作與融合,探究平臺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治理結構設計與利益分配機制。

首先,平臺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治理結構設計研究。隨著工業4.0 的發展,產業互聯網情境下各類平臺不斷興起。對于數字產業集群中平臺治理結構的設計,一方面包括對平臺技術架構的設計,另一方面包括對平臺所有權結構的設計。第一,不同技術組件、子系統的功能、安排及其之間的交互支撐并決定著平臺治理策略的實施(Hanseth 和Modol,2021)。因此,如何對數字產業集群內部平臺進行模塊化、標準化設計,將治理目標、治理手段與技術架構設計進行有機結合以實現更好的治理效果,是未來值得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對所有權結構的設計決定著平臺本身是為單個公司專有還是由多個所有者共享(Tiwana et al.,2010)。相應地,不同的所有權結構設計將會影響著平臺決策權與控制權的集中程度或分散程度,進而影響平臺及集群的整體演化方向與治理目標。因此,如何對集群內產業平臺的所有權結構進行設計以實現最優治理,同樣值得展開深入研究。

其次,平臺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治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研究。利益分配機制體現了產業平臺主導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權力和地位的差異,由此引發權力、價值分配是否合理等問題。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一方面應包括合理的價值創造與分配模式,另一方面應包括有效的約束監督機制。第一,價值分配機制決定著平臺參與者之間協作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公正合理的價值分配機制有利于確保有效的價值創造、增強激勵相容,促進實現良好的互補創新。第二,有效的約束監督機制有助于各方明確自身義務與職責,幫助實現有效的平臺治理,從而有利于協調行動、減少沖突,對平臺績效與集體創新至關重要(Chen et al.,2021)。因此,關注并探究如何平衡集群企業與平臺主導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及權力劃分,明確政府、主導企業、行業協會等關鍵主體的職能邊界、權利義務,盡量避免極端的價值占有行為及機會主義行為等問題,對實現集群治理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二)網絡視角

在全球競爭環境下,由于知識和技術的分散性,企業無法僅依靠內部知識獲取實現競爭、創新活動的成功(Ritala et al.,2013),數字產業集群內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彼此連接構成了其中網絡化的組織關系,有利于促進企業間知識的流動與相互學習。自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弗里曼等學者便將企業集群視為一種網絡形態(孫小強,2015),網絡化是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姜海寧等,2023)。因此,可基于網絡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展開研究。具體地,可關注數字產業集群中的結構特征與要素流動等內容。

1.網絡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結構特征研究

數字產業集群各主體的行為活動會受到其自身所處網絡結構與特征的影響,網絡結構以及不同的結構特征影響著特定網絡的功能,進而影響著網絡企業主體以及數字產業集群的創新績效與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在不同長度的時間維度下,數字產業集群將呈現出靜態與動態不同方面的結構特征。基于此,透過網絡視角來剖析數字產業集群相對靜態及動態情境下的結構特征,對于其構建持續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網絡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相對靜態情境的結構特征研究。相對靜態情境下的結構特征關注數字產業集群在某一時間節點上的網絡結構呈現出的特征。根據社會網絡理論的相關內容,特定網絡內不同節點的網絡位置、網絡規模、集聚程度以及網絡類型等內容可用于描述其在某一時間節點上的結構特征。就網絡位置來看,與傳統產業集群相比,數字產業集群中優勢節點的位置特征是否發生變化,以往對于網絡位置的評價指標和影響因素在數字產業集群中是否仍然重要;就網絡規模來看,影響網絡規模的因素有哪些,網絡規模與數字產業集群內的資源流動、知識共享以及創新擴散之間具有怎樣的關聯效應;就集聚程度來看,集群內眾多網絡節點之間是否具有無標度網絡以及小世界網絡特征;就網絡類型來看,集群內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企業集聚而成的網絡可歸屬于哪種類型的社會網絡,具有哪些重要屬性和功能等。上述有關網絡結構特征不同方面和內容的問題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

其次,網絡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動態情境的結構特征研究。將時間維度拉長,動態情境下的結構特征關注由無數時間節點連接成的時間范圍內,數字產業集群內的網絡結構將呈現出怎樣的具有時間屬性的變化特征。在時間的作用下,數字產業集群及其內部的行業、企業等不同層次的組織節點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具體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些變化中是否蘊藏著一定的規律和信息,值得我們探索討論。因此,可探究隨著時間推移,不同企業或網絡節點的位置或相對位置、規模以及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發生了明顯變化,哪些行業之間的關聯日益密切、哪些行業之間的關聯則日漸微弱等節點變化情況;不同類型的集群網絡由興起到成熟及繁榮將會經歷哪些過程階段,不同階段的網絡具有怎樣的階段性屬性和規律等節點演化情況,以及環境不確定性、環境動蕩性等動態因素在這些變化及演化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吳松強等,2018)。

