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薇(1971~),女,漢族,貴州赫章人,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水塘堡彝族苗族鄉田壩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摘? 要: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活動致力于幫助學生啟蒙數學思維、建構數學思想,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問題幫助學生建構推理意識、培養推理能力,從而增強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學習能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傳授學生推理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已有的知識等推導出數學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建構良好的數學意識,從而獲得滿意的數學學習成果。文章通過分析推理能力的定義、特點,幫助學生了解推理能力培養的價值,啟發學生的數學意識;在其重要性探究中,明確推理能力的培養目標和方向;通過具體教學現狀的闡述,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實情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推理能力;培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3-0062-05
數學是一門具有復雜性特點的學科,其中蘊含的知識點之間存在重要聯系。為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通過數學教學課堂活動的創新與發展,凸顯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提供成長與發展平臺。數學推理能力也是數學判斷能力,學生在分析各種數學問題時,從數形結合、建模思想著手形成邏輯推理能力。因此,教師要運用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從提高學生邏輯思維推理能力出發,從多個角度詮釋數學教學活動,逐漸實現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化的目標,致力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 推理能力的定義
推理能力是一種敏銳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夠循序掌握問題的關鍵點,迅速做出反應,在短時間內形成正確的問題解決思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科學培養學生推理能力,促使其形成數學思維意識,進而引導學生積極地、正確地思考問題。教師要融入多種學科方法強化思考能力,助力學生提高數學綜合素質。同時,數學學習不僅僅是基礎知識的學習,還要培養跨學科知識素養,使學生能夠在基礎性數學公式、法則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在跨學科邏輯思維中鍛煉數學推理能力,進而更快、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促進核心素養生成。
二、 推理能力的特點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生的推理能力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推理能力是數學基礎思維方式,也是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必備能力。基于此,在推理能力培養中,要圍繞學生邏輯思維特點,巧妙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為其今后全面性發展提供助力。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情況,并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給予學生啟發和幫助,保證學生在推理能力培養中對數學知識更為敏感、更為細致。同時,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較小、閱歷較少、好奇心強、可塑性強等特點,教師以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出發點,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推理意識,進而形成推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時,要注重從專注力著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掌握實用性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切實增強學生推理能力,為其形成數學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三、 基于推理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一)落實數學課程教學要求
在數學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要求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科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綜合技能。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應用意義和探究價值,促使學生形成主觀學習能動性。在推理能力培養中,依托數學課堂教學平臺,教師將數學知識科學、深入地滲透其中,給予學生情感、思想上的引導,促使其遵循數學課程教學要求高效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具備良好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
(二)促進學生提高數學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數學思想培育的啟蒙期,教師要準確運用具體教學方法和技巧,重點鍛煉學生問題思考能力,使學生逐步生成推理、判斷、總結等技能,一步一步進行深度學習活動。在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時,教師要采取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模式,幫助學生一點點建立自信心、引發求知欲,從而扎實系統地開展數學學習活動。同時,數學推理能力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是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意識的主要手段,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及時做好教學布局、進行教學調整,提高數學綜合學習能力。
(三)科學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打造和諧、開放、高效的課堂環境,積極滲透多種教學思想和多樣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感知數學學科知識的內涵,逐步建構數學核心素養。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創設適宜情境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圍繞重要知識點進行科學鍛煉,增強學生理論+實踐技能,為其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提供助力。另外,教師要與學生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有效的互動交流中培養學生知識交際能力,致力于增強學生數學問題解決技能。
四、 基于推理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師生重視推理能力培養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能夠看出師生清晰地認識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以推理能力培養與訓練為總目標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建構良好的數學思想。在“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教育研究工作中,教師深度分析數學教學目標、設定數學教學方向、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等,為推理能力培養提供可行性路徑。學生自身要跟隨教師的步伐,圍繞課堂上學習什么、如何學習進行探索活動,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進而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深度學習的技能。
(二)推理能力培養路徑閉塞
數學課堂教學中,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禁錮,教師在培養學生推理能力過程中畏首畏尾,難以結合豐富的教學路徑進行知識滲透和能力訓練,造成小學生的整體推理能力存在不足。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推理能力培養的路徑相對閉塞,教師不能結合推理能力進行專項化訓練,使得學生在數學知識推理中缺乏創新能力,不能依托自身需求專項培養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視知識點的講解和習題的訓練,在培養學生推理能力方面相對薄弱。
