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基礎學習力,還要讓學生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浸潤學生的思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結合教學實踐,從搭設情境、立足教材以及設置懸念等方面探討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的實施路徑,并通過“以情促學”“用情育人”的方式,升華學生的學習情感,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中,少數教師仍無法擺脫“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意識,并且輕情重知的情況時有發生,致使學生缺乏體悟情感的學習時間,不僅影響了語文教學的實效,學生還因此覺得語文課堂學習乏味,容易滋生消極壓抑的情緒。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緊跟教育時代發展的潮流,積極探尋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實施路徑,在夯實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切實升華學生的情感,浸潤學生的心靈,發揮語文課堂教學的育人價值。
一、初中語文教學實施情感教育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促進學生正確情感態度的生成。初中階段的學生雖較小學生情感思維都有所發展,但并沒有完全生成,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極易影響學生的性格發展。而語文作為一門涵蓋情感知識的學科,教師應抓住教育的契機,將情感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去分析、觀察、對比各種各樣的正負面情感,促使學生生成正確的情感態度,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
其次,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初中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后備力量,不僅要具備豐富多元的學識,還應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尊重社會價值觀,懂得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成長為有文化、有責任心、有擔當的社會新人。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時,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有效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最后,有利于激活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致。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注重文化知識的傳輸,還應開展像藝術教育一樣的情感教育,而其并不是模式化的教學,需要教師自身有豐富且健康的情感,并且在教學中深入挖掘文本潛在的情感教育,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地進行合理化銜接,以此給學生帶來共鳴,讓學生在溫馨且輕松的教學環境下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并有效引發學生探究文本的樂趣。
二、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搭設教學情境,強化情感體驗
每篇納入語文教材的文本,都有其特定的寫作背景與目的,所體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因此,基于新課程開展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時,想要強化學生的情感教學,教師只以“口述”的方式向學生講解,很難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且難以達到高效情感教育的目標。這時,教師可充分借助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搭設動態化的學習情境,通過引領學生入境悟情,以動激情,有效叩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沿著情感軌道,深刻地體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此有效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沁園春·雪》一詞時,這首詞營造了北國壯麗的美景,運用夸張及比喻等多種表現手法,展現了氣勢磅礴、曠達豪邁、感情奔放的意境,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詞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情感。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時,如果一味向學生進行言語的傳輸,很難讓學生深有所感,自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情感教育目標。這時,教師就可借助先進技術設備,為學生搭設動態化的學習情境,在課前提前搜集一些與文本內容有關的圖片及音頻等,將其整合為完整的微課,在課堂上供學生學習觀看,以此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腦海中生成北國的風光。之后,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朗讀,品味詞人所抒發的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和感知北國的風光,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此種搭設情境讓學生真實感悟情感表達的方式,既可讓學生更深刻地學習感知,也能強化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二)挖掘教材內容,把握情感基點
托爾斯泰曾說“將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向外傳達,感染別人,讓其體驗情感”。要求教師在開展基于新課程的情感教育時,只有自身具備了對文本內容情感的深刻了解,被文本的情感所打動和感染,才能向學生展開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慢慢地簇起火光,增強學生的理念,使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基調有所把握。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重視對教材文本情感的挖掘,全方位分析文本內容,把握文本的情感基點,而后讓學生準確理解作者訴說的情感,教師還應重視抓文本的細節和關鍵點,讓學生在學習中以小見大體悟文本情感,以此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了解,讓學生接受情感教育的熏陶。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背影》一課時,本文是我國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全文以質樸的語言,呈現了平凡的故事,看似平凡,卻藏著父親與兒子彼此之間濃濃相互的愛,有父對子的舐犢之情,子對父的濃厚之愛。教學中為達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教師就可深入把握文本的情感基點,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自己與父親的相處日常,而后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引導學生分享一些父子間有意義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對自己產生的影響、獲得的感受等等,而后讓學生細致地閱讀文本,更好地體悟作者的情感,這既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也能促進學生情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懂得感恩、尊重父母。
(三)層層設置懸念,調動情感基調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基于新課程進行情感教學,教師不僅可為學生搭設情境,挖掘教材內容,還可在此基礎上立足文本內容及學生的學情,設置層層懸念,即向學生提出多個思考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情感基調,為高效落實情感教育的目標奠定扎實基礎。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選擇相關的教材文本,來促進情感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并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桃花源記》一課時,這是陶淵明創作的古詩文,部分學生在學習時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為調動學生的情感基調,教師就可通過層層設疑的方式,讓學生領悟文本的情感,如對于文本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主人公迷路之后該如何做呢?”通過小小的設疑,讓學生對文本的中心大意有一定了解,為學生的順利學習奠定基礎。在學生獲得準確答案之后,教師可繼續設疑,如針對“忽逢桃花林”一句,讓學生思考“桃花林的模樣?以及主人公的遭遇?”通過層層遞進地提問解疑,既能使學生掌握文本知識內涵,也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高漲熱情,這時學生的情感思維也處在活躍的狀態,可確保理想的學習實效。可見此種方式是強化情感教育的有力途徑,教師應合理選擇文本,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切實理解文本內容,感知作者表達的情感,并生成良好的情感。
(四)帶領學生誦讀,充分體悟情感
《情感心理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分析自己的情感時,應借助詞匯予以實現,語言本身有著巨大的能量。”基于新課程開展語文情感教育時,帶領學生誦讀,從詞匯出發,讓學生感知情感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可切實強化學生的情感體悟,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時,教師可通過示范誦讀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導入,有效吸引學生的聽覺感官,使學生對誦讀內容產生興致,并為學生的誦讀打下情感基礎。教師在范讀時“讀之以情”,學生自然會“感之以趣”,并積極投入到誦讀過程中,從而通過誦讀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深刻理解作者展現的情感要素。為進一步豐富情感教育課堂的形式,還可以配樂誦讀,讓學生一邊隨著音樂誦讀,一邊感受作者呈現展示的意境,沉浸在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之中,更好地熏陶學生的情感,浸潤其心靈。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情感教育工作的開展愈來愈受重視,就像教學中的一種催化劑,教師用情感去“哺育”學生,學生才能獲得健康茁壯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程海林.淺析新課程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名師在線,2021(27).
[2]葉濤.小議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讀寫算,2021(3).
[3]朱晶晶.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試題與研究,2022(22).
作者簡介:王加娟(1978— ),女,山東省臨沂第十六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