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韓倩(1989~),女,漢族,江蘇揚州人,南京市中央路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摘? 要:語篇教學,即從理解整篇文章出發,首先運用原有語言知識儲備重點把握所讀文章的重要語言線索,獲取整篇文章的總體印象,然后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心思想、重要信息,以達到深層次理解文章內容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對語篇功能、結構的理解能力、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文章以譯林版六年級上冊Unit 4 Then and now為例,對語篇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提升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語篇教學;實踐探索;語言線索;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3-0075-05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英語學科的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進行聽、說、讀、看、寫等語言能力的培養。現行的英語課程標準也越來越重視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性,進一步強調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讓學生能夠運用英語語言進行表達、溝通與交流,讓語言實踐變得更加有意義。同時,小學英語也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與習得能力。因此,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語篇板塊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學生能對語篇有整體的理解與把握,而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則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努力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體驗、應用語言,提升其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使其學習變得更加有效率、有意義。
針對如何在語篇教學中更好地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在一線的教學實踐中,我多次結合具體的課程進行的探索與實踐。在剛開始進行語篇教學時,往往會急于逐一解決每一個語言點,常會落入類似于詞匯課、句型課一樣的教學模式,而忽視了整體情境的創設。同時,在理解文本內容之后,鑒于長期形成的固化教學思維模式,又更加關注文中重點知識點的講解與梳理,從而忽視了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在意識到上述問題后,我針對從課前導入到文本教學這一過程,逐步對語篇版塊的教學做出新的嘗試與實踐,不斷地反思與完善,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語篇教學新方法。現以新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4 Then and now的story time為例,淺談一些在語篇教學中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想法和改進措施。
一、 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提升的教學實踐
(一)結合老師和學生的真實生活,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教學片段一】
T: Look, its me.
(出示自己的兩張照片)
Now, Im in Nanjing. Six years ago, I was in Beijing.
(繼續出示照片對比)
Now, I can cook. Then, I could eat. But I could not cook.
T: This is me. Now, look, I have some interesting pictures. Lets try to talk about them. Ok?
【教后反思】雖然一開始,老師介紹自己的部分看起來是結合實際了,并且后面有趣的圖片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現在和過去的一種對比,但是卻忽略了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一談的環節。尤其是部分學生看了這幅圖后,都在講圖中的信息,卻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語言表達。
【教學片段一修改1】
T: (刪除圖片)This is me. So, how about you? Talk about yourself with your classmates, ok?
【教學反思】在另一個班,我用了這一教學活動,發現學生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主動性較差,反應也沒有預設、想象中的熱烈,很多學生只能想到老師剛剛介紹自己時說的那幾點,并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用自己的語言儲備進行新的補充,因而答案也顯得千篇一律。經老師提醒后,個別同學能說出諸如:Now, Im in grade six. Six years ago, I was in grade one.這樣的介紹。但是,效果平平,沒有達到預期的想要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的效果。
【教學片段一修改2】
我針對這一課堂現象,結合所在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度進行了反思,同時也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如果是之前介紹的兩個例子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那么是不是把自我介紹的信息設置成開放模式,學生思維就能發散了呢?
T: Look, its me.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iss Han? Ask me, please.
(出示一張和自己有關的表格,里面的信息都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讓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一點來提問。這樣,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入手,讓學生慢慢地通過課堂提問,進入學習的狀態。同時也滲透給他們,在接下來的班級談論與交流的時候,讓他們都能夠表達與自己有關的方方面面,鼓勵他們敢于說出來、表達出來)
回答的過程中,作為對自己信息的補充,將過去與現在對比的知識向學生滲透下去。
1. 回答年齡,不直接回答,而是告訴學生:six years ago, I was twenty years old.
2. hobby: I like going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But many years ago, I could only buy them in the market.
3. I can... But...years ago, I could not...
4. Now, I live in... But...years ago, I lived in...
T: This is Miss Han. How about you? Now talk about yourself with your classmates.