2.網絡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要素流動研究

從形式上看,企業所處集群網絡是企業間關系和結構的聯結,而從實質上來看,這些關系與結構的聯結其實是眾多潛在資源的集合(吳松強等,2018)。如何利用網絡化帶來的優勢促進集群內創新資源流動共享,實現產業集群中知識的利用和轉移,進而增強集群企業及區域創新能力,是目前中國產業集群面臨的一大難題(姜海寧等,2023)。因此,亟需拓展數字產業集群內網絡中有關要素流動的相關研究。具體地,可重點關注網絡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資源共享與知識溢出。

首先,網絡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資源共享機制研究。企業基于地理鄰近而集聚的系列活動與行為使得傳統產業集群在實現資源共享上具有相當的優勢(芮明杰等,2017),那么,數字產業集群中更為分散化、多元化的集群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是否更具優勢,值得關注和探究。由于數字產業集群呈現出網絡空間分布的虛擬集聚特征,具有共享性質的數字產業平臺是實現資源共享的關鍵,因此,可重點探究數字產業集群中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管理等問題。其一,可探究與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相關的研究問題。如何設計資源共享規則與模式、確立資源共享平臺的目標愿景、選擇并吸引集群內不同網絡成員加入資源共享平臺,是值得分析和探索的問題。其二,可探究與資源共享平臺管理相關的研究問題。如何打破參與者之間的資源壁壘以激勵和提高他們的共享意愿、對資源進行優化整合與管理,以及實現良好的資源利用與分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揮出資源的應有價值等問題值得探究。

其次,網絡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知識溢出研究。知識環境是產業集群吸引力的主要來源之一(G?tz,2019),產業集聚形成的集群內部網絡為其中知識的傳播與擴散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與空間,進而能夠形成顯著的知識溢出效應(王彩萍等,2022)。尤其是數字技術的作用,數字產業集群相對于傳統產業集群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更為顯著(譚洪波和夏杰長,2022)。因此,有必要基于網絡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的知識溢出效應予以分析。其一,可探究網絡特征與數字產業集群內知識溢出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可以對集群內不同網絡類型的連接程度、結構特征與知識溢出之間是否存在明顯關聯,以及企業的網絡位置及其動態網絡能力與企業自身知識溢出的類型(如水平式知識溢出、垂直式知識溢出)和知識溢出的模式是否相關加以分析。其二,可探究知識溢出對集群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不同屬性、類型、方向和渠道的知識溢出對于知識溢出接收方與溢出方的創新績效分別具有怎樣的影響,其各自所處行業的性質、數字化水平等是否會影響知識溢出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又將產生什么影響等問題值得探究。

(三)制度視角

已有研究表明,制度環境是企業決策最重要的參考依據之一(陳玉嬌等,2022),大量集聚的創新企業需要一種促進彼此接觸、相互影響與合作的制度環境(張欣和徐二明,2008)。盡管數字產業集群已經能夠擺脫特定地理位置和區域的影響,但是其行為活動仍然嵌入在不同的制度情境之中,并且受到相應影響。因此,需要將數字產業集群置于具體制度要素與政策情境中進行分析,從制度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展開研究。具體地,可關注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運行機制與政策設計等相關研究主題。

1.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運行機制研究

根據制度理論的觀點,一方面,制度能夠為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制度也有形或無形地規定了數字產業集群發展的總體框架,對其產生限制和約束。因此,數字產業集群在受到制度環境塑造、遵循已有制度并在其框架內開展活動的同時,也會通過自身的制度化活動改變和影響所處場域的制度,從而分別形成基于規范的運行機制與基于變革的運行機制。

