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穎
摘要:“雙減”主要是為了“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減少學生的作業完成量的前提下,教師需要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因此,對教師優化作業設計提出了考驗,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必須讓作業布置更為合理,創新作業形式,多設置開放性作業和分層次作業,讓學生從作業中獲得鍛煉和提升,實現教學的查漏補缺,保證作業布置的有效性。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基于“雙減”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檢測性作業,檢驗學生學習情況
在布置數學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檢測性質的作業,用來檢驗學生課上內容的聽講情況,檢測學生是否達標。教師在設計檢測性作業的時候一定要符合教學的進度安排,明確教學目標,既要檢測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情況,又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檢測。檢測性作業的設計不能太難,要考慮到基礎較弱和中等水平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在學習《圓柱的認識》的時候,可以設計題目:要給圓柱形禮盒包裝上包裝紙,這個禮盒是由哪些方面組成的?然后再進行進階訓練,要造一個筆筒,這個筆筒包含哪幾部分?這個作業的檢測結合了生活,讓學生掌握圓柱表面的組成部分,同時對學生進行了進階訓練,加深了學生的思考。
二、趣味性作業,調動學生完成熱情
作業的布置應當富有趣味性,在作業優化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趣味元素,設計一些有意思的題目,調動學生的思維。比如在學過《因數與倍數》后,教師可以用自己的電話號碼來設置一組題目,讓學生通過運用因數和倍數來推測教師的電話號碼,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家里的電話也設計為特殊的題目,學生之間互相進行考驗,增加知識的應用性,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加作業完成的樂趣。在學習《偶數與奇數》后,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報數,從1數到50,最后讓報偶數的學生站起,報奇數的學生不動。還可以分小組各自報數,最后統計報奇數的學生等等。在游戲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得到了快樂,兩全其美。
三、實踐性作業,增加學生探索能力
作業的布置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上,可以在設計的時候多安排一些實踐性作業,跨越現實和教材的隔閡,讓學生可以借助數學工具來探索現實世界。比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可以利用棉簽棒來制作角,通過親手的操作來發現角的特征,加深對角的認知。在學習《千米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段路程,親身地感受1km的距離。[1]在《圖形的拼組》這課學習時,讓學生運用七巧板這個教學工具,拼搭出各樣不同的圖形,并且將自己所拼成的圖形繪畫到紙上,學生之間進行探討分享,看看誰創作的圖形最好看。實踐性的作業可以拉近教材和生活的距離,讓知識得到運用,學生收獲良多。
四、層次性作業,滿足不同基礎學生
層次性作業是為了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需求,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作業菜單,讓學生可以自主進行選擇,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可以完成的作業。比如,數學教師設計多種作業,分為必選題、選做題和拓展練習題,讓學生來選擇完成的題目。或者安排“套餐型”數學作業,學生必須選擇幾種類型的練習進行搭配。為了激勵學生完成作業,教師還可以觀察學生的完成情況,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讓學生在作業中也能夠體現自主性,促進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2]
五、調查性作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調查性作業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從實際的探究問題出發,主動地觀察和搜集資料,積極地去走訪調查,了解問題的情況,并進行統計反饋,促進學生的社會參與度,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
六、閱讀性作業,豐富學生數學認知
閱讀性作業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對于數學而言也同樣重要。因此,數學教師在作業的設計中可以增加閱讀性作業,在數學的教材中編寫了很多拓展模塊,向學生介紹了數學家的經歷、數學奇聞逸事和數學發展歷程等,這些對學生而言是拓展眼界的好素材,對學生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有很好的作用,教師也可以發揮課本素材的作用,布置閱讀性作業,發揮學生主動性。
總而言之,數學作業的設計不是單調乏味的,應當充滿多樣的色彩,讓作業變得更加生動趣味,拓展作業的實際功能,讓作業這個環節更有效地為課堂服務,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具化,體現作業的育人功能,激發學生的數學熱情,使作業的形式得以豐富化,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夠加深,并且在作業完成過程中,激發數學的潛能,讓學生有智慧地思考,探尋到作業中蘊含的數學價值。
參考文獻:
[1]孔繁晶.控量減負,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8):6.
[2]林秀云.減負提質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2021(201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