【教學反思】這一次,學生再進行討論的時候,思路就非常開闊,能談的話題也比之前多了不少,在聽取他們的課堂教學反饋的時候,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們的學習狀態不錯,同時課堂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學習的成就感都有所提升。
(二)設計能夠調動學生思考、總結、表達的話題,讓學生真正用英語去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學片段二】
在進入文本學習后,采用總—分—總的形式,首先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抓取一些關鍵信息,然后再拋出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細讀文本,從而對文本的關鍵語句、結構、中心思想等有一定的把握,最后再次回顧文本,強化文本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T: We changed a lot. So, how about Mikes family? Please listen and watch carefully and tell me how many family members do they talk about?
【教學反思】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或者聆聽文本一直是通用的做法。可是,帶著什么樣的問題去聽、怎樣讓學生真正思考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文本中信息量相對較大,所以我嘗試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但是在后來的教學中發現,設計的問題似乎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學生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在文中找到答案即可。并且所設計的問題除了簡單,還似乎有點走題了。學生會困惑,剛剛討論的不是自己前后的變化嗎,怎么突然來數文中提到的家庭成員人數了?這時,我轉換思路,決定不妨放手,試著讓學生仔細聽一聽Mike一家這些年的變化。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進行前后信息對比,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信息進行表達的能力,而不在乎學生能聽出來幾個,說出來幾個,哪怕只說一個家庭成員前后對比的信息,都值得表揚。
【教學片段二修改】
T: We changed a lot. So, how about Mikes family? Please listen and watch carefully andtry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Mikes familys changes. The more the better.
【教學反思】這一次,學生的反應出乎意料的好。很多孩子都能針對老師的問題說出一兩點,并且語言表達相對比較流利。所以,相信孩子們,他們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有潛力、更加優秀。
(三)結合六年級學生即將畢業的這一獨特之處,設計話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維持學生的表達熱情
【教學片段三】
T:在最后的提升環節,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活動:
We know Mikes family. How about your family? Talk about something about you and your parents, or your family members.
【教學反思】我發現很多孩子對自己的情況都能說一說,可是談到父母、長輩時候,卻說不出什么來,很多都是仿照書上的例句。我反思了一下,可能孩子們平時沒有太關注這些方面,一時想不起來。于是我想把這一項練習變成家庭作業,或許更加合理、可行。
【教學片段三修改】
T: Now, we are in grade six. We are going to graduate. Try to compare yourself with the one when youare in grade one. Talk about your Then and now.
【教學反思】首先,這個活動主題很契合學生眼下的狀態,同時也比較適合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題目就是:Then and now。在結束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的Then and now,不僅點題,還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其次,我發現學生的反應很積極、熱烈,因為討論的是關于自己的話題,并且之前已有鋪墊。再次,作為六年級即將小學畢業的孩子,回憶一年級時的自己,內心肯定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感,通過這節英語課的“語”“篇”抒發小學生活的情懷,也是引導學生熱愛母校、熱愛校園生活的“課程思政”。
二、 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提升的教學反思
(一)對教材的理解,研而后知深度
小學英語教材是組織英語教學活動的素材和資源,而讀懂英語教材并能高效運用教材是教師的基本功。如何將教材中冰冷的知識變成學生火熱的思考,并通過教材中的文章篇目通過語篇教學轉化為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則需要教師能夠進一步認真研讀教材,從深度與廣度上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從而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各環節的設計,高效組織教學活動,順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1. 文本處理,抓住重點,突出難點
之前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想的是怎么去教,卻沒有細細地研究,這篇課文對學生來說,重點和難點分別在什么地方,如何基于重點難點來進行教授。Unit 4 Then and now這篇文本,學生應重點感受Mike一家的變化以及能夠由此衍生出關注自己的變化、家人的變化、社會的變化等。而難點在于文中幾個動詞的過去式的變化。只有在抓住課文重難點的時候,教師才會知道怎樣幫助學生深入淺出地解決這些問題。
2. 語篇教學要有整體性
