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提出,互聯網時代正式開啟,學術著作的編輯出版既面臨著新的挑戰,也獲得了新的機遇。對此,學術著作編輯需做到時刻關注不同信息渠道的多方面信息,把握學科的發展動態,策劃能夠反映學科面貌的具有時效性和前瞻性的選題,以此增強學術產品的競爭力。本文通過考察和比較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代表性叢書———兩輯“商務館對外漢語教學專題研究書系”在反映學科面貌、“互聯網+”時代下內容多元化方面的優勢,分析了該書系劃分對外漢語教學起步探索期和多元發展期兩個時間段,發現該書系廣泛收錄了學界論文1230篇,覆蓋學界數百位研究者,對策劃具有時效性的大規模學術選題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關鍵詞:學術叢書;選題策劃;“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4-0058-06
隨著“互聯網+”的提出,互聯網時代正式開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近年來,相關技術應用百花齊放,學術著作的編輯出版既面臨著新的挑戰,也獲得了新的機遇。從挑戰來說,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同質產品越來越多、圖書生命周期越來越短[1];從機遇來說,學術著作的編輯能夠掌握的資源、獲得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編輯要勇于面對挑戰,其中需要做到的一點是,時刻關注不同信息渠道的多方面信息,把握學科的發展動態,策劃能夠反映學科面貌的具有時效性和前瞻性的選題,以此增強學術產品的競爭力。
本文擬考察和比較由商務印書館策劃的兩輯“商務館對外漢語教學專題研究書系”(以下簡稱“書系”),該書系匯聚了對外漢語教學起步探索期和多元發展期兩個時間段的研究成果,收錄學界論文1230篇,覆蓋學界數百位研究者,對策劃具有時效性的大規模學術選題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第一輯2006年出版,匯聚了1996—2005年的研究成果,關注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第二輯2018年年初開始陸續出版,主要收錄2006—2017年的研究成果,關注處于多元發展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1996—2005年的對外漢語教學和2006—2017年的對外漢語教學,擁有不同的研究熱點、難點,與此相應的第一輯書系和第二輯書系也有不同的側重點。本文通過比較該書系的第一輯和第二輯,考察該書系在學科發展不同階段影響下選題策劃方面的發展變化:如何有效反映了相應階段學科現況,“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的第二輯與第一輯相比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提升,旨在考察學術選題策劃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文獻來源和研究方法
書系第一輯共計22分冊,包括學科理論、教學理論、教材、課程大綱教學模式、聽力、口語、閱讀與寫作、文化、語音、詞匯、語法、漢字、語言系統、習得、認知、測試、教師培訓、課堂教學技巧、綜合課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理論、計算機輔助教學實踐、HSK。第二輯共計24分冊,包括學科理論、教學理論、教材、標準與大綱、課程、聽說、讀寫、文化、語音、詞匯、語法、漢字、語言系統、習得、認知、測試、教師發展、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資源、跨文化交際、學習者、教學史。比較后可知:第二輯刪除1分冊———“HSK”,增設3分冊,延續了20分冊(僅在標題上略有調整)。
本文窮盡式分析了第一輯收錄的648篇論文,第二輯收錄的582篇論文。首先,分別分析兩輯書系的關鍵詞頻度,以此分析書系在反映相應階段學科面貌方面的情況。其次,通過比較兩輯書系的年份分布、作者分布、期刊來源分布三方面情況,以此得出第二輯與第一輯相比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
二、1996—2005起步探索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和書系關鍵詞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起步于1950年清華大學開辦的“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來華留學生數量逐年增長。經過55年的發展,于2005年7月正式進入全新時期。“以首屆‘世界漢語大會’的召開為契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繼續深入做好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始把目光轉向漢語國際推廣。”[2]本文認為,2006年之前的對外漢語教學處于起步探索的階段,相關書系在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工具論等各方面理論亟需搭建。在這一背景下策劃的書系第一輯,從分冊設立至關鍵詞分布,都可以明顯看出側重理論基礎的搭建,尤其是重視本體論。
(一)分冊設立上側重理論基礎搭建
