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對于提升人才培養品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是一門研究生學位課程,其目的是運用生物學知識和工程概念,解決生物技術產業化過程中涉及發酵和生產的關鍵問題。文章通過有效地挖掘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于教學當中,形成“融教書育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的教學理念,以期提高課程教學吸引力和思政育人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思政元素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在當前教學內容更新快、學科交叉滲透強的特點下,傳統課堂講授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戰。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求、原則和方法融入課程教學中,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思政作為一項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成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近年來,課程思政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認可。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是工業生物技術的核心,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和應用的廣泛推廣,發酵原理與技術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交叉學科,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能源產品、藥物生產、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該課程主要講授發酵原理與技術及應用,涉及發酵原理、發酵微生物、發酵工藝等方面的內容。該課程前沿性高且應用極其廣泛,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1]。通過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巧妙設計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在學科知識學習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思政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通過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培養既具備深厚學科知識、精深技術技能、較強專業素養和實踐動手能力,又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使命擔當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 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思政元素的挖掘
該課程面向生物學學術型研究生,遵循“啟發引導、循序漸進、促進發展”的原則,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充分挖掘學位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內涵,結合課程的特點,尋找教學中的融入點,重點圍繞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甘于奉獻”的北大荒精神,通過發酵工程發展歷史以及標志性事件的剖析,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家國情懷的操守和自覺承擔國際科技發展的責任意識。
2 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課程思政調研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而高校專業教育則是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環境,二者互相輔助、相互促進,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高校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高校專業教育,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2]。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已成為推動中國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途徑,在培養新時期高校學生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關乎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的引領以及政治素養的提升等問題。對此,針對研究生的理論課程,不能只單純注重知識結構的構建,更應從思想政治的高度去認知。對此,以“對于課堂學習中涉及的時政類話題”為題進行調研。調查數據顯示,53.85%的研究生認為“很感興趣”,46.15%的認為“比較關心”,而0%認為“不太關心”或“不關心”。這表明,研究生對課程思政相關內容的認同度較高,大多數研究生是認同的。以“你認為通過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優勢”為題進行調研,調查數據顯示,61.54%的研究生認為通過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易于專業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23.08%的研究生認為通過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久,感召力強”,另有15.38%的研究生認為通過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課中傳授,更易于接受”。以“您的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課程內容,和同學們聊一聊做人做事的道理,您的感受是”為題進行調研,調查數據顯示,76.92%的研究生認為“可以接收”,15.39%的研究生表示“無所謂”,另有7.69%和0%的研究生覺得“反感”或“非常反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協助專業課教師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堅定正確的政治站位,明晰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指向,找準與專業課程相關的前沿熱點問題,挖掘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專業課程的知識教育中融入價值觀教育。
3 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
3.1 自力更生,弘揚北大荒精神
緒論是課程教學的第一課,也是課程最重要的一部分[3]。緒論課不僅要給學生介紹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主要內容、重難點等,也有很多思政元素,可以開展德育工作。如在緒論中介紹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先人充分展示了聰明才智,如中國傳統調味品的發酵生產和酒類釀造就是典型代表[4]。以此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同時,比較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在發酵技術方面的差異,提出專業學子“在發酵強國道路上,我是建設者,不是親歷者”的思政主題。結合“作為建設者”應該干什么,巧妙融入后續專業知識及專業重點。通過講解發酵和發酵工程的發展歷史,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在發酵工業發展初期的劣勢以及現階段的發展狀況,結合黑龍江省寶泉嶺農墾寶泉醬業有限公司創業發展歷程,引導學生自力更生,弘揚北大荒精神;將學科前沿與該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融合,激發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高尚、開放的人文精神。通過分析發酵過程中微生物代謝變化規律和控制發酵過程的原則,使學生了解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多種方法,以及在發酵工程體系中分層次思維的重要作用,從而使學生建立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信心。
3.2 循序漸進,遵章守規