(三)培養推理能力缺少方法
在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已經習慣了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情況相對重視,而對公式、法則等應用效果評估相對欠缺,難以體現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有效開展推理能力教學活動,使得學生整體學習技能存在不足,缺乏相應的推理能力訓練經驗等。同時,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時,缺乏相應的教學方法,不能根據學生的現實需求培養數學推理能力,造成學生的推理水平相對偏低,影響整體的數學課程學習效果。
五、 基于推理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以數學語言為基礎發展推理能力
在培養學生推理能力中,要著重鍛煉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性學習與分析,增強對知識點應用技能。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數學語言能力訓練為基礎,幫助學生感知數學學科知識的特點,促使其建構良好的數學思想。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調整教學結構,對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要進行明確劃分,避免學生出現“先入為主”的學習思想,幫助學生摒棄思維定式理念,進一步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效果。同時,在以數學語言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活動中,要以數學教學為基礎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點的順序結構認知,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增強綜合學習技能,并對各個知識點進行組合應用,促進學生實現全面性發展目標。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百分比的重要性》這一知識點時,通過投放關于百分比的材料,方便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活動,根據學生對材料的討論過程,明確“百分比”的定義。比如,在一批機械構件合格率檢查中,如果合格率為96%,也就是說合格產品的數量占被測試數量的96%;在每天公司考勤中,95%的考勤率,說明出席公司考勤的人數占總人數的95%。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夠鍛煉學生對百分數知識點的掌握能力,又能夠促使學生科學建構良好的數學語言思維,進而鍛煉數學推理能力。同時,在應用百分數知識點解答具體問題時,要求學生做出分析報告,圍繞報告中的數據信息進行數學語言訓練,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助力數學推理能力全面發展。
(二)創設輕松和諧推理能力培養氛圍
在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教師要通過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緩解壓力、放松心情,進而培養縝密的數學邏輯思維,促使學生建構全面性的數學思想。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創設輕松、和諧的推理能力培養環境,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觀察、猜測、分析、推理,最終完成數學知識總結與應用任務,致力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推理思想。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聽取來自學生的不同聲音,接受和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平等、開放的學習氛圍中發表意見和建議。同時,教師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和不足,即使是不完美、不全面的想法,也要給予學生鼓勵和理解,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知識學習中建構學習自信,進而提高數學綜合能力。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觀察物體》知識點時,教師通過創設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探究本課重要知識點時具備明確的目標,應用有效的方法,進而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辨認能力,深入掌握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狀特征。同時,在《觀察物體》學習中,教師依托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過程,掌握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了解不同角度所觀察物體的形狀不同,使學生能夠通過圖形的辨認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從觀察、比較、實操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空間觀念,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另外,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能夠幫助學生習得知識與技能,促進當代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實現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三)應用所學知識展示數學解題思路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并結合正確的解題方法鍛煉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具體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解題思路,為深化推理能力做好準備工作。
例如,在學習《3的倍數特征》這一知識時,教師要結合3的倍數特征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解答數學問題,清晰數學推理能力培養路徑,致力于鍛煉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比如,教師依托教學課件,對學生已掌握知識點進行歸納與總結,提取與本門課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教學活動。在“百數表”中圈出3的倍數,把不是3的倍數的數刪除,促使學生將視線拉入3的倍數知識點學習中,建構數感思維。同時,在進行3的倍數判斷時,教師要選擇一組最能夠說明問題的數作為代表,讓學生探究3的倍數最多的一組數,促使學生逐步開放數學思維,引發學生對3的倍數記憶與探索興趣。如,在這一組數中,小學生發現個位上的1~9個數都出現過,十位上的1~9個數也出現過,可見個位數、十位數沒有直接的關系,不能構成判斷是否為3的倍數的具體條件。這時有的學生質疑:百數表以內的數可以這樣判斷,那么百數表以外的數該如何判斷呢?教師列出三位數、四位數、多位數讓學生進行判斷:379、4533、12579等數,學生通過進行計算后得出,3的倍數特征是:各個數位上的和是3的倍數。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利用了已學的知識點,還開發出了新的知識點,深度鍛煉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
(四)引導學生科學建構數學推理思維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要聯系數學內容,幫助學生建構推理思維,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進行知識點滲透,全面培養學生數學推理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著重訓練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意識,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中形成清晰的邏輯思維,并將邏輯思維表達出來成為解題思路,進一步突出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答的主體地位,促進其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數學能力,為其設計可操作性的學習方案,引導學生建構獨立合作思維,進一步增強數學猜想、推理、證明能力,助力小學生開啟推理能力發展之旅。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等腰三角形》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80度,求另外兩個內角的度數。學生迅速做出反應,對“等腰三角形的數學概念”進行學習與應用,進而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得出已知一個內角度數,求另外兩個角的度數的方法,逐步強化小學生數學推理能力。在這一學習過程結束后,教師設計實踐類課堂學習活動,鼓勵學生毛遂自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等角三角形的相關學習經驗,并進行知識分享,強化小學生的數學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教師的鼓勵下,小學生分享學習經驗與做法時,師生要給予其鼓勵和認可,在進行合理性分析后共同完成《等角三角形》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塑造推理意識,加強對數學幾何直觀的建構,從而建構數學推理思維。
