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臨床價
值。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院60例NRDS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質(pulmonary surfactant,PS)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對照組接受PS治療。比較2組的動脈血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評分(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貝利嬰兒發展量表評分(Bayley scales of infant and toddler development,BSID)、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治療第2天、第3天的PaO2高于對照組,治療第2天、第3天的PaCO2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NRDS患兒糾正胎齡40周的NBNA評分高于對照組,糾正月齡2個月、3個月的BSID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NRDS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3.33%,低于對照組的70.00%(P<0.05)。結論 在PS治療基礎上布地奈德霧化吸入能夠進一步改善NRDS患兒肺功能及動脈血氣指標,減小NRDS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布地奈德;霧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質;肺功能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5-0058-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22.1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可發生于早產兒,也可發生于低體質量兒[1]。肺表面活性物質(PS)導致的肺泡萎縮在該病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臨床上主要通過外源性PS或者采用機械通氣治療NRDS,通過對肺泡萎縮進行抑制,促進肺功能改善[2-3]。新生兒器官與組織功能發育尚不成熟,對于藥物或機械通氣治療的耐受度較低。新生兒臨床用藥劑量與機械通氣時間難以精準確定,對NRDS的治療效果產生了一定影響。布地奈德是一種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糖皮質激素,與肺泡Ⅱ型細胞受體有極強的親和力。有研究[4]指出,布地奈德可促進內源性PS的分泌與合成,達到緩解或治療NRDS的作用。本研究在PS治療基礎上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NRDS,探討吸入布地奈德對NRDS患兒肺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院接受治療的60例NRDS患兒,以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方法,按照1∶1的原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接受PS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對照組接受PS治療。對照組30例患兒,男性17例,女性13例;胎齡28~38周,平均(33.15±0.79)周;出生體質量1.40~1.79 kg,平均(1.55±0.42)kg;1 min阿普加(Apgar)評分[5]5~7分,平均(6.02±0.33)分;NRDS病情輕度14例(46.67%)、中重度16例(53.33%)。研究組30例患兒,男性16例,女性14例;胎齡29~37周,平均(33.23±0.70)周;出生體質量1.43~1.82 kg,平均(1.57±0.37)kg;1 min Apgar評分4~7分,平均(5.97±0.30)分;NRDS病情輕度13例(43.33%)、中重度17例(56.67%)。2組新生兒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符合《2016歐洲呼吸窘迫綜合征管理共識指南》[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均在出生后6 h內接受PS治療;患兒監護人對研究內容完全知情。
排除標準:1 min Apgar評分<4分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代謝功能及電解質紊亂者;合并免疫異常者;合并先天性發育畸形者。
1.2 方法
所有新生兒均接受基礎治療,包括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給予常規抗感染、保暖、靜脈營養等,給予血氣分析、生命體征監測,采用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經皮氧分壓監測儀(TCM400型)持續對動脈血氣指標進行監測。對照組新生兒接受PS治療,給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劑(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128,70 mg),采用帶側孔的氣管插管接口,將PS經氣管插管側孔注入肺內,取仰臥位給藥,單次100 mg/kg,可根據患兒病情在6 h后酌情重復用藥1次。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給予布地奈德混懸液(阿斯利康,國藥準字H20140475,1 mg)0.5 mg與3 mL質量分數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混合,治療方式為單次氧驅動霧化吸入,可根據患兒病情在6 h后酌情重復用藥1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兒的動脈血氧分壓(PaO2)、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評分[5](NBNA)、貝利嬰兒發展量表評分[7](BSID)、二氧化碳分壓(PaCO2)以及NRDS并發癥。(1)動脈血氣指標。比較2組治療第1天、第2天、第3天的PaO2、PaCO2水平。(2)新生兒發育狀態。比較2組患兒兒糾正胎齡40周的NBNA評分以及糾正月齡2個月、3個月時的BSID評分,NBNA總分40分,BSID共244個行為項,量表得分與新生兒神經行為或發育狀態異常程度呈負相關。(3)NRDS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比較2組患兒治療期間藥物反流、72 h內有創機械通氣(出生后72 h內因窒息或呼吸困難癥狀持續或加重,轉而接受有創機械通氣支持)、心動過緩(<100次/min)、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PaO2、Apgar評分、OI、BSID、PaCO2、NBNA、胎齡、出生體質量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新生兒性別、NRDS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研究組NRDS患兒第2天、第3天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第2天、第3天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新生兒發育狀態比較
