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807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03.000
基金項目:2021年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排球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1GTZK40);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女性體育的媒介建構及價值研究”(23YJC890033)。
備注:1
作者簡介:徐好娜(1982—),女,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排球教學與訓練、職業教育等。
普通作者:1
摘要: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不僅擔負傳授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任務,還要完成對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塑造。“女排精神”是中華體育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象征。通過對“女排精神”內涵和外延的研究,探討“女排精神”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將“女排精神”引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吸引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增加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長,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意志品質,最終實現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 女排精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 ;價值與意義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Women's volleyball spirit”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U Haona
(GUANGZHOU POLYTECHNIC OF SPORTS,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510650 China)
Abstrac:Physical Eeduc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ot only shoulder the task of teaching sports knowledge and sports skills, but also complete the shaping of students' good will and quality.\"Women's volleyball team spirit\"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sports spirit, is also a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spirit, study the spirit of women's volleyball team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tract students 'interes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crease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enhance students' physique, exercise students will quality, eventually achie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education goal.
Keywords:Women's volleyball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與2014年相比,成年人在身體形態方面略有提升,但在身體素質方面卻出現下降[1]。2019年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初中生體質與健康狀況總體改善,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下滑[2]。大學生正處于身體素質持續增長的關鍵時期,調查結果卻與身體自然生長規律相悖,不能不引起大家對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視及深思。《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規定,必須為一、二年級本科學生開設不少于144學時(專科生不少于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3],也就是每周不少于2學時(每學時45分鐘)的體育課,然而因為師資、場地等原因,大部分高校體育課的開設僅僅是達到國家要求的最低標準,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令人堪憂。教育部一份針對115萬名在校生體質健康的抽測復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約30.0%,遠高于中小學生[4]。正面反映出大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國家為了加強大學生體質,從2002年開始先后多次發文提出“體測不合格不予畢業”的政策,但是我國各高校能夠貫徹執行的卻只是少數,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除了學校自身的因素外,大學生的行為習慣、身體素質現狀、對待體育課的態度等也有極大關系。
有關研究指出: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一直在下降,每年體能測試出的素質指標水平也呈曲線下降,導致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除了對體育課程的不重視外,大學生生活作息混亂,睡眠質量差也是主要的原因[5]。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熬夜已成為大學生的常態[6]。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行為以及缺乏體育鍛煉的是導致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的主觀原因。大學體育課學時安排少,可供選擇的體育課程不多,是導致學生對于體育課和體育活動缺乏足夠興趣的原因之一,也是影響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主要原因。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直接決定他們在校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而身體素質的增長及保持是需要長期、規律的鍛煉才能獲取的,沒有鍛煉時間量的積累,不可能有身體素質質的變化,因此,如何從思想觀念上改變大學生對體育課的看法,引導學生上好每一節體育課、課外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增加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長,是每一位體育教師的責任。
2023年,教育部明確指出,加強高等教育質量,持續推進立德樹人任務。高職院校也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職院校要通過知識、技能、人格三方面完成對學生的培養。“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從精神結構看,“愛國”、“拼搏”、“團結”、“創新”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基本構成要素[7]。這四個基本要素分別從家國情懷、意志品質、工作規范、突破與創新等方面詮釋了女排精神的內涵,這與當代職業教育的理念相吻合。因此,把“女排精神”引入高職院校,除了能增加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保持堅持不懈、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態度,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養成鍛煉的習慣,也為未來畢業走向工作崗位提供良好的體能基礎和心理品質,將女排奪冠的事跡引進高職院校體育課堂,可以點燃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加文化自信。