從分冊的設立上來看,第一輯的選題策劃體現出了相應時代的學科特點。
1.本體論。包括語言系統相關的“語言系統”分冊,各語言要素相關的“語音”“漢字”“詞匯”“語法”分冊,各語言技能相關的“聽力”“口語”“閱讀與寫作”分冊。22個分冊中,8個分冊涉及本體論,超過三分之一,對本體研究的重視可見一斑。本體論研究是其他三個層面研究的基石,只有研究明白了本體論,其他研究才能夠擺脫缺乏依據、僅憑經驗的窠臼。
2.認識論。書系設立“習得”和“認知”兩分冊。“習得”分冊表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語言學有密切的聯系,許多研究成果都建立在語言學研究的基礎之上。例如,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都源于普遍語法理論[3]。“認知”分冊表明借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從認知視角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成為當時的學界熱點。由此得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成果對第二語言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教學研究討論的三個問題———“教什么”“怎樣教”“如何學”中,“如何學”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習得”與“認知”的研究成果。
3.方法論。書系分冊策劃關注“三教”問題。所謂“三教”,即“教師、教材、教法”,“教材”“教師培訓”“課程”“大綱”“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技巧”“綜合課教學”“測試”“HSK”等分冊均在探討這一問題。無論是語言教學,還是數學教學、物理教學,“三教”都是繞不開的主題,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三教”問題尤其重要且復雜,這是由這一學科的特性所決定的。教學環境的多元化帶來學習需求的多樣化,教學目的的多元化帶來教學樣式的多樣化,教學理念的多元化帶來教學方法的多樣化[4]。對外漢語教學所要面對的教學環境有可能是全球的任一角落,所要面對的學習者,有可能來自世界各地,與此同時,學習者也不再都是適齡兒童,他們處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職業,懷著不同目的。因此,“三教”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界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主題。
4.工具論。語言教學許多領域的研究都離不開計算機的支持,比如語料庫、線上教學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中文教育與計算機的關系越發密不可分。書系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理論”“計算機輔助教學實踐”兩個分冊關注如何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
(二)關鍵詞分布凸顯本體論的重要性
本文收集了第一輯648篇論文的815個關鍵詞。這是因為第一輯對論文出處的注明并不十分統一,很多都只標注了輯刊的名字,沒有標注論文的名字,由此筆者也無法收集相關論文的關鍵詞。這一問題,在第二輯中有明顯改善。
815個關鍵詞中:出現29次的有1個,出現28次的有1個,出現23次的有1個,出現18次的有1個,出現14次的有1個,出現13次的有1個,出現9次的有1個,出現8次的有3個,出現6次的有3個,出現5次的有8個,出現4次的有5個,出現3次的有18個,其余的僅出現2次和1次。出現3次和3次以上的44個關鍵詞如下:

從關鍵詞來看,最受關注的是本體論,包括“詞匯”“漢字”“口語”“語音”“聽力”“語法”“閱讀”“寫作”,這幾個關鍵詞的詞頻都超過3次。本體論作為學科的基礎,在學科的起步階段理應著力研究,才能穩步發展。認知論相關關鍵詞,如“認知”和“習得”的詞頻都超過3次,且“習得”相關的還有“第二語言習得”5次、“語言習得”3次。總體來看,詞頻達到11次,可以說是研究熱點之一。工具論相關的關鍵詞“多媒體”和“語料庫”的詞頻一個為5次、一個為4次,說明這兩方面也受到了學界的較多關注。相較之下,方法論相關的關鍵詞詞頻不高。其中最高的是“教材”,詞頻為5次,其次是“教學法”,詞頻為4次,而“教師”僅出現2次,因此未列入表1。
三、2006—2017多元發展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和書系關鍵詞
2006年之后,隨著理論基礎的逐步完善、深化,“對外漢語教學”的名稱也經歷了“漢語國際教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國際中文教育”等等的變遷。與此同時,研究數量越來越多,研究方向越來越多元化。2000—2019年中國知網核心期刊和CSSCI收錄期刊上,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研究的最活躍的20個關鍵詞是:第二語言、對外漢語教學界、留學人員、留學生、語言科學、分科教學法、語言教學、教學語法、課堂教學、漢語國際推廣、對外漢語教材、對外漢語專業、教學策略、漢語學習、孔子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漢語國際傳播、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國際漢語教師[5]。其中,“分科教學法、語言教學、教學語法、課堂教學、教學策略”代表著對教學質量的持續關注;“留學人員、留學生”代表著對學習者的關注,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學歷、不同目的的學習者需被因材施教;“漢語國際推廣、孔子學院、漢語國際傳播”代表著對文化推廣的關注,我國的語言要走出去,文化也要走出去。可以說,2006年以來的對外漢語教學,處于多元發展的階段,輔助手段研究、學習者研究、文化推廣研究成為關鍵詞。