首先,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基于規范的運行機制研究。制度視角下基于規范的運行機制,主要側重于聚焦制度對數字產業集群發展起到的積極保障作用,以及為數字產業集群及其成員發展提供的有力政策支持。在此種情境下,產業主導者和集群企業需要在充分學習研究相關制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適應現有制度場域中的規范和要求,從而獲取資源與合法性、提高生存能力。因此,需要關注數字產業集群內不同層次的參與主體將如何在現有制度框架內制定和明確本層級單位的目標、職責,以尋找最優發展路徑與發展模式,從而探究宏觀制度環境對產業集群方向軌跡及戰略使命的塑造效應。同時,數字產業集群創造的信息互動、知識溢出等便利條件和天然優勢極大地降低了組織間交流成本,加快了行業實踐、成功經驗的傳播速度。因此,將研究視野關注在成功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方式如何在數字產業集群內不斷適應并擴散,以及該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制度要素有哪些這一問題,對分析和探索怎樣的發展模式有利于更快地適應集群環境,從而快速推行某種行為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基于變革的運行機制研究。制度視角下基于變革的運行機制主要是指,在現有制度難以在數字產業集群的創新升級進程中發揮積極促進和推動作用,或者會阻礙數字產業集群發展時所要啟動和實施的運行機制。處于這種情境下,數字產業集群企業參與者需要作為制度行動者或制度創業者,主動地謀求和推動相關制度與政策的完善、構建與實施,從而為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構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因此,數字產業集群的主導者以及眾多集群企業應如何應對制度壓力、制度空白等挑戰,通過與不同層級政府互動從而實現制度變遷,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同時,改變現有制度或構建新制度必然面臨諸多挑戰,是一個涉及多主體、多層級的復雜求索過程。因此,數字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出現的現象和事物,可能現有支持數字產業集群發展的制度及政策相對不完善,需要這些制度行動者或制度創業者來進行制度創業,為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制度創業的過程和機理以及采取的相應策略有待后續研究去發現和解決。

2.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政策設計研究

集群演化及其內部經濟主體的創新發展與當地政府在產業政策、法律法規及市場環境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密切相關,政府通過制定公共政策并提供相應服務,改善集群企業的生產運營模式,從而有利于增強集群整體競爭實力(黃純和龍海波,2016)。因此,需要高度重視政府作為重要制度性行動者在促進數字產業集群形成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基于制度視角探究數字產業集群的政策設計。政策設計是指政府作為數字產業集群制度場域的主導者與構建者,對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產業經濟發展政策等與數字產業集群規劃、發展相關的政策進行設計和頒布。具體地,可探究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政策設計的內容維度與邏輯機理。

首先,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政策設計的內容維度研究。對于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政策設計內容維度的研究,可探究政府干預和政策制度本身所帶來的影響,比如研究和挖掘怎樣的政策內容與政策環境更加能夠為數字產業集群及其中企業接受和認可,更能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集群發展創新。

其次,制度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政策設計背后的邏輯機理研究。基于一定的形勢判斷與發展目標制定相應的政策及規范,是政府部門發揮其在復雜社會經濟系統創新中的作用的體現。因此,我們需要探究一系列制度與政策的背后,政府的政策設計理念與其戰略意圖將形成怎樣的影響,從而考察和揭示政府在相關制度工作上的努力,深入剖析數字產業集群興衰成敗背后潛藏的邏輯機理,為構建有利于數字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推行集群制度政策可以采取的政府實踐與制度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建設意見。

(四)種群生態視角

組織生態學中的種群與產業集群均可用于表示一定區域范圍內特定組織集合形成的更大范圍的系統或組織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產業集群與源于生態學的種群生態之間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并且產業集群無論在要素上還是結構上都具有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征(歐光軍等,2018)。因此,可將種群生態學作為數字產業集群的一個研究視角,基于這一視角對數字產業集群展開研究。具體地,可關注種群生態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生態特征和演化機制等內容。

1.種群生態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生態特征研究

數字產業集群具有生物種群系統的屬性與特征,種群生態視角為我們探究其生態特征提供了理論基礎和依據。因此,可基于種群生態視角探究數字產業集群的生態特征。具體地,可關注種群生態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自身及其區別于其他組織形式的生態特征。

首先,種群生態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自身特征研究。根據種群生態學的觀點,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以及種群結構等指標能夠反映出一個種群生態的健康程度(Adner,2017)。因此,可分析數字產業集群中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以及種群結構等指標特征,從而分析其中不同種群密度及組織形式的變化情況,進而分析和挖掘這些指標及其變化情況與數字產業集群整體生產力、不同種群間耦合協調度以及相應參與企業生存能力之間的關系。同時,數字產業集群中涌現出的新種群形態如何面對新進入者劣勢以適應競爭環境并獲得合法性地位、不同種群進入和退出集群的影響因素等問題也值得探究。

其次,種群生態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區別于其他組織形式的差異性特征研究。數字產業集群作為數字經濟時代興起的一種新興產業組織,自有其獨特的時代印記與全新屬性。通過對比數字產業集群與其他組織形式的區別,可以更好地廓清數字產業集群的研究邊界及獨特性。因此,有必要通過對比分析探究種群生態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區別于其他組織形式的差異性特征。具體而言,可深入剖析數字產業集群是如何在新經濟技術環境下高效地連接各種人財物資源,從而探究數字產業集群在信息互動方式、資源配置方式以及資源交換方式上與其他產業組織的相似之處和獨特特征。

