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理念不斷推進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甚至教學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在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面對復雜工程問題等畢業要求的多層次化,設計多維度教學目標框架體系以保證畢業要求的實現,并以交通安全課程為例進行專業課程目標的多維度設計分析。以“互聯網”為載體,將網絡元素有機融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策略、立體化教學方式及多元化形成性考核過程,促進多維度教學目標實現。
關鍵詞" 互聯網+;教學目標;交通安全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7-00-05
0" 引言
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交通運輸專業畢業要求是在五年之內獲得專業工程師資質,即成為具備專業知識理論體系、復雜交通運輸問題的解決能力、良好的人際溝通交流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思維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而這些能力則需要在四年的大學學習,尤其是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培養。
通常學生的能力培養分為初階能力和高階能力兩個階段。若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簡單的記憶、理解相應的教學內容,則無法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全方位教育和培養。在課程體系設計階段,即應針對學生能力培養進行初階和高階的多維度教學目標設計。
1" 多維度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課程預先設定的,期待學生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能夠獲得的收獲。在設定課程教學目標時,課程應該致力推動有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后在某些方面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在課程學習之后還能夠持續進行。
大學專業課程目標在課程設定時,必須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同時這種教學目標應超越“初階教學目標”的“理解和記憶”,還應具備能夠實現畢業要求的“學科專屬知識技能、高級思維能力、人文價值觀、就業準備和職業發展”等多維度“高階教學目標”。在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指引下,為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能力和素質以及對專業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能力[1-2],又便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設計大學專業課程的多維度教學目標。多維度教學目標分為初階目標和高階目標兩部分,初階目標屬于教學基礎目標,包括對課程內容的了解、理解、記憶等;高階目標屬于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五個一次維度和若干二次維度等,具體見圖1。
2" 交通安全課程目標的多維度設計
在專業課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學科知識的轉化和遷移能力、崗位責任的擔當力、不懈追求理想的堅定力和創新動力[3]。交通安全是交通運輸專業核心課程,共設計有4個課程目標,各課程目標的多維度設計內容較豐富。
2.1" 課程目標1的多維度設計分析
課程目標1:通過交通運輸系統中的某安全問題實例,設計分析其事件樹或事故樹,設計過程中能夠從人、機、環境、管理等方面考慮該系統存在的安全問題,并嘗試給出相應的整改措施。
2.1.1" 學科專屬知識技能
課程目標1是在要求掌握“事件樹”和“事故樹”的特點、事件與邏輯關系符號、編制規則等相關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整的事件樹、事故樹知識體系,即知識體系構建。
課程目標1要求能應用“事件樹”和“事故樹”的相關原理和結論,解決不同人—機—環境的交通運輸系統中的交通安全問題;同時,本課程目標1要求能夠利用所學的“事件樹”和“事故樹”的知識解決交通運輸系統中的實際安全問題,并根據實際問題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即理論應用。
2.1.2" 高級思維能力
課程目標1要求能結合具體安全問題設計出不同的方案、分析不同系統存在的安全問題,即批判思維。同時,課程目標1要求能夠結合不同系統的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系統安全問題的整改措施,即實踐思維。
2.1.3" 人文價值觀
交通安全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本課程目標1中“某安全問題實例”聚焦交通運輸系統中的重難點問題、社會關注焦點及常見社會現象,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關注交通運輸系統中的安全問題,即關注社會。
2.1.4" 就業準備
以“事件樹”和“事故樹”為例,培養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框架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方法,對交通運輸系統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開展設計、分析、研究,即科研和職業素養。
2.2" 課程目標2的多維度設計分析
課程目標2:掌握統計圖表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與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方法等分析評價方法,能夠利用其針對某交通運輸系統的安全性進行分析評價,嘗試給出相應的整改措施。
2.2.1" 學科專屬知識技能
課程目標2要求在掌握“統計圖表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與評價”和“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方法”等安全分析、評價方法的特點、編制規則等相關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整的安全分析評價方法體系,即知識體系構建。
課程目標2要求能應用“統計圖表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與評價”和“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方法”等安全分析、評價方法的相關原理和結論,解決不同人—機—環境的交通運輸系統中的交通安全實際問題,并根據實際問題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即理論應用。
2.2.2" 高級思維能力
