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春梅(1990~),女,漢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新隅小學,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摘? 要:信息技術改變了如今的教學與互動方法,對構建新型的互動課堂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從有效調動學生興趣以提高學生互動動力,豐富師生互動方法以促進師生充分互動,促進學生深度合作以提高學生互動效果三個方面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互動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探究,旨在充分突出學生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更好地培養學生能力和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互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6-0072-0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實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要求保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轉變各自定位,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構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結合的互動教學模式。如今,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新的互動方式,對提高學生互動動力,充分發揮互動教學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需教師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以“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更好地落實互動教學的理念。
一、 有效調動學生興趣,提高學生互動動力
互動教學對學生參與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激趣方法,其在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優勢,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數學互動課堂的構建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做好學生興趣的調動工作,有效提高學生互動。
(一)導入視頻素材,快速調動學生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新的知識展現方法,相比過去以語言為主的導入方法,視頻能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在第一時間就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為教師提供了大量優質的微課素材。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和其他教師課件中的視頻,教師能有效優化自身教學設計,這對引導學生在課上充分參與互動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積極結合所教學的內容導入合適的微課素材,以快速調動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后續的學習活動中更加積極。
例如,在“生活中的負數”這一節的導入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視頻素材。當然,基于讓學生將生活與所學數學知識充分聯系起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實景微課。微課既可以是教師自己錄制的生活中的內容,也可以播放或者剪輯線上其他微課中的內容。微課包含著一系列常見的應用負數的情境。如溫度計上代表零下的溫度,電梯上代表地下的層數等。在播放視頻后,教師可以詢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數字,在我們之前學習的數字之前,加上了一個與減號相似的符號,你們知道這樣的數字代表什么意思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相比過去以圖片和文字進行導入,以視頻進行導入不僅形式新穎,而且如果是教師自己錄制的實景微課,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也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在問題的探究中,教師發現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設計益智游戲,促進學生充分參與
在互動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的開始環節就調動學生興趣,還需要重視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展趣味的學習活動是相當必要的。游戲是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其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對學生中心地位的落實有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游戲設計方法,通過智慧課堂提供的軟件,教師能設計趣味的益智游戲,一方面加入人機互動的環節,進一步保證游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則提高自己所開展游戲的豐富程度,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互動積極性。
例如,講授“運算律”一節,在課上的練習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希沃白板設計趣味“青青草原運動會”游戲引導學生參與。在游戲中,教師以判斷對錯為主要的題型。其中,在屏幕的中央,顯示的是青青草原和喜羊羊以及灰太狼兩位選手。而在屏幕的兩側,則是學生的答題區域。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判斷正誤。如:“999+111=1100,學生就需要判斷錯誤。”每輪游戲都有著一定的時間限制,如果學生在倒計時結束后還沒有選擇,則自動記錄失敗。這樣的判斷正誤游戲對學生的計算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身就需要學生熟練掌握“運算律”相關知識。而學生判斷正確與否還會反饋到中間動物選手的先后順序和遭遇上,如失敗的小動物會遭受各種處罰,而回答正確,對應的小動物會露出笑臉。兩位代表學生在講臺上完成游戲,臺下學生需要自行口算,而通過教學觀察,教師發現無論是講臺上的學生,還是講臺下未直接參與的學生,表現得都更加積極。
二、 豐富師生互動方法,促進師生充分互動