2.種群生態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機制研究

從種群生態學視角來看,數字產業集群處于不斷變化和適應的過程中,這種動態性不僅受到其自身內部物種、種群之間的競合互動的驅使,更是其持續適應復雜多變環境的結果,也是數字產業集群得以進化的必要條件。因此,可基于種群生態視角探究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機制。具體地,可探究種群視角下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動力及演化過程問題。

首先,基于種群生態學相關內容探究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動力問題。為了實現更好的創新產出、不斷向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以打造自身競爭優勢,數字產業集群必須應對內外部雙重環境因素帶來的挑戰。因此,需要我們關注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動力問題。具體而言,一方面可分析數字產業集群所面臨的政治、經濟、技術環境的變遷與變革將起到怎樣的催化劑作用,如何作為外部動因推動其成長演化;另一方面,可分析數字產業集群內部不同種群、不同企業在面臨爭奪有限資源、實現生態位躍遷與擴張、贏得競爭優勢等壓力下,集群內部主體的動態性與抉擇又將如何作為內部動因推動數字產業集群演化。

其次,借鑒生命周期理論探究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過程問題。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經歷漫長的過程。與自然生態種群經歷的生命周期過程相類似,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也將經歷不同的階段,因此,可借鑒生命周期理論對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過程進行研究。具體地,可分析從出現到成熟再到更新或衰退,數字產業集群將經歷怎樣的演化歷程,在不同階段需要如何平衡探索與利用、競爭與合作、公平與效率等諸多能力與選擇,各階段需解決的主要矛盾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此外,可將組織生態學中經典的“選擇-適應-保留”理論分析框架引入數字產業集群研究領域,探究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路徑及演化過程問題。

五、研究方法

開展具有科學性的社會研究離不開研究方法的支持,無論是定性研究方法還是定量研究方法,都是學者們解決研究問題、達成研究目的的有效工具。基于管理學領域當前主流的研究范式與學術慣例,本文提出可采用案例研究、定量研究、社會網絡分析以及定性比較分析等方法對數字產業集群開展研究,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議。

(一)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在回答“怎么做”和“為什么”的問題上具有突出優勢,適合新興的或當前研究不夠充分的領域,適用于具有探索性特征的研究問題。數字產業集群是數字經濟背景下逐漸出現和衍生的新現象,適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展開探究。

第一,數字產業集群演化問題研究。在時間的影響下,演化問題是探究數字產業集群過程中無可回避的重要內容。從研究層次來看,其中的演化問題既包括集群整體層面生命周期、發展趨勢的演化,也包括微觀集群企業自身的變革與演化;從研究內容來看,既包括集群內多重參與主體間價值共創模式及其演化的研究,也包括相應治理機制、制度脈絡的演化。因此,可通過深入調研富有典型性、新穎性的數字產業集群案例,如合肥智能語音集群以及杭州數字安防集群,分析這些數字產業集群形成和運行的內在機理,揭示集群內多元化參與主體的協同模式、不同主體實現價值共創與開放式創新的演化路徑和演化機制,以及不同演化階段治理機制的特征與手段等問題。

第二,數字產業集群成功因素研究。為什么有些集群比另一些集群更具創新性,以及同處于數字產業集群環境中,為什么有些集群企業比其他企業表現更優,是什么樣的因素及作用機制在發揮作用,表現更好的企業主體在知識獲取、人才資源、技術水平、領導力等方面具有怎樣的特征與明顯優勢等問題,是經濟管理領域的經典之問。可運用多案例研究對比不同行業、不同類型數字產業集群之間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分析數字產業集群成功的驅動因素,從而總結數字產業集群的共性特征;或采取嵌套案例方式來分析,即在探討特定產業的升級時,加入對產業內關鍵企業的考察,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二)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從經驗數據出發檢驗理論,探索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基于不同理論視角衍生出的數字產業集群及其參與成員行為活動及經濟表現的觀點、命題及推論,需要定量研究方法對其中的復雜因果關系進行檢驗和分析,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描述數字產業集群并采取有效方法促進其發展。

第一,組織層面因果關系探究。聚焦數字產業集群參與成員層面,可通過定量研究方法實證分析他們的績效表現、影響因素及其投入-產出效率的高低,比如實證檢驗集群成員自身的創新能力、變革能力或動態能力如何影響其在數字產業集群中的創新產出與企業價值,集群企業的價值共創參與意愿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其價值共創參與意愿與價值共創參與行為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將受到哪些因素的調節和影響。此外,由于資源的差異,中小企業的創新方式不同于大企業(Taura 和Radicic,2019),可由此延伸探究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創新頻率、創新類型是否不同,數字產業集群背景下,企業規模、類型及性質與創新產出的關系受到哪些因素的調節和影響等問題。

