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周燕芬(1976~),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富陽銀湖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
摘? 要:英語學習活動觀是一條有效的讓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路徑,對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分析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內涵,闡述初中英語基于英語活動觀的客觀性依據,以本區的優質課評選中閱讀教學課的教學設計為實例,深入文本,研讀語篇;以科學設置學習目標為切入口,設計探索英語學習活動觀下的閱讀教學活動,并反思實施后的改進意見,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閱讀內容積極探索,形成閱讀策略,在邏輯的教學中賦予主題的意義,使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英語學習活動觀;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3-0085-05
閱讀語篇融詞匯、語法知識和思想文化于一體,是開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綜合能力的有效載體。閱讀教學是英語學科中最常見的教學課型,是學生各種能力如語言、文化、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那如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體現和培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呢?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踐行學思結合、以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英語學習活動觀是以主題意義為指導,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英語學習活動,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用性。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化知識的整合性學習,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把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水平的一條有效路徑,也一定會成為閱讀教學的研究方向。
一、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可視性依據
(一)以主題為中軸,統合語言、思維和文化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為了在閱讀課上突出文章的內涵,教學活動要以主題為重點,逐級拓寬與延伸,并貫穿全文,既落實在課內各環節之間,又延伸到課外,做好主題意義理解和探究的服務工作。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主題意義的探究需要分層推進,從以文本為主再到超越文體。立足文本是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與梳理整合主題語言,深入文本引導學生提煉概括主題,提高學生研讀和分析的學習能力,超越文本令文章主題走出課堂,回歸現實,讓學生將所思所學運用到現實中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以語篇為依托,深度學習與探究文本
語篇是語言文化思想主題的重要載體,它在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素材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語篇為載體實施語言教學,可以解決碎片化低效教學的問題,只有以語篇為基礎進行教學與學習,才能真正運用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們研讀語篇,教師應運用“what、why、how”對語篇的核心思想、大致內容、語言特色、作者思想等方面進行深度剖析。教師只有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語篇,才能幫助學生讀懂作者在文章中寫了什么?為什么要寫呢?怎么寫出來的呢?你覺得作者寫得怎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聚集語言,才能從文本中遷移運用。把英語學習升華到人文素養的培養,以幫助學生深度學習。
(三)以活動為導向,促進思維進階發展
英語學習的活動組織與開展是學生對語篇基本信息梳理、學習、理解。它是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是文本深入解讀、逐步遞增的思維深度過程,是一個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進階過程。
(四)以語境為載體,探尋與解決真問題
語言的教學離不開語言的環境,語言環境創設的真實性、貼切性與教學的有效性息息相關。學生只有在真實的語境中,才能身臨其境,對未知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的語言能力才能發展起來。從感知、理解到學以致用,從情景輸入到對話輸出,將碎片化的語言整合成串聯式的語言鏈,在依托語境、注重語用中解決真問題,發展其語言技能,從而提升其語言表達張力,達成了學、學創結合,以語境為載體致力于在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下面選取了區優質課,參賽教師以外研版八下Unit 2 I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what you think it is的閱讀部分:A beautiful smile的教學為實例,從語篇分析、學習目標確定再到活動設計與開展的逐層推進過程,探索如何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影響力和指向性。
(一)深入文本,研讀語篇為首
本課主題屬于“人與自我”中的“積極向上的生活”和“自我認知”以及“人與社會”中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語篇為記敘文,從what方面分析,語篇講述了主人公在13歲時,入新校后孤獨與沉默、畏懼與同學交往。而在一個女孩不經意微笑后得以改變,并嘗試與同學交流、信任、融入他們,后成為自信陽光的人,并與女孩成為最好的朋友,作者同時分享了自己對此事的深刻感悟。從why方面分析,作者通過描述主人公在新校園生活時的問題與心境到遇見女孩微笑后的改變,使讀者明白生活中遇到問題要采用積極的方式,如何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就以相應的方式回贈于你,進而樹立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從how方面分析,語篇按照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圍繞記敘文中who,when,where,what,how和why六方面展開描述,開頭第一段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和人物,給出基本背景信息;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呈現主人公起初遇到的問題與心情,女孩微笑后帶來的心情和行為轉變以及微笑的緣由;最后部分(第8自然段)表達對此事的感悟。故事一步步展開,成就了內涵的升華。