對語篇教學來講,我最初的理解只是讓學生能夠理解這篇文章,所以過于注重語篇中單個知識點的講解,程式化地把重點知識梳理一遍后再整篇課文朗讀一遍。但是這樣一來,整篇課文就被硬生生地拆分成了幾個部分,學生就缺乏對課文的整體理解,整節課也變成了一節語法課。所以,在本節課教學設計的不斷修改中,我逐步認識到,對語篇教學,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先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在沒有深入學習之前大致知道整篇課文在講什么,然后再指導和引領學生去理解課文,最后再次通讀全文。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真題,從而形成一個閉環。而對整篇課文知識點的講解,則可以在第二課時中開展。
3. 在情境中體驗與運用英語
語篇教學是基于語篇的語言教學,讓學生在語境中感受英語。因此,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語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與運用英語。
在過去的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我經常會根據課文內容將課文分成幾塊進行教學,這種模式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語篇和語境,導致整個一節課中,學生無法整體地感知課文,無法感受到課文內容帶來的語境。Unit 4 Then and now這節課,我直接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自己尋找Mike一家的變化,然后再來逐個介紹。接著,在課文的講授過程中,著眼于課文的處理。課文即最基礎的語境。在課文版塊的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語境對課文的理解。所以,在時間的分配上要給予課文理解更多的時間。
每一單元的語篇部分均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出現,無論是對話還是故事,均有相對完整的語意和語境,也有相對完整的語用目的和語意功能。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引領學生整體感知對話,并且按照總分總的步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教學,同時注意每一塊之間的連貫性。當然,最后還要回到整體上來。通過上述課堂設計,強化語篇教學的整體性和語境的運用。
(二)對課堂的掌控,練而后知方法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近距離具有兩面性:調控得當則更容易把握學生,調控失衡則容易被學生帶著走。所以,教師需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并針對性地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不斷積累處理課堂突發情況的經驗和方法,不斷提高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在備課時,教師可先將每個環節可能會出現的情況考慮周全,并思考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1. 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因為受學生年齡和理解能力限制,并不是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教學意圖學生都能完全徹底理解,所以需要教師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只有充分理解教師的語言,才有可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深入課文、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
2. 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
課堂教學中常會出現教師照搬教案一步步推進的“按圖索驥”,忽略了學生是否真正聽懂、是否完全領悟、是否扎實掌握。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試想如果主人公沒有參與這節課,那么這節課的意義在哪兒呢?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充分地思考,因為整個課堂的主體、課程的主角是孩子,教師只是引導作用。
3. 不斷找尋有效的課堂管理方法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性評價需貫穿整個課堂。孩子畢竟是孩子,哪怕是一點點的鼓勵,對他們來說都是偌大的肯定。這是一個良性的正反饋連鎖反應,教師越鼓勵,孩子則越有學習勁頭、越想學、學得越好。所以,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適當的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活動環節,如:男女生比賽,小組PK,big hands等,通過這類活動不斷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激情。
三、 結論
綜上所述,語篇教學在一個單元、一本書乃至整個小學英語教學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對Unit 4 Then and now語篇教學設計的不斷修改、思考、嘗試、總結,我對語篇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鉆研教材,優化課堂管理,不斷“反思—探索—小結—實踐—優化—總結”,更好地落實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語境中體驗、應用語言,提升其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等英語語言核心素養,從而達成教與學的共贏。
參考文獻:
[1]李樹.指向文化意識培養的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價值認知、內容構成與教學路徑[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3(11):42-45.
[2]朱貝.單元整體視域下小學英語語篇主題意義教學實踐研究[J].賀州學院學報,2023(39):39-44.
[3]馬云.指向多元識讀能力培育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施策略[J].文科愛好者,2023(5):182-184.
[4]江蕾.“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創新措施探析[J].教育界,2023(3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