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高職院校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當前乃至未來高職音樂教育完善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背景下,文章分析高職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并重新審視培養符合國家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方法:采用文獻研究法、理論分析法,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美育價值進行分析,并進一步闡述新時期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重要性。同時,結合實際情況,理性思考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美育實施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存在“重教育,輕美育”的觀念、美育實施手段單一、缺乏高質量美育師資等。結果:文章秉承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根據這一系列問題,提出深化對學校美育的認識、明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美育實施的目標、整合音樂教育與美育、提高高職院校美育師資力量等策略,并進一步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系統闡述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美育實施目標。結論:音樂教育與美育天然契合,高職音樂教育在未來絕不能局限于專業技能教學,應實施美育浸潤行動,培養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育;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3
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調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明確了美育在當前以及未來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職院校作為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藝術人才時,應該重新審視當前高職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挖掘高職音樂教育的美育價值,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思考高職音樂教育未來的發展走向。
1 何為美育
美育的基本內涵是感性教育。“席勒最早以‘Asthetische Erziehung’表示美育,這里的‘Asthetische’最早來源于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創造的新詞‘Aesthetica’,它的本意便是感性學,席勒首創了‘美育’一詞,本意就是感性教育。”[1]席勒的美育思想于20世紀傳入中國,學者們將席勒的思想與康德的美學思想結合起來進行論述,最終將美育理解為“情感教育”,這樣的定位也極具中國特色。從廣義上來看,將美育定義為對人的一種情感教育,進而培養人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的能力。從狹義上來講,美育作為審美教育,是通過藝術教育提升人的審美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育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不局限于藝術之美,早已滲透到方方面面。當前,美育已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的思想精神、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為培養人的思想美、行為美負責。
2 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價值
音樂是審美的一種典型、集中形態,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而經典的音樂作品是培養學生感受力、審美品位的重要素材,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高職音樂教育旨在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藝術教育人才,有必要深入挖掘其內在的美育價值。要知道,美育不是培養音樂技能,亦不是傳授音樂理論,而是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與技能的基礎上欣賞經典音樂作品時所產生主客觀統一的審美體驗。可以說,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價值是多層次、多維度的。
從學生層面來看,高職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價值在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塑造學生的優良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其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音樂作為一門感性的藝術,具有其他藝術門類所不能比擬的在潛移默化間影響人的能力,其在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內在情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音樂教育中,學生更關注專業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個人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同時,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對當前質量參差不齊的網絡藝術作品缺乏判斷力與辨別力,單純地追求新潮、刺激的快餐文化,很容易失去判斷與鑒賞藝術作品的能力。因此,以經典音樂作品為載體的音樂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塑造學生的優良品質。音樂的魅力在于“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思想品質。要更好地發揮高職音樂教育的作用,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特別是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背景下,很多高職學生對自身未來發展感到迷茫,在學生思想信念與人生價值產生動搖的情況下,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十分必要。音樂教育的美育實施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開辟了新的道路,它改變了傳統的理論教化方式,通過鑒賞經典音樂作品,在潛移默化中鼓舞學生,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其三,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校園文化建設是新時期美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不能只依靠學校工作人員,還應該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其參與進來。高職學生正值青春年華,他們渴望被重視、被關注,有極強的表現欲望。在此背景下,應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美育作用,可以成立多樣的校園社團,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與想象力,另一方面能促進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3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美育實施存在的問題
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多高職院校過于強調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此外,學校因為追求就業率與聲譽,長期關注學生的成績,忽視審美教育,缺乏美育經驗。長期的“重教育,輕美育”,使得美育工作出現實施手段單一、缺乏高質量師資等問題。