1 女排精神的歷史由來與內涵
1.1 “女排精神”的由來
1981年11月,在中國女排取得世界杯冠軍之后,“女排精神”第一次出現在工廠工人給女排的信件中,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學生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這不僅是對女子排球這項體育競技運動的肯定,更是對“女排精神”所傳遞出的精神力量的全面肯定。隨后在1982年、1984年、1985年、1986年連續五次蟬聯世界冠軍,“女排精神”得到進一步詮釋。中國女排向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傳遞出的是一種“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競技精神,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是為國爭取榮耀,深入骨髓的愛國之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
1.2 “女排精神”的內涵
1.2.1 集體當先、團結協作
排球運動是集體性項目,團隊每一個成員的通力合作是獲得勝利的關鍵,無論身在何處,無論生活和訓練條件多么艱苦,女排姑娘沒有一人抱怨或不滿,她們將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訓練場上,即使傷病也咬牙堅持,不拖團隊后腿,即使連續訓練,也沒有一人叫苦叫累,大家相互加油打氣、相互鼓勵支持。也正是憑借著這樣的團隊精神、團隊協作能力中國女排從困境中走出,一步步走上國際賽場,向世界展示我們強大的女排團隊,展示我們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氣節。
1.2.2 頑強拼搏、永不言棄
頑強拼搏、堅定執著是女排精神的內涵也我國民族精神的縮影,在國際賽場,面對勁敵,女排姑娘們不膽怯,不退縮,拼盡全力爭取每一分、每一局、每一場比賽,克服重重困難攻下一場又一場扣人心懸的比賽。也正是在中國女排這種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精神指引下,才使得中國隊不到最后絕不放棄,即使在開局不利的情況下,也能調整狀態逆風翻盤,演繹一場又一場東方神話。
1.2.3 勇于擔當、堅定執著
競技賽場上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要想獲得比賽的最終勝利,就需要場上隊員的高度配合。然而比賽勝負難料,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40余年間,女排姑娘曾手捧桂冠,也曾經歷低谷,但女排姑娘從未放棄也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失敗時她們勇于擔當,埋頭訓練,在逆境中堅守和堅持,她們用行動詮釋了輸得起,才會贏。
2 職業教育的地位及職業院校學生特點
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的一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的精神面貌、身體狀況、專業素養等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活力、核心競爭力及體育強國目標的實現。2023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公布,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連續4年超過普通本科招生規模[8],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2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除了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還要培養學生具備從事相關職業的職業道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之路任重道遠。
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存在:文化基礎較弱、專業知識學習興趣不高;紀律意識淡薄、控制力差;自我意識強、隨意性較大;思想波動較大是矛盾的綜合體;意志不堅定、滿目自信或過度自卑;人生觀、價值觀不穩定,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擾和影響的特點。在信息化時代影響下,日常還形成喜歡吃喝、玩樂、打游戲、熬夜等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這些喜憂參半的特點及不健康的行為習慣不加以引導和制止會影響到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拈輕怕重、不堅持、遇到困難就放棄、享樂主義)如何通過體育課程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放棄、學會團結、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質。
3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現狀
3.1 以體測為目標,教學內容主要圍繞體測內容開設
大學生體測是為了督促大學生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少年強則國強,學生體質測試成績是關系個人、學校、國家的大事,教育部、各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及各院校等對大學生體質測試也有具體要求。
學生體質測試成績關系到評優評先以及畢業證的獲取等,很多院校出臺學生在校期間體質測試成績不達標不能評優評先,畢業前體質測試不及格不能獲取畢業證的規定。教育部對各學生體質測試也有具體明確的規定,比如到2030年優秀率要達到50%及以上,在教育部總體目標的指引下,省教育廳對各院校學生體測也有要求,會對各個院校學生體測進行排名,排名靠后的院校領導會被約談,體測成績也關系學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等綜合實力,因此,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安排大部分以體能測試內容為主,體育課上以反復練習體測能容為主。
3.2 內外因素的影響,導致對體育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升入大學之前,學生在學習中被灌輸的都是獨立學習的理念,并且以高考、考研、考公這些可以決定學生一生的關鍵性考試為目標。升入大學之后,因以往的思維和習慣還在,大學生群體普遍缺乏團隊協作意識,又缺乏開設團體性體育課程,再加上專業課程學業繁重,學生閑暇時間不多、主動鍛煉、自覺鍛煉習慣缺失等導致對體育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3.3 體育課程內容安排受限,對抗性少、運動量小、不淋不曬的項目最受歡迎
高職院校院校體育課程的安排受到學生在校時間、課堂安全問題、場地設備、師資等因素的限制無法做到多元化。而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基礎和水平也使得體育課教學內容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安排四個學期的體育課,每個學期2學時,因學校每年還有體測的要求,因此在體育課程的安排中會側重體測項目。
高職院校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怕淋、怕曬、怕出汗、怕受傷現象比比皆是,所以他們一般會選擇比較容易完成的項目作為體育課程的必修課,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健美操等,使得體育課的鍛煉強度不夠,也失去競技水平意義,學生無法充分體驗體育運動的魅力,也讓很多學生在過分保護中逐漸失去拼搏的理念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3.4 課程目標不清晰,課程思政與課程內容無法有效融合
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在體育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可以完成對學生精神品格的塑造和培養。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主要以體測為目標,高校體育教師科研能力較其他專業要弱,這就導致了教學研究創新滯后,體育科研化進程緩慢,對體育的精神教育普及方面有所欠缺,無法將體育精神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傳遞給學生。高校體育教育淺嘗輒止,僅僅教給學生關于體育鍛煉的相關內容,沒有讓學生領悟到體育鍛煉中應有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等精神力量。
