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佳
摘要:在物理課堂中要善于結合學生實際,善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善用 多樣化 多媒體教學
作為一名踏上講臺二十多年的教師,在多年的農村教學中,深深認識到一定要善于結合學生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進步。現在,學校也與時俱進,采用多媒體教學,經過摸索,我來談談如何在物理課堂中善用多媒體教學。
一、多媒體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物理作為一門注重實驗的自然科學課程,要注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提高實驗能力,培養科學精神。過去,教學一般依靠口頭講解,為了使學生盡快掌握知識,方便理解,我充分利用身邊各種各樣實驗器材,盡可能地展示實驗,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動手信心。現在有了多媒體,可以展示各種實驗過程,清晰直觀,方便多了。也可以在網上尋找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小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引入教學內容,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比如教學《壓強》時,我播放了一段視頻:爸爸牽小女孩在沙灘上走過,留下長長一大一小兩串腳印······畫面溫馨,卻也蘊含道理,引導學生思考:爸爸的腳印又大又深,而小女孩的腳印又小又淺,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設疑,引入“壓強”概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善用多媒體,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
在物理學習上經常會出現深有興趣但又難學會的現象,有些初中生覺得已經掌握了老師講解的內容,課上的練習會做了,一到自己做練習題就又不會了。這與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有很大的關系。教學中,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發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貼近教材,制作實用小視頻
物理概念的形成,大多數是從具體的事物現象和日常觀念進入。物理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從身邊熟悉的實例入手,讓學生觀察事物現象,利用教材引入物理概念,進行學習探究。在學習《運動的快慢》時,我帶領學生到操場上進行了五十米賽跑和八百米賽跑,并制作兩個視頻,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播放。學生們看到自己的矯健身姿,個個激情高漲,我趁機拋出兩個問題:五十米賽跑如何分勝負?八百米如何比較哪個同學耐力強,跑得快?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我順勢引導他們閱讀課本,尋找答案。這樣通過實例設置疑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很快,學生們通過課本教材找到正確答案,并深刻理解“速度”的概念。之后,利用他們的答案引導學生找出計算公式。我還利用視頻提供的路程和時間,讓學生計算自己的賽跑成績。學生們充滿熱情,很好地掌握了本節內容。
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帶領學生在網上尋找相關視頻,或直接制作視頻,引導他們更直觀地了解學習內容,進而將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以解釋相關物理現象,設置一些物理習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由淺入深,從易到難,指導解題的思路,分析解題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在學習《電功率》后,學生興致勃勃地來找我,說要舉辦《家里的電功率》視頻制作比賽,我欣然同意。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自動結成小組,制作了家用電器電功率介紹的小視頻,通過拍攝、比賽,我帶領學生總結了十幾種家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而且,我還利用視頻,結合學過的電能表,當場出題,如“利用電能表測量用電器的實際功率”“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等習題,突破重難點,加深學生對“電功率”這一章內容的掌握。
(二)化繁為簡,制作方便教學、利于理解的PPT
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能以它為主,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任何教學工具的使用都是為了更好地講解教材,為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服務。制作PPT時,應該遵循學生的思維習慣,重視物理概念的形成,注重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設置多樣化的練習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每次上課前,我在網上尋找相關的PPT,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水平,化繁為簡,制作實用的PPT。
(三)善用視頻展臺,講解教材,展示實驗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一部分學生上課看PPT時注意力容易分散,重點概念、知識的理解模糊不清,不利于復習。于是,上一些概念較多的新課時,我沒有使用PPT,而是改用在課本將概念、知識點、解釋標注,用視頻展臺展示,引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上《磁現象 磁場》一課時就采取這種形式,補充了“磁化、磁場性質”等知識點,課堂教學效率高。
視頻展臺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方便展示物理作圖題,教師動手在練習本、試卷上演示作圖過程,直觀性強,學生可以對照練習,特別是一些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過來比較容易。
另外,還可以利用展臺演示實驗過程,比如“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放大實驗過程,便于學生觀察。現在,中考要進行實驗操作,教師需要動手演示,邊操作邊講解,難的部分可以多次操作、多次強調,這比單一地看視頻演示效果要好。
總之,通過長時間的摸索,我真切了解到,無論是以前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還是現在的多媒體,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無論教師使用哪種教學手段,都要做到善用、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