(二)層級設置,目標遞增為基
教學目標的好壞決定著學生學習成果的質量,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方針,是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對活動開展有明確的指向作用。以下是Unit 2 I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what you think it is.之A beautiful smile教學目標。
①閱讀文本,獲取主人公事件中的基本信息(人物、時間、地點、經歷、感悟、緣由),梳理主人公遇到的問題、心情及女孩微笑后的行為、心情轉變,運用思維導圖將知識具體、系統化地呈現出來。(學習理解)
②以基于結構化知識為基礎,概述故事的發展脈絡,說明主人公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感知作者的內心情感變化,分析主人戰勝困難的原因,總結出積極的心態給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應用實踐)
③鏈接現實生活,聯想給自己帶來積極心態的人與事,結合故事框架,用所學語言,抒發自己感悟和看法。(遷移創新)
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基礎的目標設定,有三大特征:
一是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關注語言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概括、推理、分析能力,使學生考慮問題更縝密,邏輯性更強,又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是目標的描述清晰具體,強調學習過程,體現學位中心理念,呈現不只是一種形式,更為側重學生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能更為直接精準捕捉到達成的目的,具有三重特征:操作性、可測性、可評性。
三是目標設計的邏輯性和層次性強,符合認知分類理論,符合梯度上升原則,符合學生思維的科學發展。目標一側重獲取信息,理解文本,形成結構化知識,屬于學習理解層面;目標二是內化的過程,分析、概述、體會、理性表達、綜合運用,屬于應用實踐;目標三要求在新情境中,結合自己的現實生活,分享故事,自主表達,屬于遷移創新層面。三者循序漸進、拾級而上。
(三)精設活動,進階發展為本
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遷移創新類活動是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教學活動階段。三個階段是系列性的組合,關聯性強,融會貫通,實用性強,只有逐個推進才能把教學做實。
1. 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
學習理解是學生核心素養落地的前置條件,是實施教學活動邁出的第一步。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主題情境,用現有的知識經驗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形成學習上的期望,最后,教師應以問題為導向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運用語言知識技能獲取與文章主題思想有關的文化知識。從而對語言所表達的意義進行感知和理解。
課堂伊始,教師播放一段關于自我與朋友快樂言笑的短視頻,開始自我介紹:“I am happy everyday because I have so many friends. AndI have a circle of my friends. They include me as their best friends. So I always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m and we stick together like glue...”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體會到微笑給人帶來的魅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并在真實的情境中呈現課文中的生詞:a circle of, include, stick, glue,學習和理解新的語言知識,為閱讀掃除部分生詞障礙。
教師引出話題后,出示主題圖和文章標題,讓學生基于主題圖和標題預測文本內容,提出問題:What might the passage talk about? What kind of test is it? While reading,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師生總結出,當閱讀故事之時,要關注5個wh-questions。
學生帶著5個wh-questions: Who? What? When? Where? Why?進入閱讀,在師生和生生的思想碰撞中獲取故事的基本信息和文本結構,構建起思維導圖,把握住故事的意義主線,并形成結構化知識。(如圖)
2. 深入語篇的運用實踐類活動
應用實踐類活動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是知識語言內化的過程。它是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基于已形成的結構化知識進行描述、說明、分析、應用等多種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
學生基于導圖描述主人公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并在問題:How did Zhang Bei become from a lonely girl to a lively girl? Can you show us the reasons?的提問下,剖析了主人公在不同時期的內心情感變化:From a lonely girl to a happy girl, a lively girl.同時課堂中讓學生根據錄音模仿語句如:I was a very lonely girl and always silent. No one knew me. I felt the touch of something bright and friendly. It made me feel happy, warm and lively.通過模仿音頻來感受女孩內心的情感變化。
班里女孩的舉動是主人公情感發生改變的主要因素。“How did Zhang Bei feel at first? What did Zhang Bei do? And then what happened?”教師拋出問題后讓學生通過肢體的表演來釋義:sat in silence, entered, passed, turned back, smiled.在這樣的形象展示中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并提升運用的能力。
師生在感知和整理出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后,為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教師追問:From lonely girl to happy girl, what changes her? What does the change made her believe?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探究得出文章的主題意義:Smile at the world and it will smile back.從而總結出樂觀心態對生活的積極影響,實現情感教育,達到育人目的。
3. 超越語篇的遷移創新類活動
