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圍繞文本設置的話題,開展深入“對話”。在“生本立場”下,語文教學要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自主學習的時空完全交給學生。文章基于“自主”理念,提出從創設鮮活情境,激發自主學習動力;設置適切任務,明確自主學習方向;開展實踐活動,搭建自主學習平臺;實施多維評價,提煉自主學習經驗等幾方面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關鍵詞] 自主理念;高效課堂;語文教學;任務設計
[作者簡介]黎令芳(1989—""" ),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市清潤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創設可感情境、設置真實任務、搭建活動平臺,給予學生充足的語文學習自由度。事實上,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圍繞文本設置的話題,開展深入對話的過程。筆者就以自身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方面進行的一些思考和嘗試。
一、創設鮮活情境,激發自主學習動力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需要鮮活的情境作為支撐,否則就會演變成機械、生硬的訓練。有了情境,原本的學習就轉化成學生內在的認知需要,對于激發其自主學習動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用文本的力量推動
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在當時歷史文化背景下內在心境的真實體現,不僅從表面上記敘了事件、刻畫了人物,還蘊藏著強烈的情感。因此,教師創設情境,可以先從文本內容出發,依循作者蘊藏其中的情感和主題意蘊,還原文本表達的情感,借助文本的力量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入。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所設置的語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如教學單元中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時,教師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故事情境,將自己扮演成逃離鄴縣的老鄉,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西門豹在鄴縣的言行,勸說老鄉重新回到鄴縣。在這一情境下,勸說就成了角色之間自然生發的需求,讓簡要復述有了明確的對象。學生在勸說任務的驅動下,自主閱讀課文,遴選勸說依據,組織語言材料,將語文要素的落地完全浸潤在可感情境中,增強自學能力。
(二)聯結生活,用真實的場景激發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關聯起來。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冀中的地道戰》以翔實、具體的語言介紹了冀中地道的構造、布置等,展現了冀中人民的英勇與機智。教師可以這樣創設情境:一批小學生代表團來到冀中地道戰紀念館,你作為紀念館的講解人員,怎樣向這群小學生介紹冀中地道戰呢?請結合課文內容及收集的資料介紹冀中地道戰。旅游參觀是學生生活中較為熟悉的活動,角色置換后的思維狀態決定了學生必須重新介入課文中,對信息進行理解、整合、輸出,而這一切都是將學生放置于情境推動下的自主性狀態中,是發展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設置適切任務,明確自主學習方向
“新課標”在倡導“設置真實任務”的同時,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理念,改變了傳統教學理念下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借助具體的任務,將學生的意識和思維浸潤在任務要求下,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明確的方向。
(一)貼近學情,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可能
教師要歷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需要將任務設置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既要關聯學生的原始學情,又能讓學生通過跳一跳的方式摘到果實。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為自傳體小說,蕭紅的《祖父的園子》并沒有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作者將童年時代在祖父園子中的“快樂與自由”蘊藏在所有事物的色彩上、蘊藏在園子中的事物上、蘊藏在園子中經歷的一件件趣事上。如何幫助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體會其中蘊藏的情感,就成了教學這篇課文最重要的目標。教師可以相機設置這樣的學習任務:自主閱讀課文,概括出課文描寫了蕭紅在祖父園子中的哪幾件事,從中體會人物言行所蘊藏的豐富情感。學生前期已經積累了運用言行細節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的基本方法,而這一學習任務則是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將關注的重點從“內心活動”轉到“思想感情”,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
(二)呈現多維選擇,讓學生自主有空間
推動學生自主意識的發展,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基本尊重。這種尊重既包含對學生原有能力、原始學情的認同和悅納,又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擁有自主選擇權。因此,教師所設置的任務應該具備較為廣闊的空間,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從而讓自主學習更有效。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編選了《四季之美》,課文第一自然段雖然篇幅短小,卻將春天早晨日出時的美景展現在讀者面前,極具畫面感。鑒于這個單元“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這一語文要素,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學習任務:自主細品這一語段,想象日出過程中天空的美麗景色,說說作者是用哪些語言把這種美麗畫面表現出來的。學生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對語段中的美進行探尋和解構。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完全限定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路徑,而是通過明確統一的學習任務,將更多的選擇權利完全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對畫面之美進行想象與還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開展實踐活動,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新課標”倡導要設置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平臺,在助力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表達素養。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借助實踐活動的開展,將語文訓練融入課堂教學體系之中。
(一)交還活動權利,落實自主地位
