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剛 李萍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主要環節之一,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直接忽略了“課堂小結”,有些老師的“課堂小結”內容、形式單一等等,這些現象反映出的是對其重要作用的認識不足。那么課堂小結在學生培養中起著怎樣的促進作用呢?我們又該如何針對課程特點來設計課堂小結呢?以下是筆者在日常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幫助學生抓住知識點,進行學法指導
開放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流程不再是線性的,學生的思維產生很多分支。這種情況下,非常有必要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做一個梳理總結,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及思想方法提煉出來,給出一個非常明晰的呈現。這是老師們常用的方法,也是課堂小結最基本的作用。
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否定——遷移——突破——結論”一系列活動,最終得到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為了避免錯誤猜想的沖擊,課末小結時帶領學生回顧“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一創舉,鞏固計算方法、數學思想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研究過程和方法的掌握。
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知識體系
數學學習是螺旋上升的,每個知識點都有各自的知識體系。幫學生將點連成線,進而形成網,理清知識脈絡,構建知識框架結構,站在更高角度上理解知識,也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一方面,課堂小結能發揮強大的作用。
《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中,可以通過追問的形式引發思辨,達到這一效果。
1.為什么用數對確定位置時需要兩個數?
2.用一個數行嗎?
3.為什么有的時候用一個數也能確定位置?(只有一行時)
4.還可能存在用幾個數來確定位置的情況?(3個數)
這樣的設計不但促進學生獲得對“用數對確定位置”這一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準確的把握,同時也把之前學過的知識和將來要學的知識組織在了一起,關注到了學生數學素養的長遠發展。
三、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開啟智慧源泉
“數學是思維的科學”,在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方面,數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識炭疽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探索、嘗試、操作。課末的小結雖然時間短,但臨近下課,可以充分發揮課上與課下臨界點的特征,點到為止,為學生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感覺到“課雖終,思未盡”。
在《長方形的面積》一課的開始,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紙上設計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學生想到了三種方法:長12厘米,寬1厘米;長6厘米,寬2厘米;長4厘米,寬3厘米。課末小結時,再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只有這三個嗎?”學生短暫思考后,茅塞頓開,可以分割開重新拼組。長4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從中間橫向分割,可以拼成長是8厘米,寬是1.5厘米的長方形。(課件動態演示)還能再分嗎?讓學生想象,可以繼續這樣分下去,就能得到無數個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通過這個小結,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了面積的含義,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從有形的操作到無形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無窮的想象力,極限思想已悄然在學生心中扎根。
“明晰要點”責無旁貸,“構建框架”順勢而為,“啟迪智慧”錦上添花,課堂小結的這三個作用在實際運用中往往不是獨立存在的,要統觀課堂設計,按需所取,突出特色。
鑒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課堂小結”不應只是停留在意識的維度上,也不應只是一句“你有什么收獲”或“還有什么疑問”的簡單問答。它需要我們仔細分析教學內容,前后聯系,用心斟酌課堂小結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加大思維含量,別具一格地設計出操作方法,讓課堂結構更完整,讓學生的認知更完善,從而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升華情感的精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