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革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說,新的教學模式必須視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等一切教學手段都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學生應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充當教學的“主角”,凸顯其主體地位。而語文教學中的習作評改,也相應地要求教師更新作文評改的觀念,即樹立學生主體性觀念,在習作評改中,以學生自評、互評為主,以教師的精批細改做成范例,引領學生逐步地養成“智能評改”的良好習慣,最終實現提高習作能力的目標。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而且,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我在習作教學中,開啟了漫長而又趣味盎然的習作評改新嘗試的探索活動。
一、確定習作自主評改的階段性目標
小學作文教學隨學段不同分為低、中、高段教學,每個學段作文訓練的目標側重點不同,依次為造句寫話訓練、段落的訓練、篇章結構的訓練。針對各學段作文訓練的側重點,我制定了相應的習作評改的標準與要求。一二年級:學會修改錯別字和標點符號,用鉛筆和橡皮進行修改;三四年級:看看每一自然段是否圍繞一個意思展開,句句要關聯,前后句子搭配靈活,找到關鍵句(或中心句),用修改符號規范評改;五六年級:引領學生從文章的選材立意、詳略安排、總體布局去考慮,自改后再互評,以旁觀者角度審視同伴的習作,提出中肯的建議,最后由習作者自行完成修改。
以中年級段為例,我在上《花鐘》一文時,結合課文講解,在“讀寫結合”的基礎上,進行了一次當堂的集體評改。
小練筆:仿照課文中描寫鮮花開放的語句,寫一寫你喜歡的花。
劉一帆同學這樣寫道:“牡丹園里的花兒爭相開放:有的穿著鮮紅的旗袍,楚楚動人,映紅了笑臉;有的穿著雪白的婚紗,像待嫁的新娘,清純含羞;有的身著一襲紫色的長裙,裙裾隨風飄動……”
我讓她在課堂上深情地朗讀她即興寫下的片段,讓學生評點。有的說,劉一帆同學寫花的顏色多,用了排比,且擬人化表達,非常有靈性,可是,總起句的寫法與具體分寫內容并不相稱,應該換成擬人化表達,更形象化。劉一帆聽后恍然大悟,立即站起來:“老師,我想把‘牡丹園里的花兒爭相開放改為‘各色牡丹仙子欣然赴約,來參加盛會了。”頓時,教室里掌聲響起,劉一帆興奮得臉都紅了。
通過這樣評改一段話的訓練,學生們不僅掌握了一段話要圍繞中心句來寫的表達技巧,而且明白了語言的表達要形象化,風格也要一致、和諧才好。這樣的習作評改,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學會了這樣的智能修改,何愁寫不出美文來!
二、習作自主評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低年級段樹立修改意識
我引導學生展開智能評改,起始于低年級段。當時,只要求他們自行改正錯別字,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可“一逗到底”。讓他們逐漸樹立這樣的意識:自己寫出來的一兩句話,起初是生澀的,不可以拿出來給別人看,首先得消滅掉錯別字,寫對標點符號。我通過做練習題,給他們做修改的示范,讓他們“照葫蘆畫瓢”,模仿著修改,訓練中,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寫話是要寫給別人看的,要清楚明白,讓別人能看懂。
(二)中高年級段錘煉評改“章法”
經過幾個學期的修改訓練,學生進入了中年級段的語文學習,這時的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每單元的大作文,學生完成初稿后,第二天,我都會上一節評改課,課前做好如下準備:印發或抄寫“作文目標”;瀏覽學生的作文,確定評改的重點;設計“病例文”和“正反例段”。
如:統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游? ? ? ? ? ? ? ? 》,學生當時接受的是網上授課,我逐一瀏覽完孩子們的游記后,感覺大部分習作對重點部分(即抓景物的特點)的描述不盡人意。于是,我就針對習作病癥開出了“藥方”,為習作的評改提供“章法”,讓他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的“章法”總結如下。
1. 簡潔的總述。這部分可以簡單介紹景點的地理位置、歷史價值、建筑風格、面積大小、景色特點等。
2. 生動的分述。這部分可以寫景點的結構、景物的特征,景點的成因、歷史傳說,景點的文化背景。
接著,我又出示了分述的注意事項:按順序(移步換景、空間順序、定點觀察)敘述、介紹,兩個景物之間要穿插過渡語,介紹游人看不到、不知道的內容。
然后,我選擇了錢木琰同學的習作《游白云巖》,通知大家在班級微信群閱讀,并對照我列出的游記“章法”幫忙找出文章的優缺點,提出值得借鑒與需要修改之處,并且說清理由。打開班級直播間,“滴——滴——”聲不斷響起,我迅速點開音頻,傳來大家清脆的童音:
“大家好!我是呂子瑋。我知道‘白云青鳥是古桐城八景之一,可以查查史料,將‘白云可尋,青鳥難覓的傳說插入進去,因為這是游人或讀者看不到的內容,又能讓‘白云青鳥,巖前村落這個巨石上的刻字熠熠生輝,增強了景點的傳奇色彩。”
“我是施文昊。錢木琰的習作過渡雖然清晰,但顯得機械生硬,白云巖是山,山石上理應有淙淙溪水,可以‘流水聲為路線游覽前行,建議這樣寫:‘聽著嘩嘩的流水聲往山上走,呈現于眼前的是一汪碧綠的湖水……‘沿著曲折的石徑穿行于茂密的綠林叢中,感覺到空氣中彌漫著絲絲芬芳……”
“我是昝晨思。白云巖上的水庫、白云寺及巔峰景色,錢木琰把它們作為重點來寫,這是非常好的選材,但我認為還要展開豐富的想象,細膩描摹,生動刻畫,寫出景點獨特的美,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學生爭先恐后地表達見解,有理有據,頭頭是道,評點語言親切中肯,曉之以理,也動之以情。被點評者愉快地接受后,再去自行修改習作,從而完善作品。在交流討論中,大家修改了同伴的習作,也疏通了自己的思路,鞏固了習作技能,久而久之,寫作技能的秘訣自然而然被探究、被掌握。
像這樣引領著學生對習作進行自評、互評,我嘗試著運用到班級的循環日記或每兩周一次的大作文的書面評改之中,讓學生當小老師,用筆來表達心中的評價。評改起初,極其艱難,甚至影響了教學的進度,但我堅信,“磨刀不誤砍柴工”,并不去求全責備學生,而是循序漸進,努力地堅持下來了,到今天果真初見成效,覺得十分欣慰。因為學生們明白習作如同做人,要真實自然。因為從他們身上,流淌出來的是他們心靈深處的童真、童趣、才情與個性,他們完全能自由地表達獨特的生活感受、真實的自我。
相信他們能通過教師的引領示范,在自評、互評作文的旅程中,最終習得文章的表達技巧,寫得一手漂亮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