第二,集群層面因果關系探究。從更為宏觀的層面來看,首先可實證檢驗影響數字產業集群整體生產力的因素,如不同治理結構或治理機制如何影響數字產業集群的全要素生產率及創新效率;其次,可定量分析數字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如數字產業集群發展與區域創業質量和創業數量、創新水平,及產業成熟度、產業創新增長率之間的關系,以分析數字產業集群帶來的集聚效應和輻射作用。進而可通過跨層次分析探究集群企業層面的動態如何影響集群整體變化與動態性,以及集群整體層面因素與動態如何對微觀主體運行產生影響。

(三)社會網絡分析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是起源于社會學領域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其研究對象為不同層次社會單位或行動者以及這些行動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陳紅琳等,2022),目的是刻畫節點之間的互動與聯系(黃蕊和李雪威,2021),也可用于分析行動者的演化過程。基于此,可使用社會網絡分析對數字產業集群這一社會單位進行研究,并將集群內眾多中小企業參與者視為網絡行動者和網絡節點,分析他們在集群內的活動特征與互動過程。

第一,集群網絡特征演化研究。由于參與主體的進入退出及其不斷變革演化等活動,數字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往往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為解釋集群內部網絡結構演化變遷的影響因素,可對數字產業集群內主體間的網絡特征、結構屬性及互動模式展開網絡分析研究,進而分析種群內子群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等指標以及數字產業集群的整體演化趨勢與演化規律。

第二,集群網絡要素流動研究。資源、信息快速傳播是數字技術賦能經濟活動的重要特征。在數字產業集群多樣化網絡之中,各類要素活躍流動,因此,可對數字產業集群內資源信息的流動特征、路徑與模式,資源共享、知識溢出與知識擴散進行分析,以揭示集群內企業之間要素、時間及空間的關聯特征,從而深入了解數字產業集群企業間的競爭合作態勢及其內在發展規律。同時,可對企業、機構等主體之間的聯系和互動進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數字產業集群的內部關系和網絡特征。

(四)定性比較分析

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可用于分析相互依賴和作用的前因條件共同產生結果的組態效應,前因條件會在不同組合方式下以多種路徑實現結果(陳曦等,2023)。QCA 使用布爾代數技術來比較前因子和結果條件的成對組合,以確定那些產生結果的組合,用于分析組態的多維度和等效性、原因條件的相互依賴,以及因果的非對稱性等因果復雜性問題(Nambisan et al.,2017)。數字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多層次復雜性系統,其中存在諸多復雜因果關系有待探究,可使用QCA 方法加以分析。

第一,高績效組態研究。由于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受到政治、經濟、環境等外部條件以及資源、能力、技術等內部條件的疊加影響,因此,可探究數字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組合驅動因素及不同演化路徑,分析數字產業集群成功構建的核心條件與協同機制,并探究不同理論視角下集群參與主體實現創新、變革以及獲得高績效的前因組態與內在機理,從而推動集群創新升級。

第二,政策實施效果研究。政策是推動數字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數字經濟及數字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文件,如《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通過對相關政策進行深入解讀分析,可采用QCA 方法分析不同政策對不同行業、不同種群有何影響,探究怎樣的政策組合與匹配能夠更好地實現數字產業集群特定目標,并研究這些政策實施后的效果,以及在何種條件下能夠獲得最佳的政策效果,從而分析不同政策的優點與不足,提出改進和完善建議,選擇最適合的政策組合以達到最優協同,實現最佳治理效能。

六、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文首先從數字技術興起、政府政策支持和企業數字化轉型三個方面闡述了數字產業集群源起的動因,接下來從空間分布、產業范圍、協作方式、治理模式等方面對數字產業集群的特征進行分析,繼而從平臺視角、網絡視角、制度視角以及種群生態視角提出數字產業集群未來可開展的研究主題,最后建議采用案例研究、定量研究、社會網絡分析、定性比較分析等方法對數字產業集群展開深入研究。最終,本研究總結了數字產業集群的研究框架,由數字產業集群的具體特征、開展數字產業集群研究所采用的理論視角及研究方法組成,如圖1 所示。

具體而言,數字產業集群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是以地理空間和網絡空間,或單純基于網絡空間進行聚集;從產業范圍上看,主要以跨界產業為主;從協作方式上來看,其協作方式具有網絡化特征;從治理模式上看,主要是以平臺化治理模式為主。

