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如果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自如地通過文字表達出來,便能更好地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但是就目前小學生對待習作的態度來看,許多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害怕進行習作訓練。因此,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既不增加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使習作訓練收獲良好的效果,成為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批改學生習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小學生的作文存在語句不通順、詞不達意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他們詞匯儲備量較少、表達能力不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引導學生多閱讀,除了對文本教材進行仔細閱讀和分析之外,還要多讀課外書。教師應在平常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首先,在課堂上,教師要用不同的方法對文章的重點語句進行講解與分析,加強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強化他們的語感。其次,對于文章中精彩的段落,要引導學生多朗讀、多背誦。學生朗讀與背誦的過程也就是加深對文章理解與感悟的過程,能使小學生有感而發,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實踐證明,學生朗讀和背誦得多了,語感也就有了,詞匯積累也會更加豐富,無形中表達能力便會有所增強。比如在教學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一課時,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背誦,學生對老舍先生樸素、自然的語言風格以及文章對春節傳統的詳細描述都比較感興趣,在自己的習作中便會受其影響,注重寫作的時間順序以及對重點事件細節的描寫。
(二)在閱讀中指導學生積累習作素材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入門時期,他們的所見、所思、所想都相對有限。而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閱歷,拓寬學生的眼界,學生只有有了充足的閱讀積累以后才能有感而發,有內容可寫。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教會他們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閱讀,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還要指導他們通過閱讀來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最終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比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首先我們要為學生指出這是一篇有關人物描寫的文章,且是一篇回憶錄。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有關魯迅先生外貌、動作、語言和相關經歷的關鍵詞句,從而積累寫作素材。當學生將這些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時,便會在寫作中下筆如有神。
(三)在閱讀中指導學生寫作方法
小學生在進行寫作時使用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較少。即使在課堂上為學生講授寫作的技巧與方法,他們也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與閱讀內容相結合,通過引導與點撥讓學生自己去感受作者是如何進行寫作的,從而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去感受魯迅先生是從哪些方面對閏土展開描寫的,重點描寫了“我”和閏土的哪幾件事,再要求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寫寫自己的某個同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學會了如何進行觀察,掌握了正確的觀察順序,所寫的文章才會有條理。很多學生大腦中有著關于事件的記憶和感受,但就是寫得不夠生動、具體,主要原因就是未能掌握正確的事件描寫順序,不知如何下筆。如此,通過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一些事件、事物的描寫方式。此外,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重與文本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作文的寫作過程。提升學生作文能力的過程也即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學會如何進行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過程。
(四)在閱讀中形成個人見解
由于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思維模式不同,所以對于同一篇文章會有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是小學生形成自身寫作特色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和給予學生寫作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對問題的理解,對閱讀的內容進行解讀與研究,并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豐富學生的閱歷,激發學生的思維。比如在教學《我最好的老師》時,首先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閱讀,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一個大體的認識。然后向學生提問:“你心中最好的老師是哪一位老師?他是什么樣的?你為什么會喜歡他?”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與分享,然后完成一篇學生自己的《我最好的老師》。學生根據對以往老師的回憶和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再參考教材中對老師的寫法,很容易便能完成此篇文章的寫作。如此,根據學生不同的見解來指導學生的寫作,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寫作方法,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在寫作中強化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在寫作中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
現代的語文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探究性、創造性的閱讀方式,對于他們的閱讀過程不過多地加以干涉。在這種新型教學方式下,如何檢驗小學生的閱讀成果,是擺在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閱讀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包括閱讀、思考、分析、討論等環節。學生對于閱讀文章的掌握情況主要是通過閱讀之后對于文章的見解體現出來的。因此,閱讀為學生的寫作積累了素材,寫作則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對于文章的認識與看法,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比如在學習完《少年閏土》一課時,我們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少年閏土身上所具有的優良品格”進行探討,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提交探究結果,最后由教師進行匯總與總結。如此,不僅實現了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開放,提高了學生閱讀思考的積極性,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也幫助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最終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增強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二)在寫作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閱讀習慣的養成不僅有助于小學生現階段寫作能力的提升,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邊讀邊記的良好閱讀習慣,將文章中描述精彩的部分摘錄下來并進行分析,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記錄的過程便是再一次深入思考的過程,能加深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從而將知識徹底地內化與吸收,最終達到在閱讀中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并通過寫作促進其閱讀水平的提升。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可有效地促進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而寫作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會在無形中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寫融于閱讀之中,在讀的過程中滲透寫作的營養,從而實現讀寫“合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樂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