在師生互動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相當必要的。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利于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新型師生互動方法,有效豐富師生互動的方法。
(一)借助數據分析,快速確定教學難點
如今教學倡導落實以學定教理念,而在預習活動得到充分重視的情況下,對學生預習結果的合理分析是進行針對性教學的重要方法。在過去,學生預習與教師教學間隔較短,往往無法通過批改快速確定學生實際情況。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數據分析功能,借助智慧課堂所布置的前置作業,教師能快速獲得每道題目的正答率,從而提高后續教學活動的針對性。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知識點的學習中,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預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給予學生學案,另一方面則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布置包含本課所有知識的習題。相比以書面作業為形式布置的作業,以智慧課堂為媒介布置的作業在學生完成后會自動反饋到教師端。對作業中學生錯誤的內容展開分析,教師發現學生在“字母的取值范圍”方面錯誤的題目最多,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就需要以“字母的取值范圍”為重點,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更多的探究和練習活動,如“地球的引力是月球的6倍,一個人如果能在月球上舉起10噸重的物體,那么他在地球上能舉起多重的物體呢”,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反問:“你們還有其他問題嗎?”“老師出的題目對嗎?”讓學生反思題目中不合理的地方,對未知數的取值范圍進行探究。當然,在選擇回答問題的學生的時候,教師同樣需要參考智慧課堂中的數據,選擇原本在這一知識點出現錯誤的學生,驗證其是否改正錯誤,以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切實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二)應用線上題庫,落實因材施教理念
如今的教學重視“雙減”政策的落實,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否在作業練習中落實減負提質理念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同樣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充分互動,只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教師才能更好地將減負與提質結合起來。數學作為一門難度較高的學科,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根據學生知識基礎布置相應難度和量的作業,落實分層教學的理念是相當必要的。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線上題庫,教師能更好地布置分層作業,這對充分落實因材施教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學習“解方程”后,教師可以借助智慧課堂中的作業本功能向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由易到難,依次完成線上題庫中五個難度層次的題目。同時,教師還需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最少完成的作業要求。如針對學困生,教師要求學生必須完成容易和較容易的作業,如“2x-28÷2=4,這個方程的解是(? )”。之后一般學生和優秀學生依次在上一個層次學生完成題目的基礎上多完成一個層次的題目,而最后困難難度的題目則不作要求,除了教師要求的學生需要完成的最少作業,其他題目都為選做題,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的數量,合理控制作業帶來的負荷。
(三)借助微課手段,有效做好補償教學
習題講解課是相當重要的課程。過去,在教學時間較緊的情況下,教師往往面向班級內大多數學生,針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講解,這使得習題講解并未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實際上,不同的學生知識基礎不同,面臨的困難不同。在師生互動方面,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互動也是相當必要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微課這一手段,通過針對每道題目的微課,教師能有效解決教師互動時間不足的難題,為所有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互動方式的變革有效提高整體教學的效果。
例如,教學“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這一章,在布置單元整體作業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作業完成的結果進行解析。如通過分析,教師發現學生在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題目中錯誤率較高,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題目的講解為主。而對其他的知識點,如小數的大小、小數的意義等,則可以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發送相應的微課,讓需要的學生自行觀看。這樣,利用微課,教師有效地將針對班級內所有學生的課堂教學和針對單個學生的補償教學結合了起來,將一對多的互動方法與一對一的互動方法結合了起來,更好地提高了互動的效果,有效幫助學生鞏固了知識。
三、 促進學生深度合作,提高學生互動效果
學生之間的充分互動是如今教學重要的要求,構建高質量的小組合作模式是教師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之一。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渠道,也為學生提供了新的互動交流方法,這對學生更好地構建高質量的小組合作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組合作中,有效提高學生合作互動的效果。
(一)個人數據分析,合理劃分學生小組
在小組互動探究中,小組的構建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體的教學效果。如今的數學重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實踐量較大的跨學科學習和主題學習往往是探究活動的難點——這對學生能力的多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以同組異質的原則構建學生小組。利用信息技術,教師能直觀地了解學生各個學科的水平——這對教師將不同能力的學生合理分配到不同的小組有著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每個學期開始時,教師都需要重新劃分學生小組。其中,對學生能力的測評就可以充分利用智慧課堂。在這一軟件中,教師能直觀地了解學生成績變化的曲線和平均分。根據這些內容,教師就可以將學生依照各個學科分為不同的層次,將各學科處于同層次的學生盡量劃分到不同的小組,充分落實以綜合能力構建小組的理念。而在之后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分工。如“觀察物體”,教師向學生布置“角度魔術”的任務,擅長美術學科的學生可以主導視覺欺騙方面的內容。這樣,利用信息技術,教師更加科學地劃分了學生小組,引導學生深度合作,有效提高了互動的效果。