3.1 存在“重教育,輕美育”的觀念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首要問題在于觀念,長期以來,學校過于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就業情況,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未來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人才更多是服務于基層音樂教育工作,學校過于重視傳授專業知識而忽視美育,不利于人才全面發展。一方面,過于追求技術能力訓練的高職畢業生能否在未來與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相抗衡?另一方面,作為我國未來基層音樂教育的主力軍,如果只是熟練掌握表演技能和儲備基本的理論知識,缺乏審美教育經驗,該如何應對未來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工作?因此,當前高職院校必須轉變傳統“重教育,輕美育”的觀念,培養社會需要的基層音樂教育人才。
3.2 美育實施手段單一
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教學模式早已不適用于新時期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重新定位師生關系,并探索更多的教育教學模式。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才能充分挖掘美育價值。當前的高職音樂教育依然沿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手法,所謂的美育課程也只是淺層次的音樂鑒賞課,這與教育部提出的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相差甚遠,無論是美育課程的開展形式還是教學手段都已不適應新時期的高職院校美育要求。
3.3 缺乏高質量美育師資
師資力量是實施高質量美育課程的基礎,缺少優質的美育師資是當前高職院校存在的主要問題。美育不同于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美育實施的重要途徑,但僅僅具備音樂表演技能、音樂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美育教師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外,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美學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藝術實踐經驗。很多高職院校對美育的認識過于片面,將美育與音樂教育畫等號,將音樂鑒賞課看作美育課程。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高質量美育教師缺失,二是對美育課程的認識不足。
4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發展策略
4.1 深化對學校美育的認識
隨著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的頒布,2024年美育進校園工作正式吹響了號角,深化對學校美育的認識是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新時期的美育浸潤行動是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美育浸潤行動中首次從三個層面提出了美育實施計劃,分別是美育浸潤學校、美育浸潤教師、美育浸潤學生,可以看出未來學校美育工作將構建高質量、全覆蓋、多樣化的審美教育體系。因此,充分了解當前高職院校美育教育政策,把握高職院校美育實施方向,深化對高職院校美育的認識,是新時期高職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基礎。
4.2 明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美育實施的目標
明確美育實施目標是高職院校有效實施美育的前提,美育浸潤行動將學校的美育工作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學校、教師、學生。
其一,從學校層面來說,高職院校應清晰把控自身的辦學方向與特色,時刻關注國家高校藝術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在國家倡導美育進校園的大背景下,積極開展美育課程,吸納優秀的美育教師,開設多樣化的美育課程,能為校園美育的實施帶來更多便利。例如,積極開展各類校園文藝活動、鼓勵學校藝術專業學生組建各類社團,與當地電視臺、文化局建立合作關系并積極開展活動。除此之外,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各類平臺,如校園公眾號、校園櫥窗、校園廣播、校園文化藝術展示空間等,開展校園美育工作。
其二,從教師層面來說,很多高職院校音樂教師雖然專業技能較為扎實,但缺乏美育素養。高職院校以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這讓大部分高職院校音樂教師過于關注自身專業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審美素養的提升。2023年12月發布的《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通過實施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行動,強化與提升各學科教師的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將美育納入教育系統領導干部和教師培訓計劃”[2]。因此,未來的高職音樂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美育知識儲備,進一步提高美育能力,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其三,從學生層面來說,學校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藝術實踐活動。美育側重引導學生將掌握的知識、技能、經驗應用于藝術實踐中。美育作為感性教育,是審美主體人與審美客體物或景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不可言說的精神體驗,這種體驗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思想、道德,陶冶學生的內在情操。因此,在開展美育浸潤行動的背景下,高職音樂教育要以發展的眼光,多維度、多方面實施美育工作,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4.3 整合音樂教育與美育
美育與音樂教育融合,并不是在課堂中單純地介紹音樂作品,教師應在課程開始前整合好音樂教學過程中與美育相關的知識。開展高職音樂教育美育工作,要結合學生未來的發展需要,在以音樂鑒賞為主要內容的美育課程中,除了分析介紹作品本身外,更應該挖掘其內在的審美意蘊,甚至融入不同學科視角使學生感知音樂作品的內在美[3]。以經典民樂作品《花好月圓》《百鳥朝鳳》為例,教師除了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音樂背景、創作知識外,還可以結合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引導學生理解中國藝術作品的內在審美意蘊,甚至拓展一定的中國文學、繪畫知識,幫助學生多角度欣賞作品。
4.4 提高高職院校美育師資力量
高職院校一直缺乏專業的美育教師,甚至讓音樂教師替代美育教師進行美育課程教學,這樣的美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4]。音樂教育是美育實施的途徑之一,但美育并不等同于音樂教育。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人才發展需求不斷充實美育師資力量。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培訓,不斷深化學校內部藝術類教師的美育意識、美育思想;另一方面,要聘用有掌握了藝術美學理論、有豐富美育實踐經驗的教師,充實學校美育師資力量。
5 結語
音樂教育與美育天然契合,二者相輔相成。在美育浸潤行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具體情況重新審視學校的育人方向,明確音樂教育育人目標,更新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觀念,完善校園美育實施平臺,充分挖掘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價值。以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音樂教育人才在未來絕不能局限于專業技能教學,應陶冶情操、啟迪智慧,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審美中凈化心靈。
參考文獻:
[1] 杜衛.美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3-124.
[2] 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教育部,(2023-12-22)[2024-01-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3] 王雪濤.高職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實踐策略[J].藝術教育,2021(12):267-270.
[4] 周玉花.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價值體現[J].青海教育,2021(11):37-38.
作者簡介:劉冬梅(1971—),女,河北秦皇島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