遷移創新讓教學最終知道走向哪里,達到教學目標的終點。是引導學生針對文章背后的價值取向,學會賞析語篇的文體特征,通過分析、評價作者或主人公的觀點和行為,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運用所學知識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觀念,多角理解和認識世界,創造性地解決語境中的問題,推動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引導他們整體回顧Zhang Bei的故事,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遵循五個wh-questions,帶著感情,使用關鍵詞、優美句式與同學們分享。該活動以概述的方式整理出文中的主干內容,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以鍛煉。
從故事中同學們感悟到世間萬物如同一面鏡子,怎樣的思維怎樣回應,怎樣的行動怎么的回報。于是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主題給出進一步深層的任務設置:If you think you are lonely, you might always be alone. If you think you are not serious, you might ????. If you think you ????, you might ????...創意性的推理、評判讓學生以更為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更好的升華的本課的主題,道出了人生的哲學內涵。
最后教師把學生拉回現實,讓他們從作者的故事中折返到自己的生活里。聯想到給自己帶來積極心態的人與事,讓學生聚焦five wh-questions: 1. Who do you want to thank? 2. What was the gift? 3. When and where did the main event happen? 4. What happened? 5.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it?以感恩信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暖心故事,從而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去感悟微笑的力量,正面思想的力量,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的重要性,同時用所學的語言做事,在新情境中解決新問題,達成遷移和創新,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促進能力轉化為素養。
三、 思考與啟示
初中英語教學活動設計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基礎,是英語閱讀教學研究的一部分,它既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優化和錘煉,又關系到教師對教學行為的思考和改進。
(一)借助可視化工具,推進與生成教學內容
板書、知識結構圖、故事情節圖等作為閱讀教學中的常見使用工具,能清晰地記錄下教學的互動過程,學生的思維形成過程,讓故事情節和主人公情感變化可視化,讓重點語言知識貫穿課堂的始終。同時我們更應思考它們的合理性、規范性。
如上圖所示,為其中一名教師課中生成的情節發展圖,反映出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從lonely-more lonely-happy、lively的回落向上升的轉變過程,而教師把“not talk, sat in silence, entered, passed, turned back, looked at, smiled”以自上而下的呈現,是顛倒了其擺放的順序,顯然這未能很好地用關鍵動詞體現情感的回升過程,故教師的可視化工具的設計仍需考慮嚴謹性和科學性。
(二)借助多樣性評價,具化與量化學習效果
教—學—評三者密不可分、環環相扣,為了推動其一體化,教師們應把評價這一環節嵌入到教學各個階段,讓自評、互評、家評更好地銜接,最終達成提高學習的目的。然而評價量表的設計同樣需要我們慎重地斟酌,如下的一張checklist。
checklist
1Follow the wh-questions
2Share the stories with feeling and beautiful sentences
我們不難看出它的評價內容不夠全面,評價主體不明,評價不含分值。因而我們課堂教學評價應有始有終,評價不再虛設,才能在標準之下學習行為得以監控、學習效果得以檢查及行為得以自我修正。真正做到在評價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評價中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三)借助問題鏈設計,吻合與咬合教學活動
問題鏈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探究,在思考的過程中,好的問題鏈能夠將知識連接、穿插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分析評判能力。
本次評比的課堂展示中,教師在閱讀環節都設置了問題鏈,如讀前:Whats the gif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smile?讀中:Did she think it was important to smile? How do you know? What does “hidden treasure” mean?這些問題鏈在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指向性不明、邏輯性不強、層次性缺失等問題,導致了課堂活動的咬合度不密,思維斷層,教學冷場的現象。故問題設計應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活動與內容吻合才能使思維進階。
(四)借助主題探尋,深入與升華主題意義
題目可以幫助我們更直觀地認識到語篇的主題,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及利用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語篇的理解程度和語言學習的成效。
本課題主題突出:Smile at the world and it will smile back.反映了你對世界微笑,世界也會以相應的方式回報給你。而在部分教師進入課堂后不茍言笑,一直一板一眼,雖然課堂節奏把控得當,設計合理,但學生一直很難投入這一情景,使得主題失真。又有老師在遷移創新環節,要求學生寫下改變自己的故事,看似延續的文本,實在有所偏離主題。顯然閱讀教學還應重視教學環節在主題下的逐層推進:引入主題、深入主題、感悟主題;升華主題再到創新主題。
初中英語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基礎,在努力創設真實的教學語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閱讀內容進行積極、主動地探究、形成閱讀策略,在邏輯性教學中賦予主題的意義,使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走進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薔.全面和準確把握英語課程內容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前提[J].英語學習,2022(4):18-33.
[3]宋春燕.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初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0):49-54.
[4]張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活動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1):54-60.
[5]張秋會.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