反映這一階段學界研究情況的書系第二輯,在分冊設立上持續關注輔助手段,同時凸顯了“學習者”和“文化”的重要性。此外,在關鍵詞分布上,改善了第一輯許多關鍵詞不明確的情況,反映了對輔助手段、學習者、文化推廣的研究,同時關注教師問題。
(一)分冊設立凸顯技術手段、學習者、文化三個方面
從分冊的設置上來看,在多元發展背景下策劃的研究書系第二輯體現出了時代特點。
1.持續關注輔助手段研究。書系從第一輯起,就十分富有前瞻性地關注技術領域的發展,設立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理論”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實踐”兩個分冊。書系第二輯繼續保留相關分冊,持續反映輔助手段的最新面貌。
2.以學習者為中心。第二輯新設“學習者”分冊,凸顯教學對象研究的重要性。正如前文所說,對外漢語教學所面對的學習者來自不同的國家、處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職業、懷著不同目的,情況非常多元。我國傳統教育理論崇尚“因材施教”,如何針對多元化的學習者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需要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
3.中華文化和跨文化交際。書系第二輯在第一輯原有的“文化”分冊基礎上,增設“跨文化交際”分冊,凸顯文化研究對語言教學研究的重要性。對外漢語教學所要培養的不僅是能用語言進行交際的人才,更是能在文化層面進行溝通的人才,只有擁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才能在文化交流中互相體諒、互相學習。
4.教學史。教學史的研究既是對外漢語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一段文化交流歷史的研究,能夠為學科理論建設提供必要的史料支撐。例如,東漢時期的外國人“亦遣子入學”的四姓小侯學、朝鮮和日本的漢字文化圈、絲綢之路等。
(二)關鍵詞分布凸顯文化、教師的重要性
本文收集了582篇論文的2089個關鍵詞,通過分析,不重復關鍵詞有1470個,出現1次重復的關鍵詞有1214個,出現2次及以上重復的關鍵詞有256個。由此可知,第二輯書系所匯聚的論文較為多元化。
1470個關鍵詞中:出現59次的有1個,出現25次的有1個,出現19次的有1個,出現14次的有1個,出現11次的有2個,出現9次的有3個,出現8次的有2個,出現7次的7個,出現6次的有11個,出現5次的有14個,出現4次的有20個,出現3次的有42個,出現2次的有151個,僅出現1次的有1214個。出現5次或5次以上的43個關鍵詞如下:

從表2可知,反映輔助手段、學習者、文化推廣的關鍵詞詞頻都比較高。輔助手段研究相關的關鍵詞“語料庫”詞頻為7,學習者研究相關的關鍵詞“留學生”詞頻為9,文化推廣研究相關的關鍵詞“文化教學”詞頻為9,“漢語國際推廣”詞頻為6,“跨文化交際”詞頻為6,“文化”詞頻為5。據此分析,第二輯書系在文化推廣研究的反映上著重發力,對學科總體面貌也進行了有效反映。
與第一輯的關鍵詞相比,第二輯詞頻靠前的關鍵詞更為豐富多樣,可見學界研究逐漸趨向多元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而相比第一輯對“教師”問題的忽略,第二輯關鍵詞中對“教師”的關注度顯著增加,包括“國際漢語教師”詞頻為7、“漢語教師”詞頻為5、“教師發展”詞頻為5。可以看出,第二輯在研究方面對第一輯進行了增益補充。
四、基于兩輯書系比較的學術選題策劃應注意的方面
第一輯和第二輯關鍵詞的發展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科研究熱點的發展變化。從學術編輯的角度來說,選題策劃一方面要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資源,捕捉研究熱點,另一方面要具備均衡性、豐富性和代表性。只有這樣,才能更為完整、科學地體現學科的發展面貌和過程。因此,本節繼續考察和比較第一輯和第二輯選題在論文年份的均衡性、作者資源的豐富性、期刊含金量的代表性方面的發展變化。
(一)第二輯的論文年份分布相較第一輯更為均衡
第一輯所收錄的論文中,年份最早的是1981年的,此后1981—1994年基本每年會有零星的論文被收錄,1995年收錄論文數量直線上升,至2004年達到最高峰(91篇)。第一輯是2006—2007年陸續出版的,這兩年也各有1篇論文被收錄。
第二輯收錄的主要是2006年以后的論文,但其中也收錄了1988年、1992年、1994年、1998年的論文各1篇,還有2000年的4篇、2001年的1篇、2002年的2篇,2004年的12篇、2005年的12篇。可見在收錄論文時,并沒有嚴格限制出版時間。從均衡性來看,2005年往后的各個年份,基本上收錄的數量保持在40—45篇這個范圍,個別年份超出范圍,但左右誤差都不超過5篇。只有2012年62篇、2013年71篇、2016年63篇相比其他年份都略高。總體來看,第二輯在均衡性方面相較第一輯有較大進步,從圖1也可以看出,第二輯的曲線相較第一輯趨于平穩。第二輯是2018年年初開始陸續出版的,2017年也有2篇論文被收錄。