培養基是生物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種模擬自然環境并支持生物體生長和繁殖的平臺。通過講解培養基營養成分的來源和配制的方法及基本原則、發酵生產培養基的組成成分、工業發酵培養基的設計與優化方法、雜菌污染的危害、工業發酵培養基的設計與優化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設計和解決復雜問題,提升科研能力,增強其工程、經濟、安全和環保意識,促進嚴謹務實態度,提升科學素養。例如:“無菌原理與技術”章節的講授過程中,強調無菌操作技術是發酵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培養基或器械滅菌不徹底常常成為導致發酵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可以引申出“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事都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操作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應該循序漸進,遵守規范,并且細節決定成敗”這一思政元素。開展“強國道路上,腳踏實地,持之以恒,方顯英雄本色”的思政教育。在基因工程育種的教學中,可以引入轉基因爭論的實例進行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學生看待問題時不要只看到片面,要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別是對于新生事物,要采取辯證的觀點。通過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規范管理等方式,使基因技術能夠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同時引申出法律的約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和工程倫理。
3.3 腳踏實地,持之以恒
菌種來源對發酵工程的成功與否、發酵產物的質量和產量等起著決定性作用。了解發酵工業常用的微生物菌種及要求,熟悉生產菌種選育的方法,掌握菌種退化的機理與復壯措施,通過自然選育、誘變育種、雜交育種的講解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高產菌株的選育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綜合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為未來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通過剖析中國菌種改造和發展歷史以及標志性事件,以自然篩選育種到基因工程育種、太空育種的發展為案例,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家國情懷和自覺承擔國家科技發展的責任意識。講述生物工程專業青年學子應該為提升中國發酵工業菌種資源核心競爭力“奮斗不止精進不怠”。微生物資源是國家戰略資源之一,微生物資源是生物資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維持地球生命系統中占據重要位次。引入張和平教授以解決中國乳酸菌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為目標,從乳酸菌菌種資源庫的建設出發并為之奮斗12年,最終實現了乳品發酵劑、益生乳酸菌制劑、動物微生態制劑和青貯發酵劑的產業化的案例。讓學生深切體會“發酵強國”,其實是持之以恒、奮斗不止、精進不怠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3.4 顧全大局,無私奉獻
發酵工藝控制是生物技術領域中重要的技術之一,它通過調控發酵過程中的環境條件和操作參數,以實現目標產物的高產、高質和穩產。在實際應用中,發酵工藝的控制標準對于保證產物品質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掌握溫度、pH值、溶解氧濃度、菌體濃度、基質濃度、補料和泡沫的影響及其控制方法是發酵工藝的重中之重。通過課前學習以及小組討論,團隊項目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通過發酵過程的主要控制參數及代謝的變化規律的講解,提高心理素質,能夠正確地自我評價,胸襟開闊、豁達大度、積極樂觀。通過開展“聽黨話,跟黨走”的主題演講,選擇生物發酵相關熱點話題、科技發展前沿播報、科學家軼事、個人經歷展示某一模塊的某個主題進行演講或展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知識點中,不同的發酵過程或發酵過程的不同階段,其溫度、pH值、溶解氧等工藝參數的最適取值各不相同[5]。因此,應該根據發酵過程的整體控制目標來確定這些參數的取值。這樣可以使學生領悟到全局決定局部的道理,并引導他們樹立起全局意識和團隊意識。在面對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學生應該善于從整體高度思考。
4 結束語
作為一門發展潛力巨大的交叉學科,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在生物工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該課程為培養專業人才奠定了基礎。近年來,中國對于“課程思政”這一理念給予了高度重視,高校逐步將思政教育融合到專業課程中,并將課程思政作為政治教育的載體,推動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的一體化建設是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有利于推動教育整體質量的提高,實現育人目標,考慮到該項工作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因此有必要關注一體化建設機制的完善,為一體化工作目標的落實提供有力支持,不斷推動教育體系人才培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顏慈,杜超.生物信息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融入的教學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8):249-251.
[2]王曉宏.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和專業課協同育人的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J].安徽開放大學學報,2022(04):64-68.
[3]張立全,張彥桃.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23,26(03):218-221+225.
[4]張興群,陳婷,曹張軍,等.生物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J].紡織服裝教育,2019,34(01):43-45+56.
[5]張海龍.“發酵工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21,48(04):1394-1401.
Explor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YU Xinhui, YU Simiao, WANG Yanjie, WANG Yanhong, Song Bocui, BI Shaojie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is a postgraduate course that aims to apply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engineering concepts to solve the key problems of fermentation and pro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By effectively exploring the element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teaching, the article form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training and quality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attractions of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lement
基金項目: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試驗設計方法在生物工程專業碩士人才培養中的應用(YJG202004)”;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研究項目“基于OBE理念和新時代要求的生物技術一流專業建設研究(SJGY20220477)”;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研究項目“新農科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生物類專業“三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SJGY20220488)”;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現代生化分離工程教學案例庫(ALK202208)。
作者簡介:于欣卉(1993-),女,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E-mail:767174520@qq.com。
通訊作者:畢少杰(1990-),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發酵工程研究。E-mail:bishaojie1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