基于不同理論視角可對數字產業集群展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平臺視角下主要包括對數字產業集群價值共創及治理機制的研究;網絡視角下主要包括對數字產業集群結構特征及要素流動的研究;制度視角下主要包括對數字產業集群運行機制及政策設計的研究;種群生態視角下主要包括對數字產業集群生態特征及演化機制的研究。

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對數字產業集群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數字產業集群價值共創的演化與成功因素;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究數字產業集群層面及其內部組織層面存在的復雜因果關系;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探究數字產業集群的網絡特征演化與網絡要素流動;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探究數字產業集群的高績效組態及相關政策實施效果研究。

(二)未來展望

第一,本研究對比了數字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集群之間的差異,未來可進一步對比探究數字產業集群與其他類似或相關產業組織形式之間的區別。首先,虛擬產業集群是通過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和信息分享,實現產業鏈中所有參與者之間有效協調互動的空間(宋華和盧強,2017),也是數字經濟時代涌現出的新的產業集群現象。當前學者對數字產業集群、虛擬產業集群之間的界定與區分較為模糊,未來可探究數字產業集群與虛擬產業集群之間的區別。其次,本文提出,從空間分布來看,既有以地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相結合進行集聚的數字產業集群,也有純粹網絡空間內集聚的數字產業集群,未來可進一步探究兩類空間集聚范圍不同的數字產業集群,除了在空間分布維度存在不同,還存在怎樣的差異,兩類數字產業集群在發展方向、模式、路徑以及協作組織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第二,本研究指出數字產業集群是以數字化產業平臺為載體,并基于網絡化活動實現創新產出的產業組織,數據在這一過程中至關重要并上升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然而,數據在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驅動作用,發揮重要價值的同時,數據要素的流動,尤其是跨境流動也帶來了諸如國家與產業安全以及個人數據隱私安全等問題(李金等,2023)。盡管本文關注到了數據這一新興關鍵要素在數字產業集群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對于數據安全及數據管理等問題的闡述與關注有所欠缺。未來應關注數字產業集群的數據安全與數據管理問題,如何在數字產業集群架構設計、治理機制及政策監管等方面對數據安全問題予以充分考量,以形成有效的數據風險管理體系,增強數據要素治理能力,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議題。

第三,盡管本研究提出需要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對數字產業集群開展研究,但主要是對可研究議題的探討,具體有關數據收集、指標測度以及實證操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未來學者進行探究,重點需要進行數據庫開發及量表研究與設計等研究工作。具體而言,在開展定量研究的過程中,傳統產業集群的評估或測量方法可能并不完全適用于數字產業集群(Kudryavtseva et al.,2020)。因此,需要新的測量方法與指標體系對數字產業集群進行數據分析與實證檢驗,考慮如何設計出具有良好計量特性的變量,將復雜的經濟行為與經濟現象予以表征,并努力吸收、結合鄰近學科最新方法,以確保得出科學準確的研究結果。同時,數字產業集群匯集的眾多企業在其中以數字化方式活動運行,將產生形成龐大的數據量,因此需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匯總整合有關數字產業集群及集群企業的各項活動數據,為開展數字產業集群學術研究,更好地捕捉、觀察并發現其中的經濟規律,促進數字產業集群與集群企業以及產業、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提供寶貴的參考依據及可靠可信的數據/證據。

第四,本研究主要是對數字產業集群涉及的普遍問題加以闡述,對涉及存在的文化情境差異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Taura 和Radicic(2019)指出,知識交換更多地取決于社會關系背景,而不是技術基礎設施的存在。因此,即使在數字技術發揮關鍵作用的數字產業集群之中,仍然不能忽視社會、文化等因素對經濟組織活動產生的巨大影響。不同文化情境下對數字產業集群的研究重點是否具有明顯差異性,以及不同文化情境下研究結果與結論及其適用性有何區別等問題,有待未來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安同良,魏婕,姜舸. 基于復雜網絡的中國企業互聯式創新[J]. 中國社會科學,2023 年第10 期,第24-43 頁。

[2] 安同良,魏婕. 中國經濟學走向何處:復雜經濟學視域下新經濟發展對中國經濟學的重構[J]. 中國工業經濟,2023 年第12 期,第5-23 頁。

[3] 陳紅琳,魏瑞斌,門秀萍.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與研究主題的關聯分析[J]. 情報科學,2022 年第9 期,第38-46 頁。

[4] 陳威如,王節祥. 依附式升級:平臺生態系統中參與者的數字化轉型戰略[J]. 管理世界,2021 年第10 期,第195-214 頁。

[5] 陳曦,白長虹,陳曄,徐進. 數字治理與高質量旅游目的地服務供給——基于31 座中國城市的綜合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23 年第10 期,第126-150 頁。

