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鏡手術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腸癌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及遠期療效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老年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傳統組(41例)和新式組(41例)。傳統組患者給予開腹結腸癌根治術治療,新式組患者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圍術期指標(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數量及手術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遠期治療效果。結果 術后14 d,兩組患者TNF-α、IL-6及CRP水平均低于術前,且新式組均低于傳統組(均Plt;0.05)。新式組患者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手術時間均短于傳統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傳統組(均Plt;0.05);兩組患者淋巴結清除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術后14 d,兩組患者吻合口瘺、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新式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傳統組(Plt;0.05)。術后1年,兩組患者遠期轉移發生率與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新式組患者腸梗阻發生率低于傳統組(Plt;0.05)。結論 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結腸癌患者可降低機體炎癥因子水平,促進患者恢復,肺部感染發生率與腸梗阻發生率均較低。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開腹結腸癌根治術;老年結腸癌;炎癥因子;遠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R73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4.0013.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4.005
結腸癌在臨床較為常見,近年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且該病的致死率較高[1]。手術為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既往多采用開腹結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能夠較為徹底地清除癌細胞,降低復發的風險,但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機體損害大,術后恢復慢。腹腔鏡手術創傷相對較小,患者術后恢復較快,效果得到臨床認可,已成為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手術方法之一[2]。有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均可降低患者機體炎癥因子水平[3]。但目前關于兩種手術方案對患者炎癥因子水平與遠期療效對比的報道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腹腔鏡手術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腸癌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和遠期療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老年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傳統組(給予開腹結腸癌根治術治療)和新式組(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各41例。傳統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70.61±1.17)歲;腫瘤分期(TNM分期)[4]:Ⅰ期6例,Ⅱ期17例,Ⅲ期18例;病理類型[4]:潰瘍型15例,浸潤型16例,腫塊型10例。新式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60~83歲,平均年齡(69.36±1.25)歲;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19例,Ⅲ期17例。病理類型:潰瘍型14例,浸潤型15例,腫塊型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結腸癌的診斷標準[4];⑵年齡≥18歲;⑶從未接受化療者;⑷無任何病灶轉移者。排除標準:⑴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⑵術前評估病灶無法取出或者不能全部切除者;⑶腹腔重度粘連者。
1.2 手術方法 術前積極糾正患者水、電解質失衡,改善其機體營養情況,并接受常規腸道準備工作。傳統組患者給予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常規消毒、鋪巾,全身麻醉。在患者的下腹部作切口,暴露、分離病灶處結腸系膜血管,清掃淋巴結,阻斷腸管,切除病灶。對腸管進行吻合處理,查看該位置血運情況。沖洗患者腹腔后,常規引流,關腹。新式組患者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創建二氧化碳氣腹,將壓力維持在15 mmHg(1 mmHg=0.133 kPa)。放入4K內窺鏡攝像系統(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U1),開展腹腔鏡探查。自病灶的遠端至近端對腸管進行結扎,利用自下到上、自內到外的方式開放結腸系膜。全面清掃血管根部、幽門口下方的淋巴結。開放腹膜后間隙,游離降結腸,切除腫瘤及相應的腸段,吻合雙側腸端;查看血運情況,沖洗患者腹腔,常規引流,關腹。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性使用抗生素3 d,保持手術切口干燥。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采集患者術前、術后14 d的空腹肘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艾本德歐洲股份公司,型號:5420)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東芝醫療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11第2400842號,型號:TBA-2000FR]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⑵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圍術期指標包括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采用稱重法進行評估)、淋巴結清除數量和手術時間。出院標準: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生命體征平穩。胃腸功能恢復判斷標準:患者腸鳴音、排氣恢復,可自主進食,有饑餓感。⑶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患者術后14 d吻合口瘺、肺部感染及切口感染的發生情況。⑷比較兩組患者遠期治療效果。術后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評價患者的遠期療效。遠處轉移、局部復發均以影像學檢查結果為準。