(二)第二輯的作者分布相較第一輯更為豐富
每一個作者都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學術書籍中收錄多種不同的見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學科的進步大有裨益。因此,作者的豐富性是編輯在進行選題策劃時應注意的一個方面。
第一輯中,只有一篇文章被收錄的作者共有327位,占比73.81%;第二輯中,只有一篇文章被收錄的作者共有383位,占比78.48%。由此可見,不管是第一輯還是第二輯,文章作者都十分豐富,而第二輯只收錄作者一篇文章的占比相較第一輯高出5個百分點,可以說在豐富性上更進了一步。

(三)第一輯和第二輯的來源期刊都具有集中性、權威性
通過考察,第一輯和第二輯所匯聚的論文中有許多來自學術會議,包括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漢學研究國際會議、對外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往往能反映最新的學科發展動態,書系中收錄會議論文,能夠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時效性。
會議論文之外,兩輯書系收錄最多的是期刊論文。一般來說,論文來源期刊是否為核心,可作為評判論文代表性的一個標準,學術叢書則應收錄質量高、有代表性的論文。
經統計,第一輯收錄的648篇論文來源于134種期刊(輯刊),第二輯收錄的582篇論文來源于97種期刊。本文考察了兩輯書系來源最多的前5位期刊,第一輯有49.61%的論文來源于《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漢語學習》《云南師范大學學報》5本期刊,而第二輯有59.48%的論文來源于《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華文教學與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5本期刊。綜上,第二輯的論文來源相較第一輯集中性更高。
具體來看,第一輯和第二輯的共同點是,兩輯的大多數論文均來自《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等期刊。不同的是,第一輯是35篇論文來源于《漢語學習》,位居第四,15篇論文來源于《華文教學與研究》,位居第六;第二輯是41篇論文來源于《華文教學與研究》,位居第四,32篇論文來源于《漢語學習》,位居第六。這些期刊多數是核心期刊,可以說,第一輯和第二輯的來源期刊都具有集中性、權威性。
五、結 論
本文考察和比較了兩輯“商務館對外漢語教學專題研究書系”相關的兩個問題:
一是在學科發展不同階段選題策劃如何增強時代性和前瞻性。考察發現,第一輯反映起步探索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注重理論基礎搭建,而所收論文的關鍵詞也凸顯出對本體論的重視,可以說良好地展現了學科面貌。與此同時,在起步探索階段,第一輯書系已經意識到輔助手段對學科建設的重要性,設立兩個分冊進行研究,凸顯了選題策劃的前瞻性。第二輯反映多元發展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除了收集該階段具有代表性的“學習者、文化、技術”三個關鍵詞的相關研究外,對第一輯稍顯薄弱的“教師”研究也進行了補充完善。
二是“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的學術專著是否有效利用了多元化信息渠道對選題進行提升。兩輯書系收錄學界論文1230篇,覆蓋學界數百位研究者,從規模上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優勢。此外,學術編輯在策劃選題時應注意四個方面:反映學科面貌、均衡資料分布、豐富作者資源、提供高質量內容,兩輯書系總體都優勢突出。尤其是第二輯,在均衡資料分布、豐富作者資源兩方面更為完善。
本文考察發現,第一輯和第二輯的選題策劃亮點突出,第二輯策劃于第一輯10年之后,在學術選題各方面有所提升,其中的經驗值得借鑒。選題策劃是以學科發展為指引的,作為出版者,首先要持續關注相關學科發展,將最新發展融入選題是重中之重。其次,要預測學科發展趨勢,以可能成為下一個探討熱點的問題為對象,提前策劃選題。最后,要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科發展,挖掘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實現作者和編輯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湯楓,張海娜.互聯網時代學術專著編輯如何做好選題策劃[J].傳播與版權,2016(1):50-52.
[2] 趙金銘.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推廣(代序)[A].趙金銘.“商務館對外漢語教學專題研究書系”第一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4] 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20(1):73-81.
[5] 解竹.專業更名前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的可視化分析(2000—2019)[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1(4):52-65.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