4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引入女排精神的價值和意義
4.1 推動課程思政與體育課有效融合,完成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
職業院校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方位構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教育生態,全面提升育人水平,高職院校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體育課程因其特殊性,擔負更多的思政教育任務。
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學生體育課程應具有“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核心功能,提出體育課程應承擔“健體”、“鑄魂”的雙重責任,
因此學生在體育課堂中不僅要汲取知識、強健體魄,還要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和精神力量。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女排精神”,可以激發學生不怕苦不怕累、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精神品質,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學習和身體素質的鍛煉中。通過對“女排精神”的學習和領悟,學會不因外界環境或條件多困難都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遇到困難能堅持下去不輕言放棄;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完成學校和自己設立的各種學習目標;能用體育課程中學到的“女排精神”激勵和鼓舞自己的行動等。
4.2 榜樣力量的培育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參加鍛煉人數要達到3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國民體質測試標準》合格率超過92%。體育強國建設需要參與體育的人群不斷擴大,這些都離不開對學校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是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將擁有諸多良好品質的“女排精神”引入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可以幫助學生培育精神力量,以及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女排精神”的以下內容可以促成學生精神塑造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4.2.1敢打敢拼、永不氣餒的精神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都是00后獨生子女,家庭照顧較為全面,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挫折教育,通過學習女排姑娘們面對逆境時越挫越勇,在關鍵時刻敢打敢拼、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的事跡,培養院校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困境中永不放棄、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質。
4.2.2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精神
當代大學生在入學以后大多數情況都是各自讀各自的書,缺乏互相交流的過程,結伴學習的情況比較少,通過學習女排姑娘們在訓練和比賽中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事跡,可以引導高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借鑒、互相提高,這不論是對于將來將要投身科研或者是就業上班的同學在團隊協作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和價值。
4.2.3家國情懷、祖國至上的精神
女排姑娘們在比賽中頂著壓力、克服傷病、歷盡千辛萬苦奪得比賽勝利,為國爭光,這種精神可以鼓勵高職院校學生積極投身到各種各樣的競賽中,在學業上爭取更高更大的榮譽和成就。
將女排姑娘作為學習和生活的榜樣,在高職院校體育課堂中灌輸和傳播“女排精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女排精神充分融合,對學生全面教育,并給予其精神力量,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綜合實力。
4.2.4冠軍事跡進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中國女排是世界杯史上唯一拿到五冠的隊伍,也是在世界杯、世錦賽、奧運會這三大賽事上,拿下十次冠軍的隊伍。在這些榮譽背后是女排姑娘們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是面對困難和挫折永不放棄的不斷挑戰,是披荊斬棘迎難而上的奮斗拼搏,是不畏強手即使落后也咬牙堅持的堅定和執著,正是這些精神和信念的存在才造就中國女排的輝煌戰績。
高職院校學生都受過較好的教育、接受先進思想,很容易與女排精神產生共鳴,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引入中國女排奪冠背后的故事,幫助學生加深對體育課程的理解和認識,刺激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5結語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解中國女排故事;給學生發放女排比賽視頻、錄像、女排相關事跡報道;推薦學生閱讀與女排有關的書籍等向學生傳遞“女排精神”,引導學生加深對體育課的認知,在冠軍事跡、榜樣力量的感召下,改變對體育課的態度,形成學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勇于挑戰、團結協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掌握體育技能的同時,提高身體素質,塑造意志品質。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EB/OL]. (2022-06-07)[2023-11-10]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24335066/content.html
[2]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四川省教育廳.新聞發布會:發布解讀《教育部第五部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和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有關情況介紹[EB/OL].(2021-09-05)[2023-11-10].http://edu.sc.gov.cn/scedu/c100555/2021/9/5/ddc92ebf974348499d664d3a51ee1f8d.s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EB/OL].(2014-06-02)[2023-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406/t20140612_171180.html
[4]王宗平,李國忠,夏文,陳恒興,丁軼建,段連麗,劉爭之,黃靜.云南大學“體測不合格不能畢業”改革實踐研究[J].體育學刊,2022,11(29):112-113
[5]吳汶芳.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調查與研究——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7):156-161
[6]王俊秀,張衍,張躍.《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03-17
[7]蔣旻.論中國女排精神的新內涵及其時代意義[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30,(6):20-26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EB/OL].(2023-03-23)[2023-11-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