[6] 陳小勇. 產業集群的虛擬轉型[J]. 中國工業經濟,2017 年第12 期,第78-94 頁。

[7] 陳玉嬌,宋鐵波,黃鍵斌. 企業數字化轉型:“隨行就市”還是“入鄉隨俗”?——基于制度理論和認知理論的決策過程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22 年第6 期,第1054-1062 頁。

[8] 焦豪. 數字平臺生態觀:數字經濟時代的管理理論新視角[J]. 中國工業經濟,2023 年第7 期,第122-141 頁。

[9] 賀俊. 創新平臺的競爭策略:前沿進展與拓展方向[J]. 經濟管理,2020 年第8 期,第190-208 頁。

[10] 黃純,龍海波. 政府輔助性制度工作、制度邏輯與集群升級——基于余姚和安吉兩地集群演化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 年第6 期,第148-166 頁。

[11] 黃蕊,李雪威. 文化產業虛擬集群的形態特征與空間解構研究[J]. 學習與探索,2021 年第10 期,第146-153 頁。

[12] 姜海寧,呂國慶,楊夢君,胡晨暉. 內生型輪軸式產業集群創新網絡演化研究——以臺州汽車產業集群為例[J].地理研究,2023 年第8 期,第2053-2069 頁。

[13] 金楊華,施榮榮,吳波,王節祥. 產業集群賦能平臺從何而來:功能開發與信任構建共演的視角[J]. 管理世界,2023 年第5 期,第127-145 頁。

[14] 樂云,胡毅,陳建國,唐可為,張馨月,姜凱文. 從復雜項目管理到復雜系統管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工程進度管理實踐[J]. 管理世界,2022 年第3 期,第212-228 頁。

[15] 李金,徐姍,卓子寒,李建平. 數據跨境流轉的風險測度與分析——基于數據出境統計信息的實證研究[J]. 管理世界,2023 年第7 期,第180-201 頁。

[16] 劉淑春,閆津臣,張思雪,林漢川. 企業管理數字化變革能提升投入產出效率嗎[J]. 管理世界,2021 年第5期,第170-190 頁。

[17] 劉濤雄,戎珂,張亞迪. 數據資本估算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基于數據價值鏈的視角[J]. 中國社會科學,2023 年第10 期,第 44-64 頁。

[18] 呂璐. 世界主要數字產業集群案例分析及啟示[J]. 中國統計,2022 年第9 期,第19-21 頁。

[19] 馬鴻佳,林樾. 數字平臺企業如何實現價值創造?——遙望網絡和海爾智家的雙案例研究[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23 年第9 期,第22-37 頁。

[20] 馬永開,李仕明,潘景銘. 工業互聯網之價值共創模式[J]. 管理世界,2020 年第8 期,第211-222 頁。

[21] 宓澤鋒,周燦,尚勇敏,馬雙,曾剛. 本地知識基礎對新興產業創新集群形成的影響——以中國燃料電池產業為例[J]. 地理研究,2020 年第7 期,第1478-1489 頁。

[22] 歐光軍,楊青,雷霖. 國家高新區產業集群創新生態能力評價研究[J]. 科研管理,2018 年第8 期,第63-71 頁。

[23] 齊宇,劉漢民. 產業集群數字化治理:一個理論框架[J]. 湖湘論壇,2022 年第4 期,第 116-128 頁。

[24] 芮明杰,李宇,劉昆. 產業集群中的知識溢出:框架、焦點議題與中國情境[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17 年第4 期,第54-64 頁。

[25] 宋華,盧強. 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創捷公司案例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2017 年第5期,第172-192 頁。

[26] 孫小強. 基于生態學視角的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系統構建與分析[J]. 經濟問題探索,2015 年第1 期,第49-54 頁。

[27] 譚洪波,夏杰長. 數字貿易重塑產業集聚理論與模式——從地理集聚到線上集聚[J]. 財經問題研究,2022 年第6 期,第43-52 頁.