課程目標2要求能結合具體情況分析、評價不同系統存在的安全問題,即批判思維。同時,能夠結合不同系統的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系統安全問題的整改措施,即實踐思維。
2.2.3" 人文價值觀
課程目標2中的“某交通運輸系統”關注典型的交通運輸系統及其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評價交通運輸系統的安全問題,即關注社會。
2.2.4" 就業準備
以“統計圖表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與評價”和“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方法”等安全分析、評價方法為例,培養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框架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方法,對交通運輸系統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開展分析、比較和評價,即科研和職業素養。
2.3" 課程目標3的多維度設計分析
課程目標3:從安全、節能、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理解人、車、路等條件與交通安全的關系。
2.3.1" 學科專屬知識技能
理解并掌握交通運輸系統中人的生理心理特性、汽車的性能結構、道路線形等基礎知識,形成較為完整的交通安全影響因素的框架體系,即知識體系構建。
能夠應用人、車、路等相關基礎知識,解釋交通運輸系統中不同影響因素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的原因,即理論應用。
2.3.2" 高級思維能力
能夠應用人、車、路等相關基礎知識,綜合分析、判斷不同交通運輸系統發生交通安全問題的原因,即批判思維。
2.3.3" 人文價值觀
每一個交通參與者、每一輛車、每一段路都是交通運輸系統的組成部分,亦是社會軟硬件的組成部分,在對交通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中,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交通運輸系統中人、車、路、環境等各個影響因素進行客觀、全面的關注,即關注社會。
2.3.4" 就業準備
在理解并掌握人、車、路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驗實踐學習,培養學生能夠采用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原理開展交通運輸系統影響因素的研究,即科研。從安全、節能、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系統各個影響因素對交通安全的影響將隨之不斷發生變化,從事相關交通管理工作的難度也將不斷增大,交通管理工作所承擔的責任將越來越重大,即職業素養。
2.3.5" 職業發展
課程目標3中,從安全、節能、環保的角度,分析人、車、路等條件與交通安全的關系,能夠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因素對交通安全的影響會逐步發展變化,須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即終身學習。
2.4" 課程目標4的多維度設計分析
課程目標4:了解交通安全的前沿知識及發展趨勢,掌握事故致因理論、預防理論、分析評價方法及事故調查處理等核心理念。
2.4.1" 學科專屬知識技能
課程目標4要求學生掌握交通安全所需的專業術語、基礎理論、分析評價方法等相關基礎知識,使學生形成“術語→理論→應用”的概念性框架體系,即知識體系構建。
同時,本課程目標4還要求學生能夠將基礎理論應用到實際交通安全問題中,解決相應的交通安全問題,即理論應用。
2.4.2" 高級思維能力
課程目標4要求能夠在掌握相應基礎概念框架體系的基礎上,對交通事故調查與處理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評價,即批判思維。
2.4.3" 人文價值觀
課程目標4要求學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前沿知識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能夠查閱一定的國內外文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即溝通交流。
通過對交通安全前沿知識及其發展趨勢的學習,培養學生有能力實時關注國內外交通安全問題和現象,即關注社會。
2.4.4" 就業準備
通過對交通安全相關概念性框架體系的學習,培養學生能夠認識到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理論、不同管理方法對交通安全的影響,了解作為交通管理人員和交通參與者應承擔的責任,即職業素養。
2.4.5" 職業發展
交通安全的前沿知識、發展趨勢、相關致因預防理論等內容,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持續地更新、變化,課程目標4要求學生須秉承“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方能對相關前沿知識、發展趨勢及相關理論方法始終保持系統的掌握和認知,即終身學習。
3" 多維度教學目標的實現
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目標本身的合理性和目標實現的有效性。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性不僅包含教學內容,還包括教學過程、學生自我目標的需求和內化程度等主觀、內在因素[3]。在教學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秉承加大學生課程參與度的思想,構建合作協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策略,采用多渠道立體化教學方式,使用多元化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對多維度教學目標的內化吸收。
3.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策略
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是傳統面對面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能夠將兩者的優勢互補,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4]。
交通安全課程以互聯網為載體,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培養學生初階目標及各層次的高階持續發展目標,具體教學策略見圖2。
3.1.1" 課前線上學習
利用靈活的互聯網渠道、平臺,學生完成課前的線上預習、測驗,熟悉課程的框架結構、相應的專業術語、教學內容等,將未消化理解的部分以問題形式帶入線下課堂,進行線下的課堂翻轉和討論,培養學生具備初階的了解、記憶、理解等能力。
3.1.2" 線上專屬知識技能構建
利用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給學生設置學習視頻、專業論壇、專業期刊文獻、書籍等多種多樣的線上拓展資源,供學生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能夠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任務,使用互聯網、APP等工具,從大量資料中獲取所需知識、建構課程知識體系的能力和方法。