與傳統教學相比,搭建活動式平臺就是讓學生在深入實踐過程中將機械訓練的題型與教學實踐進行融合和變通,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權利,從而更好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學會觀察,教學本單元中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第三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爬山虎腳的外形特點,感受作者深入細致觀察的策略,教師沒有依照傳統教學中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而是創設這樣的活動:分別出示了兩張圖片,其中一張是正確的,另一張是錯誤的,要求學生將圖片中的錯誤找出來。此時,學生需要在圖文對照的情況下,將思維聚焦在語段表達的細節之中,如爬山虎腳的形態、顏色和數量等相關信息。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將活動的權利完全交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完全自主的狀態下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二)借助有效形式,激活自主意識
很多時候,語文教學之所以陷入高耗低效的尷尬處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始終停留在固有的原始層面。長此以往,語文課堂會讓學生產生嚴重的審美疲勞,無法對學生形成有效的審美沖擊。基于“新課標”,教師在活動平臺創設的過程中,要借助多樣、新穎的教學形式,激活并保持學生強烈的自主意識,助力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竹節人》,作者用翔實的語言介紹了竹節人的制作方法并描述了孩子們在課間玩竹節人的過程。如果僅僅是讓學生純粹地閱讀,學生仍舊無法還原竹節人的制作方法,也無法感受玩竹節人內心的快樂。以教學第一部分“制作竹節人”為例,教師不妨從活動的形式入手,讓學生從空洞的思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踐操作。為此,教師可以創設以下的教學平臺:課前要求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初步了解制作竹節人所需要的工具;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要求學生根據語段描述的內容,嘗試自主制作竹節人,并在制作過程中,通過復述語段內容,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與理解,同時針對制作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及出現的問題,帶領學生重新回歸課文內容,在反復品味和重讀中自主解決問題,更好地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發展。
四、實施多維評價,提煉自主學習經驗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常常將教學的關注點過多地集中在新授環節中,而對評價則關注得相對較少。事實上,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不僅有著甄別優劣、判別高下的作用,還起到了蓄積動力、永葆興趣的引領作用,是推動和強化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
(一)自我評價:在反思中提煉方法
課堂教學的評價,首先要組織學生從自我評價開始,任何形式和維度的評價,其最終的歸屬都要落實到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評價中。衡量學生學習力的重要標準就是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梳理、反思的能力和意識。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如教學單元中的《刷子李》一文時,教師緊扣文本的內容特點及作者馮驥才所采用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從對比手法的運用、人物細節的刻畫等不同方式對作者展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進行了探究。教學完之后,教師并沒有直接結束課堂,而是組織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梳理、評價和反思。
(二)他人評價:在分享中內化經驗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評價的權利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需要在激活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將更多評價的機會留給伙伴,強化伙伴之間的相互評價,最后教師再進行綜合評定。學生在經歷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后,對自身的學習狀態會形成更加客觀、真實的評價。
以教學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為人民服務》一文為例,這篇課文的文體相對特殊,既有議論文的思維邏輯,又在語言表達風格上具備了演講的特色。鑒于這樣的特點,教師不妨從這兩個文體特點入手,一方面在內容理解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內容及內容之間的層次聯系、邏輯關聯,感受議論文論點、論據之間的聯系,感受作者論證的嚴謹邏輯;另一方面為學生播放眾多名家現場演講的視頻,從演講者的動作、語氣和神態等不同的維度,感受演講的魅力,并要求學生嘗試對毛澤東的這篇《為人民服務》進行演講,在家中請父母幫忙拍攝好視頻。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從同桌互助學習開始,對伙伴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這一互動評價的過程,更是學生將他人評價與自身的評價進行融合、對比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由此而形成的對比和關聯,則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又一重要路徑。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范疇和形式的不同,相機引入第三方評價,如在這一案例中,教師要求學生以演講的方式重新演繹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并在父母的幫助下完成視頻的拍攝,父母事實上就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參與者和陪伴者,并真實經歷了孩子學習的過程。教師不妨利用各種信息渠道,將學生在演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典型問題及相應的指導方法傳授給家長,從而提升家長的評價精準度。
對語文教學而言,學生自主學習的落實,成了判斷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指標。教師要秉承“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依循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合理處理“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的聯系,幫助學生在自主意識的形成過程中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海東.小學高段語文課后習題的優化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9(26):41-43.
[2]汪明華.建構突破閱讀教學重難點的支架系統[J].教學與管理,2022(1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