[28] 王彩萍,李善民,黃志宏. 產業集聚、技術并購與知識溢出效應[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2 年第10 期,第33-46 頁。

[29] 王節祥,蔡寧,盛亞. 龍頭企業跨界創業、雙平臺架構與產業集群生態升級——基于江蘇宜興“環境醫院”模式的案例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2018 年第2 期,第157-175 頁。

[30] 王琳,劉錫祿,陳志軍. 基于組織印記觸發的集團子公司價值共創決策邏輯:海信聚好看的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 年第11 期,第173-191 頁。

[31] 王楠.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N]. 科技日報,2023-12-11。

[32] 王如玉,梁琦,李廣乾. 虛擬集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空間組織新形態[J]. 管理世界,2018 年第2 期,第13-21 頁。

[33] 王政. 我國數字產業集群加速成長[N]. 人民日報,2022-11-30。

[34] 吳松強,蔡婷婷,趙順龍. 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特征、知識搜索與企業競爭優勢[J]. 科學學研究,2018 年第7期,第1196-1205 頁。

[35] 肖旭,戚聿東. 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維度與理論邏輯[J]. 改革,2019 年第8 期,第61-70 頁。

[36] 張欣,徐二明. 基于制度理論的產業集群創新研究[J]. 當代財經,2008 年第7 期,第85-88 頁。

[37] 趙作權,戴宜暢,范秋辭,馬淑燕. 中國國家級產業集群數字化程度估計:基于與線上產業帶的匹配分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2 年第12 期,第1757-1769 頁。

[38] 周海川,劉帥,孟山月.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J]. 宏觀經濟管理,2023 年第 7 期,第27-32+48 頁。

[39] 周泯非,魏江. 產業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過程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10 年第1 期,第95-103 頁。

[40] Adner, R., “Ecosystem as Structure: 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 43(1), 39-58.

[41] Chen, Y., et al.,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of Digital Platfor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1, 47(5), 1305-1337.

[42] De Langen, P., “Governance in Seaport Clusters”, Maritime Economics & Logistics, 2004, 6(2), 141-156.

[43] Evans, G., “Emergence of a Digital Cluster in East London: Birth of a New Hybrid Firm”, Competitiveness Review,2019, 29(3), 253-266.

[44] Fernandez-Escobedo, R., et al.,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n the Age of Industry 4.0: Developing a Digital Industrial Cluster as a New Policy Tool for the Digital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view, 2023.

[45] G?tz, M., “Unpacking the Provision of the Industrial Commons in Industry 4.0 Cluste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view, 2019, 5(4), 23-48.

[46] G?tz, M., “Cluster Role in Industry 4.0-a Pilot Study from Germany”, Competitiveness Review, 2021, 31(1), 54-82.

[47] Hanseth O., and J. Modol, “The Dynamics of Architecture-Governance Configurations: an Assemblage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21, 22(1):130-155.

[48] Jasinska, K., and B. Jasinski, “Cluster Under Industry 4.0 Conditions-Case Study: the Concept of Industry 4.0 Cluster in Poland”, Transformations in Business & Economics, 2019, 18(2B), 802.

[49] Nambisan, S., et al., “Digi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invent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 Digital World”, MIS Quarterly, 2017, 41(1), 223-238.

[50] Kayley, P.,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Key Drivers of Cluster Performanc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017, 362-367.

[51] Ritala, P., et al., “Value Creation and Capture Mechanisms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 63(3-4), 244-267.

[52] Kudryavtseva. T., et al., “Developing Methods to Assess and Monitor Cluster Structures: The Case of Digital Clus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2020, 11(4): 667-676.

[53] Taura, N., and D. Radicic, “Intra-Cluster Knowledge Exchange and Frequency of Product Innovation in a Digital Cluster”,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9, 57(S2), 350-373.

[54] Tiwana. A., B. et al., “Platform Evolution: Coevolution of Platform Architecture,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c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 21(4):675-687.

[55] Tsakalerou, M., and S. Akhmadi, “Agents of Innovation: Clusters in Industry 4.0”, Procedia Manufacturing, 2021, 55,319-327.

猜你喜歡
研究方法
《風詩品鑒》的研究方法透視
淺談數學學習情感評價的研究方法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07:49
淺析初中數學教育
我國真實盈余管理研究述評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22:07
淺析開放經濟環境下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解讀及其創新研究
新形勢下現代醫院財務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大經貿(2016年9期)2016-11-16 15:38:49
關于“學案導學,分層互動”教學模式中學情的研究
談談翻譯史的研究方法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39:41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3: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 亚洲成在线观看|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五月天久久婷婷| 国产91在线|中文|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欧美成人A视频|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国产喷水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页| 丁香六月综合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污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狠狠亚洲五月天|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www.日韩三级|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91丝袜在线观看|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新AV天堂|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小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国产91丝袜|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午夜爽爽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麻豆精品在线| 国产免费黄|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91免费在线看|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97久久精品人人| 国产青青操| 久久国产乱子|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国产高清毛片|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国产精品蜜臀|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a级高清毛片|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综合片|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国产精品性|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99在线小视频|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