研究組糾正胎齡40周的NBNA評分高于對照組,糾正月齡2個月、3個月的BSID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NRDS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NRDS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NRDS發病原因較多,與患兒出生體質量、胎齡等因素有關[8]。有研究[9-10]指出,與足月新生兒相比,早產兒NRDS發病率更高;與正常體質量新生兒相比,低體質量新生兒NRDS發生風險更高。缺乏PS會引起肺泡萎縮,這是導致NRDS發生的重要原因。PS藥物是目前臨床治療NRDS的主要方式,能夠避免在給藥過程中造成新生兒組織損傷。新生兒肺功能及肺部組織發育不完善,通過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肺功能。外源性PS能夠促進患兒癥狀的改善,對肺泡萎縮起到抑制作用,有效改善新生兒的呼吸功能。部分NRDS患兒在接受PS治療后療效仍不理想,這類新生兒仍需采用有創機械通氣進行救治。有創機械通氣會增加NRDS患兒肺損傷風險,影響新生兒預后質量[11]。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降低NRDS患兒有創機械通氣率,改善患兒肺功能是臨床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
本研究在常規PS治療基礎上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NRDS,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第2天、第3天的動脈血氣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與吳自勇等[12]研究結果相似,表明聯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能夠促進NRDS患兒肺功能的改善,降低患兒72 h有創機械通氣、BPD等并發癥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的NBNA、BSID評分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PS的主要成分包括特異性蛋白質、磷脂,能夠對肺表面張力產生作用,有效抑制肺泡萎縮,促進肺泡穩定,改善NRDS患兒肺功能與動脈血氣指標;在PS基礎上聯用布地奈德,能夠有效維持平滑肌細胞的作用,有效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還能促進患兒內源性PS的分泌與合成,進一步改善了患兒的肺功能,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通過霧化吸入的方式給藥,藥效能夠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減輕了給藥過程中藥物造成的刺激,提高了治療安全性。PS與布地奈德發揮了良好的協同效應,促進了NRDS患兒癥狀緩解,減小了患兒發育不良及神經損傷的風險。
綜上所述,在PS治療基礎上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NRDS的療效良好,能夠進一步改善NRDS患兒肺功能及動脈血氣指標,減小NRDS并發癥發生風險,保護患兒神經功能,促進患兒身體健康發育,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薔,黎巧茹,陳簡.不同劑量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晚期早產/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20,36(6):610-612.
[2] 劉慧強,童笑梅,韓彤妍,等.微創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20,58(5):374-380.
[3] 高亞,陳信,張陣,等.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與振動網格霧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2,34(1):80-84.
[4] 丁曉燕.布地奈德聯合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22,51(5):599-603.
[5] ZHOU J,LI S,GU L,et al.General movement assessment is correlated with neonatal behavio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cereb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reterm infants[J].Medicine,2021,100(37):e27262.
[6] SWEET D G,CARNIELLI V,GREISEN G,et al.European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2016 update[J].Neonatology,2017,111(2):107-125.
[7] MCLESTER-DAVIS L W Y,SHANKAR A,KATARIA L A,et al.Validity,reliability,and transcultural adaptations of the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and toddler development (BSID-III-NL) for children in Suriname[J].Early Hum Dev,2021,160(81):105416.
[8] 劉莉,溫曉紅.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血清CD62E、IL-17表達水平及其與發病風險、病情程度的關系[J].臨床肺科雜志,2021,26(5):713-718.
[9] 韓淑貞.肺表面活性物質分別聯合BiPAP、CPAP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功能的影響[J].實用藥物與臨床,2021,24(2):160-163.
[10] 鄭婉婷,潘石蕾,黃郁馨,等.晚期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母體高危因素比較[J].廣東醫學,2021,42(7):773-776.
[11] 楊云蓮,張鵬,郭平佳.無創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及對患兒血氣指標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21,36(11):2553-2555.
[12] 吳自勇,胡靜,王偉,等.布地奈德不同給藥方式聯用肺表面活性劑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系統評價[J].藥物評價研究,2021,44(6):1330-1337.
(編輯:許 琪)
作者簡介:陳婉蓉,女,本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