3.1.3" 線下+線上交流批判
在線下課堂,進行分組討論、將各組核心觀點翻轉展示后,再利用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應用或APP進行在線展示、交流;在線下分組學習和課堂翻轉討論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分析、判斷、溝通交流等高階能力;線上的展示還可以供學生進一步深入溝通交流、書面表達等高階能力。
3.1.4" 線下+線上就業與職業發展
在線下課堂的總結反思后,再利用學習軟件、APP、課程學習群等線上方式進一步擴展專業知識。在這一環節,鼓勵學生根據個人就業觀和職業發展觀進行擴展交流,教師則可以以互聯網為載體,利用各種交流軟件,為學生提供一對一個性輔導。
學生也可以利用已經學到的方法,繼續利用線上資源獲取個性學習資料,積累個人的職業素養需求或科研基礎積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還可以靈活自由地掌控時間,完成課程自學、課前課后測驗、討論等,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和時間管理的能力。
3.2" 多渠道立體化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中采用從板書到PPT、從書本到在線課程、從線下到線上、從理論到實踐、從講授到翻轉、從全體到個性等立體化教學方式。
3.2.1" 從板書到PPT教學
學生能夠從平面的板書文字,到立體的PPT中獲得不同形象的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豐富形象的信息,更適合專業課程內容實時更新的教學特點,能夠快速高效地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理解和記憶等。
3.2.2" 從書本到在線課程、從線下到線上
為學生構建系統化的SPOC課程學習網站,全面的知識點、課程章節框架、完善的題庫等資料,供學生線上課前預習及課后檢驗學習效果,線上能力培養見“3.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策略”。
3.2.3" 從理論到實踐
以交通安全為代表的部分專業課程理論課時偏多,而交通運輸作為典型的工科專業,必須有一定實踐支撐。為扎實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交通安全課程中增設了8個課時的實驗課程,將學生從教室帶到了實驗室,實現了“互聯網+課堂+實驗室”有機切換組合的模式,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從口頭到筆尖,從筆尖到實操,再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3.2.4" 從講授到翻轉
傳統授課方式是教師講解、學生接受,較多的高階目標培養效果不佳。翻轉課堂進行過程中,通常需要與分組學習+小組討論相結合,翻轉過程中需要學生不斷查閱各種資料以構建相應“知識點”的框架體系,并分析、判斷相應資料的邏輯關系;翻轉全過程需要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不斷進行專業上的溝通交流,提升學生職業素養;PPT等文字材料的編撰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嚴格的講述時間控制鍛煉了學生的時間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還采用案例分析、任務驅動、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在初步記憶理解的基礎上,能夠結合交通運輸領域中的復雜工程問題進行分析、判斷、設計,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強對學生高階能力的培養。
3.2.5" 從全員課堂到線上線下個性教學
在總結反思后的測驗和討論環節,依據學生特點采用“個性定制”測驗、討論等,以培養學生對個人價值觀、職業發展的思考能力。
全員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普遍地培養學生的各層次目標,但一對一線上線下個性教學更能根據學生特點,及時發現學生問題、適時培養學生的現代工具使用、知識獲取方法、判斷能力、溝通能力、科研職業素養和自我調節等全方位素質。
3.3" 多元化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是一種面向授課的全過程、側重反饋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通過多元化評價手段和方法,能更好地評價學生綜合能力,增加師生及生生間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4]。
交通安全課程秉承OBE的理念,將教學全過程列入評價項目中,涵蓋線上線下、課堂內外的所有教學環節、貫穿課程始終。交通安全課程評價分為四部分,即期末考試+階段考試+實驗成績+平時成績(翻轉課堂+線上討論+課前預習+課堂活動+課后測驗等),各項評價占比分別為40%、30%、10%、20%。課程評價的四個組成部分,將各種線上線下教學活動都轉變為形成性積累、過程性考核,督促學生全過程學習。
以互聯網為載體,將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成果都以不同的形式計入學生的成績,形成了線上線下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全面考核學生多維度教學目標的實現。
4" 參考文獻
[1]孫涵,高航,黃元元,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計算機類課程教學目標與評價重構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0(2):105-108.
[2]王慧雅.基于OBE理念構建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多維度教學體系[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21):107-110.
[3]姜會霞,魏保華,孟晨,等.在線教學課程目標的多維度表達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38):156-159.
[4]劉月,董士遠,劉尊英.混合教學模式下多維度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6):53-55.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互聯網+’新形態下交通運輸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20210039);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運輸專業金課建設”(20210038);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交通運輸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20200031);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教育科學研究一般課題“面向新工科的國家一流交通運輸專業金課建設途徑探索與教學改革實踐”(JT2022YB011)。
作者簡介:韓銳,講師,博士;裴玉龍,教授,博士;丁慶國,通信作者,講師;張文會、王憲彬,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