(五)建構知識模塊深化推理教學深度
在小學數學課堂推理能力培養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情況,從基礎知識著手進行知識遷移,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并分析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適當挖掘知識推理的深度,使學生的數學思想能夠提升高度,站在高階思維角度回顧知識點,建構良好的數學學習自信心。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實際,適當挖掘知識內容的深度,培養學生推理能力,促使小學生生成良好的推理思維。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四則運算》知識點時,教師要做好知識拓展的準備工作,根據四則運算法則的優先性特點,向學生提出加減乘除相結合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分析的興趣,科學引導學生進行四則運算順序探究活動,掌握計算順序和計算步驟,建構清晰的數學推理思路。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經驗、閱歷等,從感性角度分析思維與能力的培養方法和技巧,助力小學生進行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自主猜想問題的能力,為其形成清晰、縝密的推理能力鋪平道路。與此同時,學生要通過數學推理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技能,讓學生在這項長期的教學工程中成長進步。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以小組為媒介幫助學生鍛煉主動思考、合作學習的數學技能,使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增強四則運算解題能力。比如,在10道四則混合運算題目快問快答訓練中,要評比出用時最短、正確率最高的一組作為冠軍組,來調動學生的運算興趣,使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強化四則運算的法則,提高四則運算正確率,促進學生數學推理思維建構。
(六)運用感性經驗培養學生推理能力
推理是一種數學學習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感性思維基礎上的學習經驗。教師在培養學生推理能力時,要科學應用這一有效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使小學生強化數學知識要點與重點,積極開展推理能力訓練活動。因此,在數學推理能力訓練中,教師要科學建構感性思維教學環境,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產生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探究欲望。
例如,在學習《分數乘法》這一知識點時,教師通過創設感性情境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促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推理能力。比如,在進行《分數乘法》教學前,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整數乘法的運算方法,同時,出示教學課件:(? )×2=(? )×3=(? )×4,學生將整數2、3、4分別看作是分母1,然后對分子和分子進行相乘的積為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積為分母,得出:(1/2)×2=(1/3)×3=(1/4)×4的正確答案。接著教師進行提問:通過之前的乘法算式訓練,你們看到了這些知識點的異同點了嗎?乘積是否變化?在解題過程中是否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規律?學生分別進行問題分析,并得出相應的規律,掌握“分數乘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作為分子;分母保持不變,接著對分子和分母進行約分,得出最終的整數;當得出乘積為假分數時,要轉化為帶分數或整數。在這一知識點思考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分數乘法建構推理能力,讓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科學探究,找出分數乘以整數的運算規律,系統鍛煉數學推理能力,進而在豐富的數學學習經驗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七)運用正確推理方法培養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培養過程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學科的本質,從而理清數學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逐步養成縝密的數學邏輯思維。合理的數學推理要建立在正確的猜想基礎上,借助相關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邏輯分析能力,使學生對某些問題進行推測與學習,進而提高數學推測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推測訓練中,教師要運用正確的推理方法培養學生推理意識,深化推理能力的形成過程。同時,合理的推理應當有相關的數學知識作為依托,促使學生在清晰、縝密的邏輯思維基礎上做出假設,并運用數學知識驗證假設,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推理思維。比如,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作為學生的思考對象:13億粒米有多重?問題一經提出,學生積極地進行推測。在這一問題下,如果教師潦草地引導學生進行推測,學生很容易出現信口開河、無根無據的推理,不符合合情合理的根本理念。因此,在推理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推理方法進行推理能力訓練。比如,在引導學生進行重量換位思考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計算:如,稱量出10粒米有多重,100粒米有多重,1000 粒米有多重,10000粒米有多重——依次推理出13億粒米有多重。在掌握了正確的推理方法后,小學生輕松地計算出13億粒米約有26噸重。可見,正確掌握推理方法是何等重要,教師要在具體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正確推理思維、掌握正確推理方法,逐步強化數學推理能力。
六、 結論
總而言之,在培養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科學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數學知識,使其在知識探索與實踐中增強綜合學習能力。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時,教師要結合具體問題、有效方法等,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系統思考、深入探究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逐步提升數學推理能力,進而培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梁桂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20,10(1):73-74.
[2]王衛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推理能力及培養策略[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11(5):131.
[3]沈燕萍,孫婷婷.基于核心素養背景培養小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0(10):37-39.
[4]劉相成,邵珠歌.以核心問題引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推理能力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11(10):99-102.
[5]何煜燁,王爽,孫佳鑫,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推理能力的有效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3,11(9):76-79.
[6]莊淑婷.基于推理能力發展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18(18):84-86.
[7]賴森水.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培養邏輯推理能力的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研究,2023,24(9):95-97.
[8]姜培.基于數學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推理能力培養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0(2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