(二)拓寬知識渠道,提高自主學習效率
如今的教學重視學生自學和合作交流的結合,學生的高質量互動需要足夠的知識基礎支撐。而無論是課后的拓展學習,還是學科融合的項目化學習任務,都需要學生自主掌握新的知識。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獲取學習資源提供了新的方法,對拓寬學生知識渠道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以在課下有效拓寬學生知識渠道,以高質量的自主學習為之后高效的小組互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數據的表示與分析”這一課,教師就可以開展以“本地大氣污染狀況分析”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對數據分析的方法有足夠的認識,還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大氣污染數據,學習與大氣污染相關的科學知識。其中,前者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從本地政府網站收集相關的數據。而后者,教師則可以向學生推薦與大氣污染相關的微課或者紀錄片視頻,讓學生實事求是,選擇觀看自己需要的內容,獲取解決問題需要的知識,這對學生在后續互動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利用遠程互動,拓展學生合作情境
在“雙減”理念下,教師需要構建內容有趣、類型豐富的作業,這對學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如今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得到充分重視的情況下,讓學生在課下進行充分的合作是相當必要的。在過去,學生間的互動合作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多集中在校園內,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布置實踐作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效拓展了學生合作的情境,讓學生在家中就能充分互動,對教師更好地布置實踐作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例如,教學“方向與位置”這一課,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調查本區域書店和文具店位置,繪制地圖,設計路線”的任務。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人數合適的小組,每位學生都負責自己家附近文具店的調查工作。而在記錄信息過程中,為了避免重復,學生需要及時交流。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地以QQ、微信交流,確定自己記錄了哪些文具店和書店的信息。這樣,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切實提高了學生互動合作的效率,輔助學生完成了難度更高、實踐量更大的任務,更好地培養了學生能力和素養。
(四)做好成果展示,提高學生互評效果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需要豐富評價的主體與指標,積極開展互評活動,讓學生在評價環節高效互動。但在過去,成果的展示往往對場地和時間有著較高的要求。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新的展現成果的平臺。利用信息技術,教師為學生自評和互評提供了優質的平臺,這對更好地提高互評的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例如,教學“觀察物體”,教師向學生布置了“角度魔術”的任務,這一任務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就可以開展成果展示活動。但魔術的展示不僅對時間有較高的要求,也對觀察者所處的角度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使得借助常規的方法,學生不便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完成魔術的過程錄制成視頻,發送到網絡學習空間中。在學生展示自己的視頻后,教師還可以開展“最佳魔術”和“最具創意模式”等獎項評選活動,讓所有學生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兩種魔術。當然,在這一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發放相應的量表,結合學科融合理念的落實構建多項指標,讓學生從知識應用、驚奇程度、道具精美程度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這樣,借助信息技術,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成果展示的優秀平臺,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互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地認識了自己的實踐成果并進行了針對性的反思,以學生的充分互動有效發揮了評價的促學作用。
四、 結論
綜上所述,互動教學的構建是完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的重要措施。這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資源引入和配置、交流方法變革等方面的優勢。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只有“推倒學校的圍墻”,與時俱進,結合信息技術全方位變革學習模式,教師才能在如今構建師生充分互動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麗華.小學數學互動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36):101-103.
[2]梁志遠.小學數學互動課高效構建途徑探究[J].山西教育(教學),2022(9):21-22.
[3]陳福榮.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網絡互動課堂學習的實踐探索[J].數據,2022(6):66-68.
[4]李劍.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S2):21-22.
[5]賈熱桑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2(12):61-63.
[6]湯琰.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J].中小學電教,2022(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