腸梗阻診斷標準: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及腹脹,排氣排便減少或無,全身乏力,體格檢查提示腹部隆起、腹部壓痛,且腸鳴音亢進,影像學檢查提示鳥嘴征、彈簧圈征等征象。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和組內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各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14 d,兩組患者各項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術前,且新式組均低于傳統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傳統組比較,新式組患者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者淋巴結清除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14 d,兩組患者吻合口瘺、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新式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遠期治療效果比較 術后1年,兩組患者遠期轉移發生率與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新式組患者腸梗阻發生率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腫瘤,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的免疫功能和細胞修復能力均下降,因此,老年人群發生結腸癌的風險較高[5]。且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對結腸癌治療的耐受性較低,所需的康復時間長,預后更差[6]。開腹結腸癌根治術是治療結腸癌的傳統手術方式,手術視野范圍廣,且大部分臨床醫師熟練度高,可控性好,但開腹結腸癌根治術需要在腹部作一較大的切口,術后術區疼痛明顯,患者康復時間較長[7]。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和治愈率高等優勢,疼痛和不適程度較開腹結腸癌根治術更輕,恢復時間更短[8]。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具有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而腹腔鏡手術可減少上述風險,且對結腸癌的治療效果不亞于開腹結腸癌根治術,甚至可能更佳[9]。
TNF-α、IL-6 及 CRP 水平的變化均可評價組織損傷,反映機體炎癥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4 d,兩組患者TNF-α、IL-6及CRP水平均低于術前,且新式組均低于傳統組,這提示兩種手術方法均可以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且腹腔鏡手術治療對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腹腔鏡手術的手術創面更小,對周圍組織損傷小,應激反應也較輕[10]。本研究結果提示,新式組患者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手術時間均短于傳統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傳統組,這提示腹腔鏡手術可以減少對腹腔和周圍組織的損傷,有助于患者更快康復。分析原因,腹腔鏡手術采用放大鏡和高清攝像頭進行操作,能夠對手術區域進行更精細的觀察,并且采用電凝刀等器械實現精準止血,可減少手術時間,且腹腔鏡手術所需切口較小且組織損傷較少,可以降低術后疼痛并減少應激反應,縮短住院時間[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14 d,新式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傳統組,且術后1年,新式組患者腸梗阻發生率低于傳統組,這提示老年結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后發生肺部感染和腸梗阻的風險較低。分析原因,老年結腸癌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后的住院時間縮短,可降低患者住院期間接觸醫院環境后發生感染的風險,從而降低了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且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對患者腹腔和腸道的創傷小,也可降低腸道受污染的概率,并減少術后腸梗阻發生。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結腸癌患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促進患者恢復,降低腸梗阻、肺部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PANG Y, KARTSONAK C, GUO Y,等.中國成人糖尿病、血糖與結直腸癌發病率:針對50萬人的前瞻性研究[J].英國醫學雜志(中文版), 2019, 22(1): 66.
馮閔,朱煥明,謝榮兵.腹腔鏡根治術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在結腸癌患者中的應用對比[J].系統醫學, 2023, 8(8): 102-105, 114.
張楠,區基文.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結腸癌效果及對患者胃腸功能及預后情況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 2021, 28(13): 20-21.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消化道腫瘤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多學科綜合治療專業委員會. 結腸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診療模式專家共識[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7, 37(1): 44-45.
吳春曉,顧凱,龔楊明,等. 2015年中國結直腸癌發病和死亡情況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 2020, 30(4): 241-245.
王艷平,武萌,颯日娜,等. 2015年陜西省老年人惡性腫瘤流行狀況分析[J].腫瘤預防與治療, 2021, 34(7): 624-629.
何園園,劉榮,桂新星,等.全身麻醉結合腹橫肌平面阻滯對老年結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后恢復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癌癥進展, 2020, 18(24): 2563-2566.
郭耀.腹腔鏡根治術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 2023, 18(1): 65-67.
劉峰,何宋兵,郭興坡,等.腹腔鏡手術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生理應激及凝血、認知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8, 38(2): 342-344.
余智濤,張磊,溫建燔.腹腔鏡手術對老年結腸癌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 2022, 19(25): 133-137.
劉剛,徐鋒,周心奇.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對老年結腸癌患者炎癥因子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 2022, 29(6):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